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背 痛 看 哪 科

下背痛是現代社會人常有的問題,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的統計,台灣有高達 80% 的成年人有過下背痛經驗,而其中大部分只是「肌肉拉傷」,但疼痛可能會從下背蔓延到臀部、大腿,肌肉一旦拉傷、變得僵硬,不管坐著站著都會不舒服。

雖然大部分的下背痛都是肌肉拉傷,但到底要怎麼解決不舒服的問題呢?

下背痛的原因?

很多人一聽到「下背痛」,馬上就聯想到「椎間盤突出」,但輝馥診所復健科醫師許嘉麟說,門診也常遇到一些上班族擔心自己「椎間盤突出」,因為覺得久坐的工作型態,好像很容易腰痛,但其實不一定是椎間盤突出引起的。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急性下背痛的診斷與治療》中,提到下背痛有 3 大類原因,第一類是下背脊椎、骨骼相關的問題,稱為「機械性下背痛」,第二類則是下背的位置可能有一些感染、發炎的狀況導致,稱為「非機械性的下背痛」;第三類的原因則跟下背脊椎無關,可能是其他的內臟疾病造成,這些原因雖然不常見,卻容易被誤診、忽略,如果下背痛長期都沒有好轉,可能就要考慮這些問題。

機械性下背痛(97%)

  • 腰部扭傷
  • 退化性椎間盤
  • 椎間盤突出
  • 骨質疏鬆導致壓迫性骨折
  • 脊椎狹窄
  • 脊椎滑脫

非機械性下背痛(1%)

  • 腫瘤
  • 發炎性關節炎
  • 感染

非脊椎問題或內臟疾病(2%)

  • 攝護腺炎
  • 骨盆腔發炎
  • 子宮內膜異位
  • 腎結石
  • 腎盂腎炎
  • 主動脈瘤
  • 胰臟炎、膽囊炎、消化道潰瘍

下背痛會有哪些症狀?

  • 腰部肌肉疼痛,有時候會延伸到臀部。
  • 如果是椎間盤突出,膝蓋以下的小腿、腳趾等也可能有刺麻等疼痛。
  • 如果是骨折,會有僵硬感。
  • 活動時疼痛改善的話,可能跟脊椎是否有滑脫有關。
  • 其他疾病帶來的下背痛可能還會伴隨噁心想吐、腎功能問題等其他症狀。

下背痛要看哪科?

通常有下背痛的人會去看的科別有復健科、骨科、神經內外科、家醫科、中醫科等,但很難只看一次就找到病因。從上面的症狀跟原因可以知道,下背痛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疾病,需要透過症狀、嚴重程度、持續時間來診斷。

  • 症狀還不嚴重:家醫科、復健科做初步診斷。
  • 出現神經相關症狀(刺麻):神經科、骨科做進一步診斷。
  • 後續復健:復健科、中醫科。

另外,也有些醫院有背痛、疼痛相關的整合門診,可以一次將疼痛問題問完、做好診斷,不需要自己跑很多不同的科別,如果住家附近的醫院有這類的門診,也可以考慮。

下背痛要怎麼治療?

目前治療的方法分為「保守治療」跟「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有以下幾種:

  • 休息:對於急性肌肉拉傷,或暫時椎間盤移位的人來說,休息是身體自我修復的最好方式。
  • 冰敷熱敷:幫助減輕疼痛。
  • 藥物治療:類固醇、肌肉鬆弛劑、止痛藥等,幫助維持一部分正常活動,避免因為疼痛,讓肌肉久久不動、狀況更嚴重。
  • 物理治療、徒手治療、推拿術:幫助肌肉放鬆、學會用正確的姿勢使用肌肉,減少疼痛跟復發的機會。
  • 針刀、針灸:緩解疼痛的方式,但很仰賴醫師技術。
  • 局部注射:在急性疼痛的位置注射類固醇、麻醉劑等,緩解疼痛。
  • 護具:固定正確姿勢,減少急性期受傷,但疼痛緩解後還是要持續鍛鍊。

開刀則是針對脊椎有結構性問題,或是已經出現嚴重神經問題的患者。豐榮醫院院長應思漢表示,隨著科技及技術的日新月異,脊椎內視鏡能運用的範圍越來越廣泛,只要沒有脊椎的不穩定,像是椎間盤突出、簡單脊椎狹窄、脊椎骨刺,各種減壓的手術都適用,手術的風險也變得更低,如果真的需要做手術,千萬別忍,早點做更安全。

(全文閱讀:做脊椎手術超害怕?骨科院長:脊椎內視鏡 2 大優點!背痛腰痛別再忍)

下背痛有哪些改善方法?

除了治療手段之外,透過一些瑜珈、伸展動作,也可以緩解腰部的不舒服。

基隆醫院護理科的衛教資料就表示,針對病人發炎結束、傷口癒合,身體狀況良好的時候,就可以利用脊椎運動來加強下背部的肌肉力量。 威廉氏運動: 平趴在床上,先直舉一邊腿,維持幾秒後放下。 舉起另一腿,維持幾秒後放下。 同時舉起雙腿,維持幾秒後放下。 將頭仰起,再同時舉起雙腿,維持幾秒後放下。

(全文閱讀:椎間盤突出要多休息?還是要多運動?醫師:這幾個姿勢可以試試看)

下背痛會復發嗎?

如果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沒有解決,復發的機率非常高,所以如果是內臟問題如腎結石等,就要趕快解決。如果只是單純的肌肉拉傷,即使暫時疼痛緩解,還是要持續鍛鍊肌肉,訓練腹部、背部的核心肌群,才能預防再度發生。

文/盧映慈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下背痛該練的是「深層核心」!滾床 3 動作讓你找回肌肉力量

6 招拉筋操 幫你解決下背痛、預防關節炎!

剛起床下背痛、屁股酸?免疫科醫師:小心合併眼睛發炎,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症狀

出處/ 2002年6月號/第195期 2018-03-14
採訪整理/

下背痛該看哪一科?是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還是免疫風濕科,看診的時間有限,如何陳述才能讓醫師掌握病情,當疼痛一再復發,又該如何請教醫師?如果你有下背痛的問題,該找誰協助?雖然下背痛在門診極為常見,但牽涉的科別眾多,該看哪一科,成了病人就診時第一個碰到的難題。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梁蕙雯表示,在歐美國家,由於有家庭醫師的制度,針對下背痛的病人,通常會先進行簡單的篩檢。
 

必要時,再轉介給專科醫生診治,但國內家庭醫師的制度並不完善,導致病人往往迷信名醫,其實,下背痛的原因牽涉甚廣,包括家醫科、骨科、復健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免疫風濕科,甚至疼痛科都可能涉及,該看哪一科?主要得視病人的病因而定。也就因為每個專科都有專精的部分,假如不清楚病因,不知道該看哪一科,台大醫院復健部名譽教授連倚南建議,不妨先至內科或家醫科看診,從各個面向過濾病因,篩檢出可能的方向,再請醫師推薦至專科看診。
 

求診如何描述有助醫師診斷?

由於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如何正確地陳述病情,讓醫師藉由症狀,精準地判斷病情,成了對症治療最重要的關鍵。

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陳博光指出,病人就診時,應該把自己決定來看醫生的原因明白地說出來,還有最嚴重的症狀是什麼,也該清楚描述,同時坦白地面對自己的疑慮,而非一再地敘述自己長期腰酸背痛的歷史,這樣才有助於醫生了解真實的病因。梁蕙雯則提供 4點供下背痛病人求診時參考。

1.應該清楚地陳述疼痛發生的時間、部位、持續的情形,以免延誤治療的良機。

2.疼痛發生時,是否有特別的起因,如在浴室滑了一下,有時看來無礙的跌跤,卻是造成急性下背痛的原因。

3.求診時,病患應該把自己的疼痛症狀是單純地疼痛,或是伴隨其他症狀(如腳麻、無力、走路困難、排尿解便等問題),或是與時間及體位的關係(如白天及夜間疼痛的變化,哪種姿勢會舒緩或加重疼痛),一併告訴醫生,才能讓醫生做正確的判斷。

4.病患是否有特別的病史,也是下背痛相關門診的醫師應該知道的重要訊息。例如曾罹患癌症的病人,就要考慮是否有癌症轉移的問題,而病患如果有免疫風濕方面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等,也可能是造成下背痛的病因之一,而患者如果服用類固醇等特殊藥物,也必須告知醫生。
 

哪些檢查有助確定病因?

梁蕙雯指出,在下背痛的相關門診中,要診斷背痛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醫師根據病史,配合理學及神經學檢查,作專業的判斷,必要時再輔以影像學檢查、神經電學檢查、核子醫學檢查、血液檢查等其他檢查。影像學檢查是輔助檢查中較常用的,其中又以傳統的平面X光檢查最為普遍,電腦斷層攝影或新興的磁振造影,各有其優缺點,會視實際需要安排。
 

X光檢查

X光檢查可以看出病患的骨頭有沒有問題,比如是否有壓迫性骨折、骨質疏鬆、腰椎滑脫、骨髓炎或關節炎等現象,通常X光檢查正常,醫師也沒有懷疑有其他疾病時,則不一定會建議病患做下一步檢查。

電腦斷層攝影與磁振造影電腦斷層攝影(computered tomography)或新興的磁振造影(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醫學技術的興起,可以清楚地呈現解剖的構造,如脊椎病變、頸椎或腰椎腔狹窄等退化性疾病、椎間板突出或不規則骨折等,都可以藉由電腦斷層攝影得到進一步的判斷。

抽血、驗尿或骨骼掃瞄梁蕙雯進一步說明,有些醫師會希望病患抽血、驗尿或進行骨骼掃瞄(Bone scan)等檢查,其中,抽血是檢查是否有免疫風濕方面的疾病或脊椎感染,也有助於癌症腫瘤的判斷;而驗尿則是醫師懷疑病患因腎結石導致下背痛,因而進行的檢查之一;至於骨骼掃瞄,則利用與磷化物結合的鎝同位素來做測試,可診斷骨髓炎、骨壞死及骨骼受傷的情形,但最常運用在骨腫瘤的檢查,而利用鎵元素掃瞄,也有助於骨髓炎的診斷。
 

神經電學方面的檢查

如果懷疑有神經壓迫或病變,醫生則可建議進行神經電學方面的檢查,例如肌電圖的檢查,以記錄肌肉纖維收縮時所產生的電位變化,區分出病患的下背痛是屬於神經性或肌肉性的病變,這些都是下背痛的病人可能面臨的檢查項目。
 

疼痛一再復發
如何請教醫師?

當疼痛無法根治或面臨開刀的抉擇,很多下背痛患者會尋求第二個醫生的建議,陳博光提醒,病人最好先向原先檢查的醫院借出病歷(如X光片),對病人而言,不僅免除重複檢查之苦,也避免浪費醫療資源;對醫生而言,則有助於比較病患前後的病情變化,使判斷更正確。

此外,臨床上也發現,許多民眾不清楚背痛的原因,穿梭在各科診間想治療背痛,卻又因短時間無法解決痠痛,不停地換醫師。

連倚南建議,首先,患者要有心理準備,骨骼、軟骨的復原時間要比皮膚的傷口長,下背痛不可能隔天就治好,假如椎間軟骨突出,經過適當的治療,大約1個月就不會痛,但至少要半年才可能真正恢復,日常生活中的姿勢,才不需要有那麼多的顧慮。

其次,假使民眾想知道病情的進展,可以直接請教醫師,疼痛要多久才會消除?是什麼原因造成疼痛?醫師預備用什麼方式治療?完全康復要花多久時間?一個好的醫師,應該能將心比心,同理病人的擔憂,回答這些問題。如果醫師說的時間過了,病痛還未消除,別急著換醫師,最好還是回診和醫師溝通,討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療,或是這個問題應該找誰商量?是否要轉診?

再者,背痛是症狀不是疾病,想要治好,不能一味止痛,最好的方式是先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下背痛。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如果不知道真正的病因,就貿然止痛,背痛可能短時間會消失,但最後還是會復發,甚至因為失去了疼痛的指標,反而延誤了病情的診斷。像因癌症產生的下背痛,就不能照一般熱敷的方法來消除疼痛,因為對癌症而言,熱敷是大忌。

不過,梁蕙雯坦承,很多下背痛找不到確切的原因,病人可能因為過胖、長期姿勢不良、睡眠不好等理由造成下背痛。病患求診時能找到病因最好,如果查不出病因,也不必太杞人憂天,也許只是長期姿勢不良導致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發生問題,並非罹患惡疾。
 

醫師如何幫你擊退下背痛

醫師要幫你擊退下背痛,不論是採藥物治療、復健治療、手術治療或脊椎注射等,「病因」都是最大的取決原因,不論是連倚南、陳博光或梁蕙雯都有相同的看法。

梁蕙雯表示,急性的下背痛通常一個月內可以得到紓解,通常患者可能需要適當的休息、熱敷,和以藥物來治療,而骨折患者則需要穿背架,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脊椎注射或手術治療,但疼痛減緩後,如何避免再犯,調整生活作息和運動強身就顯得更加重要。

是否需要開刀?陳博光認為,因下背痛而開刀是不得已的選擇,需要開刀的病人可能是疼痛到難以忍受或已壓迫到神經者,才會採用手術的方法解決問題,而癌症轉移者可能也必須靠手術來解決。梁蕙雯也同意,開刀不見得是最後一步,有時,藥物、局部物理治療和日常生活調適,就能達到效果。基本上,有些患者不需要開刀,有些患者則不能不開刀,得看病患的病因與病程而定,例如一些過胖、長期使用束腰、長期姿勢不良或日常作息不佳的病人,開刀對他們而言,效果有限。

要擊退下背痛,梁蕙雯進一步建議,除了急性疼痛的病人需要在症狀發生後一個月內適當地休息、熱敷、配合藥物治療和不要再讓自己受傷外;對於慢性下背痛的病人而言,工作作息的調整和運動是避免下背痛復發相當有效的方式。適合慢性下背痛的病人進行的運動包括專門針對背部加強伸展的運動和全身性的運動等,但適合進行何種運動得視病因而定,不適合的運動包括需要出力、抬舉、過度扭腰,或者衝撞性強的活動,可以考慮游泳、快走、騎腳踏車等,不過,背痛患者在從事運動之前,最好與自己的醫師討論。

總之,要成功地擊退下背痛,找出病因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接著,尋求適合的相關專科治療,與醫生互相配合,在疼痛趨緩後,調適日常生活作息,進行合宜的運動,才能換回健康的生活。
 

下背痛簡易
自我檢查流程

下背痛多數因姿勢不良或肌肉、韌帶、關節囊拉傷而引起,這種背痛休息幾週後大部分都能改善。本文嘗試提供簡單的流程供讀者自我檢查,然而要利用幾個簡單的流程來做正確的鑑別診斷並不容易,況且很多病因都是同時存在,更增加其難度,原則上所有的身體不適都不可掉以輕心,應該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不過,建立正確的觀念來分辨何種背痛是輕忽不得的警訊,應立即就醫,卻是十分重要的。

背痛出現了壓迫到神經的症狀就是嚴重的警訊,例如壓迫坐骨神經或脊髓而產生下肢無力、感覺異常、背痛往臀部或下肢放射、間歇性跛行、大小便失禁等現象,都必須立即就醫治療,解除神經的壓迫,以免造成無法挽救的後遺症。

如果又伴隨著身體其他症狀,像食慾差、全身倦怠、體重下降等,則要考慮脊椎腫瘤或癌症轉移的可能性;如果有發燒、咳嗽、忽冷忽熱等現象,則有脊椎感染的可能性;如果有排尿不順、血尿、頻尿、尿急、後腰部扣擊痛等,則要考慮是否為腎臟疾病或尿路結石所致,需求助泌尿科醫師;一旦合併有排便不順、腹痛,或明顯與經期有關等,則要考慮婦科或是腸胃內科的毛病轉移至腰部;此外,腰部的帶狀泡疹,也可能造成腰痛,需求助於皮膚科醫師。凡此種種都不能疏忽。

下背痛看什么科?

根據統計,「下背痛」是骨科門診很常見的主訴,也是造成無法好好上班工作的原因之一。 腰背痛發生的部位可以從背部中段到臀部後側,範圍廣泛,所以牽涉的結構跟組織也很多。 診斷時,需要詳細的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必要時再加上影像學檢查。 常見的腰背痛原因,例如軟組織拉傷,可能是肌肉或韌帶拉傷,比如運動傷害或是搬重物時姿勢不良。

腰背痛看哪一科?

所以有『腰酸背痛』的症狀,建議先由專業的復健醫師詳細評估診斷,包括詢問疾病史、身體檢查、X光檢查、尿液檢查及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等,瞭解病因後再給予適當有效的治療。 如果有嚴重的神經症狀,可安排電腦斷層掃瞄或核磁共振等進一步的檢查。

下背是哪里?

所謂的下背是指由腰椎第一節到第五節所組成的區域。 在每節腰椎中間會有纖維軟骨所構成的椎間盤,這些椎間盤具有「彈性墊」的作用,可防止脊椎之間直接相互摩擦而傷害到脊髓。 脊髓延伸出的脊神經從椎間孔穿出,支配身體的肌肉、同時也傳送體表的感覺至中樞神經系統。 脊椎的穩定主要靠背部和腹部的肌肉及韌帶來提供。

腰背痛是什么原因?

很多人以为腰酸背痛是脊椎问题,但其实急性肌肉或韧带拉伤才最普遍原因,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习惯性地错误姿势、运动过度或搬重物等,都会造成脊椎周围韧带与肌肉急性扭挫伤。 另外,长时间的肌肉和韧带慢性劳损也会诱发脊椎周围肌肉痉挛。 这个原因造成的腰酸背痛以年轻人、运动者、需搬重物职业者居多。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