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环保活动

简介

我们今天所做的决策将决定我们国家和这个星球的未来。透过这个授权计划,伍伦贡(马)伯乐学府的毕业生不仅可以学到环保的知识,还可以为社区和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做出长远的贡献。绿色校园(Green Campus)的概念已经在马来西亚全国广泛传播,并渗透到教育领域,相信可持续的环境可以促进可持续的教育,培养出更高质量的毕业生。与此相符,此项授权计划旨在让学生意识到永续发展努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他们可采取的个性化行动可以做出改变。
在我们的授权计划中,伍伦贡(马)伯乐学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规划、组织和引进众多校园范围内的项目来保护环境。事项计划也将让所有学生受惠。我们将教育学生,然后通过回收、利用和减少电力的消耗来保护环境。

  • 目标
  • 绿色建筑
  • 绿色意识

  • 向马来西亚伍伦贡伯乐学府的学生、员工和社群灌输环保意识。
  • 鼓励学生积极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 了解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选择和行动来预防、减少或改变涉及危害环境的活动。

促进绿色意识

马来西亚伍伦贡伯乐大学学院所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日活动,于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展开。当天,校内的电梯将全天关闭,校方鼓励教职员和学生使用楼梯。

其他举措包括: 禁止校园内所有商贩使用塑料袋和聚苯乙烯容器 校方也同时在环境日举行其他活动如展览和讲座,以向学生灌输有关可持续努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意识。

编辑:成蹊 来源:环保舆情网 2019-08-08 11:14

马来西亚环保活动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笨珍阿逸峇礼的启智学校,在2014年成立了环保学会,至今推动多项环保活动,包括回收旧报纸及铝罐、零保丽龙(泡沫塑料)运动、制作环...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笨珍阿逸峇礼的启智学校,在2014年成立了环保学会,至今推动多项环保活动,包括回收旧报纸及铝罐、“零保丽龙(泡沫塑料)”运动、制作环保酵素、有机堆肥及多用途绿色彩虹瓶,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教导他们爱护地球。

该校所推动的3R环保概念——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回收环保活动方面,该校曾获得南方环保公司(SWM)与教育局联办的资源回收全马来西亚与全州冠军。

除了向学生灌输环保概念,该校持续推动环保活动,也影响了当地社区居民。居民会主动将旧报纸、塑料袋收集起来,送到学校,从而减少流入大自然的塑料袋。

徐源翰:5月订为“再循环月”

启智学校校长徐源翰指出,该校将每年的5月份订为“再循环月”(Bulan Kitar Semula),进行大扫除、手工竞赛、低碳生活实践等。

他说,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环保酵素,酵素的材料使用果皮、蔬菜及厨余来制作,因此学生们将家里的厨余带来学校,既能减少垃圾,又是天然的清洁剂,还可为校园的花圃浇花、施肥等。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将酵素带回家使用,作为洗碗、洗地的用途。

回收塑袋制彩虹瓶布置

“为了减少塑料污染,环保学会2019年也推出了塑料袋回收运动,把回收得来的塑料袋比如零食包装纸袋、咖啡袋、洗衣粉包装袋等,制作成多用途绿色彩虹瓶。”

他表示,多用途绿色彩虹瓶可用来布置、制作桌椅等。

“一瓶500毫升的塑料瓶,可以装下200克塑料袋,而1.5公升可装500克塑料袋,积少成多,学生们的小小善举,有助减少塑料污染的情况。”

生物堆肥用在花圃

他说,该校在2018年进行了生物堆肥计划,堆肥的生产可帮助解决许多环境问题。

“我们日常垃圾中有近40%是由蔬菜及厨房垃圾组成的,摆脱这种浪费的方式,就是让有机物质通过将废物回收到富含营养的腐殖质来使用堆肥。”

他说,该校2019年以创新的方式进行,跳脱了一般传统的漆桶,使用5公升的矿泉水塑料桶来制作堆肥,该塑料桶在日常生活中轻易活动,学生也可观察堆肥的腐化过程。

他说,该校产生的堆肥用在校园花圃,作为肥料,同时改善及减少学校食堂产生的垃圾量。

梁爱敏:学生实践所学

该校环保学会的顾问老师梁爱敏指出,该学会进行资源回收、生物堆肥、制作彩虹瓶及酵素,让学生将从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及生活技能,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也身体力行,响应环保。

她指出,比如在过去的教师节庆典上,环保学会的会员就负责布置学校庆祝教师节的舞台。他们分成5组进行筹划、安排和布置。他们都采用多用途绿色彩虹瓶作为基本的摆设,创意满满,呈献了不一样的教师节。

响应“零保丽龙”运动

她说,学校也推行了“零保丽龙(泡沫塑料)”运动,鼓励学生们带便当来装食物,获得学生们的响应。

王 虎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是马来西亚众多非政府组织中发育良好并卓有成效的公民社会组织,但学术界对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本文尝试从多个方面对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进行较为综合的介绍和分析。首先,本文介绍了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概况,认为他们不仅是马来西亚环保运动的先驱者,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环保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接着,介绍了主要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情况;然后,以环保非政府组织反对和监督巴昆大坝建设为主要案例,对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主要活动及环保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

中图分类号:D73/77. 338.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11)02-0081-08

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概况

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召开,1 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此后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马来西亚是诸多环境会议的参加者和诸多环保协议的签约者之一。马来西亚政府于1 974年通过了《马来西亚环境质量法案》,又于1975年成立了环境部,该部门后来升格为现在的环境局。在马来西亚政府成立环保机构之前,围绕环境问题展开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就已经存在了。早期的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有“马来亚自然协会”(MNS)、槟城消费者协会(CAP)、马来西亚环境保护协会(EPSM)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到20世纪70年代末又有大马自然之友(SAM)成立。到80 90年代有更多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得以建立,如湿地国际马来西亚组织( WIMP)、雪兰莪保河组织(SOS Selangor)和水生生命资源管理国际中心(ICI.ARM)等。

早在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之前,马来西亚的非政府组织就有关环境问题举行了研讨会或专题会议,它们还就国家的环境立法和政策问题向政府提出倡议。这些组织不仅可以作为马来西亚环保运动的先驱者,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环保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自80年代全球结社革命以来,马来西亚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得到一定的发展。目前,在马来西亚大约有17个非政府组织所从事的活动直接和环保议题有关。这些非政府组织大多在西马,其余在东马的沙巴和沙捞越。几十年来,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所涉及的议题很多,包括环保专业化、改善环境质量、环保倡导、环保教育、政策分析、可持续发展、稀有生态资源的保护、野生动植物贸易监管和社区参与等等。可以将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分为4类:草根类、会员类、顾问类和联盟类。第一类组织的活动目的一般很明确,所雇专职人员有限,活动的开展多依靠当地社区的志愿者。第二类组织拥有众多的会员,会员定期收到时事通讯和出版的刊物。它们所从事的环保议题广泛。有固定的职员,且大部分职员有薪水。为了从事专门项目的研究,它们多从外面雇用专家和顾问。第三类组织的成员多是专家和职业技术人员。它们作为顾问向政府和其他与环保有关的部门提供服务。第四类组织是多个非政府组织就某个特定的环保议题采取联合行动从而形成某种联盟。在马来西亚非政府组织发展史上曾经形成的这种联盟有:大坝行动网络、杀虫剂行动网络、可持续发展网络、气候行动网络、生物多样性行动网络、马来西亚气候变化组织和马来西亚保山网络。

马来西亚主要环保非政府组织简介

1、马来西亚环保协会(EPSM)

马来西亚环保协会(以下简称EPSM)是1974年1月11日在马来亚大学召开的一次公共会议上成立的。总部设在八打灵区(Petaling Jaya)。在社团注册局注册伊始,它的名称是雪兰莪环保协会,该组织的领导人说服社团注册局将其成员延伸到雪兰莪州以外,以致现今名称EPSM的产生。

该组织声称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采取措施改善环境,激励公众对环保状况的关注,从而阻止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

在国家层面上,EPSM集中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宣传和运动以影响立法机关,加强公众环保教育,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偶尔就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EPSM以马来西亚环保网络的创建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努力建构一个地方环保组织的联合体。

在地区层面上,EPSM参与了东南亚气候行动网络(the Climate Action Network)的活动,东南亚气候行动网络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信息交流和地区活动的参与。EPSM也是杀虫剂行动网络的成员,该组织探寻限制使用化学杀虫剂,推广防治植物病虫害的自然方法。

在国际层面,EPSM是联合国环境及发展会议(UNCED)成员,参与了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对话。EPSM还是防止空气污染国际联合会的成员。

EPSM的出版物有:《Alam Sekitar》(英文季刊),《Bahasa Malaysia》(1976年开始出版发行)和各种各样的有关环境和其他社会问题的研究报告。

EPSM一直是马来西亚主要的环保非政府组织之一。该组织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积极成员来推动其目标的实现,这导致公众因为其绩效差而对它评价不高;大部分马来西亚人通常更多关注的是引人瞩目的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

2、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M)

WWFM是一个全国性的慈善团体,1972年在信托法下注册。它是一个主要由马来人参与的组织,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大家庭的成员。

WWF的使命是取得自然和生态的平衡,主要通过维持遗传基因、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利益,确保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现在和长远的将来都具有可持续性;采取行动把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减少勘探和消费中资源和能源的浪费。WWF的终极目标是阻止并最终扭转这个星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帮助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

起初,WWFM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马来西亚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目标逐渐囊括了涉及人类及自然环境的多方面的问题。在国家层面,WWFM就不同物种和特别保护区进行各种各样的田野工作,并参与政策的制订和倡议。WWFM和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它在各种保护区(如森林保护区、鸟类和动物避难所以及公园等)的认证、建立和管理方面和政府展开了广泛的合作。WWFM还从人类关怀的角度进行活动,在他们看来,充分保护自然资源可以帮助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因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是生活水平的内容之一。在找寻社会和经济发展理想平衡点的同时,WWFM致力于环保基础知识的教育,以便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WWFM地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监控东[来自Www.Lw5u.com]盟国家的环境污染情况。该组织和其近邻泰国、印尼就环保教育和跨国污染问题进行合作。WWFM在本世纪初开始开展的地区合作有:建立东盟环保办公室,赞助本地区政府公务人员和个体公民的培训,赞助马来西亚一菲律宾就建立海上公园问题所举行的研讨会,资助各种亚洲湿地局(Asian Wetland Bureau)的活动。

该组织的网络发展前景很可观。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 WWF International)的联系,世界野生动物基金是世界最大和最有影响的自然环境保护组织之一,它给WWFM提供了由22个国家WWF组织建成的既成网络;另一方面是它有一些著名的赞助人,此外,WWFM加强和政府的密切合作,WWFM负责人一般是前政府部长之类的显耀人物,这种合作使WWFM能够高效率运作并取得成功。

WWFM的出版物有一系列的项目报告(1972年以来出版200多份)和一个时事通讯季刊。

3、社会变迁管理机构( MINS()C)

MINSOC位于马来西亚彭亨关丹,创建于1989年,在公司法下注册。它的目标和宗旨是:加强市民社会的力量以取得发展,建立一个社会公正、经济不断繁荣、环境可持续、政治可参与和文化具有活力的公民社会。它的活动领域包括社区发展、环保、人权、妇女在发展中的角色、消费以及可供选择的经济模式。

在国内,MINS()C组织的一般活动有:致力于加强公民组织的能力建设,促进公民组织之间的联系,为管理能力的建设提供网络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MINSOC还为可持续发展网络(SUSDEN)、马来西亚非政府组织发展论坛和社区资源信息中心的运作提供秘书服务。

在东南亚地区,MINS()C的活动集中在培训和咨询服务,为加强东南亚可持续发展非政府组织联盟的管理和能力建设提供秘书服务。它是亚洲非政府组织联盟和杀虫行动网络的网络伙伴成员。在国际上,M1NS()C从事培训和咨询服务,它是加拿大十字路口国际项目在马来西亚的代表。

MINSOC足马来西亚许多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典型代表。它的目标和活动范围是多方位的,但它的影响有限。虽然它的基地设在彭亨的关丹,那里很少有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存在,但和马来西亚其他非政府组织相比,该组织在推动地区合作方面的前景并不逊色。在半岛东部的欠发达地区,该组织存在微弱的优势,因为它可以突出半岛东部地区的发展问题而使人关注它的存在。

MINSOC出版过一些书籍,如《一人之大:可持续发展指南》,也偶尔出版过一些研究报告和时事通讯,如《保持联系》等。

4、马来西亚可持续发展网络(SUSDEN)

SUSDEN建立于1993年7月。SUSDEN在公司法下注册,位于彭亨关丹。

该组织的目标是加强人们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促进人们的广泛参与以取得可持续发展。SUSDEN的活动包括社区发展、环保、发展中妇女问题以及消费。

它的主要活动有:为民众组织讨论会、研讨会和论坛以加强公众意识建设;组织青少年野营活动以加强青少年的环境意识;评估环境影响和培养领导技能。除此之外,SUSDEN是有机农业的先锋。该组织领导人声称,SUSDEN在国内和本地区还从事研究、发展监控、政策倡议等活动;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信息中心和社区资源的作用。

在国际上,SUSDEN是众多国际和地区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包括东南亚环境可持续发展联盟、亚洲耕地改良和农村发展非政府组织联盟、适当技术使用亚洲联盟、杀虫剂行动网络、印尼地球之友协会和亚洲发展文化论坛。SUSDEN的出版物主要是一些研究报告。

作为MINSOC的分支机构,SUSDEN主要依靠几个高层领导人来维系,而这些人也活跃于其他组织,这使得该组织的发展潜力受到影响。

5、大马自然之友(SAM)

大马自然之友(Sahabat Alam Malaysia)创建于1 977年,1 983年加盟国际地球之友协会(FOEI)。它的宗旨主要是应对国家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大马自然之友有3个主要目标:就生态良性发展的必要性对公众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对那些受环境污染影响的社区提供必要帮助;倡导一种生态可持续、社会公正并能够实现大多数人类需求的发展模式。它所从事的环保领域涉及污染、土地使用、森林退化、渔业资源、能源、水、大坝、农业、土著居民的权利以及旅游。它在槟城(Penang)和沙捞越(Sarawak)设有办事处。作为一个草根组织,它的活动贴近全马来西亚受环境恶化影响的社区,如帮助沙捞越的原住民反对砍伐树木,反对侵占沙捞越原住民祖先的领地;在亚洲稀土案中,SAM帮助红泥山(Bukit Merah)的村民反对在红泥山村非法生产放射性物质。由于SAM的积极活动,SAM受到社团注册局(the Registrar of Societies)的严密监视,差点被取消注册资格。

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主要活动

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所要追求的目标和从事的活动不尽相同,但它们所关心的议题大多有以下共同之处:努力提高马来西亚人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环保活动的开展;阻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推动制订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使人类的发展不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围绕着这些议题,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包括环保教育、环保技术培训、环保基金筹集、环保科研和田野调查、社区环保发展、环保能力建设、环保政策分析、组织召开国内或国际环保会议等等。这些活动涉及环保、消费、治理、生态旅游、社区、贫困、健康和弱势群体的权利等多项议题。总之,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主要围绕三种颜色来进行,即“绿”、“黄”和“蓝”。“绿”就是保护大自然和自然资源,包括物种、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社会环境等;“黄”指阻止污染和环境的恶化;“蓝”指和大海有关的环保议题。

1、反对和阻止危害环境的工程建设

在过去的20多年中,马来西亚环保组织成功或有效地阻止了一系列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工程建设,并以此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来自Www.lw5u.com]。具体案例如下:

(1)亚洲稀土案

1985年一家名为亚洲稀土(Asian Rare Earth)的工厂(日本三菱集团公司部分拥有)在霹雳州红泥山(Bukit Merah.Perak)附近的一个村庄生产和储存放射性废物,由于长期暴露在这些放射性废物之下,当地居民的生命受到威胁,并且已经有放射性废物致死的报道。非政府组织、反对党以及公众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和进行抗议活动,红泥山居民拿起法律武器将该工厂告上法庭,法庭判定红泥山居民获胜,亚洲稀土就此关闭。在这个案件中,环保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组织团结合作,帮助红泥山居民赢得了马来西亚历史上最著名的环保斗争的胜利。

(2)反对建设淡比灵大坝

20世纪80年代初,好几个非政府组织联合起来反对建设淡比灵大坝(the Tembeling Dam),以保护大汉山国家公园(Taman Negara)。这使得地跨吉兰丹、丁加奴和彭亨州的大汉山国家公园免遭人为破坏。大汉山国家公园在1938年宣布成为自然保护区,当时被命名为“乔治王5世国家公园”,现在它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最大的低地和长绿雨林保护区。这个共4 343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热带雨林之一,历经130万年。林中的动物与植物至今仍未曾遭人破坏,保持原始状态,拥有许多珍奇的动植物,在马来西亚素有“绿色心脏”的美称。

(3)拯救槟榔山

拯救槟榔山(Penang Hill)行动是包括马来西亚自然协会(MNS)在内的几个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进行联合行动的又一个突出案例。当时,州政府准备把槟榔山改造成一个类似迪斯尼乐园式的公园,而这项工程会对岛上的环境造成破坏。在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反对下,州政府决定放弃该工程,槟榔山(Penang Hill)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环保非政府组织参与了马来西亚国家环保部所组织的对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EIAs)工作。非政府组织认为任何大工程的建设都必须符合EIAs的标准。因为有专家的论证,非政府组织所提出的观点往往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事实基础上,而不是道听途说或感情用事。

(4)保护兴楼云冰国家公园(Endao-Rompin)

占面积48 905公顷的兴楼云冰国家公园,坐落在柔佛和彭亨两州之间,是马来西亚仅剩的低地森林之一。这座被喻为世界上历史悠久且古老的热带雨林,有茂密的棕榈树、清脆的藤竹、细长的羽状复叶的棕榈、猪笼草和胡姬等丰富的植物群。这里也是老虎、大象、鹿、鼠鹿、貘及罕见的苏门答腊犀牛等许多动物的原始家园。在马来西亚自然协会的努力下,这里的动植物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且这个国家公园运转良好。

(5)反对巴昆大坝工程

非政府组织阻止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工程建设的努力并不都是成功的,但它们的努力在本国和本地区,甚至在国际上都扩大了影响,从而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除了几个小案例(如拯救热浪岛<PUILAO REDANG>)以外,有较大影响的案例应该是非政府组织反对巴昆大坝工程建设的运动。

巴昆水电工程座落在马来西亚东部沙捞越州境内拉让(Rajang)河的上游。拉让河是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流,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供发电。工程完工后,巴昆工程的水库将覆盖约69640公顷的面积。此外,该水库的下游区面积约达1 50万公顷(约合15052平方公里)。巴昆水电工程设计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政府认为这项工程是满足马来西亚,尤其是位于婆罗岛上的欠发达州沙捞越州和沙巴州的长期能源需求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程。事实上,马来西亚的国家能源政策一直致力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低环境污染发电方式的应用,并确立了将水电在总发电量中的比例从10%提高到20%的目标。

巴昆大坝工程的动议早在80年代就提出来作为开发沙捞越河流电力资源的大坝工程系列的一部分,由于遭到当地原住民社会的反对,再加上它的资金成本和社会、环境代价高昂,这个计划在1 990年被取消。1 993年,这个工程被再度提上日程,并于1 994年开始实施。初期的场地清理和河流改道工程于1 995年启动。然而,1 997年的地区经济危机迫使此项工程陷入停顿。2000年,马来西亚政府决定重新恢复巴昆水电工程建设,并全权委托沙捞越水利公司(Sarawak Hidro Sdn.}3hd.,马来西亚政府财政部下属的全资公司)进行工程建设。此后,这项工程便以“全承包”的方式进行实施,在这种方式之下,承包商既负责工程设计也负责工程施工。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1997-1999年间,沙捞越州政府将生活在库区范围内1 5个居住区包括5个不同民族的约10000名土著居民搬迁到了距大坝施工地约60公里的松盖阿萨普(Sungai Asap)。新的居住区全部采用现代化设施。

目前,这项工程还在积极实施中,预计2011年可以完工。在这项工程建设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始终各持己见。政府认为巴昆大坝不仅给马来西亚提供廉价的能源,为沙捞越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贫穷的沙捞越州经济发展,这可以使国家的经济增长多3个百分点;通过再安置和定居可以使原住民纳入到发展轨道上;为沙捞越偏远的旅游景点提供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可以与建构中的东盟电网联网,送电到新加坡与马来亚半岛等发达地区,也吸引一些外商投资修建高耗能工业,如电解铝厂等等。总之,这项工程可以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非政府组织认为:大坝工程需要搬迁10000多人,牺牲原住民对土地的权益,移民安置补偿不足;大坝会改变水质和水流形态,从而引发地质、泥沙与流域生态等问题,影响大坝以下拉让(Rajang)河下游成千上万人的生活。这项工程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和所界定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栖息地的损失;居民的非自愿搬迁;水质退化;河流底流中断,下游涝原水位改变;咸水入侵;泥沙淤积和地面沉降;可漂浮植物残骸;污水、预计废物、建筑和生活垃圾;社会经济问题;安全与健康问题等。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有关巴昆大坝工程的争论在马来西亚乃至国际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回响。在国内,非政府组织联合起来组成反坝联盟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活动。

这项工程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关注,1994至1996年间,绿色和平组织、绿色韩国和来自其他20多个国家的环保非政府组织来到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支持反坝活动。在1 996年的一份书面陈述报告中,全世界有1 20个非政府组织劝说瑞典瑞士工程设计合作组撤出这项具有争议的水电工程项目。

非政府组织的努力虽然没有能够阻止巴昆大坝的建设,近年,由于环保团体受到政府和支持建坝人士的打压,他们的活动转趋低调,集中在受影响的原住民地区提供服务,但非政府组织所做努力的价值仍然有所体现。政府意识到工程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施工技术问题,而是工程的环境管理问题。在发展经济,执行国家能源政策的过程中,政府不得不妥善经营和管理诸如类似的工程,使它们在环境上能够具有可持续性。

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压力,在大坝建设过程中,政府环境管理部门(自然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工程开发商(沙捞越水利公司)、承包商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环境管理体系。为了缓解各种潜在的环境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确保此项工程的长期可持续性,此项工程引入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精髓。巴昆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体系由3个主要层面构成——政府管理部门、项目开发商及其承包商。环保非政府组织则自然构成这个体系的第四个层面——监督部门。

2、加强与地区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是东盟环保非政府组织有机构成部分。东盟(ASEAN)自1 967年成立以来,附属其下的非政府组织也得到发展,至1 999年,有25个直接附属于东盟的非政府组织和25个具有一定独立性而没有直接附属于东盟的东盟地区性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大部分属于商业、工业或职业组织。其中最大、有影响力和最活跃的组织有东盟工商联合总会(ASEAN-CCI)、东盟战略及国际研究所( ASEAN-ISIS)、东盟妇女组织联盟、东盟青年合作委员会等组织。它们在帮助实现东盟所制定的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科技目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和非政府组织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而是关系一个地区和全球发展的大问题。使东南亚地区意识到环境问题应该作为整个地区的问题来处理,并在70年代后期促成地区环保计划出台的力量是来自东南亚外部。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在促成《东盟次区域环保计划》(ASEP)的起草方面起了推动作用,该文件初步拟定了东盟地区环保合作框架。在80年代初期,东盟在水域管理和能源保护方面进行了普通培训,其间,东盟还进行了一项旨在改善水域管理的美国国际开发署( USAID)项目。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帮助下,东盟在8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资源保护和管理项目。1992年的里约地球峰会促使东盟环境部长们决定在国家层面拟定基本的环境质量标准和规则,然后再协调整个地区的环境质量标准。为了响应里约大会的《21世纪议程》,东盟环境部长会议于1 994年的4月制订了东盟环境战略行动计划。

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成为沟通本国非政府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本国政府和国际环保部门的桥梁。马来西亚环保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M)促使马来西亚政府于1 994年6月24日批准并认可《生物多样性公约》。这个协约在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法律约束性。同年,湿地国际马来西亚组织( WIMP)在敦促马来西亚政府签署《湿地保护腊姆萨尔公约》①中发挥了促进作用。这个条约是一个政府间协约,用来确保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作为这些国际条约的签约方,其义务之一就是要制订相应的政策以确保这些条约在本国的实施。1 996年,在瑞典腊姆萨尔公约秘书处所提供的资金的帮助下,湿地国际马来西亚组织(WIMP)和马来西亚科技环境部制订马来西亚湿地政策框架,该文件于1 999年完成。2002年,马来西亚政府正式成为湿地国际的成员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开展环保合作。1 998年4月,马来西亚科技环境部发起制订马来西亚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在文件的筹划和起草过程中,马来西亚自然协会(MNS)、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M)作为仅有的非政府组织成员参与到筹划指导委员会和起草委员会中,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三世界网络(TWN)是一个总部设在马来西亚槟城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它在国际论坛和联合国会议上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观点。它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的6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和代表机构;第三世界网络的出版物有定期出版的系列丛书和研究报告,有两种主要的杂志:月刊《第三世界苏醒》和双周刊《第三世界经济》,除此之外,它的日内瓦办事处还发行《SUNS》新闻简报,每日报道和贸易有关的发展情况。它在非洲和南美的分支机构也出版它们自己的杂志。这些出版物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除了它的出版物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之外,第三世界网络还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政府建立了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多年来,每当召开重要的贸易会议之前,第三世界网络就要召开研讨会或论坛向各国代表提供有可能在贸易会议上出现的议题和争论。许多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在日内瓦设立常驻机构,第三世界网络和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在使这些国家保持有关信息畅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世界网络还在委任一个国际专家组审查基因工程的安全性中发挥了作用,对联合国促成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谈判中做出了贡献。鉴于第三世界网络所拥有的资源和联系,许多国家的政府,包括马来西亚政府,在制订有关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和基因资源有关方面的政策时不得不向它咨询。马来西亚成为许多国际组织所召开会议的东道国。如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七届会议于2004年2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由于第三世界网络的活动范围广大,它使得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得到加强。

结 语

在马来西亚众多类型的非政府组织中,环保非政府组织是比较成功的。它们的工作集中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敦促环保政策的制订,监督环保政策的实施;鼓励和教育民众树立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凭借它们的专业知识、才干和对环保事业的执著,马来西亚环保组织在规划和森林管理、湿地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们和政府有合作也有冲突。通过建立有效的地区和全球网络联系和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马来西亚环保组织的潜力还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责任编辑:司 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