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亞洲駕訓班報名

民國78年間由於宜蘭市河濱公園之興建,本班於78年12月28日經宜府教社字第107862號函准於班址遷移,現址為宜蘭縣員山鄉新城路181-5號,本班於民國91年1月10日負責人吳文達先生,變更為吳世民先生,核准文號駕訓班字第0137號,在上級長官積極輔導下,本班於民國92年4月18日申請派督考核准通過。

場地
本班總面積14259平方公尺、場地配置皆符合法令之要求,訓練場地公園化。設有法規教室及汽車構造教室各乙間,面積各212m、設有辦公室212m、停車場556m、保養場78m、衛生設備25m,並設立一座250m游泳池,以提供教職員及學員休閒健身之用,學員訓練場地共13267m。

���ꭺ�ЫǤ��нm���A���ҳ��u�A�쨮����a�ҷ�

��q�̫K�Q�A��ù�F�������

���v�̱y�[�A�оǸg��̱M�~

�M�~�@�߱нm�ζ��A���Ʀ��M�~�ҷ�

�����~�ɳ̷s!�÷s�ʤQ���s���[�J�b�B

�E�}���s�}���A���s�j��

�Y����b���ܸ۬��z�A��

���Z�S��

�@�B�C�Q���Ѷ}�Ҥ@���A���g���V

�G�B���ЫǤ��нm���A�����u��

�T�B�s�W�ʥ��s�нm���о�

�|�B�t�]����Z�W��

哥薩克(烏克蘭語:Козаки́,羅馬化:Kozaky;俄語:Казаки,羅馬化:Kazaki)[a],即哥薩克人,是一支起源於東歐大草原、主要為东斯拉夫信仰東正教的多族裔背景社羣[1][2]。主要聚居於第聶伯河、頓河、烏拉爾河及捷列克河等東歐河流流域沿岸,並對烏俄兩國的歷史發展影響深遠[3]。

依現代視角看歷史上他們總體而言,是屬於一個半游牧兼半軍事化的羣體,而這哥薩克人尤其是以持之以民主傳統而著稱。在王國統治者(主要為俄羅斯帝國及波蘭立陶宛聯邦)對這個羣體行使名義上宗主權的時代,他們是被諸統治者們許可享有高度自治權以換取他們的軍事效忠,因此成為東歐一個半獨立政治實體。後期一些哥薩克組織是以團及村為單位。

最常認為由莫斯科和波蘭逃離的农奴,是最早期哥薩克的一部分成員,到後期與各式各樣的流亡者及冒險家而匯集組織化:有宗教人士、贵族和罪犯等不願受統治者直接管束的人。他們在南部草原集結成一個自由民羣體後,除了從事農業、漁業和狩獵,還常劫掠南部鞑靼人和突厥人[4]。在俄羅斯帝國時期新設立了多個哥薩克軍團,包括库班、七河州、奧倫堡、西伯利亞、外貝加爾、阿穆爾、烏蘇里等,為俄羅斯帝國擴張及殖民的主要貢獻者;在與大清接觸時,被留在當地再同化的成員就成為了阿尔巴津人。

根據2010年俄羅斯人口普查,有67,573人對哥薩克有身分認同。而2010年代數據顯示,世界上約有350至500萬人對哥薩克有文化認同[5][6]。

並不是很清楚除了Brodnici,Berladnici部落 (兼具羅馬尼亞起源及深受斯拉夫文明影響) 之外的族羣,在可萨人王國消亡後,是於甚麼時候開始在頓河和第聶伯河這些主要流域下游開始定居的。他們的到來可能不早於13世紀,即在蒙古人擊潰了库曼人的時候,而這時候那片地域原本駐留的人口早被庫曼人同化了。為人所知的是,新定居者是繼承了一種遠早於他們存在的生活傳統,這是包括了突厥库曼人和切尔克西亚哈薩克人的生活方式[14]。相比之下,在庫曼人主宰時在南烏克蘭就很早地出現了斯拉夫人定居點,最早的一批,包括了可以追溯回11世紀的奧列什基。

13世紀時伴隨著庫曼人影響衰落,於現代烏克蘭境內是有報告開始出現早期的"原始哥薩克" 羣體,不過有些(哥薩克)就有認為他們的起源可以追溯回到8世紀中葉那麼早的時候[15]。部分史學家堅稱哥薩克人是起源於混合族羣之中,即他們是來自於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羅斯人、土耳其人、韃靼人和其他曾定居或經過廣袤草原的族羣裡所分離遺留下來的人[16]。一些突厥学者卻爭辯說哥薩克人是烏克蘭本土庫曼人的後裔,說早於蒙古入侵前他們就已定居下來[17]。

在莫斯科公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不斷積聚實力的年代,該地區再有了新的政治實體,其中包括摩爾達維亞和克里米亞汗國。1261年,生活在德涅斯特河與伏爾加河間地區的斯拉夫人,被提及於魯塞尼亞編年史。

在15世紀,哥薩克社群情況,被描述是由一些獨立社區間組成的鬆散联邦,這些社區是常要自組在地武裝,同時他們也是完全獨立於鄰近的波蘭、莫斯科大公國和克里米亞汗國之外的[22]。

1492年亚历山大一世·雅盖隆契克收到克里米亞可汗的譴責函,聲稱来自基輔和切爾卡瑟的立陶宛大公的子民(即哥薩克人,據稱此為哥薩克在世界史第一次的記錄)在第聶伯河下游賓傑里附近掠奪了他靡下的船並俘虜了上面的人,亞歷山大未有疑問是否屬實,而要求邊境地區(以「烏克蘭」稱之)官員追緝並處決可能參與者[23]。而在16世紀時的一些時候,開始有了名為「哥薩克霍洛塔之歌」的老烏克蘭歌謠,是有關於一位基利亞附近的哥薩克人[24][25]。

到了16世纪50年代,哥萨克在扎波罗热地区的第聂伯河岛屿上建立起自己的要塞—塞契:塞契有自己的议会—拉達,并选举自己的首领盖特曼[4][26]。

組織化[编辑]

16世紀時這些哥薩克是形成了兩個主要獨立的領土組織,還有其他一些相對較小而不關聯的群體:

另外還有不太知名的韃靼哥薩克,包括了諾蓋巴克和梅切拉 (mishari) 哥薩克,來自梅切拉的薩里·阿茲曼(Sary Azman)曾是第一位頓河蓋特曼。這些群體受到了頓河哥薩克的同化,但直到19世紀末還擁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巴什基爾人和梅切拉人非正規軍團[27]。值得一提的還有卡爾梅克人和布里亞特人的哥薩克[28]。

活躍與消解[编辑]

直到16世紀下半葉的時候,臨近哥薩克的政權開始將其置於它們的權威之下,並正式認可哥薩克為軍團單位。扎波羅熱哥薩克是作為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而頓河哥薩克則依存於俄羅斯沙皇國。不過由於兩方保護者,經常僅將哥薩克當成軍役單位來使喚、並削弱哥薩克自治地位以將哥薩克化為政權所有,兩個哥薩克獨立實體就時常向各自保護權威發起反抗。

最大規模的起事要數1648年博赫丹·赫梅爾尼茨基(扎波羅熱)的起義和1670年斯捷潘·拉辛(頓河)的起義。後者是以頓河哥薩克的失敗告終,頓河地區之後就徹底成為俄羅斯領土。而前者後來轉尋俄羅斯保護,導致波蘭立陶宛喪失了聯邦南部的守衛者,令烏克蘭哥薩克轉變成為沙皇國對對陣東歐各方勢力的盾與矛。

而從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這段時期,頓河哥薩克持續地起義反抗俄羅斯帝國,包括有拉津起義Razin Rebellion (1670-1671)、布拉文起義Bulavin Rebellion和普加乔夫起义 (1773-1775),在被帝俄軍隊接連鎮壓之後,頓河哥薩克是被徹底併入帝國政權下。而另一方的扎波羅熱哥薩克,由於「哥薩克民族」近代化而有了強烈關切自身國度的生存,並在大北方戰爭時期起兵對抗俄羅斯,進而在18世紀末時被俄羅斯帝國視作「分離主義者」而毀滅掉。

到19世紀時俄羅斯內的哥薩克,成為了和貴族、神職人員、農民、商人一樣的一種階級身份,同時被法定強制徵召為騎兵以換取他們獲得免稅。俄羅斯是依照被瓦解的兩個哥薩克做樣板,在殖民地化的地區裡編成了十幾個哥薩克軍團,利用它們守護邊界和維持公安。19世紀中葉時在遠東地區,這些哥薩克軍團是聚集到了黑龍江支流的比拉河和结雅河沿岸和周邊定居下來,並拓殖開發這片地方。和頓河哥薩克相當,在高加索戰爭和俄土战争打出名聲的库班哥萨克,在軍團當中是發揮著主要作用。

在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到俄國內戰掀起後,在烏克蘭、顿河和庫班三個哥薩克實體,各自宣佈獨立。三個政權聯同白军和西伯利亞哥薩克,對抗起俄羅斯共產黨和其紅軍,但是遭受敗北。從1919年到1920年,哥薩克階級被消除,而哥薩克軍團也被解散。在內戰後一些較富裕的哥薩克是逃亡西方國家,而其餘哥薩克就成為共產黨殘酷鎮壓的對象。蘇聯政府處死或流放了大部分哥薩克和他們整個家族的人,很多成員也在大饥荒時被餓死。故而到二戰時,殘存的哥薩克就選擇與德軍一齊,和蘇聯部隊作戰。在德國戰敗後,哥薩克的共同體型態是消失了。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和俄羅斯的一些公民團體是進行起哥薩克的復歸運動。現代在烏克蘭、俄羅斯、哈薩克和美國都有一些稱作「哥薩克軍隊」的組織存在,它們活動是涵蓋由哥薩克文化振興到軍事支援這些方面。現代烏克蘭則以國家層面繼承起哥薩克的遺產,這點在烏克蘭國歌的副歌中是被體現出來[29]。

波蘭-立陶宛的哥薩克[编辑]

另一邊廂隨著立陶宛和波蘭間由王室/貴族階層起始開始加強聯繫,在聯攜各結構上逐步趨向天主教波蘭,內部非天主教化臣民的地位隨著聯合法理的轉變而被邊緣化,一般法定上會陷於被束縛於貴族土地的農奴身份[35],因而有相當多不願受限於此身份的人也鋌而走險,逃亡至基輔南部到黑海沿岸的這片地區自謀出路。到齐格蒙特二世時期,流亡在扎波羅熱的集中定居的人就形成了哥薩克集團,具備起一定自衛力量,時波蘭和立陶宛當局見此並基於解決鄂圖曼韃靼人侵擾的需要,國王、公爵和官員們便開始向他們給予一些資助,也一併強化起當地要塞和防禦工事,由此緩解鄂圖曼韃靼人侵擾南部領土的強度[34]。

到16世紀20年代,隨著君士坦丁堡被征服,鄂圖曼帝國開始對黑海沿岸宣示其宗主國的權威,至於黑海本身,基於帝國的戰艦控制了經由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進入地中海的通道,使該地域成為帝國內海[32]。照如此說在立陶宛南部郊野,敖德薩等地的居民是應該變相臣屬於鄂圖曼的,但當地人在當時並未有信納這種看法,因為此時受波蘭立陶宛背後支持、形成活動規模的哥薩克是時常下海襲擊帝國的船隻,甚至攻擊過位處帝國腹心的安納托利亞,偶爾還會襲擾君士坦丁堡[32]。

“他們現在已經約有12萬人,全都經過備戰訓練,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就對效忠﹝波蘭﹞國王這條微不足道的命令做好了回覆的準備。正是這些人,時常——﹝實際上﹞幾乎每年如此——在黑海海域打家劫舍,給土耳其人造成巨大損失。他們已經多次搶劫屬於韃靼人的克里米亞,蹂躪安納托利亞,洗劫特拉比松,甚至冒險抵達遠處的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口,距離君士坦丁堡僅3英里,帶著大量戰利品和許多奴隸踏上了歸程;劫掠來的奴隸通常是小孩子,他們要么養大自用,要么作為禮物送給家鄉的貴族。”

波蘭立陶宛在合併建立聯邦後期,是批准實施了法定註冊的哥薩克制度,以步兵為主,令之於聯邦內享有與貴族相當的身份地位。但由於在聯邦議會當中並未有賦予哥薩克人代表席位,相關的登記限額非常吝嗇,同時也可能是受限於其他貴族的利益。到1632年後的政策將註冊哥薩克規模縮編成小支的邊疆護衛隊,再到了1643年後王國還忽視向被登記的哥薩克人支付報酬,招致更多哥薩克人的怨恨[38]。

在赫帥起義之初的若夫季沃季戰役中,註冊哥薩克倒戈,改加入赫梅利尼茨基一方參戰。

哥薩克酋長國[编辑]

赫帥起義成功擊敗波蘭後,宣佈成立酋長國而脫離波蘭。

1709年伊万·马泽帕帶領哥薩克軍同瑞典對抗俄羅斯沙皇國,俄方取得勝利。1764年,哥薩克國與酋長職位皆遭葉卡捷琳娜二世廢除。

沙俄的哥薩克[编辑]

17~18世紀時在俄羅斯帝國外圍的烏克蘭哥薩克(綠色部分)

在擊敗欽察汗國後,俄羅斯帝國開始通過收買招募哥薩克的貴族與酋長們等手段,逐漸地控制和改造受帝國影響的哥薩克們。在鎮壓和摧毀了扎波羅熱哥薩克及頓河哥薩克後,帝國仿照它們重新編成了十一個哥薩克軍團,其後哥薩克軍團更成為沙俄向西伯利亞擴張殖民的主力;帝國法定強徵哥薩克所組成的騎兵隊也成為重要武力,沙皇本人及繼承人都是這些哥薩克部隊的統帥及總司令。它們分别是:

霍巴克舞[编辑]

霍巴克舞(Hopak)是哥薩克人的傳統舞蹈,源於扎波羅熱哥薩克,最初是軍事行動後的群聚歡樂並僅限男性;後來演變成為男女混合舞蹈,並與烏克蘭鄉村舞蹈表演相融合[39]。表演者多非專業的舞者而是年輕哥薩克戰士。舞步主要是即興表演,體現男子氣概、英雄主義、速度感和力量感,其中包括許多雜技跳躍。在早期的哥薩克舞蹈中,戰場上的戰鬥過程會以舞蹈形式重現,舞者不受節奏束縛,自由發揮舞步。

隨著哥薩克人地位的逐漸提升,霍巴克開始出現在村莊中,並於16世紀在烏克蘭地區普及。舞蹈逐漸轉變為混合形式,年輕的男、女孩一同起舞;同時也開始加入隊形結構,如圓形隊伍、雙人隊伍等;這些轉變很可能源自於村莊地區既有的儀式性舞蹈。18世紀農奴和農民劇院開始在舞台上表演類似霍巴克的舞蹈後,專業戲劇團紛紛將哥薩克舞蹈納入劇目,融入大型歌劇、芭蕾舞和戲劇。在20世紀初,霍巴克發展成為目前的舞蹈形式。霍巴克在其他斯拉夫國家(如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波蘭等)亦非常流行。希臘萊羅斯 (Leros) 也有類似的民間舞蹈曲調,稱為Sirmpa。

現代霍巴克經過精心編排並充滿了即興創作,即興舞步由男性獨舞表演,具有視覺和技能上的驚人雜技。舞蹈中,典型的肢體運動包括跳躍和旋轉,是表演的亮點,男舞者會表演典型的連續下蹲踢腿,女舞者則經常有齊聲表演的舞步動作。由於霍巴克需要速度和精力,也能帶動劇院熱烈氛圍,哥薩克舞步通常安排在劇院節目結束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