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說 人 是 理性 的 嗎

所以 說 人 是 理性 的 嗎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研究「不理性」的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所以經濟學家現在相信人是不理性的嗎?那以前經濟學家是有什麼毛病,才會相信人是理性的?

文:呱牛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研究「不理性」的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 (Richard Thaler)[1],所以經濟學家現在相信人是不理性的嗎?那以前經濟學家是有什麼毛病,才會相信人是理性的?

這次我們延續介紹2016年得主的研究的方式,用一系列簡單的故事,舉例說明塞勒驚人研究生涯中的幾樣貢獻。在那之前,先(部分)回答前面的兩個問題:

  1. 經濟學家所說的「理性」,和大多數人認知的「理性」其實不是同一件事。
  2. 行為經濟學也不見得是說人就是不理性,而是我們的「理性」運作的方式和以前的經濟學家所以為的,有著系統性的不同 [2]。

這是什麼意思?看下去就知道囉!

「理性」到底是啥?

「理性」兩字在日常生活的中的用法,大致可以說是「理智」的相似詞、「感性」的相反。然而經濟學家稱之為理性的行為,其實和理智與否沒什麼關係,實質概念比較接近「一致」。大家已經知道經濟學家喜歡用模型來想事情,而要套用模型,第一件事就是確認模習中各個成分的定義,即使是「理性」這麼基本的事情也不例外。回顧白經濟創站第一篇文章〈自私自利的經濟人?利他行為與經濟學〉與讀者的討論中,就已經有了經濟學中理性的簡單定義:

  1. 完備性:任意兩樣東西擺在你前面,你可以分辨你喜歡哪一個(或覺得兩個一樣好)。
  2. 遞移性:如果你覺得一顆蘋果比一顆橘子好,一顆橘子比一顆芭樂好,那你也會覺得一顆蘋果比一顆芭樂好。

這樣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性用的技術性假設。

暫且擱下這樣的技術性定義有什麼操作上的好壞,還是可以看出這和「理智」不是同一檔事。我們可以偏好垃圾食物多於營養均衡的三餐、簞食瓢飲勝於五星級飯店吃到飽,就算在某些人眼中這些選擇也許「不理智」,但在經濟學家的分析裡這都算是「理性」。

既然理性的定義這麼奇特,那麼「不理性」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就從零食這永恆的誘惑談起。

假想你今天走進超市A。前一天晚上你量了體重、還翻出了上次體檢的報告,然後在絕望與驚嚇中重新發現了半年前自己的體脂與膽固醇數據如此壯觀。作為一個事業與家庭常在心中的好國民,你深信自己的體脂與膽固醇已是危急存亡之秋。痛定思痛後,你立下了建立嶄新人生的誓言:

下次進超市,絕對不接近那令你魂牽夢縈的健(ㄈㄟˊ)康(ㄇㄟˇ)低(滴)脂肉乾。

  • 理性人生的難關1:自制力你振作一點!

然而此刻站在超市A中的你,發覺邪惡的老闆已經為你的嶄新人生設立了第一道人生關卡:

健康低脂肉乾,本日買二送一。

老闆的詭計雖然改變了肉乾的價格,但沒有改變你對自己的健康的看法,昨晚體重計上的數字依然為你留下了國破山河在的悲壯感。你也非常清楚「健康低脂」四字的正確翻譯是「肥美滴脂」。理性上,你的健康、肉乾的本質、以及這二者導向的決策,一切完美的邏輯都依然無可挑剔,但為什麼你的嶄新人生會面臨如此艱鉅的困難?答案顯而易見:邏輯再怎麼完美,此時仍無法補足自制力的脆弱。

  • 理性人生的難關2:原價 vs. 先打折再漲價

嶄新的人生延續時間不到24小時。認清事實準備變得像肉乾一樣肥美滴脂的我(好我承認剛剛就是在說我),推著裝了三大箱肉乾的推車走向櫃台結帳。最近我正心心念念想著要拿信用卡集點去換白鯨公仔,準備拿信用卡結帳累積點數。然而邪惡的老闆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又在櫃台旁插上了一支新的牌子:

健康低脂肉乾,原價每盒420元,現金價400元。

想到下次要用現金的時候還要領錢就覺得懶,而且我還是想集點換白鯨,於是我依然掏出了信用卡付錢。雖然少省5%有點可惜,但折扣沒拿到,並沒有讓我太過不悅。

然而我所不知道的是,每盒原價400元,隔壁的超市B也賣著一樣的肉乾,同樣買二送一。超市B的老闆把價格訂得稍微低一點,原價每盒400 元,然後在結帳的地方插了另一張牌子:

健康低脂肉乾,原價每盒400元,刷卡加收5%。

另一位同樣想吃肉乾也想換白鯨公仔的顧客在超市B也掏出信用卡,買下三大箱肉乾,和我一樣為每盒付了420元。然而此時他正為了因為刷卡被多收5%,怒氣沖沖地暗下決心,下次要改到超市A買東西。而這個決心,遠比再也不碰肉乾的決心容易付諸行動。

明明付了一樣的錢,累積了一樣的點數,買到等量的肉乾,居然反應會差這麼多。人真是一種奇妙的生物。

  • 理性人生的難關3:漲價的公關災難

一個星期後,三大箱肉乾已全數下肚、連包裝上的油都舔得一乾二淨、更加肥美滴脂的我,需要再次進貨同樣的肉乾。走回超市A的門口,邪惡的老闆這次把買二送一的牌子藏起來了,原本的地方換上了另一張牌子:

因應原物料價格上漲,健康低脂肉乾每箱價格調漲20元。

每次漲價就說原物料漲價,也從來沒說清楚是什麼原物料漲了。但沒關係,隔壁還有超市B啊。於是我走向超市B,遠遠就看到了門口好像也有一張牌子。走近一看:

響應隔壁超市A漲價,健康低脂肉乾每箱價格調漲20元。

豈有此理!原物料漲價就算了,居然有這種說隔壁漲價我也來共襄盛舉的邏輯!於是我殺氣騰騰的衝回超市A,怒買三大箱肉乾。刷卡。

然而一樣是每箱多付20元,一樣的脂肪與膽固醇,為什麼不同的理由會讓我有不同的反應呢?人真是一種奇妙的生物。

所以 說 人 是 理性 的 嗎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研究「不理性」的行為經濟學家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

經濟學家的難關

回顧剛才的3個故事,其實都隱含了前面提到的理性的技術性定義,在過去甚少處理的成分:

  • 自制力:打折並沒有改變我壯觀的體脂與膽固醇、肉乾對體脂與膽固醇的影響等客觀事實,甚至也沒有改變我對這些客觀事實的認知。給定這些客觀事實與我對事實的理解,最「好」的決定依然是遠離這些可怕的肉乾。為什麼我的決定會改變呢?
  • 現金價:付出一樣的金錢,換來相同的點數與商品,為什麼兩種不同的計算順序,會讓超市B損失一名顧客呢?
  • 漲價:超市賣肉乾,顧客愛買就買,不買拉倒。為什麼漲價的時候老闆還需要特別補一句(大家也不一定相信的)「因應原物料價格上漲」呢?

三者分別屬於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曾做出重大貢獻的主題,按塞勒在他的新書《不當行為》的區分方式,可以分為:

  • 有限的理性:信用卡刷卡的費用以「現金價」而不用「刷卡費」的方式呈現,是因為刷卡費給消費者一種「我的錢被拿走了」的不快,相對而言「現金價」則是「可惜沒省到」的輕微失落。這種「我的」不可以被拿走的傾向,稱之為稟賦效果 (endowment effect)。而雖然損失相同,但沒有根據計算可以得出相同的結果這點來決策,則被視為「理性」沒有完全發揮的現象。
  • 有限的自制力:即使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與零食對健康的影響,做出完全理性的決策後,我們也不會每次都貫徹這符合邏輯的決策。即便理性已經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了,我們還是沒有照自己的理性行事。
  • 有限的自私:個人偏好有「自私」之外的規則。一樣都是漲價,為什麼消費者還是要看老闆說一句「原物料上漲」,而不能是「隔壁漲價了我共襄盛舉」?常見的解釋之一是消費者會覺得原物料價格上漲產生的漲價比較「公平」。然而這種「公平」有好處嗎?我們不是一樣都要多付一點嗎?在意「公平」這類和自己的好處不一定有什麼關係的事情,和高中公民課的經濟學裡講的「理性自利」就不太一樣。

有些人會疑惑說經濟學家是有什麼問題,這種稀鬆平常的事情也需要有人來研究,然後再給他一個諾貝爾獎?然而經濟學家也是人類,看到漲價告示上寫說「共襄盛舉漲一下」也會覺得你現在是在跟我開什麼玩笑。差別在哪裡呢?過去經濟學家對這件事的態度也許可以分成幾種:

  • 這太複雜了我沒辦法處理:經濟學家傅利曼的說法是,交易的過程本來就很複雜,什麼狀況都有。說不定還有人會因為自己喜不喜歡賣家眼珠的顏色而決定要不要在這家店買東西,難道經濟學模型裡連眼珠顏色都要考慮?
  • 老是不理性的人會從市場上消失:不理性幾次很正常,但沒有人會持續做出不理性的決定損害自己的利益。這種人要不然被競爭淘汰掉,不然就是學會怎麼做出更好的決策。
  • 放到整個經濟體裡來講,個人的不理性沒差:不理性的方式太多種了,而且每個人不理性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樣。如果分析的是整個經濟體,平均而言這種不理性產生的誤差應該不會太大。第一種回應也常常延伸到這結論。
  • 不承認有這種狀況:誰知道?說不定還真的有這種經濟學家。

塞勒數十年的努力,除了發掘人有哪些「不理性」的模式,回應這些質疑也是關鍵。塞勒以及許多受他啟發的行為經濟學家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確立我們的「理性」運做的方式,和以前的經濟學家所以為的,有著什麼系統性的差異、並且找出這些差異有時不會從市場上消失的證據。塞勒找出來與過去的理性假設不一致之處,並非漫無章法的「不理性」,而是人類行為裡極為普遍、重複出現、且脫離單純的「理性自利」的規律。

更豐富的經濟學


Tags:

引領台灣2030科技轉型兼容「創新、包容、永續」三大願景,新科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我們從被動解題到主動出題!

所以 說 人 是 理性 的 嗎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期國內政府組織的重要大事之一,就是科技部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這個過去主掌國家科技發展預算及科研方向的部會,為何要在這個時刻重新調整組織體質?以及國科會聚焦科技賦能「創新、包容、永續」議題,有哪些不同於以往科技部的實際作為?我們專訪國科會首任主任委員吳政忠了解背後脈絡,讓民眾更理解國科會的任務,透過科技轉型同時帶動社會、經濟、産業、環境等面向的嶄新出路。

科技部為何要改制為國科會?關鍵的決策考量之一,就是因為在科技管理過程,國家整體預算的限制,領導人必須找到最值得投資發展的科技方向。也是在此脈絡下,吳政忠提到他在2017、18年時候,他擔任政委與林萬億政委、唐鳳政委,共同邀集多個國內政策智庫、領域專家,並廣泛接觸社會各領域不同世代、拜訪國際專家,採取多軌意見徵集及討論交流機制,共同集思廣益之後,擘劃出「台灣2030願景」藍圖。

這項跨智庫的研究勾勒出台灣未來將面臨的具體挑戰,像是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資源循環利用、工作樣態劇變、地緣政治…等明確方向。針對相關趨勢,經過多次討論檢視,提出2030「創新、包容、永續」的願景。不過這些議題跟科技有關面向,交給過往的科技部執掌就好,為何需要國科會扮演統籌角色?

吳政忠解釋,在他心中,國家的科技政策,不只是科技本身,而是與社會、經濟、産業、環境等面向環環相扣。如果是過去的科技部角色,很難與其他部會落實橫向的有效串接,因此在這個國科會成立的時間點,不僅能有效配置政府的科技預算,同時還要整合其他跨部會成員,讓各自部會原本執行的任務能加以妥善融合,更有效率達成未來2030年的「創新、包容、永續」的願景。

另一方面,吳政忠也提到,當這幾年疫情肆虐全球,口罩國家隊、晶片半導體,讓台灣躍升為舉世矚目對象。我們該如何從立基於ICT產業代工、OEM的基礎,運用新科技輔導台灣蛻變為兼具創新、包容、永續的數位島嶼、智慧國家?透過本次專訪,深入洞察國科會在管理相關科技產業發展,會扮演哪些要角及達成哪些任務。

以科技為體、跨部整合為用,從代工心態蛻變創新思維

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可能成為日後成長的阻礙。針對2030年願景的「創新面」,吳政忠提到,過去台灣善於等待歐美品牌開規格,再透過技術、人才實力在代工階段取得立足之地。現在,台灣更應該走出一條自己的創新之路,因為過去OEM模式下的人才培育,造就我們只練習解題,但不會出題目,於是商業競爭只能搶到次要商機。

台灣要創新,就必須有系統化改革,例如過去我們都避免犯錯,這與創新是格格不入的,而政府組織如果只仰賴單一部會,缺乏整合是無法用國家層級進行科技轉型。吳政忠說道,「國科會的成立,就是扮演協商跨部會的關鍵角色,從上游研究、中游法人單位、到下游業界應用,跨產學研一棒接一幫串起來,引領創新之際也能做到科技管理。」

所以 說 人 是 理性 的 嗎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分享,國科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做跨部會、上下游整合的工作。

要讓政策、計畫、再到管考,形成一個完善的Closed Loop(閉環),吳政忠以低軌衛星產業為例,他說,「幾年前聽聞SpaceX部署星鏈計畫,我們的太空中心從沒做過通訊衛星,我問如從零發展台灣自身低軌衛星要多久?答案是一、二十年!」

弔詭的是,這些衛星使用的關鍵零組件及晶片,就是由台灣生產。換言之,台灣擁有研發先進晶片的技術,更要從應用端創新找市場藍海。當時吳政忠擔任統合要角,集結太空中心、經濟部、工研院等單位,並且邀請民間企業加入,讓公私的資源整合得以敏捷組隊、快速試錯。

當時的遠見與行動,造就我們的「低軌衛星國家隊」成功打進國際供應鏈,更有望在2025年至2026年實現發射2顆自製的低軌通訊衛星。

走進尋常找問題、想答案,包容式普惠科技向大眾外溢

要想題目,政府組織可以從哪些地方找問題?吳政忠表示,「部會必須要跟地方、跟民眾多接觸,不要躲在辦公室裡面找題目;題目在哪裡?題目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尤其價值最高的産品是越靠近身體,要知道人的需求在哪裡,『食醫住行育樂』處處是題目。」

吳政忠口中的食「醫」住行,「精準健康產業」正可以呼應2030願景的「包容」面向。讓醫療結合ICT科技優勢形成台灣未來百年大業。這兩大產業匯集的精準健康,不僅符合好題目的需求,讓普惠科技逐漸外溢到一般群眾甚至弱勢群體,減少城鄉醫療資源落差,用科技促成社會包容目標。

精準健康除了橫跨預防、治療診斷、照護等,同時基因、生理病徵大數據,這些資料運用怎麼合法合規,就不只涉及醫療院所、資通訊業者的責任,政府更需要擔負起守門人的職責。吳政忠不諱言,「幾十萬、百萬健康個資,如何避免資安竊取、妥善運用,這是國安問題,必須從管制角度完善規範。」

所以 說 人 是 理性 的 嗎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解釋改制後的國科會主委由政務委員兼任,可提升跨部門溝通效率。

至於該怎麼做?吳政忠解釋,改制後的國科會主委是由行政院的政務委員兼任,這項制度的設計,讓政委有權協調各部門,商請各部會首長乃至行政體系官員,更有效率進行跨部會討論複雜議題。

以精準健康為例,相關利益關係者涉及民眾、醫院、醫材商、資通訊廠商、以及主管機關衛福部。針對想推展的創新應用,可透過「沙盒」模式驗證,以「並聯」多方協作商討模式,打破過去單點「串聯」溝通,進一步針對法規缺漏之處快速補強,又不拖累應用落地進度。

民眾有感的永續科技,培養跨界視野的科學人才

至於科技政策如何讓民眾有感,同時又實現永續目標?吳政忠坦言,科技效益要讓大眾從日常生活體察到,難度非常高,目前國科會的著力點有兩大方向。其一是基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打造中央與地方縣市交流平台,針對水、空、地、災議題,找出可行的科技解決方案。

吳政忠提到,以前嘉南一帶需要人力查看灌溉水道和閘門,這類職務被稱為「掌水工」,隨著農業鄉鎮掌水工高齡化,以及環境變遷造成氣候的不穩定,政府協助導入智慧流量監測、電動水閘門科技,幫助掌水工熟悉科技使用,減輕勞務工作的負擔,增進工作的效率,同時也能有效運用水資源達到環境永續。

國科會推動科技永續的第二個面向,則透過各種科普推廣計畫,吸引更多新世代人才投入科研。吳政忠指出,2019年開始舉辦Kiss Science—科學開門,青春不悶活動,把103個科研場域向外開放,並舉辦多達360場活動,鼓勵莘莘學子用趣味方式愛上科技、研讀科學。

所以 說 人 是 理性 的 嗎

Photo Credit:國科會國科會Kiss Science活動。

不過吳政忠認為,「所謂科學,不應只侷限理工也包含人文社會,讀人文社會也要懂科技」。學者出身的他,過去主要研究領域擅長於應用力學,搭上近期台灣地震不斷,瞬間化身教書的吳教授,展現他豐富的跨領域學養,親切談著地震波當中縱波(P波)、橫波(S波)的差異,他提到,科學在生活中的用處,就是當了解其中的原理,就能在災害發生當下比別人多一份淡定。

當科技定義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科技不止是國科會的科技,科技應該是與社會、經濟、産業、環境等共同介接。未來國科會在創新、包容、永續還有哪些新施政?讓我們拭目以待。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 廣告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