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是哪几个国家?

东亚(英语:East Asia)泛指亚洲东部,具有地理[1]和文化[2]层面上的双重意义[3][4]。东亚地区通常包括中国大陆、日本列岛、台湾岛、朝鲜半岛、海南岛、琉球群岛和蒙古高原等地[1][3][5][6][7][8][9][10][11],面积约1170万平方公里[12][13]。东亚地区居住有16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亦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达到133人每平方公里,约是世界平均水准的三倍。台北、东京、香港、广州、北京、首尔、上海、深圳、大阪、名古屋等世界范围内人口稠密的城市皆位于东亚。

东亚
亚洲东部的地理区域
东亚是哪几个国家?
坐标:47°12′37″N 102°50′52″E / 47.2103°N 102.8478°E
地理区域中国大陆、蒙古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琉球群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
面积
 • 总计11,839,074 平方公里(4,571,092 平方英里)
人口
 • 总计1,624,224,125人
 • 密度137人/平方公里(355人/平方英里)
时区

  • UTC +7:00 ~ +9:00

语言

  • 汉语
  • 韩语
  • 日语
  • 琉球语
  • 蒙古语
  • 藏语

东亚
汉语名称
繁体字 東亞
简化字 东亚
标音
官话
(现代标准汉语)
- 汉语拼音 Dōngyǎ/Dōngyà
- 威妥玛拼音 Tung1-ya3
闽语
- 白话字 Tang-a
吴语
- 拉丁化 ton平 ia去
粤语
- 粤拼 dung1 aa3
赣语
- 赣语白话字 Tung1 nga3
客语
- 客家话拼音 dung24 a31
繁体字 東亞細亞
简化字 东亚细亚
标音
官话
(现代标准汉语)
- 汉语拼音 Dōng Yǎxìyǎ/Dōng Yàxìyà
藏语名称
藏语 ཨེ་ཤ་ཡ་ཤར་མ་
朝鲜语名称
谚文동아시아
汉字東아시아
标音
- 文观部式Dong Asia
朝鲜语别称㈠
谚文동아
汉字東亞
标音
- 文观部式Dong A
朝鲜语别称㈡
谚文동아세아
汉字東亞細亞
标音
- 文观部式Dong Asea
日语名称
日语原文 東アジア
标音
- 现代假名遣 ひがしアジア
- 改良平文式 Higashi Ajia
- 训令式罗马字 Higasi Azia
日语别称㈠
日语原文 東亜
旧字体東亞
标音
- 现代假名遣 とうあ
- 改良平文式 Tō-A
- 训令式罗马字 Tou-A
日语别称㈡
日语原文 東亜細亜
旧字体東亞細亞
标音
- 现代假名遣 ひがしアジア
- 改良平文式 Higashi Ajia
- 训令式罗马字 Higasi Azia
蒙古语名称
传统蒙文 ᠵᠡᠭᠦᠨ ᠠᠽᠢ
西里尔蒙文 Зүүн Ази
音标
- SASM/GNCDzuun Azi
维吾尔语名称
维吾尔语شەرقىي ئاسىي
标音
- 拉丁维文 sherqiy asiy

东亚地区是文明摇篮,黄河和长江流域较早产生人口稠密的农业社会,孕育出古老的中华文明[14][15]。汉字文化为东亚文明共同瑰宝[16][17][18],包括中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及台湾文化,形成于东亚的东亚文化圈[19]。源于古典汉语的词汇广泛流传于当代日语、朝鲜语、越南语;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外来语翻译中参考汉字古籍,成为和制汉语;而中国在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在外来词汇及白话文结构上曾大量参照基于和制汉语的翻译及文法,故形成东亚文化圈内的相互交融。源自中国的夏历和汉字至今仍影响汉字文化圈[20][21][22][23][24][25][26][27][28],可见东亚文明间的交流十分密切。当下东亚流行的主要宗教为佛教,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理念实则为构建东亚人传统观念的核心[10]。

东亚部分经济体在现代化转型中取得成功,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该区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重要性正日益提升。日本最早成功实行现代化、工业化,实现国力增长,为全球最富裕发达的国家之一;韩国、台湾和香港在20世纪60至90年代实现经济腾飞,为亚洲四小龙中的三者,被列为发达经济体。中国大陆经济自20世纪末起亦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大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如今已被视为潜在超级大国之一。虽然东亚在政治和经济上具有较大影响力,但现存的朝鲜半岛问题、两岸问题、钓鱼台列屿问题和独岛问题等仍是影响该地区未来发展的安全隐患。

定义编辑

狭义编辑

 
狭义上东亚的范围
所属国家或地区 全称 地理分区 时区 国际标准时 行政区 行政中心 最高领导人 国家/地区元首 政府首脑 立法首脑 立法机关 政治体制 法定货币 武装力量
  蒙古 蒙古国 蒙古高原 UTC+8 蒙古标准时间 蒙古国行政区划 乌兰巴托 蒙古国总统 蒙古国总理 国家大呼拉尔主席 国家大呼拉尔 半总统制 蒙古图格里克 蒙古国武装部队
  台湾 中华民国 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和南海东沙岛、太平岛等 UTC+8 国家标准时间 台湾行政区划 台北市 中华民国总统 行政院院长 立法院院长 立法院 半总统制 新台币 中华民国国军
  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大陆 北京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北京市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共和制 人民币 中国人民解放军
  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界、九龙、香港岛、离岛等 香港时间 香港行政区划 金钟 不适用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香港立法会主席 香港立法会 行政主导
特别行政区
港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
  澳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半岛、氹仔、路环、路氹城等 澳门时间 澳门行政区划 南湾大马路 不适用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澳门立法会主席 澳门立法会 行政主导
特别行政区
澳门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
  日本 日本国 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 UTC+9 东京时间 日本行政区划 东京都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天皇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众议院议长
参议院议长
日本国会 君主立宪制 日圆 日本自卫队
  朝鲜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半岛北部 平壤时间 朝鲜行政区划 平壤直辖市 朝鲜劳动党总书记 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 朝鲜内阁总理 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 最高人民会议 一党执政共和制 朝鲜圆 朝鲜人民军
  韩国 大韩民国 朝鲜半岛南部 韩国标准时间 韩国行政区划 首尔特别市 大韩民国总统 大韩民国国务总理 大韩民国国会议长 大韩民国国会 总统共和制 韩圆 大韩民国国军

广义编辑

东亚范围最广可以被界定为传统意义上的远东,即广义的东北亚(包括俄罗斯远东部分、蒙古高原、中国大陆、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台湾岛、海南岛)和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印尼群岛、菲律宾群岛和南海诸岛)的总和[29]。

此外,广义的东亚亦可以由狭义的东亚延伸至在地理或文化上与之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比如:

  • 北亚,即俄罗斯远东部分;
  • 太平洋西北部的沿岸岛屿,即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库里尔群岛);
  • 地理上属于东南亚的越南,由于文化上属于东亚文化圈,也可视为东亚的范围;
  • 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的菲律宾群岛、华人移民分布较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

相关概念编辑

  • 东洋:现代汉语中的“东洋”指日本,日语中的“东洋”则指东方世界[30]。
  • 远东:“欧洲中心论”的词汇,是欧洲以东的地区,相对于近东而言。一般指东亚,即阿富汗、哈萨克以东、北纬20度以北、太平洋以西、北纬50度以南的地区。
  • 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指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为主要书面语的文化圈,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岛、海南岛、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等。
  • 泛东亚地区:包括东盟诸国及远东国家和地区。
  • 东北亚:东北亚是东亚的一部分,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等。
  • 东南亚:指中国大陆以南、印度以东、新几内亚以西与澳大利亚以北的地区,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 大东亚共荣圈:大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扩张版图所提出的“保护日本在东北亚的利益,并试图将西方势力从东南亚駆逐出去”,建立类似邦联制的战略构想与政治主张,以台湾为中心画出同心圆作为范围。实质是东亚各国领土成为日本殖民地。
  • 东亚共同体:日本提出的一个构想,想效仿欧盟和非盟建立一个紧密型的区域合作组织[31]。

地理编辑

东亚大陆编辑

东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总面积约12,500,000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9%。地形西高东低,在传统上有三级阶梯之分:第一级为青藏高原,该般达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一系列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为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岛。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西部内陆地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大陆性强,温差大,降水少;青藏高原地势高亢,为高地气候区,空气稀薄缺氧,太阳辐射强烈。[32]

东亚岛弧编辑

东亚岛弧在地理上是地球上绵延最长的一串火山岛屿,从北极圈附近的阿留申群岛一直向南延伸到赤道边缘的菲律宾群岛。它们是由于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所致。[33]由于位处两块板块之间,因此东亚岛弧也是全球主要的地震带之一,分布了大量火山与火山群[34]。

西太平洋编辑

  • 陆缘海:渤海、黄海、东海、日本海。
  • 洋流:黑潮和亲潮。
  • 海峡:
    • 宗谷海峡:连接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
    • 津轻海峡:连接日本海与太平洋
    • 朝鲜海峡(对马海峡):连接东海和日本海
    • 宫古海峡:连接东海与太平洋
    • 台湾海峡:连接东海和南海
    • 琼州海峡:连接南海和北部湾

行政划分编辑

国家/地区 面积 km2人口[35][36]
(2018年)
人口密度
per km2
HDI首都/行政中心
  中华民国(台湾) 36,197[a] 23,588,93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 639 0.916 台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 9,640,011[b] 1,427,647,786[c] 138 0.761 北京
  蒙古 1,564,100 3,170,216 2 0.737 乌兰巴托
  日本 377,930 127,202,192 337 0.919 东京
  韩国 100,210 51,171,706 500 0.916 首尔
  朝鲜 120,538 25,549,604 198 平壤

历史编辑

上古史编辑

中华文明由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融合而成。战国末期,秦统一六国。经历了汉、唐盛世。虽然有外族入侵,但由于汉族人口较多,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文化。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经常充满残酷的杀戮,但最终扩张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正所谓容纳百川汇大海正是此意,亦即现在的中华文化就融合了56个民族的文化柔为一体产生的新的文化体系即是现在的中华文化。

台湾岛公元前六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到了一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发源于今日台湾中部地区由台湾原住民的巴布拉族与巴布萨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组成的“跨族群准王国”的大肚王国、屏东地区由排湾族与箕模族所组成的大龟文酋邦,和恒春半岛的琅峤十八社皆在17世纪时已存在。此外,东亚其他许多定居的农耕民族,如朝鲜族、越族、大和族等,曾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使用汉字是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最为显著的共同点,因此这些民族活动的领域也被称为汉字文化圈。

朝鲜半岛在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就是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汉四郡,此后“朝鲜”一词长期消失在古中国典籍中。公元4世纪以后,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在南部,百济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早期蒙古是各突厥蒙古民族游牧地区,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各部从此蒙古各草原民族一律称为蒙古。

中世史编辑

中国与日本两个文化体的影响力介于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之间,在前现代史上曾几度于此兵戎相见,直到十五世纪海外拓殖及贸易兴盛起来以前,两个古代文明的历史轨迹呈现平行发展的态势。

十六世纪,自欧洲渡海东来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势力开始直接与东亚文明交流;海上贸易网络的建立,以及西洋作物和热兵器的输入,相当程度影响了中、日双方的食物供应能力和战争型态,间接对尔后的历史轨迹造成虽不明显、实极重大的影响。例如,海上贸易和“铁炮”(火枪)的引进及运用,相当大程度影响了十六世纪日本内部地区势力的消长,相当大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战国时代群豪争霸的结果。又例如蕃薯等新作物的种植虽缓和了汉民族领域可耕地开发饱和的问题,却因食物供给的改变造成明朝人口自十八世纪起暴增的结果;尔后,过多的人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难以摆脱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与“远东(The Far East)”贸易的需求,提供了欧洲势力在美洲、非洲、亚洲各地大力发展殖民主义的诱因;影响所及,给其晚近资本主义及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与此同时,台湾因地理位置居于中国大陆、日本与东南亚间,为便利的船只停泊及货物转运地,故与欧洲各国有频繁的交流,以西班牙与荷兰的影响力尤甚,分别以台湾西北部及西南部为其重要贸易据点;后者将西班牙人驱逐并扩展其在台湾西部的势力。荷兰区域性殖民期间,已有资料显示台湾中部有超越部落统治范围的大肚王国。

明朝末年,郑成功为抵挡北方异族入侵(后者灭明朝成为清朝),以厦门为反女真异族据点。此时原已在台湾贸易多年的荷兰人与当时的日本发生贸易冲突。滨田弥兵卫事件及郭怀一事件为日荷两国贸易冲突直接及间接引发的相关事件。1661年4月,郑成功率军围攻荷台首府热兰遮城,次年2月1日荷兰签约投降,进入明郑统治时期。1683年,施琅率清朝攻台,郑克塽投降,台湾进入清统治时期。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将台湾割让予日本,台湾进入日本殖民时期。

近现代编辑

1959年的竹幕(黑线),红色为社会主义阵营,蓝色为资本主义阵营,灰色为中立国

十九世纪,经过前述发展的长期影响,欧洲与东亚之间形成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的差距。受到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压迫,此时东亚的三个传统“王国”——大清、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和朝鲜王朝——均被迫接受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及贸易体系,并步入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新阶段。受到欧洲民族国家概念的冲击,以及同时代义大利、德意志建国成功的刺激,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东亚政治史,可是说就是一部在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形塑各自国族的“建国史”。[来源请求]

经过明治维新改革,日本在十九世纪末转型成一个现代化国家,并在当时新帝国主义的浪潮下开始其海外扩张,将势力伸入朝鲜半岛和台湾等地区,后来更与清朝爆发甲午战争,决定性地改变了东亚的历史轨迹。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步上军国主义之途。二战后的日本政体依联合国理念改组,实施代议民主及实质内阁制。

政治编辑

协商与合作编辑

在政治体制上,日本、大韩民国、中华民国和蒙古都采用西方式普选多党制政体,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由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由朝鲜劳动党一党执政并由金氏家族世袭国家领导人。

东亚区域内部存在相当程度的政治歧见,以及潜在的战略竞争意识。除了朝鲜半岛和海峡两岸间的政治问题以外,中、日、韩三国因为二战的历史而形成的民族情绪磨擦,也是影响区域政治稳定的一个不利因素。

另外,即使冷战已经结束,美国和俄罗斯作为战略大国,在本区域的国际事务中仍保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此一层关系更是将区域事务与全球战略局势整个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网络。

东亚地区16个国家每年举行一次东亚峰会。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

矛盾或争议编辑

东亚地区存在的矛盾或争议
名称性质
朝鲜核问题 核武器扩散
(详见六方会谈)
北方四岛争议 主权争议
独岛问题
南海争议
钓鱼岛主权问题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 政权合法性问题
两岸问题
慰安妇问题 历史争议

军事同盟编辑

名称 缩写 该区域内的缔约方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   (   )  
美日安保条约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80年后为台湾关系法) SAMDT(TRA)    
主要非北约盟友 (北约全球伙伴) MNNA          [37]
韩日情报共享协定 GSOMIA    

双边关系编辑

主要双边关系编辑

东亚地区存在的主要双边关系
双边关系利益攸关方
两岸关系 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日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日本国
中朝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中韩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大韩民国
日朝关系 日本国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日韩关系 日本国及大韩民国
台日关系 中华民国及日本国
朝韩关系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及大韩民国

其他双边关系编辑

东亚地区存在的其他双边关系
双边关系利益攸关方
中蒙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蒙古国
蒙朝关系 蒙古国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台韩关系 中华民国及大韩民国
台蒙关系 中华民国及蒙古国
韩蒙关系 大韩民国及蒙古国
台朝关系 中华民国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日蒙关系 日本国及蒙古国
香港与日本关系 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日本国
香港与澳门关系 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特别行政区

旗帜列表编辑

物种编辑

东亚北部地区属于古北界,约北纬28度以南地区属于东洋界。汉地和日本南部比邻接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温暖潮湿,原有丰富的温带针叶林、阔叶林和混合林,由于人口密集的低地和河谷地区已转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现在大多在山区才有森林。冰河时代的冰川作用对东亚的影响不大。从中国和日本古北界的温带森林,到东洋界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营造出东亚丰富多样的植物群和动物群。中国西南部的山区被列为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38]例如喜马拉雅山含有世界上约8%的鸟类。[39]在东南亚,缅甸北部和中国南部高山山脉形成古北界植物群和动物群的舌部区。孤立的天空岛存在于南至缅甸中部,北越和台湾的高山。

动物编辑

植物编辑

经济编辑

2015年东亚和东南亚各行政区现价人均生产总值统计地图(全年国际汇率平均价兑美元)

东亚部分经济体在现代化转型中取得成功,本区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重要性正日益提升。中国大陆已取得经贸世界第二的地位,日本在经贸和科技方面占有东亚第一,台湾和南韩都在世界经贸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几个经济体间的分工合作和贸易整合,更在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日趋紧密。依此趋势,二十一世纪的东亚,有成为世界一个新经贸核心的潜力。

经济体编辑

台湾编辑

台湾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达发达国家水准。台湾经济自1963年至1996年平均年经济成长率超过9%。以农业发展工业、进口替代、加工出口、产业结构转型一路发展至今。台湾近年来的主力产业为高科技、电子、通讯产品,以及汽车的代工生产;尤其以电脑零组件在全球供应网络当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与中国大陆、日本、美国经贸往来密切。

中国大陆编辑

上海是世界的贸易、金融、运输中心,同时是世界最繁忙的集装箱港

1978年改革开放,及后来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劳动力出现十亿以上的贫穷人口,劳动力的大幅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机遇,可承载发达国家对低技术劳动力的需求。19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世界发达国家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将其大部分劳力密集工业及低技术产业转移至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经济体。由于全球产业分工造成的规模经济优势,以生产出口导向的制品为主的中国大陆经济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1996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鼓励各成员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合作。后来,在2001年被接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经贸发展与世界更为紧密的合作。现时中国东部沿海及内陆部分城市已发展成发达和准发达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性)及人均国民收入也显著提升。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体国内生产毛额成为世界第二。2020年中国大陆GDP更是超过15万亿美元,是亚洲下一个最有潜力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

香港编辑

在英国殖民地时期,香港历经转口港、工业城市80年代开始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商业、金融活动汇聚的国际要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顺势成为中国大陆迎接国际投资以及原物料产品转运的最主要窗口。随著香港回归,与中国大陆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高度开发。香港当前的经济活动以航运、物流、金融、旅游和服务业为主。香港以一个城市型经济创造的GDP高于众多亚洲经济体,是亚洲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

澳门编辑

澳门在197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一个世界级博彩旅游城市,经济亦属发达之列。1999年澳门回归后,经济以旅游和服务业为主。2019年澳门的人均GDP为81,151美元,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日本编辑

2010年,东京都是全日本以至全世界人均总生产值最高的都会区

日本在战后首先利用供应韩战前线的军需品的契机重建其经济。19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得以累积大量的资本。1970年代以后,日本资本、技术密集的精密制造业已十分发达,外销的汽车、家用电器等类产品销售至全球市场,经济快速成长。东京—横滨、大阪—神户等城市是世界规模最为庞大(无论人口或富有程度)的都会区。日本的人均生产总值(生产性)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近乎领先全世界发达地区,包括美国。这段时期日本制造业在技术改进和产品外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日本雄厚的经济基础。虽然经历美日贸易摩擦、泡沫经济破灭等打击,导致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停滞甚至是倒退,但是今日的日本仍为世界领先的经济体,全世界最发达生活水平极高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毛额排名世界第三。然而日本的生产性已不及以往。当前日本的产业以服务业、航运、金融、高科技研发等为主。日本的战略两难:后冷战时期的美日安保条约与日中关系政治摩擦。 2007年,日本关东地方的GDP达203兆7486亿日圆[40],高于当时的俄罗斯和印度,是世界一个庞大的经济区域[41]。

北韩编辑

平壤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同时也是朝鲜半岛的都会区之一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执政党为朝鲜劳动党,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六方会谈、导弹试射、核武器试爆和人权等议题上受到世界关注,施行计划经济,经济活动以传统农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同时发展小规模的民用工业及旅游业。

南韩编辑

蔚山广域市是工业城市,发展包括石油精炼、化肥、汽车制造、造船等重工业

大韩民国在二战结束时还是世界最贫穷的经济体之一,因为良好的政治环境和顺利的外交策略使得韩国与台湾、新加坡、香港并称“亚洲四小龙”;经济现代化自1980年代以来取得显著的成功并于近年被列入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近年来的主力产业为电子、通讯产品以及汽车制造业;尤其液晶显示器在全球供应网络当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2006年开始韩国已经被世界银行以及IMF列为发达国家,2019年韩国人均GDP超过三万美元,为世界第12大经济体。

蒙古编辑

蒙古国缺乏现代化工业基础,经济仍以矿业为主。蒙古经济相对落后,人均GDP(2011年)在世界上排名第118。苏联解体前,蒙古接受苏联大量援助。苏联解体后,蒙古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严重、基础建设不足等问题浮现。近年来,自2002年起,蒙古的经济持续发展,每年的GDP成长6%左右;2007年GDP成长有9%。与此同时,约36%的国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目前高居不下。近年来随著矿产的开发,经济成长快速。2011年经济成长率达17%,高居世界第一,但随着煤炭价格下跌,经济濒临崩溃[42]。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大陆。在2006年,蒙古的出口有68.4%是到中国大陆,而来自中国大陆的进口商品占全部进口的29.8%。主要出口畜产品、矿产,进口机器设备、燃料、工业原料和生活日用品等。蒙古国的石油产品进口80%以上来自俄国。在蒙古投资和帮助蒙古建设的国家多为其周边国家,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俄国等。

经济产业编辑

南方地区由于亚热带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平原种植水稻、养殖蚕丝,丘陵种植茶叶等均为重要营生。北方地区的温带则较多种植麦、黍、高粱等作物。而西北部内陆地区地势高,气候干旱,农业较不发达,人口相对稀少;不过在内外蒙古辽阔的草原地带,畜牧业相当兴盛。长期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和哈萨克等地之间的边境贸易也十分发达,互易有无,延续中古以来“丝绸之路”贸易的传统。19世纪下半叶,台湾出产的樟脑曾是世界主要的供应源;后来茶叶、砂糖陆续成为重要的出口品。二十世纪下半叶,随著整体经济转型,台湾农业逐渐往精致方向发展,香蕉、莲雾、芭乐等品项出口成绩不俗,赢得“水果王国”的称号。朝鲜半岛自古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多种粮食蔬果,一直以白菜、萝卜和高丽菜最具代表性,发展出丰富的泡菜文化,延续至今。日本自古已种水稻,由于耕地不足,海鲜自古即为大和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甚至发展出独特的刺身,日本渔业至今仍相当发达。蒙古以畜牧业为主。

经济数据编辑

经济体 名义GDP

(十亿美元,2020)[43]

人均名义GDP

(美元,2020)[43]

购买力平价GDP

(十亿美元,2020)[43]

人均购买力平价GDP

(美元,2020)[43]

台湾[d] 635.547 26,910.229 1,275.805 54,019.882
中国大陆 15,222.155 10,839.435 24,162.435 17,205.654
香港[44] 341.319 45,175.727 439.459 58,165.200
澳门[45] 26.348 38,769.201 40.049 58,930.534
日本 4,910.580 39,047.860 5,236.138 41,636.628
蒙古 13.385 3,989.927 41.125 12,259.059
北韩

N/A

南韩 1,586.786 30,644.427 2,293.475 44,292.194

人口编辑

人口数量编辑

地区 面积 km2人口[35][36]人口密度

每 km2

人类发展指数[46]
台湾 36,197 23,375,314 645.7 0.917
中国大陆 9,640,011[b] 1,427,647,786[e] 138 0.752
香港 1,104 7,371,730 6,390 0.933
澳门 30 631,636 18,662 0.909
日本 377,930 125,470,000 331.9 0.919
蒙古 1,564,100 3,170,216 2 0.741
北韩 120,538 25,549,604 198 0.733
南韩 100,210 51,638,809 515.3 0.903

种族编辑

基因研究编辑

东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东亚人的四个主要单倍群为O-M175、N-M231、C-M130和D-M174,约占东亚全部男性的93%。Y染色体解析显示,东亚地区的现代人起源于7.4万年前的非洲,在旧石器时代由南方进入东亚,而后向北方迁。O-M175 是东亚最大的单倍群,约75%的中国人以及超过50%的日本人都是这一类型。其下三个主要的单倍群O1a-M119、O2-M268以及O3-M122,总数约占东亚男性的60%。其中,O1a-M119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侗傣族群、台湾原住民中。O2下的一支O2a1-M95在华南、南方少数民族、中南半岛及印度蒙达人群中较多,另一支O2b-M176最主要集中于朝鲜半岛、朝鲜族和日本弥生人。O3-M122是中国最常见的单倍群,占汉族50-60%左右。汉藏语系民族主要是O3的发源地,很多汉藏语系的民族O3的出现频率是100%,汉族人中O3普遍高于70%,部分地区高于80%。

人口品质编辑

民族编辑

中华民族编辑

此章节论述以区域名称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辛亥革命之后,由于五族共和与民族融合的口号广为流传以及随著诸多学者的提倡,使得“中华民族”而广为人知[47]。中华民族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一个政治词汇[48][49],是生活在大中华地区境内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50]。中国大陆官方定义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在台湾,有台湾原住民族(目前官方认定有16族[51])和汉族存在,其中汉族占多数。2010年台湾的国族认同调查显示,八成的民众认同自己是“全球华人的一份子”[已过时]。[52]

大和民族编辑

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古人类,日本列岛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在日本列岛生活的原始人类可大致分为绳文人和外来的弥生人两大族群。绳文人得名于其制作的绳文图案的陶器。绳文人的特征是,眉间突出,鼻根凹陷,眉毛浓重,大眼睛,双眼皮,嘴唇稍厚,颚骨发达。弥生人则主要来自亚洲大陆(主要经过朝鲜半岛),与绳文人相比,弥生人脸型较长,鼻根较低,牙齿比绳文人略大。日本原始社会的居民自公元4世纪开始移居至全岛,势力最远至北陆与出羽。

在上世纪初,曾有人类学家论证日本人的祖先是上古民族图兰人,图兰人来自中亚阿姆河以北,他们其中一支向东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日本人的祖先,这一说法在战前得到了日本领导阶级的支持和和应。[53][54][55]

二战前,日本人在朝鲜半岛、台湾岛、库页岛、北方四岛、中国东北、夏威夷、关岛及德国在太平洋岛屿的殖民地也有所分布。二战后,在美国和苏联主导下,原日本占领区的日本国民、日军战俘大都被遣返回日本本土,总人数超过六百万。其中,苏联更趁日本局势混乱时趁机强占库页岛和北方四岛,将岛上的大和族和一些日本原住民全赶到北海道。在中国东北则由于日本军队的仓皇撤退,有上百万人被滞留。与朝鲜人不同,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不承认遗华日侨拥有中华民国国籍,为中华民国国民。包括东北在内,国民政府通过数年集体遣返,将大部分、近四百万日本侨俘遣返回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再度集体遣返遗日华侨。中国东北当地家庭收留的数千日本人则留居于中国,又被称为日本遗孤。1970年代起,日本遗孤大都选择回到日本。留于中国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者是为极少数。日本裔不是官方认可的中国少数民族。

2016年,大和族的人口约1亿2511万7千人,主要分布于整个日本列岛,世界各地亦有少量分布。

朝鲜族编辑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是朝鲜半岛的主体民族,共有七千多万人口的朝鲜族人,此外朝鲜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人口均在两百万以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官方认定的中国少数民族,也被称为中国朝鲜族。

蒙古族编辑

蒙古族约有1000万人,其中600万人居住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其余分布在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蒙古族所使用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 当前蒙古国的国土是古代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生活和建立政权过的地区。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经常在边境与明朝发生冲突。16到17世纪起蒙古人开始受到藏传佛教影响,[56]

琉球族编辑

琉球人是琉球群岛的主要民族,历史上主要分布于琉球群岛(包括今冲绳县和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另有部分人生活在日本列岛和台湾岛等地。由于琉球群岛在近代从独立的民族国家成为日本的一部份,因而强调出身地的“冲绳人”、“先岛人”和“奄美人”,在意义上不同于血统及文化论的“琉球族”。琉球族的原生语言是琉球语,如今有些琉球人已不会说琉球语,今日较通用的语言为日语或冲縄辩(琉球式日语)

南岛民族编辑

南岛民族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考古学证据表明,说南岛语言的民族都和东南中国、马来西亚的稻米农业有文化交流。这种农业文明的农业技术最早被发现的考古倾向在中国大陆,而文化及民族源流最早依语言学和人类学证据则指向台湾,同时各种明确的证据都指出:南岛民族的发源地在台湾岛、婆罗洲或中国大陆南部。以福建发掘的昙石山遗址,漳州东山大帽山遗址,宁德霞浦县黄瓜山贝丘遗址,泉州晋江庵山沙丘遗址,福州平潭壳丘头遗址,据考证都跟南岛语族起源有渊源,举例而言在福建出土石锛、石戈以及石叉等物品,在波利尼西亚仍常见,说明中国东南与南岛民族极可能有文化移植的现象,双方存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而就生物学证据,Shutler and Marck于1975年发表论文,认为台湾是南岛语最有可能的发源地以后,国际遗传学界即接受他的研究成果[57]。尤其是在Peter Bellwood于1991年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发表以后,“南岛语的发源地在台湾”这一个陈述,就几乎已经是多数学者的共识[58];后来他再提出,南岛民族由亚洲大陆而来,于西元前8000年左右到达台湾,此后发展出卓越的航海能力,不断分批移民至海外岛屿,另见[59];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后,曾一时暂止,然后又持续移民,而无论是择居于大岛或小岛,多遍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是一大特点。

语言编辑

东亚语言分布大致可分为四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孤立语系和南岛语系。

汉藏语系编辑

汉藏语系包含汉语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缅甸、新加坡等各地区。在中华地区被广泛使用的汉语,或称国语,或称普通话,是以北京音系为基础的官话。

阿尔泰语系编辑

阿尔泰语系主要包含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三个分支,有时也包括朝鲜语、日语、琉球语,或是和乌拉尔语系划分为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南岛语系编辑

南岛语系是主要由南岛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共有1257种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岛屿上。

体育编辑

2013年5月,东亚运动会总会决议将东亚运动会转型为东亚青年运动会,2013年东亚运动会成为最后一届东亚运动会,而2017年东亚运动会不再续办[60]。第1届东亚青年运动会原定在2019年8月24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台中举行[61],不过因为台湾出现为中华台北正名的公投而遭到在北京召开临时理事会的东亚奥协理事会表决取消。

东亚足球锦标赛每两年举行一次,由东亚足球协会的属会派队角逐。

注释编辑

  1. ^ 1.0 1.1 仅包括中华民国政府实际控制的台湾地区
  2. ^ 2.0 2.1 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际控制的所有地区(不包括藏南地区和有争议的岛屿)
  3. ^ 联合国说明:“为统计目的,中国数据不包括香港和澳门”
  4. ^ 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为“中国台湾省”
  5. ^ 联合国的一份说明:“出于统计目的,中国的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省。”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1.0 1.1 East Asia. Encarta. Microsoft. [200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31).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acau, Taiwan, Mongolia, South Korea, North Korea and Japan.
  2. ^ Columbia University – "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 evolves when Japan, Korea, and what is today Vietnam all share adapted element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f this period (that of the Tang dynasty), in particular Buddhism, Confucian social and political values, and literary Chinese and its writing system."
  3. ^ 3.0 3.1 Prescott, Anne. East Asia in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2015. ISBN 978-0765643223.
  4. ^ Miller, David Y. Modern East Asia: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Routledge. 2007: xxi–xxiv. ISBN 978-0765618221.
  5. ^ Kort, Michael. The Handbook Of East Asia. Lerner Publishing Group. 2005: 7. ISBN 978-0761326724.
  6. ^ Country Profiles: East Asia. Children and Armed Conflict Unit at the University of Essex.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7. ^ East Asia.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2).
  8. ^ Seybolt, Peter J. China, Korea and Japan: Forgiveness and Mourning.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1).
  9. ^ Asian History Module Learning. Rex Bookstore Inc. 2002: 186. ISBN 978-9712331244.
  10. ^ 10.0 10.1 Salkind, Neil J.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age Publications. 2008: 56. ISBN 978-1412916882.
  11. ^ Holcombe, Charles. A History of East Asi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3. ISBN 978-0521731645.
  12. ^ 王志艳. 亚洲主要地理分区. 地理百科知识博览·我的第一本百科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ISBN 7201079670.
  13. ^ 范畴. 台灣的選擇:地緣悲情之子,還是領先東亞轉大人. 联合报. 2017-10-03 [201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0) (中文(台湾)).
  14. ^ Association of Academies of Sciences in Asia. Towards a Sustainable Asia: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s. Springer. 2012: 17. ISBN 978-3642166686.
  15. ^ Minahan, James B. Ethnic Groups of North, East, and Central Asia: An Encyclopedia. ABC-CLIO. 2014: xx–xxvi. ISBN 978-1610690171.
  16. ^ Zaharna, R.S.; Arsenault, Amelia; Fisher, Ali. Relational, Networked and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to Public Diplomacy: The Connective Mindshift 1st. Routledge. 2013: 932013-05-01. ISBN 978-0415636070.
  17. ^ Holcombe, Charles. A History of East Asi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13. ISBN 978-1107544895.
  18. ^ Szonyi, Michael. A Companion to Chinese History. Wiley-Blackwell. 2017: 90. ISBN 978-1118624609.
  19. ^ Central Themes for a Unit on China | Central Themes and Key Points | Asia for Educators | Columbia University. afe.easia.columbia.edu. [201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0).
  20. ^ Goscha, Christopher.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 A History. Allen Lane. 2016. ISBN 978-1846143106.
  21. ^ Kang, David C. East Asia Before the West: Five Centuries of Trade and Tribut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33–34. ISBN 978-0231153195.
  22. ^ Amy Chua; Jed Rubenfeld. The Triple Package: 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 Penguin Press HC. 2014: 122. ISBN 978-1594205460.
  23. ^ Walker, Hugh Dyson. East Asia: A New History. AuthorHouse. 2012: 2.
  24. ^ Lewis, Mark Edward. China's Cosmopolitan Empire: The Tang Dynasty. Belknap Press. 2012: 156April 9, 2012. ISBN 978-0674064010.
  25. ^ Edwin O. Reischauer, "The Sinic World in Perspective," Foreign Affairs 52.2 (January 1974): 341—348. JS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6. ^ Lim, SK. Asia Civilizations: Ancient to 1800 AD. ASIAPAC. 2011-11-01: 89. ISBN 978-9812295941.
  27. ^ Richter, Frank-Jurgen. Redesigning Asian Business: In the Aftermath of Crisis. Quorum Books. 2002: 15. ISBN 978-1567205251.
  28. ^ Hazen, Dan; Spohrer, James H. Building Area Studies Collections. Otto Harrassowitz. 2005: 12005-12-31. ISBN 978-3447055123.
  29. ^ 宫城大藏. 「東亞」概念的變遷與區域合作. 走进日本. 2013-02-12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30. ^ 두산세계대백과[永久失效链接]
  31. ^ 韦弦. 东亚共同体能否实现?. 联合早报. 2009-10-13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
  32. ^ 公茂虹. 东亚大陆:中华民族梦想肇始之地. 人民网. 2013-07-02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5).
  33. ^ 陈晓丹. 中国地理博览4.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11-26: 449. GGKEY:GKCA9XDTD85.
  34. ^ 島弧. 中华百科全书. [2020-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35. ^ 35.0 35.1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Population division". population.un.org.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9-11-09].
  36. ^ 36.0 36.1 "Overall total population"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9 Revision (xslx). population.un.org (custom data acquired via websit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9-11-09].
  37. ^ Shirley Kan. Taiwan: Major U.S. Arms Sales Since 1990. DIANE Publishing. December 2009: 52 [2020-10-01]. ISBN 978-1-4379-2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8. ^ 橫斷山植物多樣性綜合考察:國際合作催生的璀璨成果.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14-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5).
  39. ^ Price, T. D., J. Zee, K. Jamdar, and N. Jamdar. 2003. Bird species diversity along the Himalaya: a comparison of Himachal Pradesh with Kashmir J. Bombay Nat. Hist. Soc. 100:394–410
  40. ^ 平成19年度縣民經濟計算.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0).
  41.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0. www.imf.org. [201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42. ^ 齐雷莎(Leisha Chi). 国际纵横:蒙古货币贬值爆经济危机. BBC中文网. 2016年8月20日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1).
  43. ^ 43.0 43.1 43.2 43.3 2020 年 10 月,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0-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44. ^ 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为“香港特别行政区”
  45. ^ 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为“澳门特别行政区”
  46. ^ | 人类发展报告. www.hdr.undp.org. [2018-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4) (英语).
  47. ^ 林家有,广东文献季刊《孙中山先生与中华民族复兴》(中文)
  48. ^ 吴天泰. 族群與社會.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 305– [15 February 2013]. ISBN 978-957-11-417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2).
  49. ^ 当代中囯凝聚力大典. 红旗出版社. 1997 [15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8).
  50. ^ 中華民族. 泰国中华会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文).
  51. ^ 原住民族16族簡介.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0-12-20 [2021-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52. ^ 国人国族认同趋势分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2010年4月
  53. ^ LEVENT, Sinan: Common Asianist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Turkey and Japan: Turanism. 201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0490550_Common_Asianist_intellectual_history_in_Turkey_and_Japan_Turanism#pf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4. ^ AI Hyung Il: The Cultur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Torii Ryuzo's "Far East": The Search for Japan's Antiquity in Prehistoric Korea. p. 5. http://congress.aks.ac.kr/korean/files/2_1358749979.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5. ^ "Many Japanese scholars expressed the idea of Nissen dōsoron (Theory of common ancestry between Japanese and Koreans), which maintained a common origin as well as inferior and superior positions of Koreans and Japanese. Other Japanese scholars concluded that Korea had been historically dominated by influences from the continent, particularly Manchuria." ALLEN, Chizuko: Ch'oe Namson at the Height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In: 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Vol. 5 No. 1. 2005. p. 27-49. http://sjeas.skku.edu/upload/201312/Chizuko%20T.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6. ^ Sik, Ko Swan. Nat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Asian Perspective. 1990: 39 [2015-02-06]. ISBN 97807923087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1).
  57. ^ Shutler and Marck 1975
  58. ^ Bellwood 1991
  59. ^ Bellwood (1997)
  60. ^ 東亞運變身東亞青運 中市續爭辦.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61. ^ Taichung to host first East Asian Youth Games in 2019. InsideTheGames. InsideThe Games. [201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英语).

来源编辑

  • 墨菲, 罗兹, 东亚史, 由林震翻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08 [2017-06-23], ISBN 9787510047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7)

外部链接编辑

  •   维基导游上有关东亚的旅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