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 里 希 那穆提 生命之书

  克里希那穆提在一九三四年曾經說過:「你為什麼只想做書本的學生,而不想做人生的門徒?若是能在周遭的環境裡發現孰真孰假,你自然會知道什麼是實相。」他不斷地指出,只有這本思想無法操縱的「生命之書」,這本永遠在變化、充滿活力的著作,才是值得閱讀的。其它的都只是二手資訊罷了。無窮的經驗、深植於內心的恐懼、焦慮、痛苦、快樂及人類數千年來所累積的信念,全都在你的內心深處,你就是這本「生命之書」。

  克在演講時通常以「聆聽」這個主題做為開場,接著便提出講者與聽者之間的關係,最後涉及的則是自然浮現的人生議題。本書便是按照這樣的順序編排的。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六年間克的大限已近,這時他的講題開始轉向創造及全新的生活方式,本書也有跟這些主題相關的文摘。

  他的視野涵蓋了人類所有的情境,人生的每一個面向在他的眼底都是息息相關的。本書呈現出每週七個不同的主題,讀者若想深入探索其中的任何一個主題,歡迎你查閱與它們相關的原始著作。

  一九二九年克展開了他此生的公開演講,赫胥黎形容他的見解是「真正的大家之言」。他對於實相及自由本質的探討,結集成了暢銷數百萬冊的演說及對談?,目前已經譯成四十國語言。

  克雖然生性害羞與謙遜,卻不厭其煩地為大眾宣講了數千回沒有草稿的演說,其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任何人都可能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發現每個當下的實相。他的演說涵蓋了個人及社會所有衝突的根由。完整而深入地覺察我們每個當下的行為,乃是轉化我們自己以及社會的必要行動。有人曾經問他為什麼要演說,他想達成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他答道:「我想告訴你們的,或許只是去發現實相是什麼,但不是經由某種修行體系而達成的。若是能靠自己去探個究竟,那麼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生活裡展現出這最深的實相……。實相是無法累積的,凡是能累積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衰萎,而實相是不會衰萎的。你可以在每一個剎那的思想、關係、言語、姿態、微笑及淚水中發現它。如果你我都能發現它,並且活出它來──活出它就等於是發現它──那麼我們就不會變成膚淺的傳教士;我們會變成真正富有創造力的人──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富有創造力的人。我想這就是我要演說的原因,或許這也是你們會來聽講的原因。」

  「這些演說只提出問題,但不給予解答。因為了解問題就能得到解答。」人們經常向他提出問題,他的回答永遠是:「讓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這樣的方式往往能啟動人們探索的意願,而不是立即找到一個簡單的答案。對克而言,去推敲一個問題可以為探索帶來動力,因此本書的文摘應該被視為向讀者提出的問題,而非立即到手的答案。

  克曾經說過:「這些演講的目的是為了與聽者交流,而不是灌輸一堆的觀念。觀念永遠無法改變我們的心,也無法帶來真正的領悟。如果我們可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層次上達到真正的交流,便可能出現超越傳教的深度理解………因此這些演說不是在有意無意地說服你們或勸阻你們。」克演講的風格非常簡單,他既不想做上師,也不想做循循善誘的宗教導師,更不屬於任何組織或教派,但人們越來越渴望聽到他清晰而原創的教誨。他過世之前的演講對象已經遍及歐洲、北美、南美、澳洲和印度。

  本書節錄了一九三三至一九六八年間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演說、對談及著作。克的第一本暢銷書《教育與人生的意義》,乃是在加州?歐亥的一棵老橡樹下完成的著作,第二本書《最初與最終的自由》,則是在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間由哈波與羅出版社發行的。

  《生活導論》則是克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五年間以手寫的方式紀載下來的,內文在出版時未更動過一字。這本書是克氏與前來探訪他的友人的對談日記,因此你會有一種和朋友一起無懼地探究人生的感覺。書中的這幾篇文摘,約略地描述了當時的地點、景觀和周遭的動物,從大自然的美景逐漸轉入對內在的困惑、焦慮及信念的探索。某些訪談錄並沒有收在《生活導論》的三本集子裡,所以在本書中它們是第一次出現。

  《迎向人生》及《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都是由克氏的友人瑪麗?樂琴絲在一九六三至一九六四年間編撰的,負責發行的出版社也是哈波與羅。這兩本書是克氏與年輕人的問答紀錄,現在已經被視為宗教和文學領域的經典之作。

  在人們理解實相和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克從不認為自己的角色有多麼的重要和必要。某回他對聽眾說:「講者的話語本身並沒有什麼重要性。真正重要的是,聽者的心必須毫不費力地覺知自己一直處在理解的狀態。如果不了解而只是聽一些表面的話語,那麼我們勢必會帶走一堆的概念,然後便根據它們而建立日常生活的模式,過著所謂的精神生活。」

  一九八一年他曾經說過:「我們就像朋友一樣,在某個晴朗的日子裡坐在公園裡談人生,談內心的問題,探究存在的本質,並且嚴肅地問自己人生為什麼困難重重?為什麼我們高度發展的心智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好像只是為了生存似的?每天的生活為什麼會變成一種折磨?也許我們會上教堂、追隨一些政治或宗教領袖,但日常生活總是充滿著擾動;雖然某些時刻也會出現短暫的喜悅或快樂,但生活始終佈滿著烏雲。你和講者是本著朋友的情誼來探討這些問題的,因此彼此的心中有關懷,有誠摯的情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有沒有可能活在沒有煩惱的狀態裡。」

《生命之书》是2011年6月1日译林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印度〕克里希那穆提。本书是克氏教诲的精选,对于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它是深化之书,厘清困惑,涤净烦忧。绝对值得再三阅读,细细品味。

书    名生命之书作    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原作品The Book of Life:Daily Meditations with Krishnamurti译    者胡因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6月1日页    数412 页定    价36.8 元开    本16 开 [2] 装    帧平装ISBN9787544717205 [2] 副标题365天的静心冥想

本书是克氏教诲的精选,诸多内容内地读者都不曾接触。对于尚未领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门读物,深入浅出,完整详实。 [1] 

要介绍克里希那穆提这个人,不能不提及与他渊源深厚的“通神学会”,因为没有“通神学会”,就没有这位影响全世界至深的精神导师了。

“通神学会”是一个创立于 19世纪末期的宗教研究组织,其创始者是俄国杰出的神秘主义者勃拉瓦茨基夫人。这个组织的主旨在于促成超越种族、性别、肤色、阶级和宗教派别的同体大爱,其研究范畴涵盖了卡巴拉犹太密教、诺斯迪密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各种玄学体系。

生于 1895年的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是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中的第八个孩子。据说他从小就具有透视眼及天眼通的能力,是个看似迷糊而实则大智若愚的孩子。1909年当他年满十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和弟弟尼亚到“通神学会”印度总部附近的沙滩游玩。当时“通神学会”的负责人是英国著名的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安妮·贝赞特,另外一位负责人则是欧美最著名的眼通权威赖德·拜特,据说他能看见灵界众生以及人体的灵光,还能从灵光判断一个人的灵性进化程度,其著作颇多,相当受西方玄学界的尊崇。当时“通神学会”在欧美造成一股寻找新弥赛亚的旋风,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纷纷加入这个学会,而寻找弥赛亚的任务便自然落在这两位负责人的身上。克里希那穆提与尼亚毫无预警地巧遇漫步于沙滩上的赖德·拜特,并受到赖德·拜特透视眼的青睐而被誉为拥有最纯净灵光的弥赛亚候选人,这样的因缘际会令这两个印度男孩的命运从此彻底改观。

“通神学会”得到克氏父亲的首肯,把两个男孩接到印度总部加以悉心照料及严格训练,准备培养出未来的救世主。经过多年的明星式待遇及英式贵族教育的熏染,克里希那穆提与尼亚仍然保有害羞、体恤及温柔的特质,内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1922年 8月,克里希那穆提开始进入急剧的拙火觉醒过程,这股由空性中生起的大能,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开始快速地净化他的脉轮。那是一场冷热交战、大死与重生的激烈转化历程。过程中克氏的神识曾离开身体飘浮到屋外的一棵胡椒树上,而让他尝到了宇宙大爱的滋味。1925年11月,尼亚因病去世,克氏在极度哀伤中进入了更深的悟境,故而推翻了过去所有的通灵经验,发展出独立无染的般若智慧。1929年 8月,来自全球的信众正准备聆听这位新救世主的演说时,克氏竟然宣布解散为他专门设立的“世界星社”。他要求学会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拒绝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并且宣布真理不在任何宗教组织中。下面这段话代表了他终生不移的立场:

我认为实相是无路可循的,你不能透过任何宗教派别或方法而达到它。既然实相是无限、不受任何制约、无路可循的,当然也就不需要人为组织了。没有任何组织有权力强制人依循特定的道路。如果你们做了这件事,实相就会变成僵固的教条,同时也会变成那些懦弱之人和不满足之人的玩物。实相无法屈就于人,人必须透过自己的努力来亲近它。高山无法自动移到你的脚前,你必须不畏艰险地穿越山谷、攀过悬崖峭壁,才能到达山顶……我只关切一件事,那就是帮助人类得到无条件的终极解脱。

这段宣言令“通神学会”在自创的尴尬剧中日渐没落,克氏也从众人期待的救世主转变成无人理睬的无名氏。在长达八年的隐居生涯里,克氏的悟境更加深化,而他所要传达的真理也开始透过直言不讳的演说传递到全世界。这位世界导师直到九十岁过世之前,一直未曾间断地在欧美及亚洲向众人提出他的见解与质疑。他的演说总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讲稿便自然而然涵盖人生所有的层面。他的用词如行云流水,优美而深富诗意。虽然他的语汇单纯而直接,但是在初次阅读时却很难理解。他曾经说过:“你必须熟悉我的语汇以及背后真实的含意。”他所采用的名相诸如爱、自由、真相、实相、热情、智慧、寂然独立、洞见、道心、突变,等等,都包含着终极实相的意味在内,亦即佛家所说的无我及空寂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读者未经咀嚼就把他的话语生吞下去,很可能出现心智上的消化不良反应,但如果有一些佛学基础,就能很快地领略他话中的真谛。或许桑都仁波切对克氏思想的评论是最贴切的,他说:“基本上,佛陀通常会从两个不同的层次——相对与究竟——来因机施教。但克氏不肯妥协,他所指出的解脱途径乃是要顿超时空,在当下立即产生心智上的突变。”不过这种“理入禅”的形式和中国、日本的禅宗是大异其趣的。表面上看来,克氏的教诲状似哲学推演,仔细探究之下却发现他采用的是只破不立的中道实相观。他不向任何组织、权威、方便法门和意识形态妥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帮助人类挣脱一切的束缚,因为他认为渐悟渐修太奢侈,太便利了,人类的头脑所制造出来的灾难和可能发生的浩劫,已经不容许耽溺和拖延;他认为当下立即解脱是可以做到的事,这显示出他对人类潜能给予了最高的肯定。虽然他在 1980年曾表示其教诲的影响力“小之又小”,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诸如肯恩·威尔伯、佩玛·丘卓、阿玛斯或《平常禅》的作者艾兹拉·贝达,都认为克氏对他们的影响甚巨,更遑论无数受惠于克氏的各界精英及一般读者。

他虽然试图超越所有宗教派别的制约,却被印度的佛家学者视为正宗佛法及吠檀多哲学的现代传法者,甚至有人认为他是龙树菩萨的再现。在西方世界,他的教诲是美国两百多所大学的选修课程,同时也是英国、法国与德国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在西方人的眼里,克氏的思想被视为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复兴者,也有人举出柏拉图思想来阐明克氏的论述,不过超个人心理学者肯恩·威尔伯坚持克氏是“无法被定位的至上解放者”。

我译介克氏的教诲已经长达二十年之久,但这本每日一篇的精选集,却有许多内容是过去没见过的。查阅之下才发现,原来大部分是出自美国克氏基金会所发行的早期全集。

对从未接触过克氏思想的人来说,这本《生命之书》算是到目前为止内容最完整、最容易入门的默观教材。对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本书能厘清许多克氏教诲所造成的困惑及曲解。有幸能再度译介克氏的思想及智慧,仍然受益良多。但愿有缘的读者也能领受这位“世界导师”的启蒙,体悟到冥想、日常实修与终极真理的精髓。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 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结集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四十七种语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