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 流行 病 學 家 欲 研究 黃 麴 毒素 與 B 型 肝炎 病毒 感染 對於 肝癌 發生 危險 的 關係 結果 發現 若 只 暴露 於 黃 麴 毒素 會 有 3

公共衛生◆流行病學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下ㄧ題

  • 查單字:關

40. 某流行病學家欲研究黃麴毒素與 B 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於肝癌發生危險的關 係,結果發現,若只暴露於黃麴毒素會有 3 倍的肝癌發生危險;若僅有 B 型肝炎病毒感染則有 7 倍的肝癌發生危險,當兩種暴露皆存在時,則有 21 倍的肝癌發生危險,請問黃麴毒素與 B 型肝炎病毒感染兩者對於肝癌發生 危險的關係為何?
(A) 為獨立作用
(B) 為相加模式的交互作用
(C) 為相乘模式的交互作用
(D) 兩者皆與肝癌的風險無關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

公共衛生◆流行病學- 107 年 - 107 公共衛生核心課程基本能力測驗:流行病學#86502

答案:C
難度: 簡單

  • 討論
  • 某 流行 病 學 家 欲 研究 黃 麴 毒素 與 B 型 肝炎 病毒 感染 對於 肝癌 發生 危險 的 關係 結果 發現 若 只 暴露 於 黃 麴 毒素 會 有 3
    私人筆記( 0 )

你可以購買他人私人筆記。

  • 查單字:關

懸賞詳解

X

公共衛生◆流行病學

30 『抽菸者若不抽菸,預期其罹患肺部疾病之人數,相較原罹患肺部疾病人數,可 減少 50%』。試問此敘述符合下列何種指標之意義? (A) 未抽菸者罹�...

10 x
某 流行 病 學 家 欲 研究 黃 麴 毒素 與 B 型 肝炎 病毒 感染 對於 肝癌 發生 危險 的 關係 結果 發現 若 只 暴露 於 黃 麴 毒素 會 有 3

前往解題

懸賞詳解

X

公共衛生◆流行病學

41 抽菸對人體有多重的危害,問卷訪視評估容易發生回憶偏差,因此流行病學家以 尼古丁代謝物--血清可丁尼(Cotinine)濃度的測量來作為抽菸與不抽菸的�...

10 x
某 流行 病 學 家 欲 研究 黃 麴 毒素 與 B 型 肝炎 病毒 感染 對於 肝癌 發生 危險 的 關係 結果 發現 若 只 暴露 於 黃 麴 毒素 會 有 3

前往解題

擬答

  1. 據以尿液檢體沒有錯誤分組的資料整理如下:
      沒有錯誤分組的情形
    暴露情形 食道癌病例 對照組
    黃麴毒素暴露 50 20
    非暴露 500 800
    總計 550 820
    相關性估計值為:
  2. 考慮問卷收集暴露資料之敏感度為0.9,特異度為0.8。
      病例組 對照組
    真正的
    分布
    暴露組 非暴露組 暴露組 非暴露組
    50 500 20 800
    研究的
    分布
    暴露組
    45 100 18 160
    研究的
    分布
    非暴露組
    5 400 2 640
    敏感度或
    特異度
    0.9 0.8 0.9 0.8
    問卷調查下:
  3. 由題1、2可知發生了低估的情況。在病例組與對照組對暴露情況有非差異性的錯誤分類產生(兩組敏感度與特異度相同),可能低估其暴露與疾病之危險性。

擬答

  1. 此為實驗流行病學中常用的有效性(efficacy)測量:
    有效性=相對危險降低=
    某 流行 病 學 家 欲 研究 黃 麴 毒素 與 B 型 肝炎 病毒 感染 對於 肝癌 發生 危險 的 關係 結果 發現 若 只 暴露 於 黃 麴 毒素 會 有 3
  2. 雖然計算得知僅有35.45%低於廣告宣稱的36%,但這應不是出題老師主要想要的評論適當性。所以本題主要回答的內容應是有效性(Efficacy)與效果(Effectiveness)的差別。
    由於本例是臨床試驗,病患經過高度選擇以及嚴格遵循實驗所得到的結果,但此藥用在一般患者身上,未必會有這麼好的結果(36%)。畢竟每個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史、生活習慣、服藥的配合度皆不相同,所以廣告以有效性的角度形容並沒有問題,但推廣到非理想狀態的一般族群效果時,未必有這麼樂觀的藥效。

    有效性是指一個藥品在高度控制的環境下使用所表現的結果,意即由有高度意願且以研究為導向的臨床人員,依據一份嚴格設計的書面計畫書來執行給藥與監測結果;而病患是符合嚴格納入與排除條件者,經仔細選擇出來的一群人,他們同意加入研究並願意配合研究過程,所以efficacy是指在「理想的」的情況來評估一個新藥藥效或是手術方法所用的字,所以除了很特別的情況下,一般RCT皆是以efficacy表示。而效果是指一個藥品在真實世界執業環境下使用所表現的結果,意即由一群不同科別的醫師,針對一病情或特質差異很大的病患群,視病患之需要而給藥;這些病患群對藥品認知少、服藥配合度不高、會被同時罹患不同疾病或不同用藥物干擾其療效,這些干擾因素或偏差在有效性臨床試驗中是沒有的。理想上,藥物經濟評估應呈現藥品的效果,而不是其有效性。故應盡一切努力來收集在實際執業狀況下的疾病罹患率與死亡率資訊。若沒有效果的數據,則可使用適當的模式技巧,來轉換從有效性研究所獲得的數據,變為實際執業所預期的數據(即效果)。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我沒有感染B、C型肝炎,是不是就不會得肝癌?

發布單位:發布單位:癌症防治組

1.罹患癌症的風險,包含:年齡、遺傳、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等。與肝癌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60歲以上、肝硬化、抽菸、體重過重或肥胖、大量飲酒、非酒精性脂肪肝、感染肝炎病毒、糖尿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黃麴毒素、檳榔、化學物質(如:砷和三氯乙烯)、家族史等。
2.在全球,最常見的原發性肝癌危險因子為長期感染B型肝炎病毒(HBV)或C型肝炎病毒(HCV)造成的慢性肝炎,這些感染導致肝硬化,使肝癌成為世界許多地方最常見的癌症。依我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診斷為肝癌病人中約有8成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感染,另有約2成非B、C型肝炎感染。
3.透過減少暴露於已知的危險因子,能夠預防肝癌的發生風險。包含:避免HBV和HCV感染(如:不共用針頭、安全性行為)、檢查與治療HBV和HCV感染、避免吸菸、嚼檳榔及限制飲酒、保持理想體重、避免接觸致癌化學物質(如:黃麴毒素)。
資料來源:
1.ACS網站https://www.cancer.org/cancer/liver-cancer/causes-risks-prevention/risk-factors.html
2.Cancer Research UK網站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liver-cancer/risks-causes

您可能會喜歡

  • 「喝酒臉紅是肝功能代謝好,不會臉紅就是身體差」,是這樣嗎?2017-07-21
  • 高的那個血壓(收縮壓)高一點沒關係,因為低的血壓(舒張壓)正常比較重要?2018-03-07
  • 菠菜與豆腐一起吃,真的會導致結石嗎?2018-08-14
  • 老人家血壓太高沒關係?2017-04-27
  • 網路盛傳雞角刺茶可根治糖尿病,是真的嗎?2019-11-12

【黃麴毒素入侵】防冶肝癌大漏洞

在臺灣地區的亞熱帶氣候環境下,對健康為害最大、存在最普遍的致癌物質;國內專家都同意是「黃麴毒素」。

據統計癌症、慢性肝病和肝硬化被列為我國去年10大死因的第1和第6名,醫界早就懷疑黃麴毒素是禍首之一。

去年9月在「亞洲醫學教育」刊登的一則報告,更加深了這種疑懼。在大陸廣西省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研究中,不僅發現B型肝炎和肝癌有顯著關係,更發現B型肝炎再加上黃麴毒素,很可能轉化為肝癌。

另外,目前已知在烏干達、肯亞、莫三鼻給、史瓦濟蘭等地區,土著的日用食品受黃麴毒素汙染的情況最重,肝癌發生率與之成強烈正比。而日本、東南亞國家所作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也指出,在B型肝炎流行的地區,黃麴毒素有加強病人導致肝癌的作用。

黃麴毒素可造成慢性中毒,也會造成急毒性死亡,文獻所載可能由它引起急性中毒的死亡事件即發生在臺灣。民國56年,臺北縣雙溪鄉曾有3戶人家40人中26人中毒,其中3人不治死亡,最後查出可能與他們連續吃了2週發黴的米有關,分析黴米中的黃麴毒素含量達200 PPB卡。國外類似的案例也不少。

臺灣是世界上最適合黃麴毒素生長的地區之一。因為它要求的環境是這樣的:溫度在攝氏11至36度間,水分15%至45間,相對濕度90%至99之間。穀類、豆類、肉類、魚類等都能受黃麴菌的感染而染上黃麴毒素,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花生、玉米、米等。

黃麴毒素是這樣可怕,但近年來,國內對黃麴毒素的研究卻嚴重不足,有經費的機構興趣不大,想做的研究人員則覺得經費申請不易,紛紛停擺。現在只剩下陽明醫學院每年發表零星的小型基礎性研究。

以國科會為例,從民國63年至今,11年間,僅支持過20餘篇有關黃麴毒素的研究,投資不過數百萬元,平均每年2、3篇小型研究報告。去年與今年國科會投資在醫學與公共衛生的經費總數接近2億,補助專題計畫400餘項,黃麴毒素的研究卻只有零落幾個,而且是小型研究。

大家都承認是「最重要、優先序最高」的環境致癌物,10年來國內研究卻是愈來愈沒人做,一名學者說:「我已經徹底絕望,他們不會花大筆錢來做這個題目的。」「他們」是指國內出錢的研究機構。

民國66年國科會因提供經費讓中央研究院、臺大、陽明醫學院作1年研究,引起「社會震盪」食米、花生抽驗都有黃麴毒素不合格的報告公布後,造成行政院衛生署與有關部會的「微詞」。從此之後,國科會便對支持黃懋毒素的研究,表現不熱心。

民國67年至70年間,臺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曾提出一筆上千萬的經費,由國內各研究單位做成一分報告「改善飼料穀物品質研究專輯」。這分研究包括:「省產與進口雜糧穀物汙染黴菌現象」,「穀物製成品的含黴情形」「各種黴菌毒素對家畜家禽為害程度及殘留體內情形」,「每種黴菌消解及防範控制方法」。

這便是在學術界頗有「名氣」的一分「黃麴毒素報告」,但這分報告的「主要內容」全部被雜糧基金會以「密」件處理。

這分「不公布」的研究,對學者而言,是一項困擾,因為做了不公布等於沒做,後續工作也不知道如何為繼。因此外界所知,國內黃麴毒素汙染的調查研究,等於只停頓在民國66年國科會報告的狀態。

這段期間衛生單位,與農業單位雖然偶有投資,都不是大作品,幾年來基因工程與B型肝炎研究熱門,經費大都流向這兩個領域,黃麴毒素,就更無人管了。

臺灣B型肝炎猖獗,肝癌患者亦多,然而大家都只注意B型肝炎病毒,全然忽視黃麴毒素,是非常讓人奇怪與不易了解的「戰略」。

黃麴毒素研究在臺灣仍缺少大型流行病學的調查,以及國人每人每日的攝入量等基本而重要的工作,而需要年年普遍調查有多少食品受到汙染的研究,也自民國70年以後就付之闕如了,可說問題明明擺在眼前,如果今後仍視而不見,這個防治肝癌的「漏洞」要感到「絕望」了。

原載民國73年10月28日聯合報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