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走進藥妝店裡,層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包裝明顯標著「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的產品,為什麼會有「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分別呢?其實,一般民眾所說的保健食品是一般的食品,例如標示含有礦物質或維生素,像:鈣、鋅或維生素AE等,這類以錠狀或膠囊型態販售的保健食品,只能作為一般性的營養補充品,並不具有特別的保健功效,而且在包裝容器明顯處會標示產品所含的營養素含量。健康食品則是要經過科學研究且數據顯示能促進民眾健康、減少疾病危害風險,同時,要取得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核發的健康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證,並且在產品包裝上標有小綠人標章及具核准功效的食品,才能稱為健康食品。

健康食品的核准與管理制度採取雙軌制度,分別為個案審查及規格標準審查。選擇個案審查的食品,業者提出申請時,必須提供產品的製程品管、原料成分、營養成分、安全性評估跟保健功效評估實驗或科學證據等資料。經由專家小組審查評估其安全性及保健功效後,確認審查通過才會核發健康食品標章。

另一方面,若是採取規格標準審查的食品,則須符合以下要件,第一、所使用的原料已經有長久的食用歷史,在安全方面沒有疑慮;第二、所具有的功效明確;第三、原料所含的有效成分明確;第四、已經建立有效成分之分析方法並提出相關檢驗報告,證明產品成分符合衛福部所訂之健康食品規格標準。若可由學理上確認該食品在建議攝取含量下,具有保健功效且安全,則業者可以不必重複進行保健功效評估與安全性試驗,審查通過後的食品,將會發予健康食品標章,目前衛福部訂有紅麴與魚油兩類可調節血脂之產品標準規格。

衛福部目前依健康食品管理法已公告核准可宣稱的保健功效有13項,分別為胃腸功能改善、調節血脂、護肝、骨質保健、免疫調節、輔助調整過敏體質、不易形成體脂肪、調節血糖、輔助調節血壓、抗疲勞、延緩衰老、促進鐵吸收及牙齒保健,依據這些功效也訂定保健功效的評估試驗方法,當產品取得健康食品標章後,一定要在產品上明確標示前述所核准之功效。此外,為提供消費者更清楚明確的資訊,自今(107)年起取得健康食品許可證的產品,需標示該產品可能造成的健康傷害以及其他必要的警語,並於容器或包裝上的「注意事項」中加註食用量等醒語,明確與藥品區分,以及提醒民眾食用時,應注意食用量,避免過量攝食。

人體主要的營養素來源還是食物,建議民眾應該優先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均衡營養素。必要時,再輔以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購買前,先評估自身狀況需求並徵詢醫生、營養師、藥劑師等專業人員的建議。購買健康食品時,先確認產品上是否有小綠人的健康食品標章,或到衛福部網站查詢合格的健康食品名單,再依據產品保健功效選擇合適的健康食品。

溫馨小提醒,「健康食品」雖然是通過審查發給許可證,可以輔助身體健康,但是不具任何治療疾病的功效喔!

相關連結:

衛福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一覽表

理科太太在募資平台上賣起「太空人維他命」,號稱「1 瓶抵 12 瓶」能讓人「狀態好到爆炸」,短短一週募資超過三千萬,引起大家熱烈討論。Heho 營養師宜庭來談談該如何判斷保健食品是否符合自身需要,保健食品和健康食品又有哪些差異呢?

保健食品選你「需要」的

在選購保健食品或一般食品時,民眾很容易受行銷話術影響,覺得「好像真的很厲害」就急著下單,而沒有好好看清楚買的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或是是不是真的需要補充,但要怎麼知道「保健食品」是不是你需要的呢?

一、看清楚「適合及不適合族群」

沒有一種保健營養品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保健食品在設計時都會有針對的客群,以及需要避開的族群,是給一般民眾簡單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該產品的第一步。

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二、判斷主要營養成分是你需要的嗎?

營養成分的「訴求」可能是你需要的,但不一定是你缺乏的。例如你知道自己有貧血的狀況,看到有宣稱「有助於紅血球形成」的 B6、B12 和葉酸就想買,但貧血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你缺的是鐵呢?或是你上班常覺得累,看到可以讓自己提升精神狀態的營養品就下單,但睡眠作息飲食依舊亂七八糟,還期待會短時間見效嗎?

要知道自己缺那些營養素有幾個方法:

  1. 健檢報告:如果已經出現缺乏症狀且經診斷確定,或健康檢查時抽血檢驗的結果確定缺乏某些營養素是最直接的,如果想補充保健食品,或不確定哪些食物該多吃少吃,建議直接詢問醫院營養師或預約營養門診諮詢。
  2. 檢視飲食狀態:每天哪幾大類食物應該吃多少,可以參考《一天該怎麼吃最健康?營養師教學口訣:快速記住每日飲食指南》,花五分鐘思考自己飲食是否均衡,是不是哪一類的食物明顯吃不夠,有沒有辦法從飲食中補足?真的沒辦法才會去思考是否需要由補充品補充
  3. 是否處於高需求狀態:青少年、孕期、哺乳期、術後、腸胃吸收不佳、抽菸酗酒或高壓常熬夜等等,的確都會因生理狀態使特定營養素的需求提高或是消耗增加,飲食中吃不夠就會需要額外補充,最有效率的方式還是給專業人員評估。
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圖片來源: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手冊》

食品非藥品 無法取代正規醫療

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想用保健食品取代藥物或正規治療方式,保健食品只能算是「一般食品」,必須搭配飲食、作息和正規治療才能改善健康狀況,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只有「健康食品」(小綠人標章)才能標示特定功效,但也不能用來治療或矯正疾病,切勿因為誤信保健食品療效而耽誤治療時間

保健食品≠健康食品 小綠人是什麼?

廣義的保健食品包含機能性食品(具有特殊生理機能的傳統一般食用形態食品,如優酪乳、綠茶及燕麥片等)、膳食補充食品(如綜合維生素、靈芝、樟芝膠囊及綠藻錠等)、特殊營養食品(因應特殊生理狀況需求之食品,如嬰兒配方食品、特殊疾病營養品等)及健康食品

其中健康食品的認證取得及規範最為嚴苛,由《健康食品管理法》規範,並採雙軌制,以個案審查為例,業者需要附上製程品管及各種實驗或科學證據向衛福部提出申請,確認其「安全性」(毒理評估)及「科學佐證之功效性」,通過後才能取得健康食品認證,且宣稱的保健功效範圍不能過度延伸。目前只有以下 13 種可宣稱之功效:

  1. 胃腸功能改善
  2. 調節血脂功能
  3. 免疫調節功能
  4. 骨質保健功能
  5. 調節血糖功能
  6. 護肝功能評估 (針對化學性肝損傷)
  7. 抗疲勞功能
  8. 延緩衰老功能
  9. 牙齒保健功能
  10. 不易形成體脂肪功能
  11. 促進鐵吸收功能
  12. 輔助調節血壓功能
  13. 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功能

因此,若能選購有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安全性和功效性相對有保障,不過目前台灣通過認證的小綠人健康食品只有不到 500 項,且即便有通過認證,也不代表能和「健康」畫上等號,必須同時認清其他成分(如是否添加過多糖分),也要有「無法有治療疾病作用」的認知。

在食藥署網站中可查詢到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資料(連結),欲確認違規食品、藥物、化粧品廣告,也可以到食藥署「違規食品、藥物、化粧品廣告民眾查詢系統」查詢(連結),不盲目跟風下單,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文/吳宜庭 圖/巫俊郡

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延伸閱讀

碳酸鈣、乳酸鈣、海藻鈣差在哪裡?市售 6 大兒童補鈣保健食品比較 

想養生反而大出血!服用3大心血管疾病藥物請小心「保健食品」 

兒童保健食品挑選要注意的 3 件事 營養師:補錯小心傷身體 

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許多民眾會好奇健康食品跟保健食品差在哪。

文/臺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 范曉瑄

最近聽到一則新聞,健康食品將有新突破!衛福部食藥署將增列關節保健項目,目前正研擬關節保健功效的評估方法,現已進入複審,可望成為暌違11年來,國內首度新增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為第14種的保健功效,預計上半年完成草案。

消費者對於「健康食品」或是「保健食品」這兩個名詞時常混淆,乍聽之下似乎相同,但是其實兩者有很大的差別;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最大的區分方法,就是健康食品在包裝盒上會印有小綠人標章唷!

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健康食品會有小綠人標章。(圖/記者嚴云岑攝)

「健康食品」本來是一般日常用語,但自民國88年政府實施「健康食品管理法」之後,透過國家認證的方式,讓消費者在選購上能夠在有所依循,健康食品已經是一個法定名詞,法律上之定義為「具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且須具有實質科學證據,非屬治療、矯正人類疾病之醫療效能為目的之食品」,凡是有經申請許可的健康食品,才可以宣稱保健功效,我們在包裝上可以看到一個小綠人標章

而坊間所稱之「保健食品」,未取得國家小綠人標章認證,其實就是一般食品,僅能做為營養補充。這些食品(包括坊間所稱保健食品)未取得衛生福利部健康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證,而宣稱為健康食品或具健康食品之保健功效者,則依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處罰。

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目前政府公告許可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共有13項。(製圖/藥師范曉瑄)

目前政府公告許可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共有13項(如圖),期待未來增列第14項關節保健功效,能讓需要保養關節的消費者,有更好的選擇。

范曉瑄,臺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

這裡悶、那裏痛,親友說吃這個藥卡有效?看病領藥怎麼吃老霧煞煞?用藥治病、要命可能只在一線之間,可不能一知半解!《ETtoday健康雲》開闢新專欄「藥師站台」,歡迎來信提出你的用藥難題,我們將請專業藥師來解答你的疑惑,幫你顧健康!信箱:
◎鎖定每日刊文,看看專家怎麼解開難題!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