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討厭 的 勇氣 內容 摘錄

經過了半年多的時間和努力,我終於把《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給看完了。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把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藉由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以類似小說或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我以前沒有接觸過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所以這也是第一次如此認真的接觸關於他的心理學理論與概念。

拍一下書的正反面給大家看看。

被 討厭 的 勇氣 內容 摘錄
  

被 討厭 的 勇氣 內容 摘錄

老實說,我覺得這不是一本很好讀的書,一來是思想藉由對話的方式來呈現過於迂回,幾度讓我看到覺得有點鬼打牆的情況。二來是書本的內容的確是有很多觀點都發人省思,花了我不少時間去思考和消化。正因為如此,這本書真的花了我很多時間來反覆的閱讀,所以我決定把這本書的一些重點摘錄下來,方便我自己以後回味,並加上一點我自己的心得分享給大家(不想被雷的朋友請不要繼續看下去),也推薦大家買一本被討厭的勇氣來細細品嘗:

一、否定心理創傷

這個論點其實是顛覆了我的以往對於一些心理學和行為的認知,總覺得成年人的一些負面行為都是源自於小時候的一些心理創傷。

但書中提到"每個人都會因為某些「目的」而活著。為了達到目的,於是捏造了情緒做為手段。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他。" 認為其實這些行為或說法都是自我捏造或是催眠的行為,是為了達到某些背後的目的。

對此,書中也提到"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選的,應該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大家儘管有種種的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要有「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決心。"看起來很簡單的改念,其實卻是知易行難。

二、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書中不斷強調,如果沒有人際關係的話,只有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基本上不會有煩惱。想了想之後,我是完全同意這個論點。

作者提到"人因為害怕被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以目的是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人際關係軸上一旦有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因為競爭的最後會有輸家與贏家,在不知不覺中,其他所有的一切,甚至是全世界,都會被你視為敵人。" 也因此,"只要可以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就會有所不同。"

並且談到了這個正面的論點"行動面的目標:「獨立」與「能與社會和諧生活」;而支持這項行動的心理目標包含了兩項認知:「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完全又是一個知易行難的論點。

另外,書中的哲學家也把"人際關係分為「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以及「愛的任務」三項,統稱為「人生任務」。"思考我自己的人生經驗,這的確是人生主要任務。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的確是這樣沒錯。

但要做到所謂的"課題分離: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介入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書中的這個論點,我思考了很久,覺得這又是另一個很難執行的情況,至少心態上很難過得去。

之後就是本書書名的來源"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接著進一步解釋"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然後提到了 "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當你獲得這種勇氣的同時,人際關係應該也會頓時變得輕鬆了吧。"想想好像是如此沒錯,但真的做得到嗎? 

四、世界的中心在哪

看到此,書中的哲學家把層次拉高,提到了"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但不確定阿德勒是怎麼論述的。

進一步解釋"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感」,就稱為「社會意識」。"並提出要"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以及"做不到「課題分離」、被認同需求束縛的人,也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

書中提到"完全只在乎「別人是如何看我」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的生活型態。"這個論點又再次顛覆了我的想法,但似乎也有其道理。

然後又談到了一個很高層次"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共同體的一部分。把共同體的範圍當成是「無限大」,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以及 "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只要存在,就有價值。"我想這可能類似就是要透過回饋世界的方式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大概是一種無私無我的境界。之後 "只要你和任何一個人建立了縱向關係,不知不覺間,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採用縱向的方式。"

然後哲學家也提到了"尊重長輩是很重要沒錯,而且在公司裡每個人的職責當然也各有不同,我並不是要你和所有人都交朋友,對待大家都像好朋友。重要的是,在意識上是對等的,而且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坦坦蕩蕩不退縮。"

五、認真活在當下

最後,書中提到要認真活在當下,"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擁有社會意識。其中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還有「貢獻他人」這三項。"並進一步解釋 "所謂的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強」。這種想法也會連接到優越情節上,算是欺騙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朝向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強調信任的重要"只要害怕信任,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而書中也提到"所謂的「貢獻他人」並不是捨棄「我」去為了某人鞠躬盡瘁,說穿了,是為了實際感受「我」的價值才做的。"以及"不是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並付諸實現。" 並進一步解釋"人際關係發展不順利,真正的關鍵在於沒有做到接納自我、信任別人還有貢獻他人,可惜卻誤把焦點放在無關緊要的一小部分,甚至打算用那種狹隘的觀點來批評全世界。對人類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只要認為我對共同體有幫助,對某人有用處,可以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就對了。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然後哲學家提到了"人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這個論點讓我思考了好久,但活到了30幾歲,也漸漸能接受了。

之後書中告誡我們"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當你認真的活在「此時、此刻」,根本不會想到這些事。" 以及"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沉溺於過去,不斷張望未來,讓自己所有的人生都映照在微弱的燈光下,還以為自己看見了什麼。"

並且提醒我們"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給予」。"

以上這五個論點就是這本書的主架構,而各點的內容是我認為比較精華且值得深思與效法的部分,很多觀點讓我覺得耳目一新,而且真的非常值得省思,有些事情例如像是「貢獻他人」的想法,我覺得我已經在做了,但例如像是「甘於平凡的勇氣」、或是「勇敢接納自我」,我就覺得不是那麼容易做到,如果能做到恐怕是已經達到另一個境界或層次的人生階段了。正所謂「知易行難」,做不做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題外話,某天某位朋友搜尋這本書,看到了我的文章,就跟我聊起了這本書,他說他看了這本書其實不是很好讀,為什麼還大賣?

我想了想,便跟他說,因為書名取的好吧。這世界上多數人都不喜歡被討厭,但是想要做自己免不了被人討厭,所以大家才會想要了解如何獲得"被討厭的勇氣"吧XD

◆内容简介(豆瓣)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作者简介 (豆瓣)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目录(豆瓣)
本书的赞誉
推荐序一 勇气的心理学
推荐序二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推荐序三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译者序
引言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后记
作译者简介

◆读书心得(朱江)

本书的基本观点,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张——即他那本著名的《自卑与超越》,二者是传承和发扬的关系,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苏格拉底的思想被柏拉图所留传,而我想成为阿德勒的柏拉图。”本书继承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传统,是一本对话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同荣格一样,阿德勒的学说最终与“心理学一代宗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甚至是背道而驰。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学说中偏向于将人所处心态环境,归结于过去的经历甚至性本能的激发,而阿德勒的学说则正好相反,他认为个人走不出自己非健康的心态环境,恰恰是对过去、对周边环境过多的抱怨与解释。

打个比方,如果今天一位心理咨询师对一位来访者因为自卑情绪进行咨询,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更多的会去在其人的过去经历和所处环境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而通过分析和挖掘,进行对症下药;那如果用阿德勒的学说,则是告诉这个人,你的不良情绪,就是因为太过于依赖对过去经历和所处环境的自我暗示,从而走不出来,应该把这种不良情绪化为改变、超越自我的原动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求寻找到真实而优秀的自我。

一言以蔽之,弗洛伊德: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为你过去遭遇了不幸;阿德勒说:你之所以认为你的人生都是不幸的是因为你不想从过去走出来。

其实,在我看来,两者并不完全矛盾,应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要在于“找原因”,这是今天主流咨询界依然回避不了的方法;而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更偏重于“找解决办法”,即通过正能量的输送,让求助者重获自我。

这本书名叫《被讨厌的勇气》,用我们熟知的话来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来自大名鼎鼎的但丁《神曲》。

上一本分享的书——《幸福了吗》,白岩松说到,当时他们同学各自将自己的座右铭拿出来分享,一大半都是这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场面一度极其尴尬。

在医学界,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在心理咨询界,同样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咨询办法,这句看似绝对高大上而正确的话,其实也不是人人也可以适用。

在人性禁锢的中世纪,作为文艺复兴的旗手,但丁在他的著作中吼出了解放人性的时代声响,因此有了这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阿德勒以及作者,面对受环境压力、自卑情结困扰的求助者,喊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为了帮助其走出隐瞒、重拾信心、活出自我;白岩松和他们的同学面对改革开放的浪潮、希望摆脱从前国内浩劫的人性束缚,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作为座右铭,是新时代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与开拓进取。这些都没问题,但我们同时要注意,以上事例都是有语境和上下文的,不能人人处处都拿来使用,甚至为自己开脱。

今天一个年轻人天天在家打游戏、打牌、不上班,高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行吗?

今天一个有家室的人在外莺歌燕舞、花天酒地,高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行吗?

今天一个搞传销的人,不顾周边人的劝阻,高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行吗?

今天一个管理者,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进行不必要的铤而走险、一条道走到黑,高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行吗?

火可以烹饪、也可以烧人;水可以续命,也可以要命;核能可以产生巨大能源,也可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想,任何一位读这本书或者说读任何一本书的读者,一定需要有自己的一种判断——这服药是否适合自己?

这本书好处不少,根本还是弘扬正能量,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超越、屏蔽掉外界不良的干扰和影响,这都没有问题。但其中哲人和青年人的对话中,很多判断和结论,过于绝对,秉承一种千古真理和包治百病的思想,是需要读者个人谨慎判断和引用的。

正如一句话说得好:“我们要警惕那些自认为掌握绝对真理的人,要敬重那些在真理路上不断探索的人。”

◆摘录

推荐序二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标注 (黄色) - 位置 113
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标注 (黄色) - 位置 119
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标注 (黄色) - 位置 126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可是越狱成功以后呢?以前我们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会,而阿德勒却完全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正如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推荐序三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标注 (黄色) - 位置 151
而从自身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感,阻断“自卑情结”,体会到“共同体感觉”,从良好的关系中发现自己的存在。

标注 (黄色) - 位置 159
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也许阅读过程中你会被作者的“犀利”颠覆三观,心生不爽。但不爽过后,抬头看窗外,满目清凉,世界会美好很多……(关系心理学家著名心理咨询师胡慎之)

译者序

标注 (黄色) - 位置 168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他在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阿德勒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引言

标注 (黄色) - 位置 231
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长年在 18度左右。这是一个客观数字,无论谁测都一样。但是,夏天喝到的井水感觉凉爽,而冬天饮用时就感觉温润。温度恒定在 18度,但夏天和冬天饮用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标注 (黄色) - 位置 237
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标注 (黄色) -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 位置 340
阿德勒派本身被遗忘就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

标注 (黄色) -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 位置 342
全球畅销书《人性的弱点》和《美好的人生》而闻名的戴尔·卡耐基也曾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而且其著作中也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同样,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 7个习惯》中的许多内容也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相近。

标注 (黄色)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 位置 382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标注 (黄色)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 位置 394
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标注 (黄色) -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位置 417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标注 (黄色) -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位置 423
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标注 (黄色) - 弗洛伊德说错了 > 位置 513
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标注 (黄色) -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 位置 527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标注 (黄色) -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 位置 529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标注 (黄色) - 你想“变成别人”吗? > 位置 570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标注 (黄色) -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位置 665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标注 (黄色) -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 位置 706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标注 (黄色) - 为什么讨厌自己? > 位置 780
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标注 (黄色) - 为什么讨厌自己? > 位置 806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标注 (黄色) -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 位置 821
一遍:“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标注 (黄色) -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位置 884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标注 (黄色)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位置 906
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标注 (黄色)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位置 916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标注 (黄色) -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 位置 1045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标注 (黄色)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位置 1201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标注 (黄色)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 位置 1239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标注 (黄色) -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 位置 1314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标注 (黄色) -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 位置 1341
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青年:……是的,这个能够想象得到。哲人: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标注 (黄色) -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 位置 1370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标注 (黄色) -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 位置 1406
就是:“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出现的一句话。“

标注 (黄色) -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 位置 1562
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对别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这个要求。

标注 (黄色) -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 位置 1587
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标注 (黄色) -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 位置 1683
但是,有些情况下不进行课题分离而是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例如孩子总是系不上鞋带,对繁忙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这种行为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标注 (黄色)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位置 1786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标注 (黄色)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位置 1796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标注 (黄色) -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 位置 1989
青年:世界地图?什么意思?哲人:例如,在法国使用的世界地图上,美洲大陆位于左端,右端则是亚洲,被绘制在地图中心的是欧洲,是法国。另一方面,如果是中国使用的地图,那么中国就会被绘制在中心位置,美洲大陆在右端、欧洲在左端。也许法国人在看中国版世界地图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协调感,认为自己被非常不当地赶到了边缘,仿佛世界被任意切割了一样。

标注 (黄色) -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 位置 2075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标注 (黄色)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位置 2399
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是的,这两者有明显差异。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 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 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 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 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标注 (黄色) -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 位置 2564
行为方面的目标: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标注 (黄色) -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 位置 2703
总结一下哲人的主张,就是这样: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并且,哲人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幸福就是“贡献感”。

标注 (黄色) -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 位置 2733
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为了取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也就是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标注 (黄色) -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 位置 2779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标注 (黄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2971
哲人:那就是“一个人的力量很大”。不!应该说是“我的力量无穷大”。青年:怎么回事呢?哲人:也就是,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在了解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我的眼中,世界已经不是曾经的世界了。

标注 (黄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2979
青年:……啊,我真遗憾!发自心底地遗憾!早上 10年,不,哪怕 5年也好,真想早一些了解。如果 5年前的自己、就职以前的自己已经了解了阿德勒思想的话……哲人:不,这不对。你认为“想要在 10年前了解”,那正是因为阿德勒思想影响了“现在的你”。谁也不知道 10年前的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就应该现在听到这种思想。

标注 (黄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2984
送给你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标注 (黄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2997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后记

标注 (黄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3014
根据这些哲学性洞察,提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可以随时改变并能够获得幸福”“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等主张的阿德勒心理学一下子改变了彼时正是烦恼不已的“青年”的我的世界观。

标注 (黄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3020
见先生“苏格拉底的思想被柏拉图所留传,而我想成为阿德勒的柏拉图”。

朱江
2019年4月15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