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三期復發率

我的大腸癌會復發嗎?復發一直是大腸癌病友的擔憂,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第二、三期大腸癌手術後,除依據腫瘤特性,近來也可透過「免疫評分」(Immunoscore)預測復發風險,決定輔助性化療與時間長短,降低復發機率。不過醫師強調,大腸癌前3年應每3個月追蹤,後2年每半年一次,「只要密切追蹤,不用害怕復發,即早治療都有很好的療效和存活率。」

大腸癌會復發 高風險患者術後應化療

根據北榮統計,大腸癌的3年局部復發率,第一期約10%,第二期介於10-20%,第三期則受化療影響,有化療可維持30%,沒化療則增至40-50%。

黃聖捷醫師表示,若腫瘤局部在大腸,切除乾淨代表完成治療,不過腫瘤擁有往外轉移的特性,到肝臟成肝轉移、至淋巴是淋巴轉移,術後5周後應「輔助性化療」,清除「往外跑」的腫瘤,才能有效預防復發。

醫師強調,化療不是無敵,有效率約7成,但第三期病人可降低約1-2成復發風險。

哪些大腸癌患者應術後化療?

至於哪些大腸癌患者應術後化療?黃聖捷醫師提到,傳統根據腫瘤特性:(1)腫瘤侵犯深度、(2)腫瘤是否分化不良、(3)腫瘤是否阻塞腸胃道或破裂、(4)在顯微鏡下是否觀察到腫瘤已侵犯神經、血管、淋巴、(5)淋巴結取樣結果,或者手術清除不乾淨等;若符合一項即屬於復發高風險族群,越多危險因子都會影響風險。

黃聖捷醫師指出,若符合上述危險因子,第二期患者術後應化療,第三期患者術後則一定要化療,風險因子則可判斷化療療程是3個月或6個月。

大腸癌三期復發率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

免疫評分 大腸癌術後化療判斷更精準

除了腫瘤特性外,近來研究發現,患者免疫力也與大腸癌復發風險有關。黃聖捷醫師說明,多年研究顯示,腫瘤周圍會有免疫細胞浸潤,分析這些細胞的型態、特性,可據此給出「免疫評分」(Immunoscore),若評分越高,代表「抑制腫瘤的免疫細胞較多,預後比較好」,因此被用來預測復發風險,幫助判斷是否要輔助性化療。

針對第二期大腸癌患者,黃聖捷醫師指出,假使符合傳統危險因子的患者,如果免疫評分很高,可以考慮不要化療,追蹤即可;或者沒有危險因子的患者,但是免疫分數過低,仍屬於容易復發的族群,應該要化療。

至於第三期大腸癌患者,則可根據免疫分數決定化療的療程時間,黃聖捷醫師提到,如果免疫評分高的病人,預後不錯,建議施打6個月,效果會優於3個月;至於免疫分數低的人,施打6個月效果不會更好,建議只要打3個月。

北榮統計,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第一、第二期超過8-9成,第三期術後化療則影響存活率,有化療可達7-8成。黃聖捷醫師分享,大腸癌存活率相對理想,歸因於手術以及化療藥物進步,尤其北榮第三期大腸癌患者存活率可達8成,都是因為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師等團隊給予人文關懷,病人願意接受化療,完成率也高,顯示化療對於大腸癌治療的重要性。

大腸癌不要怕復發 密切追蹤最重要

不過預測風險不代表復發機率是零,黃聖捷醫師強調,無論大腸癌風險高低,定期追蹤是最好的治療,大腸癌前3年應每3個月追蹤,後2年每半年一次,只要5年沒復發就算痊癒。

「即使大腸癌復發也不用怕。」黃聖捷醫師鼓勵,大腸癌開刀、化療成效佳,只要密切追蹤,都可以趁腫瘤還小時盡早清除,獲得不錯的存活率,甚至有機會痊癒。

台中40歲蔡先生罹患大腸癌,曾兩度手術切除,也接受切口疝氣修補治療,腹部留下一道長傷疤,他每年都安排追蹤檢查,日前發現大腸有一小顆扁平瘜肉,切片證實為惡性,雖然曾多次「開腸剖肚」,手術困難度極高,但是醫療團隊還是決透過術後傷口小的3D立體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讓他感恩:「定期回診才能盡早發現病灶,微創手術真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江驊哲表示,患者分別於六年前及四年前,於大腸左右兩側陸續發現惡性腫瘤,經透過剖腹手術方式切除,兩年前還接受切口疝氣手術,使得肚皮上「留有一道如中央山脈」的疤痕,不料,日前來本院接受大腸鏡檢查時,卻發現大腸內有一顆扁平瘜肉,經內視鏡黏膜下切除後化驗,竟然是大腸癌,為了不增加患者的腹部傷口,及有效的清除淋巴結,決定透過3D立體腹腔鏡手術清除病灶,術後也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淋巴結已有轉移。

江驊哲指出,雖然患者當年罹患大腸癌時,配合醫囑手術治療,但當免疫系統無法有效壓制游離癌細胞時,仍有可能復發,患者於此次來診前,身體並無出現任何不適,所幸他多年來重視追蹤的重要性,才能於大腸鏡檢查發現病灶後,積極接受治療,目前亦恢復良好,「現在又是一尾活龍」。

不過因患者過去曾接受三次腹部手術,及曾經放過人工網膜,也增加此次手術困難度,光是腸沾黏分離即進行了5小時,且因大量的大腸切除,導致大腸吸水的功能減少,糞便無法成形,患者容易排稀便

江驊哲提醒,雖然原位癌和第一期大腸癌復發率低,但仍建議術後1年內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癌手術後仍然有復發的風險,且術後兩年內復發率最高,為早期偵測復發,或發現第二原發部位的腫瘤,患者經治癒性治療後,務必與醫師配合並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大腸癌三期復發率

►自由時報:三度罹大腸癌 3D腹腔鏡手術救命

►中國時報:是倒楣還是運氣好?他第3度檢出大腸癌

►聯合報:避免剖腹留大傷口 醫師這次改用3D腹腔鏡手術為他除患

大腸癌三期復發率

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年僅36歲,不菸不酒,平時愛吃蔬果還喜歡運動,5年前曾被診斷出直腸癌,歷經半年時間接受12次化療,好不容易控制住病情,日前才歡喜產下第二胎,卻驚傳直腸癌復發,且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再度引發各界對預防大腸直腸癌的關注。

大腸癌、直腸癌有何差異?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大腸一般分為四個部分,由盲腸、結腸(可分升、橫、降、乙狀結腸)、直腸、肛門所組成。大腸(盲腸及結腸)發生的癌症統稱大腸癌或結腸癌。直腸則是乙狀結腸以下、肛門以上的一小段腸道,長度約12~15公分,腫瘤若長在肛門往上15公分內的距離,就稱為直腸癌。大腸癌發生位置及機率大約為40%發生於近端結腸;60%發生在遠端結腸及直腸。

大腸直腸癌的最大差異在於症狀的表現,大腸癌症狀較不明顯,會有疲憊、排便習慣改變、慢性貧血、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性狀改變、腹痛等症狀;直腸癌因發生位置靠近肛門處,感受會較明顯,可能會有排便急迫感、裡急後重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症狀。直腸的生理構造與大腸不同,所以直腸長了腫瘤時,即使經過完整治療,它在局部復發的機率比結腸癌高,所以治療時除了要顧及肛門功能的保留,更要兼顧降低局部復發的機率。

大腸直腸癌愈早發現五年存活率愈高 預後回檢追蹤勿鬆懈

大腸癌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大腸癌主要由腺瘤瘜肉癌化造成,大腸息肉的發生率為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50歲時盛行率是20%至30%,70 歲為50%以上。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提醒,50歲以上為好發族群,建議每1~2年可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建議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罹患大腸直腸癌存活的關鍵在於發現的期別,零期的大腸直腸癌治癒率可達近100%,第一期在術後的五年存活率也可高達90~95%,第二、三期分別為80%及65%,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則大幅降低約為10%~20%。

另,除了零期癌細胞不會轉移外,第一至四期患者即使經過腫瘤切除手術,都有復發的可能;以第二期及第三期患者來說,復發期約在2~3年,因此手術後的前2年一定要做到定期密切追蹤,約每3個月就要回檢追蹤,接下來的2年也不能鬆懈,仍要持續回檢追蹤,直到術後的第5年,若回檢狀況無異常,其復發機率可大幅降低。

若因懷孕害怕檢查會傷害胎兒,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不是每個檢查方式都會傷害到胎兒,若是在孕期罹患大腸直腸癌,建議應定期安排血液腫瘤標記癌胚抗原(CEA)檢驗及超音波檢查,可幫助偵測游離癌細胞及觀測癌細胞是否有擴散現象,及早發現,及早掌握治療時機。

梁副院長再次呼籲,若能早期發現大腸內的腺瘤瘜肉並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並提醒民眾,因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在大腸鏡檢查前能確實作好腸道準備,可大大提升瘜肉發現的機率。

大腸癌三期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