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素養 是 什麼

看懂新課綱關鍵字:素養,是什麼?怎麼學?

核心 素養 是 什麼

處於快速變遷中的世界,要幫助孩子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素養,成為未來教育的新關鍵字。面對未來的新教育,從學校的教學到父母的教養,都必須重新校準。

即將實施的12年國教課綱也強調素養導向,不少家長感到疑惑與焦慮:究竟什麼是素養?為什麼以素養為主軸?面對未來,孩子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又有哪些?

另外,素養導向學習能否真實發生,教師是最關鍵的因素,但「素養導向是什麼?怎麼教?」恐怕也是教育工作者心中很大的疑惑。政府有哪些措施,民間又有哪些力量,陪伴第一線教師培力與增能?

人類正處於快速變遷中的世界,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歐盟(EU)等均大力推動終身學習,十分重視以「素養」(Competencies)為核心的教育革新,就是為了回應不斷改變的環境。

素養,成為未來教育的新關鍵字。幾個教育先進國,包括芬蘭、日本,莫不重新檢視教育現場,是否落實或朝向素養導向的教學、學習與評量。台灣的12年國教新課綱,正朝著同樣的方向前進中。

幫助孩子面對未來的新教育,不只教知識,更要教素養,從學校的教學到父母的教養,都必須重新校準。誠如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所言:「世界地圖並不是世界本身,就像有知識不代表有條件和能力去對應我們看到的事情,」在21世紀的教育,透過手機就能快速取得知識,面對未來,需要的是將知識變成力量的能力。

核心 素養 是 什麼

素養是持續的自我學習改變

「素養結合知識、能力與態度,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學習改變的能力,」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高中優質化計畫主持人陳佩英談到,面對未來,需要的是抱持成長的心態,有自我調整、持續學習、解決問題等能力。

12年國教新課綱其實與世界同步,勾勒的願景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結合「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並延伸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也就是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核心 素養 是 什麼

簡單來說,素養教育就是一種「成人」或「全人」的教育,強調學習必須連結真實的生活情境,而非零碎的知識或特定的能力,並具有下列幾個重要的面向:

關鍵面向1.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

以學習者為中心,將每一位學習者視為不同的個體,是素養導向教學的最大特色。這意味著:每個孩子都能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按照自己的步調發展能力,探索多元的學習機會,與他人合作學習,反思自己的學習等,成為終身學習者。

受到全球高度重視的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簡稱IB)課程,即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稱得上是公認權威的素養教學系統,其中有些理念及做法可供國內借鏡。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劉美慧分析,IB課程有個「20/80原則」,老師的講述只占20%、80%是設計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十分重視探究、實作、實驗,在學校會展示很多學生的作品(比如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的太陽系模型);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學什麼、以及如何學習,並做為校園空間布置的一環。

新課綱也回歸到以孩子為學習主體,要從過去「每個學校教的都一樣,每個學生都視為一樣來教」,轉為「每個學校都不一樣,每個學生要視程度及興趣不一樣來教」。

關鍵面向2.注重個別差異化的學習 

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前提下,素養導向教學相當注重個別差異化的學習,以滿足每一位學習者的不同需求。包括提供量身打造的學習素材或評量;根據個人的興趣和喜好,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和路徑;同時給予回饋、指導、活動或挑戰任務,以協助個人在學習方面的進程。

新課綱也賦予學校、教師和學生更寬廣多元的發展空間。所謂「成就每一個孩子」,也就是過去講的「一個都不能少」,但要幫助每個孩子適性揚才,就要考量他們不同的興趣和程度,提供多元探索、適性發展的機會。

舉例來說,學校可以考量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彈性調整學習的時間、年級及班級的組合。特別是英語、數學等學習落差較大的學科,依照不同程度來分組教學,更能達到因材施教。

此外,國小、國中階段每週有彈性學習課程,可進行跨領域的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社團活動與技藝、特殊需求領域及其他類課程。到了高中階段,更減少必修學分、提高選修學分,開設校訂必修、多元探索或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等,就是希望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及方法。

孩子的學習路徑調整了,升高中或大學的考招路徑也會配合調整,減少以單一考試選擇學生的比重,而希望更看重學習歷程的多元表現,讓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找到適合的人生跑道。

關鍵面向3.在生活中能實踐及應用

「新課綱與現行課綱之間並沒有斷裂,重視素養也沒有否定知識的重要,」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指出,知識是素養的基本,但素養更強調知識要能應用於解決生活與學術探究情境中的問題。

生活中有很多的問題,例如人口老化、氣候變遷、海洋垃圾,通常不是單一領域或學科知識就能解決,因而跨領域、跨學科的統整學習變得更重要。

陳佩英和一群長期參與教師共備社群的高中各科老師,組成「愛思客」(ASK,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s+認知Knowledge)團隊,透過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工作坊,協助老師嘗試開發新的課程,改變學習的樣貌。

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的設計,就是要改變學習生態與系統文化,從改善現有的系統慢慢轉型為創新未來需要的系統(見表)。例如,以前採取的分科獨立教學,轉為跨領域的協同合作學習;以前偏重大量記憶、反覆練習,現在要整合知識、技能、態度,以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為目標。

「在素養導向的課程中,大概念的抓取很重要,就像整串粽線的繩頭一樣,而不是教學生一堆零碎知識;接下來再透過活動的設計,帶入關鍵知識及能力。」新課綱的重要推手之一、板橋高中教師張淑惠說。

素養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遷移的過程,在各種知識、技能、態度與行為規範的學習中,能夠將對某件事物的學習,轉化到另一件事物的學習。

第一線衝擊:教師,能不能改變?

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指出,素養教育的趨勢改革,最直接衝擊到的是老師,不是學生。光靠教科書很難教出素養,老師本身的素養才是最大的關鍵,也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天花板。

「素養教學對老師其實是很大的鬆綁,就看老師願不願意走出去,」黃國珍認為,老師應跳脫學科本位,回歸到孩子的學習與發展,即使面對學生的提問、挑戰,不是去要答案的結果,而是不斷挑戰學生「找答案」的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建立自己的表達、論述。

至於素養導向的評量怎麼出?國教院測評中心主任任宗浩指出,素養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就可以是很好的考題。

擁有學習熱誠比考高分重要

在升學大考中強調素養導向的命題方式,高分貝宣告著這種新學習的到來。劉孟奇表示,今年大學學測各科平均約有2成是素養導向的考題,大學端動起來,高中的教學現場就不得不改。國中教育會考和課室平時評量也在開發新的題型中,考的不只是學科知識或學習內容,還有對於知識概念的判斷、應用或生活問題的解決。

「素養奠定在興趣和態度,」國教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主任任宗浩強調,孩子擁有學習熱誠比考高分更重要。

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陳柏熹也指出,台灣學生在PISA、TIMSS等國際評量中的學習成就名列前茅,學習動機及態度卻明顯低落,「我們需要改變評量方式,重視學習過程更甚於結果,才能讓孩子對學習保持熱情及興趣。」

孩子對學習保持熱情和興趣,才能成為終身學習者,並整合運用學到的知識及技能,在生活中實踐及應用出來。

新課綱推動在即,新教學及新學習有沒有辦法落實?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樂觀的表示:「教育第一線的網絡學做+共振效應,提供了很好的動能。」她分析,近年來老師相互學習創新的風氣盛行,大家共同摸索適合未來教育的新模式,是推動新課綱很好的基礎。

教改的後盾:家長,能不能接受?

面對新課綱帶動的種種革新,特別是考招的變化,家長通常因為不太了解,難免感到焦慮或恐慌,甚至批評教改是把孩子當做實驗的白老鼠。

「考試是最公平的人才篩選方式」,這是家長最常見的一大迷思。「大家要對考試的公平性有所省思,」國教院測評中心主任任宗浩坦言,孩子天生的能力有差別,傳統講述較適合語言邏輯思考能力好的學生,考試考高分就能夠優先選擇學校,或大專院校約2000多個不同的科系,只憑學測和指考成績來分發學生,是否真的公平?

關於素養導向試題,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認為,家長經常希望能有個藥方。其實不用感到恐慌,因為考的是基本功,平時只需要廣泛閱讀、接觸多元文本,以及關心生活(周遭發生什麼事)。

面對多元升學管道,任宗浩建議家長,對升學路徑要了解,陪孩子找到長處,配合選修課程及社團活動,給予較多的支持。

(文:王惠英)

  1. TOEFL Primary
  2. 學習與分享 - 學習焦點
核心 素養 是 什麼

「素養導向」教學成為熱門話題,到底何謂素養?

隨著12 年國教新制開跑、108課綱上路,教學將更著重於「素養導向」教學。不過,何謂素養?在教育部發布的《十二年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上,核心素養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的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時,所應當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透過素養評量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了解何謂素養後,就能比較輕易了解「素養導向」教學的重點,「素養導向」除了提供學生符合當下生活情境的能力外,更要培養學生隨時能注意到問題,進而針對不足的地方學習,做出行動,嘗試解決問題。不同以往只強調知識性的學習,而是加強重視能力及態度,學生學習時不是死記知識,更要主動、具備同理心,能夠把課程中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應用在生活探索與解決周遭問題中。

曾獲得全國Super教師獎的高雄市立鼓山高中校長莊福泰就曾在Facebook上以「做菜」為例說明知識、能力與態度。他指出,閱讀食譜,用什麼材料,如何處理食材,是屬於「知識」的範疇;動手拿刀切菜、熱鍋、下油、調味,屬於「能力」;而選擇將做好的菜分享給家人好友,感受分享的喜悅,則是「態度」的一環,重點在於我們對事情的主動性或價值判斷。

TOEFL Primary生活化情境 呼應素養導向教學

而托福系列測驗的TOEFL Primary國際兒童英語能力認證的測驗目標,正好能用來幫助老師了解孩子是否具備足夠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來達成英語溝通,不僅目標與課綱強調的學習方向不謀而合,題型設計更是呼應素養教學的情境化學習。
People work here. They can grow corn and other vegetables here. Sometimes, pigs, cows, and goats live here. Where is it?

(A) A zoo
(B) A farm
(C) A market

當題目問「人們在這裡工作。他們可以在這裡種植玉米和其他蔬菜。有時,豬、牛、羊在這裡生活。這裡是哪裡?」孩子必須要能夠統整題目提供的訊息,選出「農場」這個答案,而不是看到動物就選「動物園」、看到蔬菜就選「市場」。

這種認知能力的應用,完全符合素養能力中,「自主行動」裡的「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由於文字應用在本質上就是藉由符號傳達意義,當然也符合素養能力中,「溝通互動」裡的「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能力。

TOEFL Primary不只呼應108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也重視學生在聽、說、讀、寫等能力分項的均衡發展,除了Step1、Step2的聽、讀測驗,另外也有針對口說能力所設計的TOEFL Primary Speaking Test,為孩子從小扎根能活用一輩子的英語力、素養力。

許多家長們不太理解108課綱,因此感到無助,但是進一步了解何謂素養、素養導向教學的意義後,就可以思考如何規劃孩子的學習方式與計畫,讓孩子不僅僅是單純的學習知識,更知道如何將知識應用於生活,以學習英語為例,家長、老師可以透過TOEFL Primary來檢視孩子是否能將英語用於溝通,此外,還可以透過TOEFL Primary測驗成績單提供的Lexile藍思閱讀分級指數,為孩子挑選合適的讀物,讓孩子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學習英語。

延伸閱讀:如何讓小朋友學英文?三個妙招教你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機
延伸閱讀:該不該幫孩子報考小學英文檢定?參加英檢的5大益處立即看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个体应具有的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养

核心素养有哪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