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看見別人的需要

年轻时我曾问过自己:20-30年后我会在哪里?在做什么?有什么表现?现在回想起来,我归纳了一个“人生的5P方程式”:有目标(Purpose)的表现(Performance热情(Passion x专业(Professionx长期(Persistence

聖經看見別人的需要

什么是上帝看为有价值的人生?

因为我是医师,就以医疗专业来说明。例如一位医师若只有热情而没有专业,比如年轻的Intern/Clerk,虽然有满腔热血,但因为医学技能不纯熟,不能直接治疗病人;反之一位资深有专业却没热情的医师,治疗病人时的态度是疏离冷漠,就算他医术再好,效果恐怕也会打折;又假如一位医师起初很有热 情,专业度也够,但他半途转换跑道,恐怕也看不到他在医疗专业上开花结果。

以上三个P:热情(Passion)、专业(Profession)、坚持(Persistence)如果都具备了,我相信应该就会有好的表现(Performance),就像世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有热情、专业、坚持和很棒的成就。但我认为还有一个PPurpose (目标)更是重要。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就像无舵之舟,没有方向的车辆。例如有一辆车开的越快,但如果方向错误,它开得越久,距离目的地只会越远。许多世人看为好的功名利禄在上帝眼中是否真有价值?这些成就未来在上帝的审判台前会是金银宝石,还是草木禾楷?能否存到永恒(参林前三12)?

因此我们要思考什么才是上帝算为有价值的人生?圣经马可福音十二章30-31节告诉我们,基督徒两条最大的诫命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我们也可以说,“爱神与爱人”是上帝为我们人生设立的目标。那我们要怎么让自己有限的人生落实这两个目标呢?

从我个人的人生经历谈起。我在大学时代信主成为基督徒,看见路加传道会许多前辈的美好榜样,就效法他们走上医疗传道。2000年我完成台大儿科住院医师训练,选择到台湾南部的屏东基督教医院服务,守护高屏溪以南的儿童健康并参与海外宣教。2002-2006年我接受卫生署的征召,举家前往非洲推动台湾的医疗外交,并与台湾的医疗团队合作执行许多公共卫生计划。2006年回到台湾攻读博士班,继续装备自己。去年2016年,神感动我来到恒春基督教医院守护台湾尾。

回顾我从医以来的足迹,我总是选择到有需要的地方去,从台北到屏东、再到非洲,又从嘉义到恒春,可说是“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

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

如果我们定义“价值”是“被需要的程度”,在资源不足的偏乡,医疗专业人员匮乏,一位医师被需要的程度会大于在都会地区。医师在偏乡的薪水待遇也许不比都会区好,但他被需要的程度高,个人的价值也就会高。德雷莎修女的名言:“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讲“责任”或许太沉重,我把它改成“价值”,也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价值”。耶稣也勉励我们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祂的身上(参太廿五40)。

从“人生的5P方程式”来看,我们在年轻时认真学习建立专业能力(Profession),阅历资深时仍然保有热情(Passion),并且能坚持(Persistence),这样我们的人生应该就会有好的表现(Performance)。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人生目标(Purpose)要能爱上帝、爱人,顺服圣灵的感动做在那最小的弟兄身上,这样我们的人生在上帝眼中就会是有价值的人生。


选自“信望爱全球咨询网”,略有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原文标题:人生的5P方程式

聖經看見別人的需要

世界展望會亞洲市場召集人杜明翰,擔任2017台灣青少年領袖高峰會大會演講講員。 (攝影/記者吳書翔)

「今天我要挑戰你們,你們看見什麼?你們看見未來的自己嗎?你們看見未來的世界嗎?你們看見別人的需要嗎?」世界展望會亞洲市場召集人杜明翰,在2017台灣青少年領袖高峰會上,用深刻的問題激勵青少年重新省視自我。

演講中,杜明翰分享自己透過世界展望會的工作,在世界各地的所聞。

「在阿富汗,有25%的孩子活不到5歲。」飽受戰火的摧殘,許多無辜孩子因地雷被炸斷肢。杜明翰也談到在《哭泣的阿富汗》一書中,一名母親帶著她遭強暴後生下的小孩逃跑、盡力存活,他們不知道有沒有明天,卻很努力的過今天。他還親眼見到一名南蘇丹婦女無力抱著孩子坐在地上,虛弱對他們說:「救救我的孩子!」

分享這一幕幕怵目的畫面,杜明翰問在場青少年:「這個世界要怎麼樣真的去改變?」他說,從了解開始。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中,人和神、人和人、人和環境的關係都遭到破壞,因此失去了平衡。這個世界要靠誰改變?是川普、習近平、普丁,還是金正恩?杜明翰說:「不!是靠我們。」

究竟我們要改變什麼?杜明翰提出三大方向:改變自己、改變觀念、改變方向。

首先我們需要「看見」:看見需要、看見希望與看見珍貴。可以從看見親人、學校的老師與同學開始,並學習欣賞每一個生命的珍貴。

認識造我們的神,就能真實認識自己

「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別人,除非從改變自己開始。」杜明翰說,了解自己很重要,過去的他總是定睛在別人身上,一直向外看,卻不曾把焦點轉回到自己身上。

蘇格拉底曾說:「認識自己是知識的開端。」聖經更進一步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當我們認識那創造我們的上帝,就會知道──我是上帝的寶貝!

「我以前自卑感很重,但當我發現自己是上帝的寶貝時,我開始改變了,我開始關心其他人,我開始勇於真實。」勇於真實面對自己,是人一生都在學習的功課,無論發現自己有什麼優點或缺點,都能夠坦然面對並好好發展。

知名作家白先勇曾說過:「一個人用什麼眼光看自己,就決定這個人一生當中將看見什麼。」杜明翰常以此提醒自己,他說,因為你能看見什麼,就決定了你未來人生的方向和價值。

這個世界大部分的人,其實都迷迷糊糊在過日子。如同暢銷書《EQ》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所言:「喚醒醒著睡覺的人。」杜明翰還引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所說的:「我終於發現我人生當中好多年都在睡覺,只是我夢見我是醒著的。」激勵新一代青少年,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和意義。

聖經看見別人的需要

在杜明翰的提問中,全場青少年全神貫注的省思。 (照片提供/美崙浸信會)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杜明翰說,耶穌說的這句話實在大有深意。

如耶穌所說,銀幣上確實有凱撒的像,因此銀幣該歸凱撒,那究竟什麼東西上面會印上帝的像?又有什麼東西是歸上帝的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啊!」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上帝的像。我們都是按神形像所造的物,都是屬於上帝的兒女。

「愛」是一切的動能

杜明翰並以汽車為比喻說道,一台車子即使有最高級的輪胎、最頂級的配件,沒有引擎就不能動。在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中,「愛」是一切的引擎和動能。若沒有愛,我們擁有再優秀的資質、再過人的天賦都是虛空。而愛是一種學習,我們必須學習去愛、學習忍耐。

生命不能等待,許多我們未曾關心或發掘的生命,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嘈雜世界中流逝。「從看見到改變」是杜明翰對新世代青少年的期許,也正呼應本屆台灣青少年領袖高峰會之主題:「視界改變世界」。

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哥林多前書1:30

  • 關鍵字

意見反應

◎經文:
「主對我如此說,你去設立守望的,使他將所看見的述說。」 〈以賽亞書二十一章6節〉

◎小故事:
有一個寓言故事說道:有一天,三個好朋友─小甲蟲、跳蚤和蜈蚣不期而遇,三個好友太久沒見面了,很高興的提議,要一起聚餐來共度相聚之樂,經過一番熱烈地討論要如何預備豐富的晚餐之後,熱心的甲蟲高興地開口說:「難得有服務的機會,就讓我去買吧!」跳蚤和蜈蚣不約而同的說:「不行啦!你身上背負的殼已經夠重了,你能帶多少東西呢?」

跳蚤搶著說:「讓我去罷!我的速度最快,你們就在這裡等著吧!」話剛說完,甲蟲和蜈蚣又不約而同地說:「不行啦!你走路用跳的,所要買的晚餐和飲料,會被你跳光了,我們還吃什麼呢?」

這時,蜈蚣就大搖大擺地說:「晚餐就靠我了,你們在這裡等著吧!」說著,就獨自轉身離開了。

於是,甲蟲和跳蚤,就在房裏等著等著,等得不耐煩了,肚子越來越餓了,月亮也出來了,只是仍然不見蜈蚣的蹤影。牠們等得實在不能再等了,於是甲蟲和跳蚤走到門口去看個究竟,牠們看到蜈蚣坐在門口,忍不住抱怨說:「怎麼去那麼久呢?」蜈蚣說:「你們沒有看見我還在穿鞋子嗎?也不過來幫忙一下,我怎麼去買呢?」

原來蜈蚣根本還沒有出門,牠還在左一腳右一腳的穿不好鞋子呢?!

◎默想:
就像這三隻小動物,我們常常很容易就發現別人的缺點,卻很難看見自己的弱點。別人的缺點,一出口便說個正著,一點也不放過,但對自己的弱點卻百般掩飾。

以賽亞書二十一章6節記載:「主對我如此說,你去設立守望的,使他將所看見的述說。」

守望者就是代禱者,一個盡責的代禱者,是能將別人的缺點當成自己的責任,不斷地在主前為他提名代禱,並求主幫助如何能在人的軟弱上盡自己的一分心力。

◎生活小語: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禱文:
親愛的主!求主幫助我有敏銳的心,知道如何能在別人的軟弱上盡自的一分心力,常常為人守望代禱。禱告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