卡夫卡變形記心得

 

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有點超現實、屬於異度空間的不真實感,可以拿來開讀書會深研探討,亦可當床邊故事哄小孩,如果不是男主角內心的低語過於孤單、而結局又完美的如此淒涼,真的可以直接作為教材,警告小朋友不可以賴在家當米蟲,不然再親近的家人都會想辦法丟掉你!!

為了這本書奠定的文壇地位,還上網搜尋了「存在主義」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並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

似懂非懂,不過看完倒是真的無從了解人生的意義,男主角彷彿是為了扛起家計而活著,變成蟲的那一刻,他的價值跌落成拖油瓶,過去所有的努力瞬間被抹滅,還得仰人鼻息...

卡夫卡的家庭並沒有提供溫暖,使得這位年輕人一生處在陰霾中,想當然反映內心漩渦的筆下作品也充滿灰色調性,他讓主角變成了蟲只是讓第三者有正當的藉口排斥這個巨大的悲劇,但其實,我們隨時都有可能變成醜陋可怕的怪物,比如失業,比如生病...

也許在嚴厲父親的長期壓迫下,卡夫卡的精神受創比想像中嚴重,傳記裡提到他的自卑、自閉、壓抑,甚至不惜想毀掉自己的作品,他依著家人的期望情緒活著,這樣的壓力雖然讓人喘不過氣,卻也像慢性病侵襲原本獨立的特質,漸漸腐蝕心裡那扇自由的窗,或許這也可以說明為何卡夫卡始終脫離不了家庭圈子,始終徘徊在惡性循環中,大膽假設他渴望得到家人的肯定與鼓勵,卻遲遲等不到那份關愛,這在變形記裡頭也能瞧出端倪,面對成蟲的兒子,父親表現出的是失望、誤解、及重重的皮肉傷害,沒有絲毫憐憫不捨。

其實最可怕的是妹妹態度上的轉變,在父母無法面對的初步變形期,與哥哥親密的她提起膽子送食物送水,原本在整個家中,年幼的她除了拉得一手好琴並無任何貢獻,頭一次,她在家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成為兄長與父母之間的橋樑,小心翼翼繫著這段即將瓦解破裂的關係,於是當母親試圖靠近兒子,打壞這個"唯一"的角色,妹妹的反應才會如此歇斯底里,而後來,當她與父親都有了穩定的工作,那股傲氣自然加重她的份量,也使得男主角的處境越發艱難。即使成為蟲,哥哥心中仍不時惦記著妹妹的音樂路,為自己的無能感到懊悔,但諷刺的是,那把琴造成的小插曲卻意外引爆大家的極限,也將男主角推上絕路,當妹妹說出:"我們已經盡人事,受夠了,如果蟲真的是哥哥,那他應該懂得消失。"也獲得家人的支持時,我心裡有部分靈魂跟著那隻蟲一起死去。

我無法想像,自己有朝一日年華老去,得依賴別人照顧時,會有多麼卑賤?沒了身體自主的尊嚴,也失了身為家庭一份子的地位,當自己的苟延殘喘成了別人的負擔,那又怎麼責怪對方的不耐和殘忍?當然能明白其他人的辛苦操勞,只是對於一個人的價值這麼低廉感到有些悲嘆罷了,血濃於水,還是抵不過敗壞的身軀、沒了貢獻,即使親生,一樣不值。

末了以男主角的死亡告終,一家三口彷彿得到了赦免,重獲新生的面容,草草掩埋過去,急著向未來邁進,在列車上雙親慈愛的看著美麗的女兒,早忘了那個曾經一肩挑起重擔的長子,死亡招致遺忘是很平常,但努力被人遺忘就很淒涼,生命最後的定位落在終點線未免太不公平,但,也掙扎不出新的改變,就像男主角無法控制腹部的觸角,也無法控制家人遠離的親情。

他們說卡夫卡的眼神深邃憂傷,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苦痛。

據傳這本書出版,卡夫卡特地請求插畫家不要將"蟲"給具象化,寧可牠躲在黑暗,讓家人的反應取代之。

我挺贊同這樣的作法,畢竟這種來自於想像的恐懼,戳破就沒了效果,看著那隻蟲,久了也會麻痺,更不用去思考軀殼裡那抹哀怨,另外,我想卡夫卡應該也是想給這個可憐的靈魂最後一點空間和尊嚴吧,不要暴露別人無法選擇的醜陋...

在這個角色上,或許也寄託著他的某部分,需要大家的理解體諒,需要一點點私人的空間喘息......

篇一: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變形記》是由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變成了一隻大甲殼蟲為開始的。這個故事的開頭真是有夠荒誕的,一個好端端的人怎麼可能睡一覺醒來就變成蟲子了呢,但是又不得不說也正是這個荒誕的開始才將那個社會的矛盾給凸顯了出來,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表現出了十九世紀西方現代文明掩蓋的種種弊端給人們帶來的種種心靈創痛。

故事的開頭給我們描寫了主人公格里高爾醒來后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殼蟲,從主人公發現自己變成蟲子后的反應,我想主人公是很單純的,格里高爾在變成蟲子后還想着要趕快起床要趕到公司工作,他怎麼沒有想想當別人知道他變成了蟲子,大家會接受他嗎?從對格里高爾的心理描寫可以看出格里高爾心裡也是很矛盾的,對這份工作他後悔沒有辭掉它,他想,“我選擇的是多麼辛苦的職業啊,我日復一日地處於旅途之中。在外面,業務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還要承受旅途的勞累,要考慮火車的聯運,吃飯沒有規律性,伙食又差,頻繁更迭的車馬交通,一點也沒有人情味,沒有溫馨之感,讓這種旅差勞務見鬼去吧!”在枯燥、無聊、勞累又沒有人情味的工作上格里高利想辭職,但是一想到要替父母還債格里高爾又覺得自己應該堅持,應該起來去工作。也正是從他的這種矛盾的心裡可以看出主人公善良的性格特徵,其實從很多格里高利的心理描寫中都可以看到主人公善良的一面,但是從後面的他的親人對他的態度上也更襯托出主人公悲慘的人物命運。

1、表現了人與社會的矛盾。

西方工業革命的到來,大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改變了人的生存環境,社會競爭激烈,外界帶來的壓力,導致人生存環境的惡化,生存狀態的惡化,那些小人物為了生存只能更拚命的工作,否則社會是不會允許那些最底層的人們生活下去的,人蛻化為沒有感情的社會工具。《變形記》中格里高爾所不能邁出的卧室,同樣也是人類異化的生存環境,變成甲殼蟲的格里高爾面對着自己向四面八方揮動的小腿,他自己都完全無法控制。人不能成為自己的主宰,這也正是顯示出這個物化的世社會人們的限制。所以,當“大家相信他有什麼地方不太妙”準備弄開門時,“他覺得自己又重新進入人類的圈子”。但是他真的可能重新回到人類的圈子裡嗎,從下文看到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不僅僅因為他已變成甲殼蟲,更因為殘酷的現實使他越來越遠離了社會的中心。其實現實就是那些在格里高爾變成甲殼蟲后無法實現的事情,比如說他艱難的想從床上起來卻不能,他艱難的走到門口,想開們卻不能。現實對人的束縛太深,壓抑太重,在社會中人永遠都被社會所控制,這就使得人與神會的矛盾更加的深化。

2、表現人際關係的無情與冷漠 。

人們的關係在金錢面前變了味道,也就是說人際關係在那個社會被異化了,失去了那種單純真摯的情感。被異化了的社會關係也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從《變形記》中我們就看到了人與人關係的異化,特別在格里高爾家人對待格里高爾態度的轉變上。在格里高爾剛變成甲殼蟲后,母親看到他是都嚇的大叫起來,下意識的往後退步,撲到父親的懷裡,父親更是拿着手杖將格里高爾往屋裡趕。

《變形記》中,人際關係的異化在家人對待主人公的態度的巨變上表現得尤其明顯與突出。格里高爾變成甲殼蟲后,聽到妹妹請求開門時,格里高爾竟然暗示慶幸自己由於時常旅行,養成了晚上鎖住所有門的習慣,即使回到家裡也是這樣,這反映了格里高爾與妹妹關係的疏離。社會給人的巨大壓力,而人又表現出了社會的不信任,這正反映了人際關係的異化。當格里高爾變成甲殼蟲后,家裡沒有了經濟來源,父親妹妹都不得不出去找工作,不得不租房出去。於是由於工作勞累,妹妹不再像以前那樣經常給格里高爾送飯打掃屋子了,甚至不關心格里高爾是不是吃了飯。當推銷員格里高爾憑自己的誠實勞動養活全家時,家人表現出感激熱情。而當他喪失這一作用時,家人唯恐避之不及,母親見到兒子,“霍地跳了起來,伸開兩臂”,身不由已地一直往後退;妹妹“大吃一驚,不由自主就把門砰地重新關上”,再也不考慮拿什麼他可能最愛吃的東西來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腳把食物推進來,手頭有什麼就給他吃什麼,到了晚上只是用掃帚再把東西掃除去。父親在不得不結束養尊處優生活,當了銀行雜役后,漸漸厭惡兒子,以至有一天決心要轟炸他了。他把碗櫥上盤子里的水果裝滿了衣袋,也沒有好好地瞄準,只是把蘋果一隻接一隻地扔出來。其中一隻正好打中了兒子的背並且陷了進去。這致命的一擊最終結束了兒子的生命。依然“懷着溫柔的和愛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的格里高爾?薩姆沙的死去,給家人帶來輕鬆的心情,“讓我們感謝上帝吧”;家人如釋重負,因而到郊外去的旅途中感受到了“充滿溫暖的陽光”。親情本應是世界上最純潔最無雜質的情感,但是在金錢和無情社會的面前依然變得冷漠與自私。

3、表現人的軟弱和不可擺脫的悲劇命運

面對家人對自己的無情與冷漠,格里高爾始終都抱着善良的對待,他甚至責怪自己現在不能工作,無法養活家人,不能讓妹妹上音樂學院,在看到全家人為了生活而忙碌時,他難過,他甚至還幻想着自己有一天還能變回到原來的樣子,過着正常的生活,他處處為家人着想,怕母親看到自己而躲到床底下,用帘子將自己蓋住,但是母親看到他出來的時候嚇的昏了過去,父親回來后將過錯全都賴在格里高爾的身上,以至於父親拿着蘋果向格里高爾砸來,有一個蘋果將格里高爾的背部咋的凹了進去並從此留在那裡。格里高利非常渴望親情,但是親情給予他的確實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傷害,這也正反應出了主人公不光善良而且有着軟弱的一面,也在暗示着人物命運的悲劇結局。

社會現實將人們束縛、限制住,人在社會面前無能為力,是那麼的渺小,人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這是最可悲的。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是當時人們生存狀態的一個真是映照,也體現了作者對下層人們生活的同情與深思。

從《變形記》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卡夫卡是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同情心的作家,面對人們生活的疾苦,卡夫卡人認真的思考,在作品中卡夫卡對格里高爾悲慘命運的描寫深刻的反映出了社會現實的殘忍和悲哀。《變形記》正是作家受社會使命感的驅使,冷漠而悲哀地審視現實,抓住人的異化醜惡現象,以表現社會對人的敵視、主宰等具有廣泛性命題的表現主義傑作。

篇二: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這個故事的內容是,一天早晨,格里高爾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他對自己的形像感到非常的吃驚,嘴裡還不停地說著一句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過了一會他突然想到他五點鐘要去趕火車,可是看着自己的身驅說到,我現在變成這樣是不可能了,他就發棄了上班。限難地從床上滾了下來,然後從門縫裡鑽了出去。來到客廳聞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順着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小心翼翼地喝着牛奶,可是還是掉了進去,但到最後還是艱難地爬了出來。從那以後他吃飯都要靠妹妹來喂他。他的這種樣子使妹妹感到可憐,把他當小寵物養。他是家裡的頂樑柱,全家人都要靠他來生活,他的工資是靠當旅行推銷員得來的。可是他現在卻變成了甲蟲,沒有辦法給家人掙錢。家人因為失去了頂樑柱生活變得很貧窮,家裡人的心情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沒有心情來餵養它,還拿蘋果來砸它。最後家人對他失去了感覺,把它扔了出去。 它成了一個流浪的甲蟲,爬在房頂上。

這個故事我們,因為現在的社會帶給人嚴重性的壓力,最後把人的外表給異化了,不用說內心也會被異化。就會變得外表醜陋喪失人性。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因為社會帶給他的嚴重壓力,老天爺把他變成了甲蟲。但是沒有減輕他的痛苦,連班都上不成,也掙不到工資來養活這個家,最後成了一個無用的怪物被扔了出去。

篇三: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最近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很喜歡這部作品的風格。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主要寫了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裡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夜之間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而小說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的。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一個人。這麼輕易的就忘記了一個人。而他,自始至終都只是被別人利用,有用的時候或許還有存在的價值,然而當他沒用了,人們便拋棄了他這個負擔,他,不過是可有可無的多餘人罷了。

這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性的壓迫,是人們無法生存下去,最終只能在社會的壓力下變形,其實與其說是社會讓他“變形”,不如說是他自己選擇了“變形”。擺脫自己的人形,逃離人的世界,這在格里高爾而言完全是為了不再繼續昨天的噩夢。於是,格里高爾異化了。可是這種方式並沒有使得格里高爾的命運走向期待的幸福,走向光明,相反加速了他的滅亡。格里高爾也和甲蟲一樣,只能無奈地面對這悲慘的結局。他們講述着痛苦,闡釋着痛苦,逃避着痛苦,然後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中。越是生存得痛苦,就越是不知道反抗,只想躲避,隱藏自己。在這樣不能滿意的環境里,選擇了最弱的方式——逃避,來求得暫時的心理安寧。

我們不禁為書中主人公的悲劇命運而感到難過,不斷感傷,社會的壓力無形之中可以改變很多,過去的社會如此,現在的社會也是如此,人們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學習,工作,生活。房子,貸款,越來越多的人被社會打敗,向社會屈服, 社會是無法改變的,那麼我們就應該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不斷的適應社會,這樣才能夠生存下去,而不是被社會的壓力打敗。

同樣悲哀的是家人對他的態度,僅僅是一個掙錢的工具罷了,失去了利用價值便選擇拋棄,在現實中感情是如此的廉價,不禁讓人感嘆。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