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2008大手攜小手東埔部落關懷體驗營

布農 族 圖騰

部落營隊-「部落心、藝教情─大手攜小手東埔部落關懷體驗營」
本營隊計畫與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合作辦理,活動時間為97年7月13日至7月19日六天五夜,赴南投縣信義鄉東埔國小布農族部落,辦理藝術體驗活動執行,活動內容包含藝術創意課程、部落音樂合唱課程、部落人文藝術文化課程及綜合活動等。


本計劃提供在藝術教育上的雙向交流及對話平臺,讓城市學子能體驗原住民族風情文化,學習部落生活藝術;也讓部落青年能接觸數位藝術創作彼此教學相長。希望能藉著有限的社會資源,與原住民部落協同建立一個數位人文的關懷、合作學習及藝術教育推廣模式,不單單是讓部落學生藉此縮短數位學習落差及城鄉藝教資源分享,更提供都會學生學習的場域,建立整體社會的人文關懷。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族人口約52,824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引用於100年04月),約有六十個村落,分佈於南投縣、高雄縣、台東縣、花蓮縣等地。
父系氏族制度也是布農族的特色之一。嚴守一夫一妻制,婚後妻從夫居,子從父住;家族是氏族組織的基本單位,氏族有共同獵場、共同食獵肉、共守喪忌和共負法律責任的情形。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依據布農族口傳歷史,該族最早居住地可能是在現今彰化縣鹿港鎮、雲林縣斗六市與南投縣竹山鎮、南投市等地,後來才漸漸往高山遷移。

布農 族 圖騰

◎傳統服飾
※衣料:苧麻布、皮革(鹿皮、山羊皮)
※特色:
1.服裝結構不分季節 。
2.織繡藝術極為發達(夾織、崁織等織法)。
3.身體裝飾藝術(穿耳、拔牙缺齒、婦女美容挽面)。
4.貝殼、黑珠、銀質、銅質、玉、鹿角等各種飾。
5.顏色以紅、藍、黑(及金黃色)為主,錦繡花紋-三角紋、曲折紋、條紋、菱形紋、方格紋。
男生的部分一種是以白色為底,可在背後織上美麗花紋,長及臀部的無袖外敞衣,搭配胸衣及遮陰布,主要在祭典時穿;女子的服飾以漢式的形式為主,藍、黑色為主色,在胸前斜織色鮮圖豔的織紋,裙子亦以藍、黑色為主。
布農族男子以鹿皮為衣料,上衣為帶毛鹿皮背心,外披露皮披肩,背心的背部是用一整塊皮做的,前襟兩塊,胸部敞開。正胸織成幾何形之花紋成斜方塊,自頸間掛一方形的胸袋、腰亦掛有腰帶以蔽其下體,盛裝時另加鹿皮縫成臂套與帽子;布農女裝則是以黑布或紅布纏頭,常衣窄袖常裙,肩袖以刺繡滾邊,下穿圍裙膝褲。
布農族男子服飾在設計上多為百步蛇圖騰的圖案,據說在明初,服飾為素白沒有任何彩色織紋,後來由於百步蛇的鱗紋而激發其創作靈感,並織成菱形紋象徵布農族與大自然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也象徵著貴族的崇高地位及護身避邪的神秘作用。
布農人的裝飾品以頭部的裝飾最為講究,材質多以貝類與玻璃珠製成,現代的頭傭都用各色亮片與鍍銀片成排地縫起來,表現出華麗與美觀的特色。

布農 族 圖騰

圖1.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圖2.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圖3.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圖4.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圖5.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圖6.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圖7.

布農 族 圖騰

資料蒐集:張家佑 網頁製作:張家佑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的兩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 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後來經過大遷徙,東至花蓮,往 南至高雄及台東山區,總人口約四萬多人。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各族中發生大規模異動最明顯的 一族之一。布農族的歷史性種族移動,有兩次大規模性的 移動。第一期異動是由中央山脈玉山的北側往西移動。第 二期則由中央山脈西側往東,爬越中央山脈的台東、花蓮 境內東移。《臺灣省通志.同冑志》撰稿人洪敏麟先生表 示:第一期為早期的異動,異動的族群仍待考証,第二期 的異動,則為丹、巒、郡等三個社群。  布農族部落大部份居住在山腰坡地,純粹以同族為建 村莊,其分佈地區遼闊而分散,北起霧社以南的干卓萬社 ,日名曲冰社(最近改為萬豐村),南達旗山以北,西及 阿里山鄒族為鄰,東達中央山脈的東麓及太麻里一帶的東 海岸。分屬於南投縣的信義、仁愛兩鄉;花蓮縣的萬榮、 卓溪兩鄉;台東縣的延平、海端兩鄉;及高雄縣的三民、 桃源、茂林三鄉,共四縣九鄉。  目前布農族之分佈情形如下:

一、卓社群Take tudu:住在南投縣信義鄉久美及仁 愛鄉中正、法治、萬豐等四村莊。 

 二、卡社群Take bakha:住在南投縣信義鄉潭南、 地利、雙龍三村。
 

三、巒社群Take banuaz:住在南投縣信義鄉望鄉、 新鄉、豐丘、人和等村;地利、雙龍、明德也住有巒社群 的人;及花蓮縣卓溪鄉各村:崗山、立人、太平、卓溪、 卓清、古風等村;台東縣海端鄉的廣源村內也住有不少的 巒社群人。
 

四、丹社群Take vatan:目前丹社群後裔約兩千人 ,現在留在南投縣老家的丹社群人,已不多見,他們和其 他社群人混居在信義鄉的地利村和雙龍村。遷居東部的丹 社群人比留居西部老家者多,他們分別散居花蓮萬榮鄉馬 遠村和紅葉村、台東長濱鄉南溪村、花蓮瑞穗鄉奇美村等 ,聚落零散。

 五、郡社群isibukun:現在郡社群人口增多,佔全部 布農族人口半數以上。在南投縣境內,分佈信義鄉的明德 、羅娜、東埔等村;望鄉、人和也住有郡社群的人。在高 雄縣境內,分佈於桃源鄉及三民鄉各部落。在花蓮縣境內 ,分佈於卓溪鄉的卓溪、卓清、古風等村。在台東縣境內 ,分佈於海端、延平各部落。郡社群為現今布農族最大的 一群。 至於布農族的一支塔科布蘭群Takopulan,在今台灣中 央山脈南段,因為與鄒族混血,其戶籍資料已經融入鄒族 。
資料來源:田哲益著《走入布農的世界》,台北,海翁出版社,民八七年十一月。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圖片來源:yahoo)

◎布農族社會文化
  布農族的社會文化:
 

一、父系社會 
布農族是父系氏族社會,大體有聯族(Phratries), 氏族(Clans),與亞氏族(Subclans)三級單位。氏族組 織之次級單位,雖有新繁衍與分化,惟其變動甚為緩慢而 微弱,尚不至以破壞其原始組織系統。布農族族群巒、丹 、郡三社群為聯族組織,卡、卓二社群為偶族(Moiety) 組織。聯族與偶族各包括若干個氏族,氏族之下又再分亞 氏族。

 二、大家族制 
布農族大家族的型態可多達四十至六十人共住一屋, 甚至包括無血緣關係的族人。  「家」者人所居曰家,故稱一門之內曰一家;「族」 者屬也。戶籍上的家戶,亦即最小社會單位家族。 
布農族大皆以氏族部落為中心,部落則是以地域社會 為基礎的原始政治組織,亦即部落為最基本的政府單位, 布農族之家族Tastu-lumaq為氏族組織之基層單位。其基本 性質是父系繼嗣(Patrilinea1 succssion),父系承繼( Patrilineal inheritance),父長制(Patriachy),從 父居制(Patrilocality),大家族制(Extended  family)。家族構成分子,通常由兩世代以上之父系親屬 分子及其配偶組成。布農族的家族是典型的大家庭制,一 個家族以共同住居於同一家屋,使用同一穀倉,在同一爐 灶上炊餐,共同工作與共同享用為一般特質。典型之大家 族常有三世以上之親屬二、三十人至四十人,多的時候有 六十餘人,甚至有多達九十餘人者,這樣的家族往往是五 代同堂的大家族,他們同住於一所大家屋內,每一配偶分 住在一床屋內。以尊長指揮其卑幼輩共同工作,共同生活 。老祖父是這裏的家長,他擁有無上的權利,家長權的繼承則採長繼承。
 

三、長老制 
散居的布農族沒有頭目制度,而是由各家族的長老聯 合主持部落事務。部落社會中處理公共事務,維持習慣法 及應付內外之臨時事件。
 

四、刺墨缺齒
  早期布農族人有身體刺墨及缺齒的風俗,是成年過程 中的一種符號。   一般而言,我國男子年二十而冠,謂之成人,至於女 子,如果已經許嫁,那麼十五歲就舉行笄禮,如果未許嫁 則二十歲才舉行笄禮。男女行過冠禮或笄禮後,就得另外 取個「字」。取「字」一則給別人便於稱呼(古代對人直 呼其名,往往有不恭敬、不禮貌的意思,所以古人一概以 「字」相稱)。一則讓初成年的人隨時警惕自己應有成年 人的儀態風度,做人處事要合乎成年人水準的要求,此即 「已冠而字,成人之道」的真正意義。  「成年禮」是中國古代流傳已久的一種古禮,當時稱為「加冠及笄」,在各朝代社會中,只有通過成年禮的人 ,才會被認定為成年人,因此這項禮儀對個人的生命週期 而言,是個相當關鍵儀式。自周朝初年周公制禮作樂時, 即對當時的社會庶民生活行為,擬定了很多軌跡可循,而「冠禮」則是一切禮儀開始,古時「男子廿而冠,女子十 五及笄」,頗受社會重視。 布農族人沒有成年儀禮,但有相當於成年儀禮的儀式 ,即拔牙、缺齒。缺齒的風俗,有關乎身體的裝飾及審美 的觀念,布農人以為缺齒是美的象徵。通常男女到十五、 六歲時,都須將上顎之二側門牙二顆拔去,男人若不拔牙 ,則作戰出草時不勇敢,或狩獵不獲獵物;女人不拔牙, 則不會織布做衣服。缺齒亦有「祈福」之意,祈求上蒼眷 顧並保佑生活平安和健康。缺齒後的少男少女便具有「成人」的身份,平時女子在家織布,到野外採集野菜,及幫 助家人農事工作;男子則除了從事農耕,還要隨大人上山 狩獵,戰時負出草復仇雪怨的任務。 布農族人從童子到拔牙缺齒這段時間,一切行為,在 族人眼裡是不懂事,所以不會計較的原諒你,可是拔牙缺 齒以後,就是成人了,成年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 人信任與尊重,所以你要放棄以前那種孩子氣,表現出成 年人的行為態度的氣質,自己便得謹慎行事,建立起自己 人格與品德,往人生旅途上前進。成人的氣質,外表是端 莊、威儀,內在是善良、溫和。拔牙、缺齒象徵成年,並 也給自己警惕,要表現成年人的儀表、態度。 布農族人拔牙齒的習俗,雖然稱呼上不叫「成年禮」 ,但是我們可以看做是一種表示成人的形式,對當事人而 言,意味著從今以後,任何語言行為都必須自己負責,堂 堂正正的邁向未來的人生,所以具有薪火相傳的教育意義 。
資料來源:田哲益著《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上)》,南投縣立文化中心編印,民八四年六月。 田哲益著《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下)》,南投縣立文化中心編印,民八四年六月。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族精神信仰
  布農人最崇拜的是天神,認為天神是人類一切的主宰 。又認為鬼靈存在這個世界上,有善惡之分。 布農族的原始宗教相當複雜而繁多,祭儀則是基本的宗教行為。布農族人一年到頭幾乎都浸淫於宗教氣氛中生 活,絲毫無鬆弛的餘地,永遠活在宗教緊張狀態下,嚴守一切規條,謹守宗教律法,因為禍福成敗都決定在對神的 態度。布農族人從一出生到死亡,絕對無法與原始宗教信 仰生活分開,所以從他們的宗教生活裡可以看出布農社會 的特質。  布農族人的一生,從懷孕、生育、命名、驅疫祭、射 耳祭、嬰兒祭、小孩成長禮、成年禮,以至於結婚生子一 直到死亡,每一個人生關口都伴隨著一套宗教祭儀;數十 種大的歲時祭儀:開墾祭、拋石祭、播種祭、播種終了祭 、甘藷祭、封鋤祭、除草祭、驅鳥祭、收穫祭、進倉祭、 新年祭等,都與小米有關,可見小米是他們向來最重視的 作物,所以儀式與禁忌特多。其他臨時祭儀,如祈天、求 晴、祈雨、戰爭、獵首、狩獵……等等,都有著繁複的宗教祭儀。 天下任何事物的產生,必定是有其需要,否則就不會 發生。布農族原始宗教的產生,也正因為有其需要。 布農族需要原始宗教的理由,有下列三個理由: 

 一、物質生活的需要
 這是祈求農產豐收、獵獲多,以及物質財產能獲得保 護與保障。
 

二、心理上、精神上的需要
 古代布農族人生活在窮鄉僻壤、天候惡劣的深山裡, 由於族群與族群之間的關係是敵對仇視,因此生活完全是 在懼怕恐怖中渡日,無政府狀態下的原始民族,形成弱肉 強食的自然現象,族系和族系之間永遠沒有和平而保持緊 張的生活,造成身心莫大的壓力,為了要疏解身心的緊張 與壓力,於是就產生了原始宗教。 

 三、生老病死的恐懼
 我們生活的一切,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的, 誰也留不住。死亡和生病,人人無法避免,這都是世界上 最痛苦、最可怕的。生生死死,沒有完了的時候,想要解 除這種痛苦,只有透過宗教,以慰藉布農族人的心靈。靠 著信仰和禱告的力量,希望達到圓滿健全的生活。 我們從上述宗教信仰的動機和需要,知道布農族原始 宗教產生的原因,乃是由於相信宗教能除去以其他方法都 不能除去的恐懼。  布農族人以為從宗教的信仰上,可以達到自由無礙的 境界。或許有人以為原始宗教是幼稚的,這是因為沒有看 到原始宗教的最後理想,達於族人安樂的境界。布農族的原始宗教,並不是突然發生的偶然事件,而 絲毫沒有軌道可循,布農族的原始宗教,對有關外界複雜 的自然現象、人生苦樂和命運內界的精神現象,他們會企 圖除去不希望有的壞現象,而實現他們所希望的好現象。 
資料來源:田哲益著《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師大師苑,民九一年一月。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族經濟生活
  依照傳統布農族人的生產技術,基本上是依賴山田燒 墾(或稱刀耕火褥)方式的農業生產,以山田粟作及狩獵 為主。山溪採集、漁撈及家畜畜養為輔。依舊日習慣,農 耕為女性工作,男子則從事於狩獵。至於最主要的食物來 源乃依山田燒墾方式所生產的小米、玉米、甘藷等作物, 而此農業生產則由兩性共同負責。不過,隨生產過程的不 同階段,兩性所負擔的工作也有所差別。比較粗重的工作 ,如開墾土地,則由男人負主要責任,一般其他規則性的 工作,如除草、巡視農田等,則由女性負責。但收穫時, 則由兩性共同進行,不過,與耕作有關的祭儀Mapudahu( 播種前的試播祭儀),則多半由男人來執行。  布農族人從事農耕,在勞力的使用上,需較多的人力 時,傳統是以換工團體方式來進行,如開墾及收穫,餘均 靠家庭勞力行之。此外,同一聚落的姻親mavala,有無條 件幫助的義務。而善獵者,也可以獵肉的回報招徠必要的 勞力。因此,布農人有許多途徑可獲得勞力上的幫助。  狩獵獲得野獸,以衣其皮,食其肉,也是布農族人飲 食文化的重要一環,僅次於農作耕種,或可這麼說:「狩 獵」是布農族人的第二生命,是布農族人經濟生活的主要 活動。  布農人上山狩獵,最欲獲得的是鹿,蓋其體積龐大, 食味甘美也,射耳祭時射的耳即是鹿耳,所以射耳祭又稱 為「鹿耳祭」,蓋獵獲鹿是布農族人最高的榮譽。  布農族人也從事飼養的生產活動。在家禽方面飼有雞 、鴨、鵝,皆從漢人處輸入,均用舍飼法飼養。在家獸方 面飼有鹿、山豬、山羊、野猴、野兔、豬、牛、犬等。  在這些飼養的動物中,以雞、犬、豬三者最重要,而 飼養的歷史亦最悠久。犬在他們狩獵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動物,雞和豬在他們的祭祀生活之中是不可或缺的犧牲。  布農族人也會到山上去採些嫩葉、野果、野菌等。此 外,布農族人也會到田裡捉些小蟲、昆蟲來吃。  
資料來源:田哲益著《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下)》,南投縣立文化中心編印,民八四年六月。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族神話傳說
 布農人是非常重視感情的民族,在布農族的神話傳說 裡,許多的動物、植物都是人變成的,因此布農人是以人 的態度對待之。  台灣原住民創造了他們自己的口傳神話傳說故事,布 農族自亦不能例外。原住民的口傳神話傳說故事,也是人 類文化的寶貴資產。  從遠古時代,布農族就與大自然合為一體,自視是宇 宙萬物中的一員,大自然母親的子孫。在布農人心目中, 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從浩渺蒼穹的日月星 辰、霹靂電閃,到遼闊大地的山川湖海、飛禽走獸、草木 蟲魚,雖然同人類形體殊異,但同人類一樣,充滿生命和 感情,彼此能夠感知溝通,達成靈犀相通的默契。  因此,每棵樹、每朵花、每條河流、每座山獄、每隻 走獸飛禽,都有它的神話存在。在神話的思維裡,這些草 花樹木,這些禽獸,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像朋友一樣, 活在人們的四周。布農人對生活週遭的動、植物,有著各種不同的關係 和各種不同的感情,族人經常把自己現實生活中所見所思 的一切悲歡離合的滄桑事,寄託在自然界的植物或動物, 甚至於日月星辰。 布農族的每一則神話傳說故事的產生,絕不是憑空而 有,每一則故事的背後都有深刻的意義存在。布農族的神 話傳說故事,對布農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古老的原始時代裡。 布農族人古代沒有文字,族人傳授道德教育、倫理教 育、生活教育、技能教育、宗教與禁忌信仰……等,都在 於神話傳說故事之中。神話傳說故事,就是布農族人的「 口述教育教材」,甚至可以說是生活的寶典。  古代,布農族人仍然深居中央山脈舊山社時(布農族 人稱「原鄉」Mai-asang)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吃過晚飯 ,家人就會升火圍爐(按布農族是父系氏族大家族制,古 代一家平均三、四十人是正常的,文獻記錄中有高達九十 人者),在靜夜星空下,聽長輩(家長)說故事,談談布 農族的各種祭典,以及一般生活、宗教、禁忌等。晚輩們 也都能夠領會神話傳說故事的涵義,而實踐族人生命共同 體的規約。因此,神話傳說故事是具有教育性的、社會性 的、傳達性的、勸勉性的、規約性的,以及普遍性的、全 面性的。所以傳統神話傳說故事,對布農族人的生命實踐 是很重要的。布農族的神話傳說故事,也許沒有壯闊的長 篇巨構,或是精深的哲理論述,但無疑的,神話傳說故事 ,確是曾給布農人深深的影響。 
 資料來源:田哲益著《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台北,台原出版社,民八七年六月。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族服飾特色
 布農族的服飾特色: 

布農 族 圖騰
(圖片來源:google)


 一、男子服飾
 一種是以白色為底,可在背後織上美麗花紋,長及臀 部的無袖外敞衣,搭配胸衣及遮陰布,主要在祭典時穿著 。另一種是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 此外,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村郡社群布農族男子也有人 於上衣內穿著紅色衣服,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穿著紅色 衣服,只有獵取過人頭、山豬、山鹿的英雄才可以穿,穿紅衣是表示英勇的意思。 
 

二、女子服飾
 以漢式的形式為主,藍、黑色為主色,在胸前斜織色 鮮圖豔的織紋,裙子亦以藍、黑色為主。 布農族女子服飾,古代以苧麻為原料織布,女子衣服 為長衣窄袖長裙,並繡有滾邊刺繡,下著圍裙膝褲,以被 下腿,顏色以藍黑為主。女子服飾除有崁織、夾織外,更 有多種綴珠懸掛。今布農族的服飾,璀璨奪目,變化多端 ,但卻不難觀察出,服飾的色澤先以沉穩的深暗,摻以熱
情的紅藍,而逐漸走向明艷開朗的黃紅彩紋,這其中的轉 變受時代與環境因素的影響極大。 
 

三、製革鞣皮
 皮衣、皮帽也是布農男子主要的服飾。布農族是一狩 獵民族,他們狩獵最重要的目的即食其肉、衣其皮、飾其 牙及角。 遠古人類即知以野獸皮製衣,製作皮衣的揉皮為布農 族男子的工作,布農族男子擅長揉皮。皮衣以鹿皮、山羌 皮、山羊皮等為主要材料。  布農族的揉皮工藝,每一種野獸皮都各自有不同的功能與用途,布農族人也依據每一種野獸皮的特性,製作需 要的服飾或用具。大致上:山羌皮製作綁腿,用以護膝, 山羊皮用以製作衣服及雨衣,山鹿皮用以製作小孩背巾及 禦寒用被,猴子皮用以製作皮帽,山豬皮因質地較硬,大 部分食用之,很少有人把它製成皮衣,因為較厚重而硬。 布農族的衣飾,在遊獵期間,男子服飾多以鹿皮、山 羊皮為主要材科。上衣為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 出獵時加穿鹿皮套袖及鹿皮套褲,布農族人在與漢人 未接觸前,並沒有「褲」的觀念,因此這裏褲的定義,以 做為遮蔽下身為功能。鹿皮套褲為無背褲,又稱綁腿褲或半褲。狩獵時在草叢裡追逐野獸用以護腿,免被茅草割傷。 
 資料來源:田哲益著《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八四年十二月。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族歌舞文化
 布農族對於農作的歲時祭儀非常謹慎而繁複,舉世聞 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是在小米播種祭之 後,祈求農作豐收所唱的歌謠。因為布農人相信,歌聲越 和諧、優美,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  布農族的和音,在民族音樂學上可說是世界民歌寶庫 之一,在他們長期虔誠純樸的歌唱中,發展了令人驚異的 複音或和聲之合唱技巧,也就是蜚聲國際目前全世界音樂 史上最特殊之布農族八部和音歌唱pasi-but-but(巴西布 布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人喜歡大家一起唱歌, 他們獨特的群體性歌唱方式,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多音性音 樂(Poly-phony)。布農族的和音唱法舉世聞名,這種複 雜而罕見的音樂現象,是世界級的重要文化資產,同時也 是人類群性特質的極致表現。聆賞布農族的樂舞,將使您 真切的體認到「人文的自然之美」。  l943年l月底到5月初,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教授, 受到台灣總督府外事部的委託,對台灣的原住民音樂開始 做實地的調查與錄音。這對於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研究而 言,可以說是最具規模而又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田野調查工 作。經過了這次的調查,黑澤隆朝除了有《台灣高砂族的 音樂》專書出版之外,還為日本勝利唱片公司在l974年製 作了「高砂族的音樂」唱片一套兩張。  1943年3月25日,黑澤隆朝教授在當時的台東縣鳳山 郡里瓏山社(現今台東縣海端鄉崁頂村)首次發現了布農 族的「巴西布布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 )這種獨特的和音而做下紀錄。「祈禱小米豐收歌」中泛 音的半音階唱法,更在民族音樂學上引起了極大的震憾。 二十世紀初期,達爾文進化論的思想,在世界的學術 領域中,扮演著一個主導性角色,在音樂方面,有關「起 源」的問題也因此廣泛的被論著。例如:達爾文主張音 樂起自異性的吸引;羅素與史賓塞認為音樂是經由語言轉 變的旋律;漢斯比羅認為音樂是從節奏生成;卡爾畢費生 主張勞動起源說;其他還有模仿動物說、狩獵捕漁說、信號說等等,眾說紛紛,莫衷一是。 在音樂史上,早期一直以為音樂是先由一個音、兩個 音、三個音逐漸演化而成的,然後由旋律再演變為複旋律 ,最後才產生和音的,可是布農族的和音唱法是他們自古 流傳至今的歌謠,在人類文化尚未發達之前就有如此複雜 豐富的和音現象,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這對以前有 關音樂起源的理論與學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與否證。 L952年,黑澤隆朝教授將這次錄音寄至聯合國文教組 織(Unesco),受到國際著名的幾位音樂學者Andre  ohaeffner Curt Sachs、Yaapkunst以及paul Collaer等 人的重視,視之為人類音樂文化中珍奇罕有的一種現象。 如今,音樂起源之說,也已不再為人所爭辯了。這是布農 族音樂蜚聲國際的一個開始。 人類使用音樂的方式,除了人本身能力的特性與限制 之外,地理環境以及文化與社會的條件,也都是不可忽略 的重要因素。人類的音樂,不可能由單一因素來決定,因 此,以進化論的觀念來理解音樂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布農 族的「巴西布布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就是一個很好的 例子。 布農族人具有非常卓越的和音感,此種能力或者就是 他們音樂特質所以形成的一個基礎。布農族的多音性( Poly-phony)和音,就現象言,是一種人類的行為表現方 式,這種唱法很明顯地表示了人際關係的某種秩序。和諧 的聲音意味和諧的人際關係,因為如果人際之間沒有達到 這種融洽而默契的關係,則音樂必然無法呈現出某種有秩 序的規則。 「祈禱小米豐收歌」有著極為特殊的和音唱法,縱使 到現在,許多人在第一次聆聽了這首歌之後,在不解與讚 嘆之餘,仍經常可以聽到他們說:「這簡直是現代音樂! 」 
  資料來源:田哲益著《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台北,武陵出版社,民九一年四月。 田哲益著《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師大師苑,民九一年一月。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族飲食文化
 布農族的傳統主食為小米、玉米、蕃薯、芋頭等,深 山的部落則以蕃薯與芋頭為主食。小米通常煮成飯,玉米 則磨成粉狀,製成餅或粽食用。布農族平常只吃澱粉類食 物或豆類、野菜,只有慶典時才會食用肉類。  小米是布農族人賴以維生的主食,歲時祭儀亦以栽培 小米的活動為中心。一年以開墾早田、播種小米為開始, 以收割小米後的一連串慶祝儀式為結束。 布農族人種植稗,多磨成粉,粉成紫色與小米混合後 煮吃,這是布農族人喜歡的一種米食吃法。稗也可磨成粉做糕吃。 甘藷、玉米和芋頭也是布農族人重要的食物之一,布 農族人煮南瓜也當主食吃,他們還把南瓜的種子收集起來 曬乾後,烤來剝皮殼吃裡面的仁。南瓜可以儲存數年不壞 ,且越陳吃起來越香。 樹豆是布農族人最重要的副食,布農族人一年到頭都 煮樹豆當湯佐食。這種山產「樹豆」,是一年生草木植物春生夏長開黃花,結莢,一排豆子,黃色,如苗豆大粒 子,煮豬肉排骨皆可。 長在樹上的鹽巴「山鹽青」,是在深秋時節成熟的「 鹹」果子。鹽是人類維持生埋機能最不可或缺的礦物資源 。對在中央山脈求生的布農族人,有一種稱為qalus的山鹽 青的落葉小喬木,它的種子含有鹽分。在古代,鹽巴尚未
輸入布農族社會的時候,它就是「解癮」的恩物。自從與 漢人接觸以後,鹽巴成了最重要的交易品。 稻米係漢人傳入。陸稻五月種,十月收割,大部供食
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統治當局的撫番政策,將布農族 人自高山遷移到山谷或平原,以便於管理與統治。第二次 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因缺軍糧而強迫當地人種植水稻 ,布農族人的農耕方式,由山田燒墾變為水田稻作,而且 水田稻作變成主要的生產方式。 因為水稻種植的步驟與時間和原來配合小米種植的歲 時祭儀不合,因此,原有的歲時祭儀便已隨小米種植的停止而停止。 
  資料來源:田哲益著《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八四年十二月。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 族 圖騰

◎布農族傳統祭典
布農族的傳統祭典,可歸納為三種: 

布農 族 圖騰
(圖片來源:yahoo)


一、生命禮俗:與生命有關之祭典,如結婚、小孩慶 生、成長禮、葬禮等。 
 

二、歲時祭儀:與農耕、打獵有關之祭典,如播種祭 、射耳祭、小米進倉祭等。 
 

三、臨時祭儀:因臨時需要而舉行的祭典,如出草祭 、狩獵祭等。 射耳祭 射耳祭是於每年四月月缺的時候舉行,以射鹿耳的耳 朵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也是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 傳統的習俗以當年獵獲最多的勇士家門前做為慶祝的 場所,為了避免糾紛,遂改為固定地點來舉行。射耳祭只 限男子參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

嬰兒祭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帶來了喜悅與希望。布農人在每 年六月月圓時候,為這一年出生的嬰兒舉行佩掛項鍊的儀 式,期望孩子們能像項鍊般耀眼、美麗。當天並宴請親友 ,告知這位新生兒的布農名字,接受族人的慶賀與祝福。 由於社會的變遷,傅統的嬰兒節已經消失,有些部落 則溶入西方教會的日程,在每年約六月由教會決定日期舉 行嬰兒節。 小孩成長禮 在小孩成長後,較早約五、六歲或七、八歲或更晚, 小孩的父母會送一頭大豬回娘家,以回報母舅及其他母親娘家氏族成員的祝福與保護。這頭豬,在母舅家的庭院由其父系氏族成員所平分。母舅另可得到豬的頭、四隻腳以 及尾巴,然後開始酒宴。這酒宴是邀請母所屬聚落的所 有成員,而不限於母親的父系氏族成員。

參考資料:http://bimaten.myweb.hinet.net/%A5%AC%B9A%B1%DA%C2%B2%A4%B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