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媒體 自律

《我們與惡的距離》:新聞媒體的困境與難題,恐怕沒人知道出路在哪裡

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媒體 自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宋喬安對於自家「無良」媒體的自嘲與挖苦,恐怕反應的是幾個值得社會深思的問題:若好內容都從大眾媒體當中被「分眾」出去,並且以另外一種方式被社會菁英壟斷,那麼一般民眾真的「選擇」了他所見的世界嗎?當有能力選擇好資訊的人,因為他所選擇的媒體而獲得更多的好資訊,對於那些不具備此能力的人來說,這是否可能加深了知識的不對等,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極化?

文:陳品丞(政治大學傳播所碩士生)

在近日熱播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五集開頭,宋喬安一連串面對自律委員會的質疑、觀眾智商七歲、媒體分眾以及開罵小編的橋段,可謂一氣呵成、痛快淋漓,不過宋喬安句句台詞之間,卻濃縮了當前許多新聞媒體遭逢的困境與難題。見較少人針對這部份討論,此處就簡單談談我所見。

國際新聞的弔詭:媒體都不報,觀眾都不看?

許多人在批評台灣媒體時,經常會用「有沒有國際新聞」做爲評斷媒體爛不爛的標準之一,這是一件滿有趣的事。我們先捫心自問:你平常會主動看多少國際新聞?你對國際新聞有多少「興趣」?其實我無意譴責對它興致缺缺的觀眾,因為其他國家發生的事既不切身相關,有些內容更是需要相當知識水平和專業背景才能理解。

在傳統新聞學中,國際、政治、經濟、外交與科技等較嚴肅的題材屬於「硬新聞」,而娛樂八卦、奇人異事、社會新聞和貓貓狗狗則屬於「軟新聞」。試想:當你今天工作了一整天,拖著疲憊身軀回到家,你會想看電視分析中美貿易戰的政經角力與國際情勢分析?還是看可愛動物影片療癒一下,或者令人口水直流的美食新聞?我想連同我在內的多數人,都會選擇輕鬆有趣的後者。

因此,觀眾愛看輕鬆八卦,不愛看國際新聞,實屬人之常情,倒不盡然如宋喬安所說,觀眾就是素質低,只有七歲智商。動不動就用不看國際新聞來攻擊一般讀者的素質,若非高知識份子的知識傲慢,恐怕就是平常根本不看國際新聞的網民,一窩蜂地加入罵媒體的全民運動。宋喬安的一番話,恐怕半是氣話,半是自律委員會後對媒體環境的挖苦。

那麼,媒體真的都不做國際新聞,或有營養的報導嗎?當然不是,你只要稍微搜尋一下,或看看每年卓越新聞獎的入圍作品便可以知道,就算是被批評得一文不值的媒體,也都時有佳作。但正如宋喬安在開會時所言:「沒有收視率,怎麼會有錢去買外電新聞呢?」台灣媒體不缺做新聞的人才,但多數媒體根本養不起足以規律地產出高品質國際新聞的外派記者,就算是購買CNN、BBC或其他外媒的影像資料,費用也高得嚇人。砸了大錢,點閱率卻低到根本排不上報表。

實際上,多數新聞從業者仍然渴望做出對社會有影響力的深度報導,這不僅是他們最大的成就感來源,更是許多人踏入這行的初衷。現況問題在於,隨著網路與新媒體的興起,收看電視與報紙的人愈來愈少,廣告主在傳統媒體投放廣告的效果愈來愈差,傳統媒體能分食的大餅快速萎縮。就算傳統媒體也積極投入經營社群與網路,但至今仍沒有媒體成功找到得以讓自身維持下去的商業模式。劉昭國曾批評宋喬安,追求那多0.01的收視率就很高興,有什麼意義?

宋喬安何嘗不明白?她也不是對於新聞專業毫無堅持之人,但她與線上很多新聞工作者一樣,為了得到資源做那些沒什麼人看的好新聞,甚至是讓公司繼續活下去,儘管收視率和點閱數是毒藥,也只能暫且先飲鴆止渴,一邊尋找不同的商業模式,或多或少有些「以腥羶色養深度報導」的無奈在吧。

當你所選擇的媒體,決定你所看見的世界

宋喬安在開媒體自律委員會時,面對與會教授的質疑大為光火,直言「現在是網路時代,想要看國際新聞的觀眾,他會上網選擇CNN、BBC、NHK,或者十點的全球連線專題報導,不會來看我們六、七點的新聞。」她更挑明地對李大芝講,品味新聞台的daily news是做給藍領階級,智商只有七歲、只有國中程度的觀眾看的,那些比較有水準、喜歡國際新聞和深度報導的讀者會去選擇其他的優質媒體(例如劉昭國的《先驅報》?),而不是他們要鎖定的閱聽眾。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收視率。

言下之意,宋喬安似乎認為如今已是「分眾」的時代,你覺得八卦新聞、行車紀錄器和政治口水很無聊?你想看國際新聞和深度報導?Fine,網路上有很多,你大可以自己去找你想看的。看到這裡,我覺得有個很有趣的問題浮現:過去所謂的「大眾」媒體,如今是否也只是「分眾」媒體的一支(可能不過是最大的那一支)?當我們愈來愈可以清楚描繪那些看電視、報紙的閱聽眾是一群什麼樣貌的人,媒體愈來愈清楚會看自家內容的人是一群什麼屬性的閱聽人時,大眾媒體是否儼然也走向了分眾化呢?

分眾時代下,內容產製者操作得愈來愈精細,廣告商投放廣告愈來愈準確,每個人都能輕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資訊(或被找到)。向來被視為兩岸三地極具品質的《端傳媒》便標榜:「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這句話放在分眾媒體時代再合適不過。然而,我們似乎總是忽略另一個相伴而來的問題:「沒有能力、沒有資源選擇好媒體的人,如何能決定他看到的世界?」

在網路出現以前,資訊流通相當不易,掌握資訊者便擁有極大的權力。但如今的我們並不缺資訊(事實上是太多了),更不缺接觸資訊的管道,需要的反而變成篩選、判斷資訊品質好壞,以及反思、批判與論述的能力(或者稱它為媒體素養)。擁有資訊早已不夠,擁有「好」資訊才是關鍵,縱使分眾時代讓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內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判斷好內容的能力,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和資源選擇好媒體(尤其愈來愈多好媒體選擇付費訂閱制),枉論能夠吸收、消化這些「好」資訊。

宋喬安對於自家「無良」媒體的自嘲與挖苦,恐怕反應的是幾個值得社會深思的問題:若好內容都從大眾媒體當中被「分眾」出去,並且以另外一種方式被社會菁英壟斷,那麼一般民眾真的「選擇」了他所見的世界嗎?當有能力選擇好資訊的人,因為他所選擇的媒體而獲得更多的好資訊,對於那些不具備此能力的人來說,這是否可能加深了知識的不對等,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極化?

一味地呼籲媒體素養,可能是最沒有用的方法


Tags:

Google Cloud台灣響應Next 2022全球年度大會,量身打造在地月系列活動

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媒體 自律

Photo Credit:Google Cloud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Google Cloud臺灣即將推出Google Cloud Next 2022臺灣在地月系列活動的第一波活動「Google Cloud Next Recap: Taiwan」,包含一連串主題演講、雲端技術亮點彙整,還提供各項好禮,期盼各界人士共襄盛舉。

Google Cloud Next 2022年度全球大會已於10月11至13日於美國登場,並於三天活動期間,一口氣推出超過125場線上及線下會議活動,橫跨建構、分析、設計、現代化、維運、安全性、協同合作及創新等八大領域,吸引各界人士共襄盛舉。Google Cloud於大會期間宣布達成重要里程碑,包括提供最開放且可擴充的強大資料雲端,以及強大且最先進的Google AI應用技術等。而Google Cloud台灣為響應全球年度盛會,將於今年11月16日至12月15日,舉辦Google Cloud Next Recap:Taiwan在地月系列活動,結合多管道模式,量身打造台灣專屬線上活動與台北實體活動,睽違3年後,再度以實體活動與大家相見。不論您是雲端初心者,抑或是進階技術專家,皆可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與Google Cloud一同探索雲端科技尖端趨勢,探尋專屬於您的最佳技術轉型路徑與解決方法,並跟大家一起築夢雲端,迎向未來。

「數位優先」時代來臨,下一步將走向何方?成功關鍵在於永續

數位轉型的下一步將走向何方?Google Cloud於今年的Next 2022大會上分享了對未來雲端運算的願景,並發表全新產品,以協助跨機構的使用者,包含資料決策者、開發人員和建構人員、IT團隊、資安專家和所有員工等,實現真實、有影響力且具備永續發展的轉型。今年Cloud Next活動恰逢雲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時刻,在這個雲端運算時代,數位轉型勢在必行。資料和AI正在改變人們周圍的一切,開放、互聯的生態系統對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至關重要。

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媒體 自律

Photo Credit:Google Cloud

Google Cloud Next 2022大會期間所分享的創新產品橫跨四個不同的關鍵領域:資料雲端、開放式基礎架構、雲端協作和值得信賴的雲端。Google Cloud提供最開放、可擴展且強大的資料雲端,確保客戶可以利用各種來源的資料,並適用於任何存儲格式和分析方式,同時涵蓋所有客戶選用的雲端供應商和平台;為了協助IT人員為轉型打下最佳基礎,Google Cloud宣布了一系列基礎架構和遷移更新,讓客戶無論處於導入過程中的任何階段,都能用比以往更輕鬆的方式在雲端環境中運作。隨著更多公司開始採取混合辦公模式,不少組織正臨兩大挑戰:克服在辦公室工作與遠端工作的同事之間的差距,使得完成工作變得更加困難;同時,組織要在任何位置和裝置上,確保人員和資料的安全。為了協助客戶因應混合辦公的獨特挑戰,Google Cloud亦正建構最開放、可擴充且可靠的雲端產品,以協助全球企業因應最緊迫的安全性挑戰——從混合辦公到終端安全再到資料落地。

若想幫助客戶真正做到長期改變,關鍵在於創造一個更具永續性的未來。Google Cloud致力於透過可大幅對減少對環境影響的產品和服務,來幫助客戶做到這一點。Google Cloud在業界最乾淨的雲端環境中營運,而在Google Cloud上運作的客戶,可以立即改善他們的永續發展概況,並因應「數位優先」時代來臨所需面對的挑戰與機會。

上雲之行始於足下,「Google Cloud Next Recap: Taiwan」重磅登場

許多企業在轉型時,皆面臨眾多未知數及艱難挑戰。上雲之行看似不易,但一切始於足下。Google Cloud台灣期盼能陪伴大家穩健且迅速地踏上數位轉型的旅程。Google Cloud Next 2022台灣在地月系列活動的第一波活動「Google Cloud Next Recap: Taiwan」將於11月16日登場。因應後疫情時代新生活模式,本次將同步舉辦實體及線上活動,於當天推出4場專家主題演講、5場雲端技術亮點彙整、22場線上深度專題與客戶分享活動,並推出原廠技術專家交流及Google Cloud合作夥伴解決方案等多元活動。除了現場交流機會,大會亦提供活動早鳥報到禮、攤位集點禮、大會問卷抽獎禮、線上場問卷禮等眾多獎項,期盼各界人士熱情響應。

緊接著是11月24日至12月15日的Google Cloud Developer Enablement Series開發人員線上培訓課程,連續4週於每週四舉辦,將由Google Cloud官方授權培訓講師帶領大家瞭解網路與資訊安全、大數據與機器學習、Google Kubernetes Engine(GKE)及應用程式開發等四大主題。無論您遇到何種挑戰,這些位於轉型、創新和探索旅程最前線的領導者,皆可協助您解決問題。

本文章內容由「Google Cloud」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