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许之地 地图

直接觀看文章

上帝在主前2,000年左右呼召亞伯拉罕,遷居至「迦南地」,亦即今天以色列的所在地。他最先居住在「示劍地方摩利橡樹」一帶,示劍(Shechem)在耶路撒冷的北邊約30哩,在基利心山(Mt Gerizim)和以巴路山(Mt Ebal)之間(見申11:29),是個舊約時代重要的城市,舊約聖經曾提到30多次,創33章記載亞伯拉罕孫兒雅各「平平安安的到了迦南地的示劍城,在城東支搭帳棚。」雅各並在當地購地居住。今天這個地方稱為拿布拉斯(Nablus),是屬於巴勒斯坦人管治的地方,今天的遊客已經不能到。1903年德國考古學家在拿布拉斯掘出示劍遺址,之後由美國考古學家繼續發掘。

流奶與蜜應許之地

當時亞伯拉罕在這裡居住了一段時候,創12章記載上帝應許他,「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之後由於當地饑荒,便向南遷移,甚至短時期南遷到埃及地。創13章記載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伯特利(Bethel)位於耶路撒冷北邊11哩,如今已經廢棄,但在聖經中常有提及,舊約時代伯特利耶路撒冷、伯利恆、希伯崙,别示巴這幾個城市是重要的通道,並與西面瀕臨地中海的約帕和東面臨近約旦河的耶利哥連接起來,故人口相當稠密。當亞伯拉罕住在伯特利時,上帝再向他應許賜地:「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13:14-15)「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13:17)到了創15章,上帝再次與亞伯拉罕立約,將要賜給他的土地說得更清楚:「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15:18)上帝這個應許,用今天的疆界來看,北至黎巴嫩冰雪覆蓋的群山,南至尼革的荒蕪曠野,西至阿拉伯大沙漠,東至地中海。

应许之地 地图

幾百年後,上帝向摩西重複賜地的應許:「從曠野,和這利巴嫩,直到伯拉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的境界。」摩西死前上帝帶他到尼波山極眺迦南地,對他提到賜地的應許:「耶和華把基列全地直到但、拿弗他利全地、以法蓮、瑪拿西的地、猶大全地直到西海、南地、和棕樹城耶利哥的平原、直到瑣珥,都指給他看。耶和華對他說,這就是我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說,我必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申34:1-4)到了大衛時代,以色列人常以「從但到別是巴」作為上帝賜給他們的領土。歷史學家根據這幾處聖經的記載,將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土地畫在地圖上,發覺其面積相當廣泛,以色列人即使在大衛王全盛時期亦沒有完全佔領這些土地, 如今以色列國的面積與應許地比較也是微不足道,因此,極有可能這些賜地的應許屬於預言。

我們踏腳在上帝應許之地的小部份時,不要忘記這片土地是幾千年來多方力爭之地,即使是相對範圍甚小的巴勒斯坦地,到今天仍是爭議的中心。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聲稱這片土地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會追溯到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地,是傳留給長子以實瑪利和他的後代,而不是傳給小兒子以撒與他的以色列人後代。當然,舊約聖經清楚地說明上帝是揀選以撒和他的後裔為選民,「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作他後裔永遠的約。」(創17:19)因此應許之地是給予猶太人,而不是給予阿拉伯人或巴勒斯坦人的。

可是,這並沒有平息幾千年來土地之爭。當主前1,800年雅各(亞伯拉罕孫,以撒的小兒子)全家因饑荒搬到兒子約瑟作宰相的埃及地,此後400多年都不在迦南地居住,到摩西和約書亞在主前1500年領他們出埃及入迦南地的時候,當地已經被不同的外族佔領,以色列人要戰勝他們才得到土地,之後以色列人各支派分地,亦是長期與外族人共同居住。士斯時代以色列人因拜偶像惹怒上帝,故常被周圍的外族侵略,「米甸人壓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每逢撒種之後,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士6:3-4)「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非利士人和亞捫人的手中。」(士10:7)之後主前1,000年,上帝祝福大衛和所羅門王,是以色列的全盛時期,最少土地爭端,但所羅門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與外族人相爭再起,主前722年北國被北邊亞述人所滅,主前586年南國為巴比倫國所滅,從此二千多年猶太人成為亡國虜四散世界各地,直到主後1948年五月復國,才重新有土地之爭。

今天以(色列)巴(勒斯坦)土地之爭,先是以色列因軍事力量 較強而佔優勢,但近年巴勒斯坦人逐漸得到世界各國(包括一向是以色列親密盟國的美國)同情,逐漸覺得土地(起碼部份)是屬於巴勒斯坦人的,以色列屬於侵占者,因此「巴勒斯坦國」(Palestinian State)與以色列國並存這個提案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接受。從歷史的角度這是否一個公平的解決方案,我在下回為你分析。

**********

毫無疑問,猶太人的先祖亞伯拉罕定居在今天的以色列境內,根據舊約聖經記載,上帝將這地賜給他與他的後裔,因此猶太人認為今日的所謂「巴勒斯坦」地並不屬於所謂「巴勒斯坦人」的。其實,巴勒斯坦這個詞是新約(二千年前)才出現的,主後132年以色列地的猶太人叛變,當時的羅馬帝國統治者平定叛亂後,將整個以色列地區改名為Palaestina,即使在16世紀土耳其奧圖曼帝國管治中東時,這個地區繼續被稱為巴勒斯坦。至於「巴勒斯坦人」這個詞,是1948年以色列立國後才出現,最初是指住在這個地區的人,主要是指猶太人,而不是指阿拉伯人。正式來說,今天並沒有一個民族是「巴勒斯坦人」,我們不應該當所有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人」,所有住在以色列地的人(包括猶太人)才是「巴勒斯坦人」。

应许之地 地图
  此条目的主題是传说中的土地。

  • 關於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回忆录,請見「应许之地 (书籍)」。
  • 關於2012年美國電影,請見「心靈勇氣」。

应许之地 地图

應許之地,位於從尼羅河至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土地上。

应许之地 地图

應許之地的具體范圍,紅線是《民數記》的范圍,藍線是《以西結書》的范圍。 (Genesis 15).

應許之地(希伯來語:הארץ המובטחת‎、ha-Aretz ha-Muvtachat)是猶太教經書塔納赫中,上帝耶和華向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又名亞伯蘭)的後裔和他的兒子以撒及以撒的兒子雅各,應許賜給他的後裔在中東從尼羅河至幼發拉底河的土地[1][2]。

目录

  • 1 起源
  • 2 範圍
    • 2.1 亚伯拉罕后人
  • 3 参见
  • 4 参考

起源[编辑]

耶和華吩咐亞伯拉罕離開他的居住地,前往祂指示的地方去。當時亞伯拉罕經過迦南示劍地方摩利橡樹處。耶和華顯現,並向亞伯拉罕應許賜迦南一帶土地予他的後人,此應許初見於希伯來聖經的創世記。《創世記》第12章第7节参記載:「耶和華向亞伯拉罕顯現,說道『我要把這土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拉罕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創世記第十五章第十八至廿一節記載:「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拉罕立約,說道『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亞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耶布斯人之地。」
申命记第一章第五至八節記載:「摩西在约但河东的摩押地讲律法说,耶和华,我们的神在何烈山晓谕我们说‘你们在这山上住的日子够了,要起行转到亚摩利人的山地、和靠近这山地的各处、就是亚拉巴、山地、高原、南地、沿海一带迦南人的地、并利巴嫩山又到伯拉大河,如今我将这地摆在你们面前、你们要进去得这地、就是耶和华向你们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赐给他们和他们后裔为业之地...。”

範圍[编辑]

相當於今日以色列國、巴勒斯坦國及黎巴嫩共和國的總和。

《旧约圣经·民數記》34:1-12所規定的范圍: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迦南地,就是歸你們為業的迦南四境之地,南角要從尋的曠野,貼著以東的邊界;南界要從鹽海東頭起,繞到亞克拉濱坡的南邊,接連到尋,直通到加低斯巴尼亞的南邊,又通到哈薩亞達,接連到押們,從押們轉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為止;西邊要以大海為界,這就是你們的西界;北界要從大海起,畫到何珥山,從何珥山劃到哈馬口,通到西達達,又通到西斐崙,直到哈薩以難。這要作你們的北界;你們要從哈薩以難劃到示番為東界。這界要從示番下到亞延東邊的利比拉,又要達到基尼烈湖的東邊。這界要下到約但河,通到鹽海為止。這四圍的邊界以內,要作你們的地。』」

《旧约圣经·以西結書》47:13-20所規定的范圍:

主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照地的境界,按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地為業。約瑟必得兩分。你們承受這地為業,要彼此均分,因為我曾起誓應許將這地賜與你們的列祖,這地必歸你們為業。地的四界乃是如此,北界從大海往希特倫,直到西達達口。又往哈馬、比羅他、西伯蓮(西伯蓮在大馬士革與哈馬兩界中間),到浩蘭邊界的哈撒哈提干。這樣,境界從海邊往大馬士革地界上的哈薩以難,北邊以哈馬地為界。這是北界;東界在浩蘭、大馬士革、基列,和以色列地的中間,就是約但河。你們要從北界量到東海。這是東界;南界是從他瑪到米利巴加低斯的水,延到埃及小河,直到大海。這是南界;西界就是大海,從南界直到哈馬口對面之地。這是西界。」

亚伯拉罕后人[编辑]

犹太教徒的见解,部分自稱基督教徒的见解是,耶和华把应许之地赐给亚伯拉罕的子孙仅指嫡子以撒,嫡孙雅各所延续的后代,现实中指所有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而庶子以实玛利被认为是阿拉伯人祖先,不为上帝所赐。然而現實情況是,在以色列王國與猶大王國滅亡後,最終长期统治这片土地卻是阿拉伯人,至今以色列復國後僅佔有一部分,而爭奪與戰爭也在降臨在這塊土地上。

参见[编辑]

  • 迦南
  • 新月沃土

参考[编辑]

  1. ^ 《旧约圣经·出埃及记13:5》将来耶和华领你进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就是他向你的祖宗起誓应许给你那流奶与蜜之地、那时你要在这月间守这礼。
  2. ^ 《旧约圣经·申命記27:1-3》摩西和以色列的眾長老吩咐百姓說:「你們要遵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過約但河,到了耶和華、你神所賜給你的地當天要立起幾塊大石頭,墁上石灰,把這律法的一切話寫在石頭上,你過了河,可以進入耶和華、你神所賜你流奶與蜜之地,正如耶和華、你列祖之神所應許你的。...」

犹太人和犹太教

民系

塞法迪犹太人 ·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 米兹拉希犹太人 · 高加索犹太人 · 柏柏爾猶太人 · 馬格拉布猶太人 · 阿爾及利亞的猶太人 · 撒馬利亞人

各地族群

葉門 · 聖馬利諾 · 中国大陆(開封 · 天津 · 香港 · 哈爾濱) · 臺灣 · 牙買加 · 印度喀拉拉邦 · 烏干達 · 衣索比亞 · 日本 · 緬甸 · 俄羅斯

应许之地 地图

语言

希伯来语 · 猶太-摩洛哥語 · 猶太-阿拉伯語 · 拉迪諾語 · 猶太-葡萄牙語 · 拉迪諾語 · 意第緒語 · 犹太-罗曼语支 · 希伯來語復興

宗教运动

正统派(哈达尔派 · 哈雷迪 · 哈西迪 · 现代正统派) · 慕沙运动 · 保守派(保守正统派) · 改革派 · 重建派 · 重生派 · 拉比派 · 卡拉派 · 撒马利亚派 · 人文派 · 宗派分立 · 各宗派关系 · 无神论

哲学

基本信仰 · 选民观念 · 末世论 · 伦理 · 哈拉卡 · 大屠杀理论 · 卡巴拉 · 洁食 · 弥赛亚 · 神的称法 · 挪亞七律 · 慈善观 · 着装条例

宗教文献

塔纳赫(妥拉/摩西五经 · 先知书 · 智慧书) · 塔木德(米書拿 · 革馬拉 · 米德拉什) · 陀瑟他 · 拉比文学 · 密西拿托拉 · 阿巴图里姆 · 犹太法典 · 密西拿贝鲁拉 · 佐哈尔 · 哈加达 · 诗歌 · 祈祷书

圣经人物

亞伯拉罕 · 以撒 · 雅各 · 撒拉 · 利百加 · 拉结 · 利亞 · 摩西 · 底波拉 · 路得 · 大衛王 · 所羅門 · 以利亞

犹太教领袖

老希列 · 煞買 · 犹大·哈-纳西 · 萨蒂亚·高安 · 杰顺·本犹大 · 以撒·奥法西 · 拉什 · 犹大·哈列维 · 亚伯拉罕·伊本·以斯拉 · 中世纪犹太教士 · 迈蒙尼德 · 纳曼尼德 · 阿舍·本·杰希勒 · 盖森尼德 · 约瑟夫·埃尔伯 · 以撒·亚伯拉班内尔 · 以撒•卢里亚 · 巴尔·闪·托夫 · 维尔纳·高安 · 摩西·门德尔松 · 利奥波德·聪茨 · 桑松·拉斐尔·赫希 · 亚伯拉罕·盖革 · 所罗门·谢克特

世俗文化

谁是犹太人? · 祈祷最低人数 · 成人礼 · 丧礼 · 割礼 · 犹太人词源 · 婚姻 · 婚礼 · 犹太洁净观念 · 长子赎银 · 犹太人饮食 · 犹太世俗文化 · 希罗尼 · 犹太媒妁 · 犹太女婴命名仪式 · 皈依犹太教

神职·圣迹

四大圣城(耶路撒冷 · 采法特 · 希伯仑 · 提比里亚) · 宗教法庭 · 会堂管理人 · 领唱 · 祭司 · 传教士 · 犹太洁食监督人 · 犹太洁净礼 · 穆汉 · 拉比 · 列比英语Rebbe · 神学院 · 犹太会堂 · 圣殿 · 棚屋 · 西墙

宗教用具
祈祷仪式

阿类奴 · 犹太教祷文 · 四样植物 · 加特尔 · 哈雷尔 · 安息日结束礼 · 卡迪什 · 基特尔 · 赎罪日祈祷 · 玛托福 · 犹太教灯台(再献圣殿节灯台) · 门柱圣卷 · 祈祷礼 · 经卷 · 祈祷文 · 听!以色列 · 羊角号英语shofar · 披巾 · 经文匣 · 流苏 · 读经之手 · 基巴


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犹太教对宗教多元化的观点 · 亚伯拉罕宗教 · 基督教(天主教 · 基督教犹太和解 · 犹太基督教徒 · 摩尔门教 · 弥赛亚犹太教) · 伊斯兰教 · 犹太佛教徒 · 新异教主义 · 非洲裔希伯来以色列人 · 卡巴拉中心 · 其他

历史

古代 · 耶路撒冷聖殿 · 巴比伦囚徒 · 耶路撒冷(意义 · 大事记) · 哈斯蒙尼 · 希律王 · 猶太公會 · 法利赛人 · 撒都该人 · 艾賽尼派 · 奮銳黨 · 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 · 科赫巴大起义 · 流散 · 维尔纽斯 · 中世纪 · 可萨人 · 穆斯林统治 · 赛巴蒂教徒 · 哈斯卡拉運動 · 解放 · 大屠杀 · 阿利亚 · 犹太复国主义历史 · 以色列历史 · 阿以冲突 · 以巴冲突 · 以色列地 · 巴尔特舒华运动 · 各国犹太教

政治

以色列 · 錫安主義 · (一般 · 工党 · 宗教 · 修正) · 迦南主義 · 政治运动(犹太左派 · 犹太人的权利 · 犹太无政府主义) · 犹太劳工主义 · 阿古达运动 · 女权主义 · 以色列政治

反犹太主义

历史 · 迫害 · 新反犹主义 · 种族性 · 宗教性 · 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