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病房平均壽命

2020-08-19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Q.何時該考慮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哪些人適合居家安寧?居家安寧的優點?

到底該繼續拚,救到底?還是應該放手讓他好好走?病情究竟惡化到什麼地步,可以開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是許多家屬共同的問題。醫師建議,若患者同時罹患多種疾病時,例如同時有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還需洗腎,或是加上失智症、癌症等共病,這些疾病治療起來效果並不理想,且預期壽命有限,此時就可以考慮減少侵入性治療,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

而選擇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意願,因與在醫院安寧病房相比,回家的醫療設備不若醫院,因此首先要尊重患者意願,只要病人想回家,且病況較為穩定,基本上都可以。但如果還想要「積極」治療者就不適合,例如因糖尿病,或是藥物造成的腎臟損傷等,因還需要洗腎就不適合居家安寧。

國外有許多研究統計發現,「家」能夠提供患者較為放鬆與安心的環境,因此存活時間往往都比在待在醫院照護還要久,且對於照顧者來說,也不必在家中與醫院兩邊疲於奔命。以台北市聯合醫院統計,曾有病患原被宣判只剩半年可活,但回到家中居家安寧,延長了4年的壽命。

當然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有「照顧人力」,能協助病患翻身、上下床、以及餵藥、餵食等照護工作,除非有請本、外籍看護,若沒有,親屬中若擔任照顧者需要上班,因負擔不小,恐怕不適合。另外,若是「老老照顧」同樣也不適合,因照顧患者往往需要極大的體力,在沒有看護的協助下,獨自擔任照護者,常常也容易導致意外發生,同樣不建議。
(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

Q.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居家安寧有什麼不同?

安寧緩和醫療照顧也是治療的一種,只是目標不同,不再以「治癒」(cure)為目的,而是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care)為目的。

安寧病房場所為醫院,和一般病房的差異為提供全人、全家、全程照顧,以症狀控制為主,護理人力較多。為了控制症狀,可以給予低劑量放射治療、輸血、點滴、各式檢查和藥物,並保有基礎的維生設備,例如尿管、鼻胃管等,但若會拖延瀕死期的如洗腎、化療就不再施作。

安寧共照場所也是醫院,但是在一般病房內,不改變原本治療,並加入安寧醫療團隊共同照顧,以減低病人不舒適,提升生活品質,同時可讓共照護理師和病人以及家屬討論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居家安寧場所則在家中,由居家醫療團隊到家中協助施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醫療團隊定期到家中訪查,現在有些居家護理所、診所也都有提供居家安寧的照顧。不過,基本上會儘量撤除所有維生的設備,包含鼻胃管、尿管、氣管等,有別於在醫院都還插著管子,希望病患彷彿「就像在睡夢中離開」。
(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

Q.如何評估是否一定要裝設鼻胃管?

居家安寧最常見的醫療設備就是鼻胃管,提供無法由口進食、吞嚥功能異常及特定腸胃道疾病病人,適當的營養及藥物治療。雖然胃造廔管照顧較簡單,不過亞洲風俗一向不喜身體不完整,因此較少見。裝設鼻胃管和手工餵食相比,可以減少餵食時間,照護上較為方便。

不過對許多患者來說,臨終前最大的快樂,往往只剩下「吃」的喜悅,為了協助患者能以口就食,享受食物的美味,包含台大、台北市聯合醫院、奇美醫院等不少醫院都有組成「吞嚥小組」,由牙科、復健科、耳鼻喉科、營養科等醫師共同評估,協助患者移除鼻胃管,訓練患者慢慢由口進食,同時指導家屬如何調配適合的食物以及餵食技巧,也有許多市售的黏稠食品可選擇。

雖然改由手工餵食平均需要1個小時以上,但可藉此促進與親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患者不必忍受裝設鼻胃管的不適感,能找回生的喜悅。

標籤:
  • 醫院
  • 照護
  • 安寧緩和

  • 評分:
  • 1
  • 2
  • 3
  • 4
  • 5
  • (0)

  • 列印
  • 轉寄

進安寧病房 等於放棄治療等死?

2016-11-06 11:10:18
安寧病房平均壽命
家人過世是人生最大的傷痛,但如何在親人生命最後過程,陪伴讓他安適走過,可以說是比死亡更重要的事情。

家人過世是人生最大的傷痛,但如何在親人生命最後過程,陪伴讓他安適走過,可以說是比死亡更重要的事情。

什麼時候該接受安寧照護?

什麼時候是讓父母接受安寧照護的時機?依據安寧緩和條例規定,末期病人是安寧療護的對象,而末期的定義是指「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

目前不少人仍有錯誤的觀念認為一旦進入安寧病房就是等死,子女往往因此不敢送父母到安寧病房,怕落得不孝之名,但卻忽略如果在死前仍做無效醫療,可能只是徒增其痛苦。

成大安寧團隊醫師邱威鑫表示,何時是適當的時機,最好的方法是與治療醫師討論,或者準備好病歷資料後,提供給安寧照護的醫師,一起做決定。

安寧照護一定要住在安寧病房嗎?

有台灣安寧之母之稱的趙可式,一生推動安寧,設立安寧病房,但她最大的期望是「不必有安寧病房」,而是每一個病床都能提供安寧照護。

在這個原則下,邱威鑫表示,子女如果擔心送父母進安寧病房,可能會讓父母或其他家人恐懼、憂心,也可以選擇住在原照護病房,安寧團隊協助共同照護;甚至是選擇居家安寧,由安寧團隊到宅服務,同樣都能達到安寧離世的目標。

進安寧病房,等於放棄治療等死?

「進安寧不等於放棄。」邱威鑫表示,成大的安寧病房統計,大約1/3的病人在病情穩定後,都是可以出院的。對每一位的安寧病患都提供量身訂作的照護,例如癌末的病人,如果接受緩解性口服化療能夠減緩其不適,安寧團隊仍會與其討論利弊得失,過去有乳癌病患在安寧病房裡接受荷爾蒙治療,效果相當不錯,之後出院又活了好幾年。

除了適當、必要的醫療,末期病患往往有嚴重的不適、疼痛,緩解這些痛苦也是安寧的重要工作。曾有病人在安寧病房裡,拉著醫師的手說:「我不要痛死,你要答應幫我。」醫師先傾聽病人的需求,保證一定會協助止痛,「住進安寧,照護團隊絕不是什麼都不做,只讓病人等死。」團隊強調。

父母會因為進入安寧病房失去求生意志嗎?

邱威鑫表示,根據國外研究,肺癌末期的患者單純只接受化療,與化療同時加上安寧,兩者存活率相比較,反而是後者可以活更久、生活品質也更好。如果子女擔心,可以和醫師討論如何告知病情。

安寧強調的是對病患身、心、靈的多重照顧,不只照顧其生理上的病痛,心理、靈性上也都兼顧,因此團隊裡除了醫護人員外,宗教師、音樂治療師及志工等也都是相當重要的。

曾經有過相當感人的故事,一名癌末女子住院,即使痛得打滾,也不肯接受嗎啡等治療。團隊與她建立關係後,深入了解,才知她心裡最大的祕密,是兒子並非與丈夫所生,而是另一個親戚的骨肉。後來團隊協助找來一家人,病人說出祕密,兒子最先上前抱住媽媽:「謝謝你給我兩個這麼好的爸爸。」丈夫和親戚都流淚相擁。恩怨化解後,病患也在隔日安詳過世,團隊做的就是這麼困難的事。

安寧病房可以住多久,會不會遇到「趕人」的情況?

邱威鑫表示,目前健保並沒有規定安寧住院時間,成大平均約為11天。但如果病人的情況好好壞壞、一直反覆,無法到一般的養護機構,團隊會與家屬討論後續照顧計畫,協助轉到地區醫院繼續照顧,而費用與一般病房相同,並沒有額外收費。

四道人生

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讓生命沒有遺憾

父母與子女在人生最後的時刻相守,對彼此來說都有極大的意義。安寧團隊表示,「四道人生」是此時最重要的,子女可以對父母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讓彼此都沒有遺憾。子女還可以與團隊一起做生命的回顧,團隊藉由賦予新的生命意義,讓病人在臨終前得到安慰。

「子女的擔憂往往比即將離世的父母大。」邱威鑫以自己的經驗說,子女如果能夠與團隊共享醫療決策,做好上述的事,父母更能安詳離世。

安寧病房 安寧照護

安寧病房平均壽命
安寧病房平均壽命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無庸置疑,正是有了現代文明的醫療水平,人類的平均壽命才得以大幅的延長。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現今蓬勃發展的醫療技術,真的在各種情況之中,都為長輩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了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身為醫護人員,我們在從事臨床工作的日子裡,陪伴過許多別人家的阿公阿嬤,一起走到了生命的終點,見證了他們生命的離開。也在這些珍貴的過程之中,慢慢的、漸漸的瞭解到,原來,在許多長輩生命的最後一段歲月裡,主要的生命事件,往往不是來自於造訪了各個景點的遊歷體驗,也不是見證了晚輩誰的喜事,而是來自於藥物的開立、管路的置放,來自於外傭的聘僱,以及各種住院經歷的蒐集。

其實,不少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在自己的生命晚年,尤其是過世之前的幾個月裡,所過的生活其實相當的沒有品質。他們每天忍受著各種生理上的不舒服,負責照顧的家人們也長期承受著精神上的折騰,這之中許多的眉角和辛苦,沒有經歷過的家庭其實很難能夠體會。而醫療人員們日日夜夜,身處在對生命本質無可迴避的醫療現場之中,無時無刻曝露於這些生命故事的演示,也使得我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思「醫療介入」與「生命品質」之間的關係。

「只要為了我媽好,要我們怎麼樣注意和照顧,我們兄弟姐妹一定都會想辦法做到!」

「只要有藥醫,不管多貴,醫師你都跟我們說沒有關係!就算傾家盪產,我們也一定都要把我爸治到好!」

不論在診間或是病房裡,這樣的話語其實不算少見。許多時候,晚輩們對於受到疾病折騰的長輩,所展現出的堅定信念往往令人動容。也確實,在大多數時候,臨床的醫療處置都能夠為病人的生命品質帶來更好的結果,但是,焦急的子女們常常沒有留意到──生命注定走向凋亡,對於人生終末期的醫療介入,在超過了某個臨界點之後,反而會造成生命品質的下降。

經驗上來說,雖然在臨床現場會堅持「無論如何都必須對病人搶救到底」的家屬,仍不在少數,但是在當今的社會氛圍之下,家屬普遍都已經能夠接受「不要再進行無效的醫療」,並且希望醫療的處置能夠「為家中的長輩好」。

然而,這在實務上該怎麼拿捏呢?在臨床現場,即使醫師和病人家屬能夠在口頭上達成對於治療理念的共識,但究竟哪些項目是「有效的」、究竟什麼才是「對病人好」,許多時候,實務上其實很難做出非黑即白的區分。不過,根據前輩醫師的經驗傳承,我們發現利用以下的幾個切入點來進行思考,很可能可以提供給我們相當不錯的指引:

1. 生命的質與量

我們所謂追求「更好的生命 (better life)」,指的其實是在追求兩種東西:生命的「質」與「量」。

生命的「量」,指的就是生命的長度。這點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一般來說,人們偏好擁有更長的壽命,希望儘可能的要活得更久。但是,單單這個維度的衡量標準是不足的,因為我們在乎的並不是只有「生命時間的長短」,「生命的品質」甚至可能會是更重要的考量點,也就是生命的「質」。

在醫學上,生命的「量」比較具體,比較能夠客觀地進行評估。只要人類的軀體仍然能夠保有體溫、心跳、呼吸以及血壓,只要身體的循環、消化、代謝功能還有最起碼的保留,醫學專家便會判定這個人的生命還持續著。雖然,在這樣繼續「生存」的當下,病人本身可能已經再也無法恢復意識,再也不能夠再擁有身為人的情感,也永遠失去了對於世界的感知能力,但即使如此,在醫學上,他也仍然「活著」。

相對地,生命的「質」,便是主觀性較為強烈的判斷。它取決於病人「是否能夠對於自身的存在保有正向的情緒」,或更通俗的說法是,病人到底「過得開不開心?過得爽不爽?」。如果一個人活著的每分每秒都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那我們會認為他的生命品質非常的不好;反之,即使一個人失去了四肢,平常都坐在輪椅上,但還是擁有做出決定的能力,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那麼,這樣的生命就仍然是很有品質的。

有了以上的概念,我們便不難理解──要衡量一項臨床處置究竟是不是「有效的」,要判斷一項醫療決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對病人好」,並不應該只在「是否能延長生命」的面向上進行考量。也就是說,我們還必須關心,在利用現代醫療科技所延長出的生命時間裡,病人是不是會遭遇很多痛苦?病人是不是還能夠有意識地,從事他喜歡的、想要的生活?

當我們能夠對於以上問題做出有信心的回答,那我們就會更加明白,遇到兩難的情境時該怎麼選擇。

2. 安寧,其實是在乎生命品質

在面對威脅生命的疾病時,「除了考量疾病的治癒,同時也在乎生命品質」的思維,其實就是「安寧」的概念。換句話說,「安寧」的概念它主張:我們真正應該要關心的,是一個人在一生最後階段裡的生命品質,而不是要試圖用最高超、最昂貴的醫學科技,不惜以承受肉體上的苦痛作為代價,去延長病人不見得還有意義的末期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醫療界已經具有共識──「安寧」的介入,在疾病的歷程之中,應該是「漸進性」,而不是「截斷性」的。但這該從何說起呢?

傳統的概念可能會認為,所謂「安寧療護」,是當醫師把所有的醫療武器都用過一輪,但病情仍然無法好轉的時候,接下來才要進入的一個全新的階段。許多平常對醫療沒有涉獵的一般社會人士很容易以為,之所以有「安寧」的概念出現,只不過是醫護人員要獲得一個合理的藉口,把病人晾在一旁等死,而為了掩飾自身的無能,才編造出的一種文雅說法。於是,「安寧病房」其實就是「等死病房」。

雖然以上的概念非常容易理解,並且長期深入大街小巷,甚至容易在潛意識中影響我們的思維,但這真的並不是「安寧」概念的真諦所謂「安寧」,也就是「病人生命品質的維持」,其實時時刻刻都必須要受到考量,我們絕對不會是要等到確定「再也不能將疾病治療好」的時候,才忽然間的開始關心起病人生命的品質。不論是病人家屬或是醫護人員,在決策和執行各項醫療處置的時候,其實都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留心──我們利用醫療武器所延長的生命,真的有足夠的品質(價值)嗎?

3. 同理心的實踐──換位思考

最後,巧妙利用「換位思考」的心理機制,也能夠在關鍵時刻有效地協助我們,在醫療決策上做出不會讓自己和其他家人們後悔的選擇。

我能夠明白,雖然「換位思考」在一般時候聽起來,根本是非常老掉牙的官方說法,但是,在成為醫師的這條路上,自己確實特別感謝幾位前輩醫師,在這項心法上給予了我透徹的點撥。不得不承認,這項心法在醫療處置上確實非常管用,而且難以被其它的方式所取代。

在生命後期的臨床現場,在抉擇上面臨兩難的時候,身為醫護人員或是家屬的我們,除了傾聽以及尊重病人本人的意見之外,其實還可以這樣想:「如果現在躺在床上的那個人是我,那麼,自己會願意接受這樣的處置嗎?」

如果今天自己已經 80 多歲,輕微失智,心臟的兩條血管已經放了支架,先前的檢查說大腸長了惡性腫瘤,開過一次刀,但現在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了骨頭,於是這幾個月以來,坐著站著都很不舒服──那麼,這次因為肺部感染,喘不過氣而來到醫院住院,那麼如果自己的心跳突然停止了,自己會希望要接受壓胸、電擊和插管嗎?

再進一步的問,自己真的希望打針、抽血,一針都不要少,因為務必確保證肺部的感染一定要治癒?如果癌症轉移的最主要問題沒有能夠獲得解決,那麼治療好其它地方的感染,然後出院回家後繼續跟失智、跟癌症痛苦抗戰,並不斷往返醫院,真的是自己希望的嗎?還是只要能不要再疼痛、不要再喘不過氣,即使自己可能會早一些告別世界,但得以離開的充滿意志、富有尊嚴,才是自身更期待的告別?

「換位思考」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夠在短短的一瞬間,協助思考者超越自身立場的限制,缷下我們在社會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引領我們抵達病人本身的位置、回到一個人的本質來進行判斷。如果換位思考過後所給出的答案,與自己先前的答案並不一致,那顯然先前在決策的過程之中,很可能在某些環節上出了點問題,而值得我們重新反省、檢視。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裡,每個人都難免出於自身的身份而挾帶某種立場,但這些既定的立場,會在無形中滲透我們的思維,並下意識地使我們衝動的做出不合理的決策。在這個時候,不論再怎麼樣稹密的思考和規劃,都難免會有盲點存在,而唯有去除了決策者自己本人的立場,才可能真正做出對於病人最好的選擇。

以上是從醫師前輩的身上所提取的精華,分享給大家。衷心期盼每個人身為家屬,能夠掌握這些一生中一定會用到,但學校從來沒有教的重要概念,和我們醫療人員一同努力,讓長輩保有更幸福舒適的晚年。

畢竟,所謂病人,其實從來不只是別人,也還是未來的自己。

作者介紹│陳和謙

不分科住院醫師

責任編輯/陳憶慈

安寧病房活多久?

Q1. 安寧病房可以住多久? 基本上,病人入住安寧病房天數是由主治醫師及團隊一同評估病人現況,而決定的。 若病患在安寧病房期間有好轉的跡象,院方會希望將病患移至更好的治療場所,讓病患能接受更好、更積極的治療! 若病患與家屬覺得安寧病房不大合適,則院方會與家屬、其他機構共同協商,好將病患轉移至更合適的場所。

安寧病房就是等死嗎?

國民健康署表示,安寧療護並非消極地「等死」或「放棄治療」,而在醫師的專業評估後,避免持續無效的治療、檢查,增加病友的痛苦,並且協助病友與家屬面對死亡,能夠共享最後的時光。

什麼情況可以住安寧病房?

(1)確定病人對各種治癒性治療效果不佳。 (2)安寧居家照護無法提供進一步之症狀改善而轉介時。 (3)病情急劇轉變造成病人極大不適時,如高血鈣、脊髓壓迫、急性疼痛、嚴重呼吸困難、惡性腸阻塞、出血、腫瘤(塊)潰瘍、嚴重嘔吐、發燒、癲癇發作、急性瞻妄、急性精神壓力(如自殺意圖)等。

安寧病房要人顧嗎?

安寧病房是否一定有家人在旁邊照顧? 和一般病房相同,安寧病房同樣也鼓勵家人陪伴,對病人而言親情的溫暖是無法取代的珍貴。 若家屬照顧人力無法負荷,可視需要請看護照顧,有經濟困難者,可與醫療團隊討論,尋求社會資源的協助,安寧照顧基金會亦提供弱勢關懷補助,需要的病家可以透過本會合約醫院/機構安寧團隊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