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前有预感吗

在一个人死前,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预感。

电视中有人出事时,他的家人总会有感应,经常是被针破手指头,或者摔破杯子,碗等,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

我也问过我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

我祖父死于中风,现在回想起来,在他死前的六个月里,他似乎有一种预感。

在那段时间里,一直不喜欢出门走亲访友的他,居然拜访了许多,很久没有联系过的亲戚朋友。

他年轻时是一名军人,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战友。

因此,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父亲陪他去看望那些半辈子没见过他的老战友。

每次祖父看到那些战友,他总是要唠唠叨叨很久,好像有一种总结自己一生的感觉。

在他离开之时,祖父总是非常不舍,说他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对方了。当时,我们都以为他在开玩笑,但后来我们知道他有预感。

后来那些老前辈还说,他们当时感觉到我祖父有些奇怪,总觉得他有一种悲伤的神情。

在那半年里,祖父实现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

最后几天,祖父好几次都是半夜突然起床,叫醒我父亲,让父亲陪着他。

父亲起床和他聊了一整夜,谈论各种各样的事情和我的未来。

在那段时间,祖父经常打电话给我,经常啰嗦的告诉我要好好照顾自己。

当时我不知道情况,我只是敷衍了事。后来,每次我想起就非常后悔,为什么我没有好好照顾祖父,应该多花时间陪陪他的。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祖父穿着整洁的军装,看上去精力充沛。他告诉我他要去很远的地方。

我很着急,问他要去哪里。祖父没有回答我,而是摸了摸我的头,让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然后他就离开了。我跟着他,想要抓住他,但没能抓到。

我从梦中惊醒后,满头大汗,忐忑不安。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祖父可能出事了。

正当我想打电话的时候,我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他告诉我祖父去世了,所以让我快点回家。

我匆匆忙忙的赶回家,只见祖父安详地躺在棺材里。爸爸告诉我说,祖父是在半夜十一点左右去世了。

昨天祖父突然换上干净的衣服,整个人看起来突然精神焕发。刚好昨天爸爸上夜班,但是突然他在十一点钟感到不对劲。

他和我一样,也有祖父去世的预感。结果,我父亲匆匆赶回家,他刚到家,就发现祖父躺在沙发上。

他手里的烟还没有熄灭,但是人已经没有了呼吸。

后来,我父亲想从祖父手里取下香烟,但发现祖父的手握得很紧,不知道是手变硬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香烟的烟灰刚好落在茶几上的烟灰缸里,直到祖父去世,也不想弄脏家里。祖父去世后,爸爸收拾遗物,找到了一个信封。

里面有一些现金和一封信。信上说这笔钱是为我上学预留的。他走后,让我努力学习,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这笔钱是从他平时生活中省下来的,虽然不多,但这是他一生的积蓄。

祖父走后,我突然得了奇怪的病,发高烧,怎么也降不下来。我去了医院,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医院也没有查出什么,只是简单的发烧,说让我好好休息,别太难过。连续三天,我梦见祖父。

在梦里,他和我谈了很多,他说我让不要这么悲伤,希望我能快快乐乐的生活,而他去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在那里,他还遇到了去世多年的奶奶。他们俩都生活得很好,让我照顾好自己。

每次当我醒来时,都发现枕头是湿的。窗外,月光照进房间,一切都很安静。

奇怪的是,我很快就康复了,感觉好多了。也许是祖父的梦起了作用,我变得更加快乐,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我不想辜负祖父的期望。

后来我看到了一个解释,说亲属的脑电波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亲人死亡,脑电波会相互干扰,导致各种幻觉和预感。

有一种更神秘的说法是,一个人死后,脑电波不会完全消失。世界上将会有一些残余,只有亲属才能接收到这些脑电波,这是许多看见鬼魂的超自然现象的起源。

我相信了这个解释,因为这样,我就有希望见到那些死去的亲人。毕竟这个世界的寿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当一个个亲人走后,也给我留下一个念想。

我经常在梦里看到死去的亲人,我总觉得他们没有死,只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死亡真相:“死亡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可怕”

2019年4月10日

最近更新: 2021年4月30日

人死前有预感吗

图像加注文字,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几年全球将出现死亡高峰。

世卫组织2010年代晚期发出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死亡人数将从2015年的5600万人上升到7000万人。

出现死亡高峰主要有两个原因,死于心脏病以及癌症病人的增加;其次,人们寿命延长所带来的死亡推迟。

死是生的终点,人类最终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然而,长期以来,谈论死亡似乎总是令人忌讳的。 或是出于对死亡的担心和恐惧,或许出于宗教及文化等原因。

因为死亡的神秘、痛苦、幻灭与虚无。

  • 解析人类生死情结:寻找长生不老的真谛
  • 假如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方式
  • 死亡究竟是什么感觉

死亡究竟是什么样?

但是,英国临终关怀医生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认为应该打破围绕死亡的禁忌。让人们知道死亡可能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可怕。

英国也鼓励医生在面对时日不多的病人时,与他们展开关于死亡的坦诚对话。

曼尼克斯说:“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如何谈论死亡这个字眼,所以干脆缄口不言。结果大家在面对亲人死亡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死亡到底多近多远?”

“结果是一片悲伤、忧虑和绝望的景象,”她说。

图像加注文字,

凯瑟琳·曼尼克斯称死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

曼尼克斯表示,我们应该让大家知道死亡的真相,坦诚地探讨死亡。

那么,正常的死亡应该是什么样?是不是像电影、电视中所描绘的那样?

根据曼尼克斯的描述:“死亡就像出生一样其实就是一个过程。病人逐渐地变得更加疲倦。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睡的时候多,醒的时候少…… 有时,病人在睡眠过程中处于昏迷状态。这一变化虽然微小但却非常重要。我们叫不醒他们。但当他们醒来时会说他们睡得很香。这时我们就知道这种昏迷对病人来说并不可怕…… 最终他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

她说,“病人此时此刻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他们呼吸时不会有意识地清理喉咙聚集的粘液和唾液。这时喉咙就会发出很响的声音。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垂死挣扎’(death rattle),并认为这很恐怖。但其实,我由此会判断出我的病人处于深度放松和昏迷状态。当空气经过肺部呼出呼进时,穿过喉头粘液的气泡发出这种声响。他们自己并无知觉。在生命最后时光还会出现一段浅呼吸。最后是呼出一口气,不再有进气。有时这一切发生得非常安静,家人都没有留意到。”

曼尼克斯说,正常的死亡过程是非常平和。我们可以感知到死亡,可以为之做准备。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安慰。

英国麦克米伦临终关怀护士(Macmillan palliative care nurses)送走过无数老人。

根据她们的经历,有些老人自己离世前会有预感。例如,有位老人告诉一位护士,“再过两个星期我就80岁了,我要举办一个生日派对,之后我就可以走了”。两个星期后,果真这位老人就离世了。

还有些老人在半昏迷状态下表示,他们愿意死去。他们说自己已经看到天堂,那里非常美好。因此对死亡没有恐惧。

什么是“好死”?

在中国,人们有时会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什么样的死亡可以被界定为“好死”?

其实,好死(a good death)这个词不但中国文化中有,西方文化中也存在。

有调查显示,在家中离世,有家人亲友陪伴,安详地死去应该算是“好死”。

根据英国2010年代晚期的统计,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在家中辞世,然而现实生活中一半人死在医院里。英国2018年在家中去世的人不到四分之一。

许多病人临终前饱受疼痛煎熬,特别是癌症病人。因此,病人能够用上像吗啡等阿片类止痛药物(opioids)缓解疼痛至关重要。无痛死亡关系着病人最后时光的生命质量,也成为好死的一个关键因素。

多年前,被称为英国“杀人医生”的希普曼(Harold Shipman)利用止痛镇定药物在行医期间杀死了多达200多位病人,成为震惊英国全国的丑闻。

希普曼事件也让医生在给临终病人使用吗啡等镇痛药物方面带来顾忌。

现实中,医生们往往使用镇痛剂时为时过晚,或是药量太轻,使病人无法在临终前完全避免肉体病痛。

“我们应该谈论死亡”

今年88岁的BBC知名主持人琼·贝克维尔(Joan Bakewell)曾参与制作和主持了有关死亡的系列节目《我们应该谈论死亡》,探讨英国人对死亡的态度,试图揭开死亡的面纱。

贝克维尔在其死亡系列节目中针对亲人在家去世的家属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

听力是人临死前最后消失的一个感知功能。因此,给即将离世的亲人播放他们喜爱的音乐以及对他们耳语十分有意。

贝克维尔在她父亲弥留之际曾告诉他,“你可以放心地走了”。

  • 冷冻尸体真的能为未来"复活"作准备吗?
  • 全球十大死亡原因 “头号杀手”是什么?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听力是人死前最后丧失的一个功能。

如果人们经历亲属在家去世,他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后退一步,深呼吸放松。因为死者家属无疑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波澜。

他们经历亲人生离死别,但接下来可能还要面对如何保管遗体等一系列重要事宜。

例如,如果一旦死者出现僵尸现象(rigor motis)要如何处理。该节目建议,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家属不要惊怕。这时,只要用凡士林轻轻地按摩亡者的手指和四肢,僵尸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同时在遗体运送到太平间之前,要尽量保持整个遗体低温,特别是腹部。

医疗介入是最好选择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认同在生命晚期,毫无拯救希望时,尽量减少医疗干预,比如实施大手术、插管、进重症病房等。最好能让病人安度生命最后时光。

贝克维尔称,如果自己突遇车祸重伤,希望不要抢救她。她写好了自己的嘱托,并把它分成多份,交给自己家庭医生以及孩子来保管。

在中国,虽然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仍然占少数,但似乎有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和接受这一看法。

因为,过多的医疗介入不但无法令病人起死回生,同时还让家属经历一系列心理和情感折磨,甚至卖房子卖车,倾家荡产,最后仍然人去财空,受尽苦难。

人生憾事

一位临终老人对护士说,“生命太短暂,一定要做自己希望做的事,做使自己开心的事”。

护士说,人们临终前关于人生“后悔”谈得最多的是退休。“人们辛苦地工作,好不容易盼到了退休却发现身体不好了,不能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 全球五个最长寿的国家
  • 我们是否真的比祖先更长寿

图像来源,JASON TIILIKAINEN

图像加注文字,

许多人希望退休后干自己喜欢的事,例如去旅游,欣赏大自然。

诺贝尔奖得主江崎玲於奈博士的一篇研究论文,谈及退休年龄与寿命之间的关系,引发热议。论文中曾提到,一个人55岁之后,每工作一年,平均寿命就会减少两年。

至于这种说法是否科学,是否太绝对,无从考证。因为毕竟每个人情况不同。寿命长短与退休年龄是否成正比,也不能一概而论。

但它所传达的信息是:如果有条件早退休,应该对人体健康和老年生活大有裨益。毕竟职场像“高压锅”,压力大,更适合年轻人打拼。退休后精神放松,可以任意支配自由时间,肯定不是坏事。

人到老年,关键是生活质量。联合国几年前就提出健康老年的理念,因为一旦人失去健康和独立,即使寿命再长可能也无法享受。

人类世世代代寻找生命的真谛,或许死亡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正因为有一个终点,人们才会不懈努力在到达终点前完成自己人生目标。

没有人知道是否真有“来世”。但至少我们要善待现世的每一天光阴,保持开放的心态。

以下这些有关死亡的经典描述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和借鉴:

“我们知道,其实人活着,就是等待最后的死亡,但是结果,并不是活着的目的,我们最终在意的是过程,从生到死的距离,也许需要很长一段路,可是死亡,是永远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

“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死亡时,我们已不存在了。”

“死亡,不过是从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一次旅行。”

“所有的恐惧都将随着死亡消失,包括恐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