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髖骨骨折對於老年人來說是非常嚴重的骨折,因為那會造成生活功能喪失,也會伴隨著疼痛、水腫等症狀,生活品質下滑,甚至影響其他器官功能運作。老年人髖部骨折90%以上是因為跌倒引起,且年紀越大,跌倒及發生骨折的機率越高。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會因感覺統合能力降低、肌力衰減、肌肉協調度下降,導致平衡感變差,再加上本身如有中風、心血管等內科疾病,或是視力變差、失智和安眠鎮靜藥物等使用,都是造成容易跌倒的因素。所幸的是,骨折是可以痊癒的疾病,只要透過正確的復健與照護,日常生活功能都有機會回復到骨折之前的狀態。

舉一病例就了解老年髖部骨折後的併發症的嚴重性。本院就醫的一位男性82歲患者,平時居家照顧父親,是以外籍看護為主。在家屬送至急診就醫後,經詢問病情,患者在送至急診前三天,半夜不注意滑落床下,經一段時間後才由外籍看護扶回床上。起初患者手指著右側腹股溝位置疼痛,由於老先生平常時就習慣叫這裡痛,那裡不舒服。所以當時喊痛時也就不以為意。三天後家屬發現老先生嗜睡且不吃餐飲,全身發燙,才驚覺不對勁緊急送醫。經過一系列的檢驗結果,診斷是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症,同時合併有右側髖部骨折且位移(如下圖)。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髖部骨折後 X-ray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十天後手術 X-ray

髖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近3成,及早開刀是上策。也有許多家屬認為單純骨折的情況下,長輩年紀大開刀風險高,因此向醫師提出不開刀治療,針對上肢骨折,此為正確的觀點;但在髖部骨折卻不盡然。許多時候,治療骨折不僅是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病人對功能的需求更是決定如何治療的關鍵。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30%,髖部骨折甚至被稱為老人殺手,但髖部骨折並非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許多病人死亡是因為長期臥床引起併發症,如嗆傷、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如採取保守治療不開刀,則這些老年人會因為疼痛臥床2至3個月,即便之後疼痛改善,仍有7成老年人面臨到長期臥床的問題。

老人髖部骨折治療原則是儘量在48小時內接受手術,但若患者的內科疾病不穩定,則須延遲手術時間,直到狀況穩定才安排手術,但以不超過4天為宜。但是所舉的病例,首要治療敗血症及相關內科病況,待身體狀況穩定後,才能安排髖部骨折手術。經治療後,整體病情好轉順利出院。所以相對的,手術好處能讓病人減少臥床衍生的併發症、提早活動、儘早恢復功能。同時手術治療骨折也可以讓病患減輕疼痛,得以翻身及下床活動,以預防褥瘡、肺炎及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因此整體而言,採取手術治療的預後都比保守治療來的好。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應該要有正確手術後的復健規劃,髖部骨折術後,建議搭配後續的復健治療,療程大約需3個月以上,雖然研究,一但髖骨骨折後,即使採取復健,身體的功能仍很難回復到原本的狀態,但家屬仍應當積極鼓勵長輩去做復健,因為主要目標為了讓病人能快速恢復活動能力。復健治療中,除了一般的物理治療外,家屬也可以尋求職能治療的協助,除了規劃長輩每天的生活訓練,為了避免長輩再次跌倒,還需要專業評估長輩的居家環境,確保長輩在復健過後能夠獨立且不須協助的情況下,可以在家中安全的生活。 出院回家後﹐除了必需的護理與復健外﹐也需要更多的營養(即熱量﹑蛋白質與各種維生素與礦物質)﹐熱量應儘可能的從五穀雜糧獲取。此外也應增加牛奶﹑雞蛋﹑各種瘦肉﹑魚類及黃豆製品的攝取量﹐它們扮演的角色﹐是提供高品質的蛋白質﹐傷口的修補﹐需要更多優質蛋白質。受傷的時候﹐新陳代謝會加快﹐維生素與礦物質需求量也會比平常多﹐此時可以遵照醫師與營養師的指示攝取補充劑應付所需。

此外術後,維生素C有利於傷口的癒合﹐傷口的癒合需要膠原﹐膠原可藉由飲食中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充分合成﹐但膠原的強度夠不夠就和維生素C夠不夠有關了,手術前後每日補充300~500毫克的維生素C﹐能加速傷口的癒合﹐分次小劑量的攝取會比一次大劑量的攝取更能發揮效用。維生素C有利於傷口的癒合﹐傷口的癒合需要膠原﹐膠原可藉由飲食中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充分合成﹐但膠原的強度夠不夠就和維生素C夠不夠有關了手術前後每日補300~500毫克的維生素C﹐能加速傷口的癒合﹐分次小劑量的攝取會比一次大劑量的攝取更能發揮效用。重要的是骨折患者的營養照護,其重要性並不遜於糖尿病腎臟病等內科疾病的病患。它可以加快恢復的速度﹐並縮短住院的天數﹐甚至可以少請幾天假。本文所述﹐只是一個概略﹐提供基本原則。我們還是鼓勵有這方面需要的家屬﹐能善加利用醫院的營養諮詢門診﹐能讓您更清楚的明瞭﹐該怎麼吃才是正確的。 結論是預防勝於治療,家屬平常應當多注重長輩的健康,鼓勵長輩多從事運動,維護體能,並且攝取均衡營養飲食,改善骨質流失,並優化家中環境,避免長輩跌倒以及降低長輩跌倒後的嚴重程度。

髖骨骨折手術後,有些患長如皮膚彈性、體力恢復力會變差,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督導長林麗華強烈建議,若是前一天做完髖部手術,「最快隔天,只要病人傷口狀況允許,就應協助患者盡量離床復健、降低褥瘡等皮膚傷害,也能減少急性尿儲留發生,降低尿路感染風險。」

排除環境風險 保命防跌護髖部
想要杜絕因跌倒摔傷,導致髖部骨折,林麗華督導長提醒,因為生理機能衰退,包括視力減退、平衡感失衡等,都可能釀成跌倒意外。而常服用的降血壓、降血糖與心臟用藥等,也可能會因頭暈不適的副作用,導致跌倒摔傷。建議用藥後,確定無不舒服再起身活動。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50%摔傷是因環境引起,王金蓮護理長建議,睡前2小時,最好別再喝水;行動不便者,可在床旁備好尿壺或便盆椅。在家最好穿有防滑功能的鞋襪,室內保持光線充足,走廊加上夜燈,以及樓梯加止滑條、浴室加裝安全把手等,強化家中包括浴廁、廚房、光線昏暗處的安全,才能「防跌保命」,遠離「髖部骨折」這個隱形殺手。

沒有一個髖關節骨折的個案是完全相同的。一般來說,髖關節骨折可按受影響的上股骨部位而分為幾類。

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指股骨頭骨折而脫離股骨。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方法取決於病人的年紀及骨折移位多少。

這類骨折發生於骨骼的「頸部」,會導致供給骨骼的血流減少。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股骨轉子間骨折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指股骨頸對下的位置骨折。這類骨折通常較股骨頸骨折更適合使用固定術治療,常用的手術包括採用髖螺絲釘、骨鋼板或髓內釘去固定骨折部位。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股骨轉子骨下骨折

這類骨折較股骨頸骨折及轉子間骨折少見得多,通常發生於小轉子下面。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在一些複雜的個案中,骨折部位可以牽涉一個以上的部位,這是手術治療時需要考慮的地方之一。

長者因跌倒而骨折很常見,超過9成的骨折由跌倒造成,最嚴重的其中一種是髖骨骨折,一般發生在65歲以上。

髖關節骨折的長者會感到髖關節或股骨部位疼痛,手術是為了加速康復,預防因長期臥床併發肺炎、褥瘡等。醫生會因應各種不同骨折所需做手術,替病人選取螺絲、鋼片、或人工關節把骨折固定。

1.為避免髖關節脫位,要記得三大避忌:

  • 不可屈曲髖關節超過 90 度
  • 不可交叉腳 
  • 患肢不可向內側伸展

2.要留意的坐臥姿勢: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3. 有些日常動作要小心,例如:

穿鞋子

  • 盡量選購沒有鞋帶的鞋,這樣可以避開彎身穿鞋的需要。 
  • 正確的穿鞋姿勢:

髖關節骨折術後照顧

4.家居腫痛護理

  • 冰敷:
    如果長者的髖關節感到腫痛,可以用毛巾包著冰袋,放在腫痛的位置上,每天冰敷兩次,每次約十五分鐘
  • 善用枕頭,將腫痛的患肢墊在枕頭上
  • 跟從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指示,做適當的足部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以上的資料為護老者提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或許不適用於某些個別情況。如有任何疑問,請向長者的物理治療師諮詢意見。

下一篇將會介紹長者行走及外出時的注意姿勢:
照顧髖關節手術後的長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