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 肛門

人工肛門的定義:

腸造口就是俗稱的人工肛門,因為治療上的需要,經由手術利用腸道本身的某一部分在腹部設置的大腸或小腸造口,以利糞便排泄。

人工肛門的原因:

  1. 低位的直腸癌,肛門癌或嚴重大範圍的潰瘍性大腸炎…等,都可能會做永久性造口。
  2. 造成大腸或肛門阻塞的情況(如阻塞性腸癌、轉移性直腸癌)、結腸憩室炎、放射線治療後所造成的直腸狹窄、先天性無肛症及巨大直腸症…等,由醫師決定做永久或暫時性造口。
  3. 外傷、槍傷等意外事件、腸子吻合困難或腸子吻合發生滲漏、憩室炎、放射線治療後所造成的大腸與泌尿系統相通(稱為廔管)、骨盆腔及會陰部有大面積的傷口(為了避免糞便污染到傷口)…等,醫師可能會做暫時性造口。

人工肛門的分類:

分類 解釋 排便型態
左側永久性結腸造口 常因疾病需要切除直腸及肛門,常為永久性腸造口。 半成形狀,可利用大腸造口灌洗,以達成定時排出之目的。
右側暫時性橫結腸造口 腸阻塞時,可以做為減壓,通常為暫時性腸造口。 半成形狀,大便會不定時排出。
迴腸造口 為小腸造口,一般位於腹部右下方,排出物為黏稠液體,內含多量化液,較易腐蝕造口周圍皮膚,需長時間使用人工保護皮及造口袋,以保護造口周圍皮膚。 半成形狀,大便會不定時排出。

居家照護:

(一)、造口照護步驟

清潔造口與周圍皮膚

  1. 造口袋撕下時應一手按住造口旁皮膚,一手緩慢撕除貼環,並以溫水及中性肥皂或沐浴乳清潔皮膚,勿用強鹹性肥皂或消毒水,以避免造成皮膚乾燥而導致受損。
  2. 以柔軟之棉布或紙巾拭乾皮膚。
  3. 檢查皮膚,如無破皮則不需塗抹任何藥物。

裁剪合適大小造口底座

剛完成手術時,造口會呈現腫脹,但是會隨著時間慢慢會變小(約3~6星期),所以要注意貼環洞的剪裁,配合造口的大小,以免皮膚受到糞便浸潤。

黏貼造口底座

  1. 黏貼造口底座後兩手可加壓貼環約1分鐘,加強固定底座防滲漏。
  2. 勿過於頻繁更換貼環或單片造口袋,因為易傷害皮膚,其正確照護為當貼環有滲漏或使用7天以上時才需更換。

扣上造口袋

扣上造口袋後,以一手環繞並按壓檢視造口袋密合度,以防滲漏。

(二)、更換造口袋護理:

    1. 造口袋滿1/3容量時,即要清洗造口袋,以防止脫落及保持清潔。
    2. 造口袋撕下時應一手按住造口旁皮膚,一手緩慢撕除貼環,以避免過度刺激皮膚。
    3. 造口袋的清潔可以溫水或中性肥皂或沐浴乳清洗,減少異味,清潔後晾乾備用。

合併症:

常見合併症

處置步驟

造口發黑

1.先將造口周圍皮膚用清(溫)水清潔,再以柔軟的布或紙巾將皮膚擦乾。
2.貼造口袋。
3.使用煮沸過冷卻開水的濕紗布覆蓋造口。
4.立即返院求診。

造口縮陷

1.先判斷周圍皮膚有無潰瘍破皮,將造口周圍皮膚用清(溫)水清潔,再以柔軟的布或紙巾將皮膚擦乾。
2.貼造口袋。
3.使用煮沸過冷卻開水的濕紗布覆蓋造口。
4.返院求診,造口治療師會使用墊高式壓環配合腰帶支持固定。

造口皮膚潰瘍或皮膚炎

1.清洗時動作採輕柔,先將造口周圍皮膚用清(溫)水清潔,再以柔軟的布或紙巾將皮膚拭乾,勿用力擦拭防止破皮。
2.傷口部位不需再塗抹任何藥膏。
3.使用造口粉(作用:吸附傷口分泌物,促進乾燥輕灑於潰瘍破皮處)。
4.將保護皮裁成適當的造口大小。
5.造口周圍使用適量護膠膏加強固定,防止滲漏。
6.再將造口袋與造口環密合。
7.返院求診。

造口與皮膚分離

1.先將造口周圍皮膚用清(溫)水清潔,再以柔軟的布或紙巾將皮膚擦乾。
2.貼造口袋。
3.使用煮沸過冷卻開水的濕紗布覆蓋造口。
4.返院求診。

造口脫出

1.先用濕毛巾或濕紗布包覆住整個腸造口。
2.暫使用灌洗引流袋或乾淨塑膠套裝。
3.使用束腹帶固定(勿束緊)。
4.立即返院求診。

注意事項:

  1. 工作:造口不會影響病人手術前原有的工作,但應避免過度勞動或需用力的工作,避免提重物大於3公斤,因為可能會引起腸造口周圍疝氣發生,如需要活動時則以束腹帶保護。
  2. 維持適度的運動,避免過於激烈的身體接觸或過度撞擊之類的運動。
  3. 洗澡和游泳:洗澡對腸造口周圍皮膚清潔有好處,洗澡時可將便袋覆蓋腸造口或拿開便袋(蓋不蓋皆可),淋浴或浸在澡盆內都可以,只要小心不用力擦洗腸造口,但儘量以淋浴為主,至於游泳時可將便袋覆蓋即可。
  4. 穿著:衣服以柔軟、舒適、寬鬆為原則,不需製作特別之衣服。適度彈性的腰帶並不會傷害腸造口,也不會妨礙腸子的功能。
  5. 旅行:可以參加長、短程旅行,但要記得帶足夠的腸造口護理用品及防止腹瀉的藥物。
  6. 社交:只要體力許可,可恢復一般的社交生活,並可依據親戚朋友的交情深淺而決定是否將有腸造口的事情告訴他們,並不需一味的保守秘密,而造成心理上太大的負擔。
  7. 性生活:一般來說,性生活不太會對腸造口有任何影響,同房前可先將便袋內排泄物排空或換迷你便袋。男病人通常在直腸開刀後會有暫時性或永久性的陽萎。如有任何疑問可以與泌尿科醫師及專科主治醫師討論。
  8. 結婚、懷孕:只要保持身心健康,當然可以結婚懷孕,懷孕前需和配偶及醫生討論。
  9. 請與醫護人員密切聯繫,按時返診,定期追蹤病情變化。

資深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日前傳出直腸癌復發並轉移到肝臟、肺臟,令人不捨。
而弟弟余祥銓曾在節目上坦承,第一次手術後,醫生曾建議裝人工肛門,但姐姐余苑綺不願意,擔心會影響生活品質等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談,究竟人工肛門是什麼?會大大的影響生活嗎?

人工肛門又稱為「腸造口」或「人工腸造廔」,是藉由手術的方式,將排便的出口從肛門改為在腹部上建立一個新的開口,讓糞便從新的出口排出。常常因為擔心可能會有異味、被別人看出來影響觀感、需要改變生活習慣等因素而影響生活品質讓許多病患不願意接受。
病患在得知罹癌這個難以接受的消息後,短時間內得知需要加裝人工肛門想必更是晴天霹靂。

通常原因有四個:

  1. 腸道因腫瘤過大已發生阻塞的情形時作為減壓之用途。
  2. 為了避免手術後傷口因糞便經過汙染或在術後傷口癒合不良時需作暫時性人工肛門。
  3. 腫瘤位置太靠近肛門,為了完整清除腫瘤,手術時可能需切除肛門括約肌或可能發生術後剩餘直腸長度不足以跟肛門吻合這兩種狀況,因為這兩種狀況,容易在術後發生失禁的問題,會建議做永久性人工肛門。
  4. 腫瘤已侵犯到腹腔內其他器官造成瘺管,為了避免糞便污染而做人工肛門進行分流。

(每位病患身體狀況不盡相同,以主治醫生說明為準。)

雖然接受腸造口是個辛苦的過程,但考量以上疾病治療、傷口恢復、避免失禁、預防腸阻塞等優點後,根據對身體的幫助,在專業的醫療建議下,其實是個值得的決定。而雖然人工造口因為沒有括約肌及神經叢,不會有想上廁所的感覺,當糞便形成後就會直接流進造口便袋內,但部分部位的造口再訓練後,可利用腸造口灌洗的方式來控制每天排便的時間,養成習慣後甚至可以不用在肚子上黏貼造口便袋,對於病患來說,不啻是讓生活更方便、更減少心理層面不舒適的方法。

而在飲食方面來說,除了因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等需要飲食控制,或因化療治療、放射病治療有便秘、腹瀉等不舒服需飲食調整者,建議與營養師討論針對個人狀況調整飲食搭配外,一般情況下僅建議避開較刺激性及容易產氣的食材即可。
產氣食材如:黃豆類及其製品、洋蔥、高麗菜、花椰菜、韭菜、玉米、地瓜、芋頭、馬鈴薯、汽水、、牛奶麵包等等。
而刺激性食物除了辛辣物外,還包含了蔥、薑、蒜等辛香料,容易增加糞便氣味,建議少量食用。

大腸直腸癌手術切除,一定要做人工肛門嗎?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加上近年來飲食習慣的改變,造成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口數逐年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連續十多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的榜首。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除與遺傳、基因有關聯外,飲食西化更被認為是危險因子之一。

近年來診斷技術的進步、輔助治療多元發展,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已邁入多專科團隊共同規劃模式,能針對不同病人量身訂造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但儘管其治療方式已趨多樣性,外科手術仍有著極其重要的關鍵角色。然而,民眾往往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做人工肛門就是要把天生的肛門挖掉做個永久性的代替肛門,因此拒絕正規的外科治療,甚至轉而尋找其他偏方治療,以致延誤病情。

人工肛門的正式學名為腸造口,依其目的可分永久性和暫時性兩類。需作永久性人工肛門的病人,大多是因腫瘤的位置離肛門口太接近,如低位直腸癌(腫瘤離肛門口少於5~6公分的距離),過去這些病人往往只能接受經腹部和會陰聯合切除手術,把肛門及直腸切除並建立永久性人工肛門。

但隨著輔助治療不斷發展,進行術前同步化學、放射線治療可使腫瘤縮小,加上手術技術的演進,往往可以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目前若腫瘤離肛門口3公分以上仍還有機會保留肛門。但對於罹患肛門癌的病人或腫瘤已經侵犯到肛門括約肌,永久性人工肛門則仍是目前接受外科手術時的唯一選擇。

而接受暫時性人工肛門往往是基於保護性的原則,如腫瘤併腸阻塞的病人,由於腫瘤近端的腸子都已水腫膨漲起來,甚至可能發生腸壁破裂的風險,若手術切除腫瘤後直接作腸道吻合,極容易發生術後癒合不佳而導致糞便滲漏、引起嚴重腹腔內感染、腹膜炎及敗血症等併發症。因此,在手術中作暫時性人工肛門便可發揮保護作用,先讓糞便經由人工肛門排出至體外,使腸道減壓,待水腫膨脹的腸子縮小後,再做第二次手術關閉此人工肛門。另外,醫師也會針對一些初期腸道吻合處有潛在癒合不良、無法承受成形糞便通過的壓力而發生滲漏風險的病人作暫時性人工肛門,經數月後待癒合較穩當再進行手術把其關閉,糞便就可以安全地從天生的肛門口排出。

除了上述的原則外,維持病人良好的營養狀況不但可以提升免疫力並減少術後的感染,還可以顯著地促進腸道吻合處的癒合,大大降低因發生滲漏而需再次手術作人工肛門的比例。根據趙頌慈醫師在柳營奇美醫院為351位大腸直腸癌病人進行手術後的追蹤研究發現,病人術後發生吻合處滲漏率為0.57%,比國外研究結果0.9%~3.5%低許多。另外,針對上述癌患持續五年追蹤的研究結果更發現,在總死亡率、癌症復發率、無癌五年存活率方面均有不錯的結果。同時亦顯示不論是在術中出血量、術後病人住院天數、術後併發症(包括肺炎、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等,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的病人都比接受傳統剖腹手術的有較好的結果。此項研究成果已在2019年6月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雜誌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人工肛門因沒有直腸感覺神經及括約肌,所以無法控制排便,通常有糞便就會不自主地由人工肛門流出;但若位於腹直肌部位的人工肛門是可以藉由訓練做排便的,故排便的情形會因人工肛門的位置與種類不同而使病人有不一樣的生活品質。當然,病人往往是希望盡量保留自己原來的肛門,但在醫療團隊的專業考量上,把腫瘤廓清乾淨、減少轉移及復發的可能為第一優先,其次才是考慮肛門能否保留的問題。當然,是否保留肛門或作暫時性的人工肛門,除了要尊重病人和家屬的意願外,更應綜合考量腫瘤侵犯的位置及病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因此在治療前病人及其家屬應與外科醫師及醫療團隊充份溝通討論、評估、考量其可能性及優劣,如此才能確保術後成效與安全,減輕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壓力。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