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本片最知名的兩件事,大概是它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以及片中大膽的女同志性愛戲,但只看電影本身的話,它其實純粹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把它說成蕾絲邊性愛片,就好像說斷背山是牛仔同志片一樣,不太能忠實描述本片。因為是以愛情為主軸,所以即使主角是女同志,不管任何族群都能體會片中人的情感糾結,畢竟愛是不分性傾向的。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年輕的Adèle﹝Adèle Exarchopoulos﹞某日在街上與滿頭藍髮的Emma﹝Léa Seydoux﹞錯身而過,兩人短暫四目交會,但Emma的身影在Adèle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與一位男孩的短暫戀情無疾而終後,Adèle又巧遇Emma,兩人開始認真交往,卻也漸漸面對各種現實問題…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長達三小時,但倒不會令人無聊,因為它把時間用來把握住Adèle戀情的每個關鍵時刻與轉折,讓人細細品味一段刻骨銘心戀情的酸甜苦辣,有談過戀愛的人應該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尤其是年少時期有過難忘初戀的朋友們。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本文在此先提一些與劇情較無關的想法,後面則是有劇情雷的部分。「藍」片不只講愛情,還碰觸了階層議題,Adèle來自藍領保守家庭,選擇安穩的教師工作,不僅符合她個性,也讓她及家人有安全感。教育水準高、在大學修習藝術的Emma,對哲學等等很有研究,對畫家職涯很有野心,兩人在對方家與父母吃飯的戲,很清楚展現他們家庭背景差異﹝Emma家準備了生蠔,Adèle家吃義大利麵吃得嘴唇上都沾了醬﹞。Adèle雖然很愛Emma,但先天上就有些東西阻絕Adèle完全進入Emma的世界,這是身體上的親密也無法幫忙突破的,而Adèle也沒有找到適合的方法排解掉這問題帶來的寂寞感,埋下日後的問題。在Emma家的party,Adèle雖是同居伴侶,但她幾乎像個佣人而非女主人,負責餐點與打理客人需求,卻融入不了交談話題。這些愛情本身以外的問題,對少不經事的Adèle是第一次接觸,可以算是她的成年儀式與覺悟之一吧。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至於本片最惹爭議的性愛場面,是否必須呢?我覺得是必須的,如同李安的「色戒」,性說明了不少事情,而且從性愛戲展現了兩位女主角之間歡愉感的施與受,以及情感的交流,但色戒的三段性愛戲對劇情的說明都有不同作用,「藍」片的則有點重複,而且的確過長,長到令我出戲,一直想著演員好辛苦,這樣拍一定很累,尤其她們又不是真的在享受性愛,只是模擬...到後來我不是在看Emma與Adèle,而是在看Léa與Adèle兩位演員。另外也要提醒一下,本片的性愛戲不像一般美國電影裡的那種﹝光線柔和陰暗、有浪漫配樂、重要部位看不清楚那種﹞,這部的很大膽直接,如果你是要跟朋友或男女友去看,可能要斟酌一下對方對這類畫面的接受度,還有是否會讓兩人尷尬等等。

***以下有雷***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不過,雖然大膽性愛戲最常被提及,但「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令人不斷想看下去的理由,是精彩演技以及一些細節的呈現,本片不只身體很赤裸,情緒與心理也是很赤裸的。有幾幕特別讓我想在此記錄下來,分別是:

◎從Adèle在Emma自家辦的派對上看見Emma與Lise談笑風聲,再看到Emma希望Adèle別只教書,應該去創作、寫作,再到睡前Emma的最後一句:"she (Lise) paints too"。在這句子說出來的那一刻,背向Emma的Adèle那個眼神,幾乎就表示她明白了,這就是如同「愛在午夜希臘時」裡面所謂的"beginning of the end",分手的開端。

◎寂寞的Adèle找了別的男人排遣孤寂但被Emma發現,她哭著對Emma說跟別的男人上床不代表什麼,那沒有意義,她非常愛Emma等等,當她說這些的時候,我們觀眾都是相信Adèle的,但當Emma表現出她的怒火時,展現出對於Adèle當著她面睜眼說瞎話的憤慨時,觀眾也同樣理解為何她如此生氣。有些錯誤不是道歉就可彌補,這場戲的真實情緒讓觀眾們深入體會兩人的複雜感受與無奈,也深深為兩人感到難過。

◎失戀的Adèle即使在做自己喜愛的教學工作、被朝氣蓬勃的小孩們圍繞,她卻眼神空洞,完全看不見他們,如行屍走肉。唯有當她去海邊,徜徉於一片藍色之海,沈溺在回憶與思念之中,她才彷彿獲得些許平靜。這段畫面非常美,也很令人心碎,失戀過的人都明白。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片尾劇情安排的某種「覺悟」我很喜歡,覺悟的那一刻是沒有台詞的,這個我就不爆雷了,請各位自己看吧。或許有些人會感覺這收尾太草率,但我得說,有時覺悟就是這個樣子,你想了很多、想了很久、總是有一條隱隱約約的線拉著你往回走、不停思考對方回頭的可能,然而某一天,一個小小的刺激,突然令你看清了整件事情,看法就這麼永遠改變了,然後,你堅毅地往前走,心中一片清明。

◎電影從頭到尾對顏色的運用令我非常喜歡,一開始讓Adèle一見鍾情的Emma頂著一頭耀眼的藍髮,Adèle與她沒興趣的男友分手時是在藍色的長凳上,她實驗性親吻的女孩塗著藍色指甲油,Adèle對Emma越愛越濃一直持續到分手之後,她生命中的藍色就越多,她穿藍色的衣服,在藍色的海中療情傷,然而後來再度見到Emma,Emma已不再染藍髮,並穿著紅色系的衣服,而還穿著藍衣的Adèle像個可悲的傻子,還巴著藍色不放。看著她在最後一幕那一身藍色背影,更是令人惆悵。

演員部分,Adèle Exarchopoulos非常驚人,因為故事裡的Adèle是個情感很投入很深刻、但又比較內向的人,這很難演,然而現在才剛滿二十歲的Adèle Exarchopoulos竟然演得絲絲入扣,她就算不說話,也能從眼或唇與肢體動作透露出很多感受。

雖然演技的焦點大多被Exarchopoulos搶了鋒頭,但Léa Seydoux也演得很好,這位「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裡的法國女星,在「藍」片裡的表情與肢體動作,都看得出一些男性化的特徵,但又不會太過火,例如她有時稍微帶點男人味的笑意又有點自信與侵略感地望向Adèle,讓人看得出Léa可是有下足功夫的。這兩位主角的演技是本片成功的關鍵因素,沒有這樣水準的演出,這部片恐怕會變成又臭又長又一堆露點鏡頭的下流爛片了。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本片有個插曲,就是在坎城影展大放異彩後,Léa Seydoux指稱導演在拍片現場像個惡霸,而且一場戲都要非常多個take﹝據說本片共拍出將近八百小時的鏡頭﹞,並說在拍床戲時她感覺自己像娼妓,導演對此雖威脅提告,但隨後又有其他劇組人員證實導演剝削濫權,且兩位女主角雖因此片而獲獎不斷,卻都表示以後再也不想跟這位導演合作了。本片的精彩與成功是否一定要靠這樣的導演手法才能達到呢?我不知道,只能說拍電影是很辛苦的哪。

最後我想聊的是,「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是以Adèle的角度出發,內容的主軸除了一些她個人的探索以外,主要是講她與Emma的戀情,在看這個愛情故事時,我忍不住要說,這就是年少時的初戀呀,一開始覺得這人是一切的答案,生命就此完整無他求,慢慢成熟才知道人還有其他的自我實現需求,有自己的個性與喜好與能力限制,有時這些不一定能與愛得炙熱的那個人相容,有時一個錯誤就會在對方心裡埋下永恆的疙瘩。愛情,不是那麼單純容易的。祝大家都能找到可容於現實環境下的美好愛情。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Photo courtesy of IFC Films)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Lizzy

Lizzy's Film Reviews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藍 色 是最溫暖的顏色 電影

大量的飲食場面與嘴部特寫,其後是多次不短的性愛描繪,雖可解讀為導演意圖將性事與日常連結,和進食飲水等生理需求畫上等號,觀者也不免疑心,何以艾瑪與阿黛兒進行激烈性愛,肌膚卻仍乾燥整潔?多幕裸露鏡頭究竟服膺於誰的凝視、又是為了服務誰而如此安排?

最終呈現出總長近十分鐘的床戲沒有汗,只有淚;演員成功演繹百合之戀的不真實粉紅泡泡,卻在接受《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採訪時指控導演阿布戴·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的「性剝削攝影手法」使合作經驗非常差勁。

阿黛兒·艾薩卓普洛斯(Adèle Exarchopoulos)說他的作為存在難以招架的操縱,蕾雅·瑟杜(Léa Seydoux)更直說必須表演長達六小時的性高潮,令她覺得自己像名妓女。

隨後有更多關於劇組的不平等內幕被披露,電影原作漫畫作者朱莉·馬洛(Julie Maroh)亦表達不滿。即使此作贏得坎城金棕櫚獎與諸多國際大獎提名,後續爭議紛湧如潮,幾乎要蓋過先前佳評。

距此作完成的2013年已經許久,好萊塢的異性戀霸權凝視與性壓迫仍無所不在。直到2017年MeToo運動風潮,親密協調員始獲重視,他們照顧演員的需求並擔任窗口,為營造友善且合理的親密行為拍攝環境而努力。這是電影產業可喜的轉變,但仍有很長遠的改革之路要走。

除了性愛場景所帶出的倫理議題,回到情節本身,鏡頭從角色對話與視線交會堆疊出的另一個大哉問是:關係中的失落經驗該如何弭平?

此作的原文片名《阿黛兒的生活》(La vie d’Adèle)用以表達女主角的自我探索與失落是再適合不過。青春期的阿黛兒要的究竟是什麼?是電影院裡學長猛地吻過來的唇、自稱只是一時慾望而對她示好的女同學、還是花園派對上結識的阿拉伯裔演員?除了情慾,她的職涯也在和艾瑪的關係中艱難地承受挑戰──艾瑪認為她應發揮才華、專注寫出作品,而非安於當個老師。

還是高一的阿黛兒初次去男同志酒吧時有人攀談道:戀愛無關乎他人,要活出真實的自己。她去往另間女同志酒吧,在那兒第二次碰見艾瑪,後者主動湊過來。

「很美的名字,阿黛兒。在阿拉伯語裡,阿黛兒意思是──太陽?希望?愛情?」艾瑪猜不到,逕自迷人地笑著。


「正義,是正義的意思。」
「雖不近亦不遠。」艾瑪道。

艾瑪在酒吧主動向阿黛兒搭話的內容,已流露她對這名未成年少女投射的慾望,艾瑪心中理想的情人,應當符合這些想望,而不能勉強湊合在一起。阿黛兒依循內心選擇擔任小學老師,卻漸漸偏離戀人期許的「你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概念?為維繫關係,人們都會進行某程度的退讓,大多數人喜歡穩定或微妙的平衡感,這也是保護自身利益的手段。人我分際意旨做到保持主體性、劃出心理界線,然而談戀愛時很難不試著「塑造」對方,或將之納入自己的偏好地圖,在日常時時暗示,其實你這樣做我會更愛你;較被動的一方也可能力圖將自己落點定位,遂將順從解釋為情意,於是關係容易成為交易。

對彼此期許的落差帶來的即是冷淡與拒絕,阿黛兒因難以承受被艾瑪冷落而和學校男同事出軌,被艾瑪趕出同居的家。其實這時我們不難看出,在阿黛兒之前的莎賓和之後的麗姿,艾瑪也都不算處理得當,甚至也可說她精神出軌,憑什麼這麼嚴厲對待阿黛兒?艾瑪並非不知道自己的模式,但通常那些猜疑和自我放逐都會被深深壓抑,直到有個引爆點才會「遷怒」式地清倉情緒。

《道德浪女》如此敘述嫉妒:「不要感受到某種感覺的好方法,就是把它投射到你的伴侶身上。投射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就是把痛苦的情緒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己身之外,把別人當作一個螢幕似的,在上面播映你的恐懼與幻想編織成的情緒電影。這也許是嫉妒真正的定義:一個人把自己的不舒服情緒,投射到他的伴侶身上。」

是,艾瑪發現阿黛兒出軌那幕著實是嫉妒瘋了,當後者哭著說自己只是很寂寞,數度囁嚅著「我不知道」,卻沒有釐清的機會、還未能完成屬於她們的性冒險,一切就硬生生斷裂了。阿黛兒被掃地出門。但無論她去到哪裡,藍色仍如影隨形,即使艾瑪的頭髮早已沒了初識時晃眼的藍焰。

藍色著實是非常神秘的顏色,深沉、原始且純真……在賈曼意識流式的記錄更推展到極致。

活躍於1970、80年代的同志導演德里克‧賈曼(Derek Jarman)最後一部影像作品《藍》(Blue),以近八十分鐘的靜止藍幕搭配音效及詩化的口白,傳達對生命永恆的凝望和對疾病的憂傷。

此時賈曼因愛滋病近乎失明,作為在保守年代公開出櫃的藝術工作者,他成為同志社群的象徵也遭逢諸多打壓。

這名才華橫溢的創作者還著有《色度》,篇章〈進入藍色〉後半段即是電影《藍》的腳本:

「我用許多人的回音充滿這個房間
他們在此消磨時間
從已經乾了許久的藍色顏料中解脫的聲音
陽光撒入,充滿了這個空房間
我稱這為我的房間
我的房間曾經迎來許多夏日
擁抱歡笑與淚水
它能充滿你的笑聲嗎
每一個字詞都是陽光
在光中目光掃過
這是我房間的歌。

藍色伸懶腰,呵欠,接著醒來
……
在影像的喧囂中
我為你呈現普世之藍
藍色,對靈魂敞開的大門
一種無盡的可能
成為現實。」

在《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裡,藍色也什麼都是。是承接了阿黛兒青春眼淚而腫痛近紫的床單;是抗議遊行隊伍裡激澎拜執起的信號煙;是阿黛兒獨自於教室痛哭時蜷縮的褲襪;是艾瑪畫展裡與代表麗姿的紅金色各據一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