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公投1991

https://sputniknews.cn/20140611/44090181.html

俄杜马主席指责乌克兰1991年吞并克里米亚

俄杜马主席指责乌克兰1991年吞并克里米亚

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指责乌克兰1991年吞并克里米亚 2014年6月11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14-06-11T16:36+0800

2014-06-11T16:36+0800

2021-12-21T16:25+0800

/html/head/meta[@name='og:title']/@content

/html/head/meta[@name='og:description']/@content

https://cdn.sputniknews.cn/i/logo/logo-social.png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74956456601

MIA „Rosiya Segodnya“

2014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74956456601

MIA „Rosiya Segodnya“

新闻

cn_CN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74956456601

MIA „Rosiya Segodnya“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74956456601

MIA „Rosiya Segodnya“

俄罗斯

2014年6月11日, 16:36 (更新: 2021年12月21日, 16:25)

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指责乌克兰1991年吞并克里米亚

俄新网RUSNEWS.CN莫斯科6月11日电 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指责乌克兰1991年吞并克里米亚。 

他周三在国家杜马议会发言时说:“早在1991年1月在克里米亚州就举行了是否反对将克里米亚移交给乌克兰的全民公投。投票率为81%,投票赞成的占93%。实际上正是23年前的那个时候克里米亚被吞并,的确是和平吞并,但这的确是吞并。”

他指出,很遗憾,一系列俄政治家的不负责任等等使这成为一种可能。

克里米亚公投1991

克里米亚半岛(又译作克里木半岛。俄语:Кры́мский полуо́стров;乌克兰语:Кримський півострів;英语:Crimea),是黑海北岸的一个几乎完全被海包围的半岛。东部为刻赤半岛,与大陆隔刻赤海峡相望。该半岛克里米亚半岛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目前人口两百万左右,其中58.32%俄罗斯族,24.32%乌克兰族,12.10%克里米亚鞑靼族。自从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是其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

克里米亚(Crimea)的名字源说法不一,流行的说法是它源自鞑靼语“克里木”,是鞑靼人最早期汗王的名字。据文献记载,最早的在克里米亚半岛定居的人是凯尔特人,前7世纪斯基泰人开始将他们排挤掉了,只有在山区还有少数留了下来。与此同时希腊人开始在海岸建立殖民地。前438年这里建立了一个叫做博斯普鲁斯王国的国家,这个国家与雅典的关系非常好,它向雅典提供麦和其它货物。此后克里米亚半岛相继被不同的民族占领:250年被哥特人,376年被匈人,8世纪被可萨人,1016年被拜占廷帝国,1237年前钦察人,1237年被在欧洲称为鞑靼人的蒙古人占领。从1478年到1777年,克里米亚汗国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附属国。1774年俄罗斯迫使奥斯曼承认克里米亚独立,从1777年起,克里米亚汗王沙希因附属俄罗斯。不久,克里米亚贵族起义反对沙希因,沙希因向俄国人请求援助。1654年,为抵御外敌,第聂伯河流域的乌克兰哥萨克人与沙俄结盟。沙俄因此将势力延伸至乌克兰大部分地区。格里戈里·波将金率7万俄军到达克里米亚。1783年,波特金消灭蒙古钦察汗国,克里米亚半岛纳入了沙俄版图。

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将半岛上一座荒芜的小城命名为“辛菲罗波尔”,在希腊语中意为“有用之城”。这座城后来成为克里米亚首府,距塞瓦斯托波尔不到100公里。1787年夏天,叶卡捷琳娜二世巡视克里米亚,波将金在女皇途经之处两侧竖起木板,画上漂亮的风景,以免克里米亚的凄凉景象破坏了女沙皇的心绪。在一个世纪后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辛菲罗波尔成为俄军的“大本营”,数万沙俄士兵葬身城郊。十月革命后,这里又成为苏俄红军和“白匪军”厮杀的战场。西乌克兰被波兰占领,克里米亚于1918年归属俄罗斯,东乌则成为苏联最早的加盟共和国之一。1921年苏维埃政府在克里米亚半岛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于俄罗斯加盟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军队在辛菲罗波尔大肆屠杀抵抗的民众。经过惨烈的战斗和巨大的牺牲,苏军在1944年陆续解放克里米亚各个城镇。1945年,盟国三巨头(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在辛菲罗波尔以南70多公里的雅尔塔皇宫举行著名的“雅尔塔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对战后历史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也决定了直到今天不少国家的命运与方向。二战结束后,东西乌克兰合并,而克里米亚半岛上大约二十万鞑靼人被指控曾在二战期间通敌,这个自治共和国被撤销,大批克里米亚鞑靼人被驱逐到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和哈萨克,苏联解体后才陆续迁回原居住地。俄罗斯族逐渐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1954年5月,为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联邦合并300周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下令将克里米亚半岛划归乌克兰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严格来讲,克里米亚从来就未曾属于乌克兰领土的一部分,批准赫鲁晓夫提出的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划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决议的最高委员会主席团只有13个人对此投了赞成票,而主席团共有27名成员,因此并未达到法定人数(其他14人缺席)。这一行为也违反了苏联宪法。苏联宪法第33条规定,苏联最高委员会主席团无权改变共和国疆界,但有权发起公投。然而,在克里米亚或苏联,都未就此事进行整体公投。而反对移交的官员—克里米州党委第一书记季多夫,被解除了职务,到莫斯科当了俄罗斯农业部副部长。

至于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半岛馈赠给乌克兰的动机则是众说纷纭。苏联最高苏维埃、俄罗斯,乌克兰的地方当局所有文件都表明,“考虑到克里木州居民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居民之间的经济共同性和经济的适宜性,以及历史上形成的文化联系”。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也持同样的观点。2014年3月19日,他接受采访时引述父亲的话,认为这完全是从经济角度考虑,是为了建设从卡霍夫水库到第聂伯河的水库,修建北克里木运河,所以从财政等角度考虑,让其归属一个加盟共和国,方便组织管理。还有的人认为,赫鲁晓夫从感情上偏袒乌克兰,因为他本人就是乌克兰人,而且长期主政乌克兰。

1991年12月8日,在白俄罗斯布列斯特郊外的别洛韦日原始森林签署了关于苏联解体及同时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期间乌克兰领导人克拉夫丘克曾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讨论过克里米亚半岛的前途。叶利钦对克拉夫丘克说:“列奥尼德·马卡罗维奇,我们给你们独立,你们归还克里米亚。”克拉夫丘克承认乌克兰得到的不是一件礼物,而是一个烫山芋。但是,他提醒叶利钦,当时赫鲁晓夫并没有说将克里米亚暂时馈赠给乌克兰。因为乌克兰帮助克里米亚恢复了农业,建立了休憩场所。于是,克拉夫丘克提议暂时将这个问题搁置一边,大家讨论更为主要的议题—苏联解体,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然而,克里米亚议会于1992年先后通过“克里米亚国家独立法”和“克里米亚共和国宪法”。由于乌克兰政府的反对,该宪法被取缔。经过俄罗斯的斡旋,克里米亚半岛成为乌克兰的自治共和国。

2013年11月21日,由于乌克兰政府突然宣布暂停“成为欧盟联系国”协定的签署工作,导致乌克兰政局激烈动荡,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赶下台,基辅成立了临时政府,这让克里米亚政局掀起波澜,由克民众组成的“自卫队”占领克里米亚。

2014年2月27日,克里米亚议会召开临时会议,决定在5月就自治共和国地位举行克里米亚全民公决,同时选举“俄罗斯统一”党领导人阿克肖诺夫为自治共和国政府新总理。随后,克里米亚议会决定将全民公投提前到3月16日举行。全民公投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举行,克里米亚半岛民众就克里米亚今后地位做出二种选择:(一)、继续为乌克兰的一部分,但实施1992年宪法,拥有更大自治权。(二)、以联邦主体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

据官方数据统计,克里米亚地区共有约196万人,其中包括未达投票年龄的儿童。有资格参加这次公投的选民超过152万人。民调结果显示,赞成重归俄罗斯的选民占总投票人数的93%,留乌者为7%。2014年3月17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及塞瓦斯托波尔市公投结束,全票统计完成。克里米亚全民公投执委会主席米哈伊尔·马雷舍夫宣布,公投最终投票率为83·1%(130万余人);赞成加入俄罗斯的选票占96·77%,赞成恢复1992年宪法,留在乌克兰的占2·5%,废票0·72%。此数据不包括塞市的数字。克里米亚议会当天通过决议,宣布克里米亚独立,并申请加入俄联邦。米哈伊尔·马雷舍夫说,有来自23个国家的约80名观察员在选举委员会注册登记,出席公投。他们来自美国、以色列、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国。克里米亚总理阿克肖诺夫称,公投顺利,投入的安保力量超过15000人。对此,基辅舍甫琴科地区法院做出裁决,裁定逮捕阿克肖诺夫等人,克里米亚议会做出的公投决定为“非法”。西方大国表示,不承认公投结果。俄罗斯则称克里米亚公投“完全合法”。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17日签署《关于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的总统令,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包括塞瓦斯托波尔市)为主权独立国家。

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下议院)以445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克入俄条约,实际只须2/3多数票即可通过。21日,俄联邦委员会(上院)以全票通过克入俄条约,实际只须3/4票即可通过。上下两院只用两天就走完程序批准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的条约。同时,还投票通过了有关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入俄及俄联邦新主体一体化过渡期的联邦宪法及法律。3月18日克里米亚全面接管乌克兰在克里米亚的一切管理机构。19日克里米亚自卫队接管境内所有乌克兰的军事机构、基地和军营。同日,乌克兰政府开始从克里米亚撤离乌军官兵及其家属。在塞瓦斯托波尔,乌克兰军人手提行李离去时,乌国家边防局海上保安人员也从克撤离。当天,位于塞瓦斯托波尔市的乌克兰纳希莫夫海军学院宣布加入俄罗斯,举行了升挂俄国旗仪式。在乌克兰国歌声中,乌克兰国旗和海军军旗慢慢降落,随后在俄罗斯国歌声中,俄罗斯国旗和俄罗斯海军军旗缓缓升起,该学院人员全部参加了此次仪式。除了撤走相关机构和军人,乌克兰政府号召“不愿留在被占领土的平民从那里撤出”。但几乎见不到有平民撤离。社会秩序井然,人民生活依旧。

20日,根据国防部长绍伊古的建议,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令,承认克里米亚地区乌克兰军人中愿意加入俄军及其他执法机构者的军衔及军事教育背景。他们不但可以加入俄联邦武装力量,还可以加入俄内务部、俄国家安全局等执法机构。不久,克里米亚有70多支乌军部队决定加入俄罗斯军队。

3月21日,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成立克里米亚联邦区,奥列格·别拉温采夫被任命为俄总统驻克里米亚全权代表。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历史性工程,基本上大功告成。

乌克兰自苏联解体而独立以来,一直在向东、向西问题上摇摆不停,国内政局动荡,官僚腐败泛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失业率居高不下,百姓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民众对当局越来越不满,终于酿成如今乌克兰分裂、克里米亚入俄的局面。乌克兰要解决国家的经济难题这一当务之急,选择向西方国家寻求援助,改变经济上依赖俄罗斯的情形。但是这种“西向”战略选择无法代表全体乌克兰民众,特别是东部乌克兰人。在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的事实面前,乌克兰临时政府除了可以向美国和北约要求武力干涉外,基本上是回天乏术。乌克兰临时政府不断发出措词强硬的抗议,但鲜有实际行动。在乌克兰提出实行签证制度后,普京表示,暂时不与乌克兰实行签证制度。普京指出,“若实行签证制度遭殃的是无辜的数百万乌克兰人,他们本来生活不富裕,在俄罗斯工作赚点钱养活家庭。没有必要这样做”。

面对绝大多数人意愿的公决,美德法等西方国家却无视这样的事实,仍然声明公决没有“法律效力”,宣布不承认结果,指责俄罗斯破坏乌克兰领土完整,吞并其领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俄外长拉夫罗夫反击道,它们已经看到克里米亚人民公投及其后的表现,还抛出“吞并”一词,这是侮辱克里米亚人民,侮辱他们使用不可剥夺的表达意愿的权利。美国和欧盟国家还连续出台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包括对俄某些官员、商人和议员及相关银行实施制裁,认为他们对“破坏乌克兰”负有责任。俄罗斯则强调尊重并支持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因遭到俄罗斯的否决,3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未能通过美国提议的乌克兰问题决议草案。中国投了弃权票。该草案基本内容是认定3月16日克里米亚公投为非法,这必然遭俄否决。俄代表丘尔金说,俄罗斯尊重克里米亚人民的意愿。

克里米亚进行公投以决定是否并入俄罗斯联邦,遭到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反对,但得到俄罗斯支持。相反,当初科索沃争取独立,却遭到塞尔维亚和俄罗斯反对,得到西方支持。对乌克兰和塞尔维亚来说,克里米亚和科索沃是民族分裂,是违犯宪法;而对克里米亚和科索沃,则是民族独立解放,是民族自决。

如果承认民族自决权,克里米亚独立或并入俄罗斯就具有合法性,这和科索沃的独立是同样的道理。科索沃的主体民族阿尔巴尼亚人要脱离南联盟(塞尔维亚)而独立,这符合民族自决原则,尽管无联合国授权,北约依然出兵阻止塞尔维亚对科索沃分离行动的镇压。克里米亚的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他们要求独立或并入俄联邦,同样符合民族自决原则。如果乌克兰当局对克里米亚进行武力镇压(或应克里米亚人的要求),俄出兵干涉就属正当。当年北约出兵时就是公开昭告的。当然,行使民族自决权时,损害到少部分人的利益,或地区之外人的既得利益,因而遭到反对和抵制,这无法避免。比如,科索沃有少数塞尔维亚人,他们反对脱离塞尔维亚;而克里米亚也有乌克兰族和鞑靼族人。但是少数人和本地区之外人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这可以理解,无法两全其美。

国家不是永恒不变铁板一块的主体。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国家发生过无数的分离和合并。如绝对不准国家分离,欧洲就没有英法德西意奥等国,也不会有现在的俄罗斯。某个地区,通过全体成员表达共同意愿的方式选择自己前程,这是民族自决权的体现。只要不是侵害其他地区人民的合法权利,本地区人民有权自行做出事关自己命运的决定。国家的局部与整体只是相对而论。不能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为由,禁止局部地区人民有自己的选择,这样就失去人道。民族独立可以是合并成领土较大的国度,也可分成多个小国。南斯拉夫就是这样,分离后,那里的人民感觉也不错,以后想要合并,也应该允许。因此,如果克里米亚人通过公投,决定脱离乌克兰和并入俄罗斯,这并不侵害本地区以外人民的权利,这符合国际法民族自决原则,其他国家无权反对。

克里米亚(更不论塞瓦斯托波尔市)在历史、道德和法律上一直就属于俄罗斯,而且绝大多数克里米亚人民倾向于回归俄罗斯的事实显而易见。西方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活跃与保护乌克兰人权和保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均无任何关系,而是只涉及地缘政治战略利益。而俄罗斯的行动也并非是为了“保护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而是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同一民族在总体上,价值取向有一致性,这是共同的历史、环境、信仰、文化、生活方式、心理因素所形成的。自苏联解体后,尽管与欧美仍然对峙,但俄罗斯人的价值观早已西化,制度也向西了。所以克里米亚分离主要是民族关系,非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l 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l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1917–2009. Барсенков А.С., Вдовин А.И.

l Газеты «Досье. 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 11

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VHY0DtixM

l Экс-президент Украины ответил на вопросы корреспондента «КП», http://www.kp.ru/daily/26207/3093145/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