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 職場 缺失

工作內容說明 1. 負責產病房工作, 依據產病房各項標準作業流程執行業務 2. 協助醫師產房接生業務與開刀房手術業務 3. 產後病房護理照護 4. 本院有專職人員接聽病房電話,經判斷屬醫療勤務者才轉給病房護理人員處理 薪資計算說明 1. 產病房各項作業流程分為3種等級技能表, 並依據技能表來調整時薪 2. 各項技能均有資深護理人員負責教導 3. 護理人員每一季結束前均可提出技能考核申請 4. 技能考核由醫師及負責之護理人員評定, 通過後則於下一季即時調整時薪 5. 本院護理人員採全職時薪制, 並額外提供國定假日及特休仍有8小時日薪 6. 本院護理人員採薪資公開制, 護理人員可查詢其他護理人員擁有之技能, 時薪, 工作總時數, 以及領取薪資總額等資訊 7. 新院運作前,新進人員採每兩週可提出技能考核申請,新院開始運作後才報到之新進人員,於到職開始起3個月內,採每月可提出技能考核申請.三個月後恢復為每一季結束前提出技能考核申請

交完班,繼續未完記錄,往往要到上午10點工作才能結束。如果有額外的品管、在職課程,就得到近中午11點才能下班。玉潔也碰過一個晚上2個病人往生,做完遺體護理、寫完記錄,忙到下午1點腳步踉蹌拖著身體離開病房,整整工作了13個小時。

日夜顛倒超時工作,玉潔常常感冒,還曾經脖子、前胸後背冒出大塊大塊的玫瑰糠疹,又醜又癢,治療半年才改善。但她有個學姐就沒那麼幸運了,包夜班加上過勞壓力,不滿40歲就得了卵巢癌。

白衣天使變成被榨乾的白色柳丁

玉潔不是特例,而是全台灣護理人員的縮影。

廣告

今年4月,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公布林口長庚護理人員最辛酸,獲頒「戰鬥陀螺獎」,人力不足護士得壓縮時間、加快速度才能照顧完病人,血汗指數最高。

工作條件惡劣,台灣的護理人員生氣了。在今年五一勞動節扛著「我過勞、病人沒有安全」、「反剝削、爭取勞動權益」牌子走上街頭遊行。遊行發起人、台灣護理人員權益促進會理事長盧孳艷說,只在網路上發起,完全沒有動員,就來了這麼300多人,可見現況多嚴重。「白衣天使變成白色柳丁,快被榨乾了,」一位基層護理人員忿忿地說。

其實,護理人力危機已經喊了十幾年,實在是第一線的工作條件已壞到瀕臨崩盤,逼得向來溫馴服從的護理人員冒著被醫院高層請去喝咖啡的風險,走出醫院發出怒吼:

廣告

●平均每一位護理人員服務的人口數是挪威的3倍、日本的1.7倍
臨床護理人員照顧病人數是美日澳的2~3倍
●24小時照顧病人,薪資卻是醫事人員裡最低
●加班變成常態,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
●六成急診護士、三成加護病房護士曾遭受暴力攻擊
●明明是醫院裡人數最多、維持醫療運作最重要的白衣天使,為什麼變成血汗護理師?

政府∣醫院評鑑護理人力不足的醫院照樣拿優等、健保局護理給付太低

2008年馬英九總統競選承諾的護病比(一名護士每班照顧的病人數)1:7至今沒有實現。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指出,衛生署醫療機構設置標準20年未修訂,醫院評鑑謹訂白班1:6~13的護病比,沒有訂大、小夜班,且屬非必要項目,造成受評醫院即使達不到相關護理人力最低的C級標準,照樣通過評鑑、獲頒優等。

廣告

醫院團體批評健保給付護理費太低難請人。醫院協會痛批健保護理費給付住院每日每床643點,醫院只好緊縮人力成本。健保局則回應給付護理人員的費用不只在護理費一項中,且已有「提升住院護理照護品質方案」(2009年8.325億元)專款,是醫院沒有適當分給護理人員。

醫院∣為降低成本,縮短病人住院天數,接近評鑑才拚命補足護理人力,公家醫院聘契約護士同工不同酬

在現行健保支付制度下,醫院為降低成本,嚴格控管病人住院天數。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黃璉華20年前自然產生老二時可住院7天,現在變成今天生產、後天出院,剖腹產也只能住5天,但該給的照護和衛教都不能打折。

廣告

林口長庚護理部主任朱宗藍則舉例,如果一位護理師今天照顧的7床病人中,有2個出院2個入院,實際上她的班是照顧了9個病人,長庚經常處於滿床,出入院頻繁,臨床護理人員確實辛苦。

另外,遇缺不補,等到接近醫院評鑑,再拚命找人。一位資深評鑑委員說:「台大、北榮今年要評鑑,護理人力一定最充足,這早就是公開的祕密。」或者把研究護士、檢查單位、做醫生助理的專科護理師等非負責臨床護理工作的全部排進假的臨時病房班表,「這樣才能應付評鑑要求,」玉潔表示。

公立醫院為省成本的普遍手段是壓住護理人員公職缺額,改以約聘(契約)雇用。

做同樣工作,約聘的月薪硬是比正職護理人員少拿1~2萬元。有的醫院約聘比例甚至高達90%。還有,把「護理師」當成「護士」降級聘用,變相減薪,種種不合理措施「叫護理人員怎能服氣?」中華民國護士護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盧美秀表示。

醫界同儕∣健保護理品質獎勵金八成分給了醫生,或是拿去買推床、辦慶生

台灣醫界長期以醫師為尊,衛生署被戲稱為「醫生署」,醫院院長幾乎都是醫師出身,護理人員雖是醫院主力,卻鮮少坐上高位,「院務會議幫護理人員爭權益,常常被其他主管三言兩語搓湯圓搓掉了,」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部主任嘆道。

日前署立醫院爆發貪瀆弊案,盧美秀受邀成為體檢小組委員到各署醫探查,赫然發現健保局用來鼓勵醫院重視護理人員的「提升住院護理照護品質方案」費用,竟有署醫把80%獎金撥進了醫生口袋,或者拿去買推床、辦慶生會,實際分給全院護理人員不到一成。

更離譜的是,她質問院方人事和會計人員怎沒有專款專用,「竟然回我說:『這錢是發給醫院的,護士不應該拿那麼多獎金!』」講到這,一向溫和優雅的盧美秀也動怒了。

護理主管∣出事先罵自己人,部屬生病也不給假

一位醫學中心資深醫師觀察,有些護理長不擅管理,或怕被長官質疑能力有問題,很多時候基層護理人員工作的辛苦和委屈,往往在護理長那一關就被壓制下來。

另一位要求匿名的護理長估計,大概有15%護理長在病房發生問題時,習慣先關起門責怪自己單位的護理人員,或者隱匿單位狀況不往上提報,要同仁自己想辦法。

在公立醫院內科病房的護理師淑娟,有一天輪值大夜班前突然長水痘發高燒,她打電話向護理長求救,「阿長竟然說:『自己的班自己去找人調!』不知是發燒還是生氣,我全身發抖撐著上班。」有同事因急性尿道炎想請假,護理長說沒人不能走,拖到解血尿才肯放她去急診。

病人和家屬∣對醫生和對護理師態度大不同

2011年3月,新北市某家醫院護理人員被病人辱罵,還被逼下跪;同月,一對喝醉酒的情侶到新北市另一家醫院急診就醫,動手打傷護士,辛苦工作還受暴力攻擊,情何以堪。

教育部醫教會召集人、神經內科醫師賴其萬為文指出,醫院常發現不少病人或家屬對醫師非常客氣有禮,但一轉身對護理人員竟然做出判若兩人的不合理要求與不友善態度。「很顯然地這些人以為幫忙病人的是『醫生大人』,但卻不知道如果沒有護理人員的警覺、照護、溝通、關懷與鼓勵,他們的康復可能就不會這麼理想。」

護理變成辛苦無尊嚴的工作, 四成有執照的護理師或護士離開臨床轉行

種種嚴苛的情境,已經把台灣護理人員變成一群鬱卒又不健康的工作者。

國際護理協會(ICN)曾在2009年與輝瑞藥廠合作,調查美、加、英、日、巴西、南非、肯亞、台灣等11個國家的護理人員對工作的期望和需求發現,若以0~10分等級,等級愈低愈不滿意狀況下,台灣的護理人員自我評價的是6.7,低於各國護理人員總平均7;當被問到是否願意留任於護理職場時,11國總平均有半數(53%)的護理人員極願意留任職場,但台灣僅三分之一(33%)的護理人員表示極願意。

當工作環境與條件愈來愈惡劣,許多護理人員選擇遠離臨床,出走表達抗議,投身藥廠業務、美容師、保險員或是空姐等歡迎有護理背景的行業,重新找尋自己的天空。

幾乎每個護理科系學生都讀過她寫的教科書的盧美秀,上個月大陸旅遊,一到集合地點領隊就跑來相認:「您是護理界那個盧老師嗎?」原來領隊本是個有多年臨床經驗的護理師,但「實在太辛苦了,寧願放棄公務員退休金轉行,」她心有餘悸地搖頭說。

衛生署統計,全台領有護理師、護士執照總人數約22.4萬人,實際留從事護理工作的僅約13.3萬。換句話說,僅六成(59.3%)有照護士或護理師留在臨床照護病人,相較於美國護理人員84.8%,加拿大94%的執業率,實在差很大。

全病房21個護理人員,17個有胃食道逆流

看到在醫院工作的學姊錢少、事多、責任重、壓力大,許多護理系學生根本不願走臨床。護權會理事長、陽明大學護理系教授盧孳艷說,護理系學生到醫院實習被嚇到了,還沒畢業就準備轉考其他科系研究所。

畢業生即使走入臨床後也待不住。全聯會今年4月調查發現,近九成(89%)醫院表示招募護理人員有困難,平均空缺比例約6~9%,目前全台總共短缺5千多名。盧美秀透露,台北市某家醫學中心缺了200多名護理人員未補。

位在鄉鎮的中小醫院更慘,「門口的徵人紅紙條貼到都褪色了,還是找不到人,乾脆換成壓克力,省得一貼再貼,」地區醫院協會常務理事羅永達說。

即使找到人,調查也發現,新進人員離職率高達22~29%,平均每4人就有1人無法忍受惡劣的執業環境而辭職。

當愈來愈多人變成護理界逃兵,人力短缺變成常態,留在病人身邊的護理人員被壓榨得更厲害。護權會的臉書上,一位護理人員形容:「白班不用訂飯,因為沒時間吃完;小夜不用吃飯,因為沒時間坐下;大夜不用上廁所,因為沒有時間喝水……。」

長期過勞,使得照顧人的護理人員反成為有病的一群人。護權會2010年調查發現,77%護理人員有睡眠困擾,75%情緒低落、47.5%月經週期不規則。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長無奈說:「我的病房有21位護理人員,80%有胃食道逆流,3個已經得了胃潰瘍。」

優質護理照顧往往來自於經驗豐富、有學養和愛心的資深護士,但嚴苛職場生態,已造成台灣目前的臨床護理工作是由一群平均33歲的年輕護士護理師撐著,相距美國平均46歲甚遠。

台灣還可能是全世界護理人員職場壽命最短的國家,平均工作年資僅7.7年,比起歐美國家護理人員平均工作20、30年直到退休相差太遠。研究指出,護理人員大約要在臨床工作到5年,累積足夠經驗與專業,才能成為真正的實務護理人員。

照這標準,台灣許多護理人員在成為真正的實務護理人員之後,只做了1~2年就停止執業了,台大護理系副教授張媚在其撰寫《護理人力及專科護理師制度:願景與挑戰》表示。盧美秀憂心:「再不處理,將來醫院裡可能只剩下醫生和病人了。」

美國在1983年發生全國性護理人力短缺問題,推動「磁力醫院評鑑」吸引對護理工作者和病人頗具成效,日本在2006年立法規範1:7護病比,符合標準的醫院就增加每位病患1萬7千多日圓醫療給付,促使愈來愈多醫院補足護理人力,顯示創新作法、強制規範有助於紓解護理人力危機。

為回應護理界一波波不滿聲浪,馬總統在今年護師節慶祝大會上宣布將協調私立醫療院所為護理人員調薪3%,最近還到馬偕聽醫護人員心聲、在北榮宣示改善醫護人員工作量,讓護理人員準時下班。

衛生署長邱文達發出「醫事人員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公開信安撫醫護人員,並在今年底把醫院評鑑護理人力和病床、照顧病人列為必要項目,還承諾明年撥20億保留款改善護理人員待遇。

醫院經營者代表、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吳德朗則在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的記者會上宣示:「我70歲了,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致力爭取、改善護理人員工作條件。」全聯會則提出將效法美國磁力醫院做法,讓護理人員將來可選擇符合磁力醫院指標,提供正向工作環境的醫療機構工作。台北市勞工局也在日前訂出非手術室等醫護工作每月最高工時240小時。

看到總統、衛生署、公會釋出改革善意,開出一張張利多支票,仍待全民共同監督,還留守臨床工作的玉潔當然希望趕快兌現,「不然,我也要辭職走人了。」

沒有人敢保證不生病,住進醫院最主要照顧者就是護理人員,且台灣正走向高齡化社會,因應慢性病、長期照護需求,台灣勢必需要更多素質優良的護理師,再不積極改善護理工作條件,任憑白衣天使上演「過勞人生」,最終受害的將是全台灣每一個人生命安全與福祉。

護理師過勞,危及病人生命安全

千萬不要以為護理行業沒落和大多數台灣人無關。其實它攸關全民的醫療照護品質。若病人跌倒、護理人員發生醫療疏失可能也不全是護理人員的錯,有很大可能是「制度殺人」,因為醫院沒有配給足夠護理人力,而把第一線工作的護士護理師和病人推入高醫療風險情境所致。

2002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一份針對168家醫院、1萬多名護理人員和23萬多名病患的大型研究發現,醫院配置護理人員數和病人死亡率兩者有絕對關係。以護理人員照顧4位病人為基準,每增加照顧1人,病患在30天之內的死亡率增加7%;若增加至8位(剛好是目前台灣的白班護理人員的工作量,甚至更多),病患的死亡率更會增加到31%。研究更估計,護理人員承受過高病人照護負荷,將可能造成每年2萬名不必要的病人死亡。

另有研究指出,病人發生壓瘡比例增加與護理人員減少有關;護理人力充足,可以減少4~12%病人發生尿道感染機率;資深有經驗的護理人員愈多,發生給藥錯誤、病人跌倒的機率會減少。

在台灣,中山醫學大學護理學院客座副教授尹裕君2009年的研究發現,一位護理人員照護病人數>11人,比照顧病人數≦7人時,病人發生插管滑脫、跌倒、手術後傷口感染、出血,褥瘡、肺炎等等異常事件機率高出1.6~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