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你不能当民族主义不存在啊。苏联的核心还是俄国人,外界也把她看成俄国。

德国,中国,波兰,甚至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德国,中国,波兰甚至历史上和俄国相处的不太愉快。 他们为啥要去做苏联人?

是去当二等公民?不合适。

那一人一票?俄国人牺牲了几千万,辛苦保卫的祖国,就是为了在自己祖国里做少数民族?

苏联在二战中,由于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为了更好的团结。已经降低的XX主义的调门,部分转向民族主义了。

“苏联”最早的目的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联合体,不然就该叫苏俄了。当时世界上的革命政权也都是以苏维埃形式出现(巴伐利亚苏维埃、匈牙利苏维埃、中华苏维埃......)后来波罗的海三国也是直接并入苏联的(蒙古可能考虑到和中国有争议所以没有并入)

后来好像是在二战胜利后的势力划分时作为交换条件定下的不把解放国家并入苏联,所以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叫苏维埃(哪怕曾经用过苏维埃这个名字)

经济上实则在经互会体系下东方阵营已经是紧密联系、互相补充的。最大变数就是中国加入。中国庞大的人口优势必定会进行更快速的工业化。要么高度重工业化,苏联以比历史更强大的重工业体系碾压美国,要么就是轻工业化,补上历史苏联最大短板

政治上则是不会出现中苏论战的内耗。不会再出现现实中共运里毛仅次于斯大林、在其死后为最大领袖而国力却是苏联第一的尴尬局面,很可能毛会成为斯大林后的苏联领导人。历史上许多阵营内部的内耗兴许不会发生。

文化上有一定几率会更加俄化。当然其他国家会发生一定程度中化也说不准(甚至可能德化?毕竟很长一段时间共产国际官方语言是德语)

中苏交恶
冷战和中苏关系的一部分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1958年,毛泽东会见赫鲁晓夫,不久後兩國進入對峙

日期1956年-1989年[1]
起因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蘇聯开始去斯大林化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中国大跃进造成三年困难时期
方法代理人战争、政治宣传、中苏边界冲突
結果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化,中国结束一边倒政策并与美国建交、实行改革开放、苏联其后解体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交惡時社会主义陣營國家的分裂選邊,红色为苏联阵营,黄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阵营,黑色代表中立,其中柬埔寨雖為中方陣營,不過後來因為被越南占領而瓦解。

中苏交恶(俄語: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又称中苏决裂、中苏矛盾,是指冷战期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生的外交、军事关系上的疏远甚至對峙衝突。

中苏分歧同时覆盖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層面。有鑑於兩者的軍事地理及歷史關係複雜,双方的矛盾基本不可避免。衝突开始时间尚无定论,但大致缘于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的中苏论战,中共党内部分党员对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感到不满。1961年,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率团出席苏共二十二大时与苏联方面激烈辩论不欢而散,并拒绝参加此后的苏共二十三大。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决定开展文化大革命,中苏两国关系彻底冻结。

中苏冲突在軍事上接著發揮了作用,中國東北戰後的局勢兩國時有不滿,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达到顶峰,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在邊界部署了重兵提防對方,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谋求与非社会主义阵营的美国发展关系,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和中美建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經濟上的一边倒政策也正式终结。

中美建交后的中苏关系一直很緊張,并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至1989年六四事件前夕,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正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苏关系才得以正常化,隨后蘇聯于1991年解体。在蘇聯解體前,中蘇大部分時間处于對立状态。蘇聯解體後,基本由中俄关系继承了中苏关系。

中苏矛盾缘起[编辑]

前奏[编辑]

中苏矛盾萌芽于1930年代中共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和其他一些领导人认为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不符合缺少城市工人阶级的中国的国情(因國民政府重軍駐守城市地区,中共在城市发动的工人武装暴动全被國民政府鎮壓),而决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斯大林始終不認為毛澤東的方法適合中國革命,而支持瞿秋白、李立三和“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領導中國共產黨,把毛澤東排除在中央委員會之外。遵义会议及延安整风后毛泽东掌握党内实权,并在中共七大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而代表苏联路线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逐渐退出权力中心。自此毛泽东全面執掌中共。即使如此,直到1938年,斯大林仍然不願意承認毛的領導地位。毛澤東認為,共產國際並不瞭解中國,而他的成功並不是靠斯大林的支援而是靠自己的奮鬥,更明言「我們努力解放中國肯定不是為了把本國交給莫斯科」。赫鲁晓夫回忆称,斯大林曾認為毛澤東是個「仿造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解有限,缺乏國際眼光,侷限於自己的革命經驗[2]。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即將結束時,蘇聯軍隊向日本宣戰,出兵佔領中國東北。期間蘇聯把20億美元的工業設施當作「戰利品」掠走,並沒收了30億美元的金條和8.5億滿幣。蘇軍把部分日軍武器交予中共軍隊,卻不讓他們控制東北。

抗日战争结束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希望中共和中国国民党领導的国民政府合作。1945年苏联和中国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签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令毛澤東很不高興。国共內战期间,苏联雖然为中共提供一些武器,卻未有全力支持中共。毛澤東事後認為,是因為沒有聽斯大林要他和蔣介石合作,革命才勝利。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苏联成为首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向社会主义国家陣營靠攏,歌曲《莫斯科-北京》還成為建國初期家喻戶曉流行歌。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蘇聯開始對中國提供大量技術援助,如援建武漢長江大橋等多項建築計劃,以及著名的156项重点工程,輸出各種技術與人才,「莫斯科-北京軸心」因此形成。毛澤東還於1952年讚揚這個軸心是「持久的、牢不可破的、戰無不勝的」[3]。

尽管如此,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却有很大的分歧。中国认为“毛泽东道路”,即像中国革命一样,“由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反帝联合战线”及“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持久的武装斗争,从农村包围城市”,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道路”,这理论“不仅对中国和亚洲具有意义,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也具普遍意义”,更认为中国革命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经典”。苏联却不认同毛泽东的言论,认为应遵从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指引的道路,亚洲人民以中国革命看作样板非常危险[4]。

分歧[编辑]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其目的主要是废除1945年条约,重新签订中苏同盟条约。斯大林最初反对“改变原有中苏条约的合法性”,苏联租用旅顺口30年“在形式上不能改变”,但可以发表一个声明表示苏联同意从那里撤军。后来,在毛泽东的强硬态度面前,斯大林不得不同意签订新条约。苏联有关部门反复考虑,数易其稿,在周恩来到达莫斯科之前起草了12份有关条约和协定,其中规定,目前在旅顺口和大连港的苏联军队自本条约生效之日起2-3年期限内全部撤回苏联境内,撤军将于1950年开始。最后,经过双方讨论确认的协定规定,缔结对日和约后,不迟于1952年底,苏联军队撤出旅顺海军基地;1952年8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会谈,除了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和朝鲜战争问题,延长苏联在旅顺基地驻军也是讨论的内容之一。会谈中斯大林指出,延长共同使用旅顺海军基地期限的倡议应由中方提出。我们在那里是客人,而客人是不提这种问题的。于是,周恩来建议以互换照会的方式,由中国政府向苏联提出相应的请求。9月15日,中苏交换了《关于延长共同使用中国旅顺口海军基地期限的换文》。[5]

1953年斯大林死后,1954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华,并在1955年把军港旅顺归还中国。斯大林的去世使苏联党内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共的支持。因此,在1958年兼任部长会议主席之前,赫鲁晓夫主要是利用党的渠道向中国通报各种情况,以求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通过这条渠道推动向中国提供大量经济的和军事的援助。交还旅顺口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5]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提出「三和路线」[註 1]。之后苏联和从前斯大林批判的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建交。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搬走了压在中共头顶上的石头,但其对个人崇拜的批判,让毛泽东很不高兴。一般认为,赫鲁晓夫对马列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修改[註 2],让中共不悦。但沈志华认为,事实上,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时,中共还强令北越代表接受与南越划北纬17度线而治的提案。因而苏共二十大时,中苏还未因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妥协而产生分歧[6]。

1958年4月和7月,中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在建设长波电台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这牵涉主权问题,提出中方出一半资金,苏联出另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但长波电台主权属于中国,被苏联拒绝;而组建联合舰队一事,毛泽东则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中共当时海军十分薄弱,即使组建联合舰队也无能力共享苏联的海岸线。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7]。」赫则无法理解毛的激烈反应,特别是苏联刚答应提供给中国潜艇技术的前提下,他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间在互相供应、合作上不存在任何困难,而我们竟连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不能取得一致意见[8]。”

沈志华认为,事实上毛泽东之所以对联合舰队之事大发雷霆,是为了把赫鲁晓夫骗到北京。在赫鲁晓夫秘密访华与毛泽东会谈之后,毛泽东突然提出就这次会谈发表一个联合公报。8月3日的联合公报强调:“双方就……解决国际问题……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而其实双方在会谈中并没有谈及任何“国际问题”。而就在联合公报发表后的8月23日,解放军炮击金门。美国和中华民国方面自然认为这是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共同商量好的军事行动。然而,事实上,毛泽东从未向赫鲁晓夫透露过炮击金门之事,在炮击金门之前赫鲁晓夫一直被蒙在鼓里。毛泽东其实是狐假虎威,赫鲁晓夫被毛泽东利用了。这件事后来成为中苏分歧的重要诱因[9]。

苏联对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的反对[编辑]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131工程地下防核爆避難區,1968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中国政府准备应战,毛泽东下令汪东兴在鄂南地区为他修建战时住房:防核战争地下指挥部。

大跃进早期,苏联是一直支持的。但在1958年,苏联对人民公社运动则较为谨慎。赫鲁晓夫对人民公社的不同看法,开始由西方媒体曝出。1958年12月17日,《华盛顿邮报》刊载文章披露了美国议员休伯特·汉弗莱12月4日在克里姆林宫与赫鲁晓夫的谈话,汉弗莱就中国公社问赫鲁晓夫苏联是否打算追随中国的榜样时,赫鲁晓夫称,公社制度对苏联不合时宜。赫鲁晓夫还表示,公社支队这个词也用错了,“公社”一词缘起法国大革命时代,是一种城市形态而非农村形态。他接着说,中国制度实际上是反动的。苏联曾尝试过公社,但行不通。随后《纽约时报》在阿那斯塔斯·米高扬访美期间发表索尔兹伯里撰写的特稿《米高扬说,公社在苏联的实验中失败了》,其中称苏联放弃了最近在共产中国所建立的那种纯粹公社的工作。

苏联报刊从1959年开始公开报道苏联领导人对人民公社的看法,1959年7月21日,《真理报》刊载赫鲁晓夫在波兰波兹南省波拉夫采生产合作社群众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中称,公社在苏联建立过于草率,“尽可能幹,按需拿”这样的公社“没有什么成绩”。集体农庄才是农民“亲切的家”[10]。值得注意的是,波兰报纸发表时,删去了此段话,而真理报则全文发表,党史研究者林蕴晖认为,这明显是讲给中国“兄弟”听的[11]。

中国历史学家沈志华认为,中苏决裂的原因在于到1958年底,“毛泽东不仅坚信中共已经找到了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且感觉到,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将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社会。”但苏联觉得如果赞成人民公社,就会欺骗国际工人运动,因此1959年7月《真理报》发表了赫鲁晓夫隱晦的检讨了苏联1920年代在农村建立公社的错误,但此举卻激怒了正在庐山会议上批判彭德怀的毛泽东[12],最後沒能阻止大跃进的發生。

意识形态冲突[编辑]

台海危机[编辑]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击金门,引发第二次台海危机,事先未通报苏联。9月24日,解放军意外获得了中華民國空軍发射的响尾蛇导弹,但一度拒绝移交给苏联,引起苏方不满[13]。1959年6月,苏联以正在和美国等国家谈判达成禁止核子试验的协定为由,停止对中国大陆的核项目的援助。8月中印边境纠纷,未经和中国沟通苏联塔斯社发表对中印冲突中立的声明,拒絕支持中國。9月底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峰会,进行和解。苏联此举是为了消减核战争的威胁,并且由于中国的大跃进而认为中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则由此认为苏共在西方面前退缩。9月30日,赫鲁晓夫访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活动,其间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发生争论。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註 3]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註 4]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註 5]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

1960年初,中苏均表示要团结,但要对方改正做法。4月22日,中共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公开点名批评了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实际矛头则指向赫鲁晓夫。同年在莫斯科举行的81国共产党大会上,以及1961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苏共否定斯大林、主张「两全路线」[註 6],还公开批判和中共关系密切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是教条的斯大林主义,号召推翻霍查。中共代表周恩来当场予以严厉批评与驳斥,并率代表团提前回国,以示抗议。中共认为“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14]。”中国认为否定斯大林是丑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给帝国主义者以可乘之机;苏联则认为要解除个人迷信给苏联带来的沉重影响,让苏联更好地发展。1961年底苏联和阿尔巴尼亚断交。

赫鲁晓夫回忆他之所以从苏共二十二大起逐渐开始批驳毛泽东的做法,不仅是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还因为中方在边界谈判中漫天要价[15]。

U2事件[编辑]

1960年5月1日,苏联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发生了U-2擊墜事件,美苏紧张关系升级,中国借机重申美帝国主义侵略本性不改的说法。6月初在北京召开的第11届国际工会大会理事会上中共积极的组织活动批判苏共立场,随后6月底苏共在五十多个国家共产党参加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组织围攻彭真率领的中共代表团,抨击中国的大跃进,试图在理论上压服中共。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限期召回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銷毀部分技术图纸,从而撕毁了与中国合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合同[12]。中国认为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逼债”,并把三年困难时期部分归咎于此。事实上,苏联撤走专家的确是中国继续大跃进“炼争气钢”、坚持大跃进的错误做法的原因之一[16]。早在1958-1959年,中國已普遍出現了輕視、不尊重蘇聯專家,認為其思想保守的情况[17]。

和平共处问题上的分歧[编辑]

简言之[18],苏共认为,现代核战争会导致世界大战和人类的灭亡,使共產主義的勝利變成毫無意義之事,故和平共处是唯一选项,而拥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经济竞赛中彻底战胜资本主义。中共则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在战争中将灭亡的是帝国主义,而不是人类,社会主义将获得胜利[19]。周恩來更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即使核武器可能消滅「三億中國人」,世界也會「剩下兩千萬美國人、五百萬英國人、五千萬俄國人和三億中國人」[20]。世界革命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关键。中共认为苏共是修正主义、分裂主义,苏共认为中共是教条主义、左倾机会主义[21]。

1962年,毛泽东批判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退缩,认为赫鲁晓夫“从机会主义蜕变为投降主义”,苏联则认为中共的立场会导致核战争。同年初夏,约6.7万中国公民从新疆边境逃亡苏联,称为伊塔事件。当年发生的中印战争中,苏联支持印度。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1963年7月,邓小平率领中共代表团回国,毛泽东接见

1963年3月30日,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来信中,特别提出了苏共的「三和」、「两全」和「三无」[註 7]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6月14日,中共中央在给苏共中央的复信中提出了与苏共根本对立的总路线。1963年7月5日至20日,中共代表团和苏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会谈。在会谈期间,14日,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对中共的复信进行全面系统的攻击。为此,毛泽东从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亲自主持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即“九评苏共”,两党之间的论战达到顶峰,中共认为在苏联修正主义已经上台。

领土争端[编辑]

中国于1858年的《瑷珲条约》与1860年的《北京条约》两条不平等条约中被帝俄夺取大量领土。后来苏联煽动外蒙古脱离中国而独立,外蒙古成为苏联一个卫星国。毛泽东认为中国还未向苏联清算中国向俄国的失土,却惹来苏联谴责毛泽东像希特勒般寻求“生存空间”。中国方面声称,从1964年到1969年3月,苏联共侵犯中国边境4189次[22]。

1964年2月23日至8月22日,中国和苏联在北京东交民巷40号进行了边界谈判。中方代表团团长为外交部副部长曾涌泉,副团长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余湛,苏方代表团团长为帕维尔·泽里亚诺夫、副团长为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伊利亚·谢尔盖耶维奇·谢尔巴科夫。5月初,泽里亚诺夫乘飞机回到苏联和赫鲁晓夫会谈,赫鲁晓夫同意全面迎合中国。7月初,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中苏同意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的地段,以两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为界。中国一侧的400多个争议岛屿,以及约600平方公里的争议水面划归中国。珍宝岛等岛屿均归属中国。但7月10日,毛泽东与日本社会党人佐佐木更三、黑田寿男、细迫兼光会面[23],一日本代表就要求归还被苏联占领千岛群岛征询毛泽东的看法。毛泽东讲:“苏联占的地方太多了。在雅尔塔会议上就让外蒙古名义上独立,名义上从中国划出去,实际上就是受苏联控制。外蒙古的领土,比你们千岛的面积要大得多。我们曾经提过把外蒙古归还中国是不是可以,他们说不可以……有人说,他们还要把中国的新疆、黑龙江划过去。他们在边境增加了兵力。我的意见就是都不要划。苏联领土已经够大了。有两千多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只有两亿。你们日本人口有一亿,可是面积只有三十七万平方公里。一百多年以前,把贝加尔湖以东,包括伯力、海参崴、勘察加半岛都划过去了。那个账是算不清的。我们还没有跟他们算这个账。所以你们那个千岛群岛,对我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应当还给你们的。”7月13日,日本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此事。[24][25]

7月30日,苏方要求将会议地点设置莫斯科。8月15日,曾涌泉提出,若苏方不让步,中方有权采取其他方式解决问题,苏方将此解读为“毛泽东几乎是利用战争做了暗示”。9月2日,苏联《真理报》转载了毛泽东与日本社会党人士会谈的内容并配有评论,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毛泽东。 8月19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发表讲话,曾6月达成的协议和毛泽东7月10日谈话是“令人憎恶的文件和建议”。 8月22日,苏联代表团回国。9月15日,赫鲁晓夫在与日本代表团会面时说:“中国各个朝代的帝王,是不逊色于俄国沙皇的掠夺者。如果谁把战争强加于我们的话,那么,我们将会全力以赴地与其战斗。我们拥有足够有力的、可以说是无可限量的战争武器。”毛泽东于是表示要准备防止苏联入侵的战争,9到11月,总参战役勘察组前往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做战役勘察,尤其勘查了苏联入侵东北时的进攻路线。[24][25]

中苏方面皆声称乌苏里江中珍宝岛是自己的领土,而中国方面称苏联在占领中国领土。1969年3月,中苏两国于珍宝岛爆发两次大规模冲突,中方稱為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事实上首次冲突中,中国军队突袭苏军,而苏军在第二次冲突中报复。其后两国再于黑龙江八岔岛和新疆边界线上发生冲突[來源請求]

赫鲁晓夫下台后[编辑]

反修论战白热化后,中共原本计划连发“十评”文章,但未料到九评发出后,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突然下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连续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此时中共对赫氏下台的真实原因以及苏联新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政策趋向还不清楚,毛遂决定利用十月革命四十七周年的契机,派出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苏联祝贺,摸清苏共新领导的政治意向,寻求避免中苏彻底决裂的途径[26]。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以各种方式向苏联传递重修于好的信息: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国家主席刘少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人联名给苏共新领导人,包括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烈日涅夫、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高扬发去贺电,电文公开见报,中国报刊暂停论战,开始正面介绍苏联新的建设成就。11月5日,毛、刘等人再次联名发去节日贺电,7日刘少奇与邓小平出席了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在伟大十月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的社论。

11月5日,周恩来、贺龙、康生、伍修权、刘晓、潘自力、乔冠华等一行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受到柯西金等的欢迎,下榻列宁山政府别墅[27]。稍事休息后代表团开始紧张的活动,礼节性地拜访了苏联各位新领导和各国代表团,并接受回访,利用一切机会与苏联方面接触,传递期望改善关系的信息。11月7日,在苏联政府举行的纪念十月革命招待会上,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对贺龙元帅提到“中苏关系所以不好是因为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关系不好,我们已经赶走了赫鲁晓夫,也该你们赶走毛泽东了,这样,我们的关系就没有障碍了,可以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了”,并与贺龙发生争吵。随后,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当即向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提出抗议。勃列日涅夫则解释说马利诺夫斯基喝醉了,酒后胡言。周恩来则认为是酒后吐真言,要求苏方正式道歉。苏共领导人未立即回应。周恩来随即率领代表团全体成员退出宴会厅表示抗议。第二天,勃列日涅夫代表苏共中央向中共中央道歉。而苏中关系因此继续恶化[28]。周恩来一行回来报告苏联并没有改变路线的趋势,中共继续批判苏联执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

1965年2月,苏联总理柯西金访问越南时取道中国北京,协调双方援越抗美的立场,争取和平解决越南问题,中方拒绝了苏联有关建议。

双方军事策略[编辑]

随着中苏冲突的加剧,中国对苏联军事行动表示出了深切的担忧,并进行广泛的备战活动。珍宝岛冲突后,华沙条约组织采取了与对抗北约同样的对抗威胁针对中国,苏联则一度考虑对中国进行核打击[29]。

196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中苏没有断交,但除了中国允许苏联经中国给越南战争中的北越运输物资之外,两国关系彻底冻结。1967年,红卫兵攻击了當時的苏联驻中國大使馆。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1967年,中国成功試爆氢弹,西方舆论普遍认为氢弹实验是针对华约集团的核威胁的一次重大反击。

1967年1月,發生莫斯科紅場中國留歐學生被毆打事件。

1967年冬至1968年初,在中蘇邊界發生七里沁島事件。

1968年,苏联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在1961年时,苏联在那里有12个不满员的師和两百架飞机,在1968年增至25个师、1200架飞机、和200枚导弹。同时苏联和蒙古达成协议,苏军帮助蒙古的南方边防,并在那里驻军(达兰扎尔嘎朗、宗巴音)。

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中国把苏联称作“社会帝国主义”。中国在越战期间将大量军队从南方转移到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美国媒体则借机报道苏联计划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30]。

1968年10月,與蘇聯克格勃有關的《倫敦晚報》記者维克多·路易斯到台灣祕密訪問十天,路易斯見到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蔣經國,提出蘇聯想與台灣聯合進攻中国大陸的想法[31]。

1969年3月,中苏双方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最後中國獲勝,並开始大规模修建人防工事。

1969年4、5月間,維克多·路易斯紧急要求台灣提出所需武器的清單。1969年6月,路易斯急邀台灣指派人員赴歐洲與蘇聯聯絡,並稱一旦戰事開始,不便聯絡。希望台灣在下次會見時開出所需軍備清單。路易斯聲稱武器不必直運台灣……而可在台灣反攻時運達登陸地點。蘇聯需台灣反攻詳細計畫。例如如何利用蘇聯軍事基地的具體方式、在何種區域所需何種和數量的武器等。台灣登陸期間蘇軍會製造與中共的邊境衝突事件[32]。出于对蘇聯與路易斯的提防,蒋介石拒绝与路易斯进行有关武器援助种类的谈判[31]。

1969年8月,中苏双方在新疆的铁列克提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很多西方观察家认为两国开战在所难免。

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秘密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

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

1970年代,為了震懾中國,蘇聯方面派出「東京急行」轟炸機機隊,除繞飛日本外,更迫近中國華東沿岸。

中美苏三角关系[编辑]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1971年7月9日,美国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秘密访华,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苏联闻讯之后也和尼克松展开峰会,中美苏形成三角关系。

1970年代初,虽然中国继续批判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陈兵达到了1969年时的两倍,但两国关系逐渐缓和下来。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之后,中苏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国际上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美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停止之后,中南半岛上的越南、老挝站在苏联一边,而中国支持柬埔寨。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中越战争。苏联谴责中国,但没有诉诸武力。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和美国、巴基斯坦联盟支持阿富汗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同年,中国宣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续约。中国还和一些西方国家抵制了在莫斯科举办的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与苏联交好的国家也一并受到中国的排斥,如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就曾被指为“背叛了革命”“实行法西斯统治”[33]。

和解[编辑]

1982年,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前不久在塔什干发表演说“塔什干講話[註 8]”,对中国语气友好,被認為是中蘇解凍的早期訊號。在勃列日涅夫及其两位继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羅波夫、契尔年科的葬礼上,中国分別派出黃華、萬里、李鵬率領的官方代表团与苏方接触。当时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认为中苏关系正常化要苏联解决“三大障碍”:从中苏、中蒙边境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1985年10月9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要他向新近掌权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传话;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邁克·華萊士采访时再次表明這一態度。

随着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驻扎大幅减少和從阿富汗撤軍,中苏关系得以改善。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問北京和上海,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北京发生了六四事件,苏联为此表示遗憾;1991年5月15日至19日,時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回访莫斯科[34]。

解體後續[编辑]

1991年,社會主義集團之間的互動浪潮,因為蘇聯的解體而結束了,在苏联解体之后,分裂成多個新建立的國家,中國與俄羅斯等國先後建立外交關係,但這中間因為有當年歷史因素存在,中國與前述的各個加盟國之間,還尚待解決並取得共識。

1993年,中俄双方基本解决边境问题;1996年,中国、俄羅斯及四个位於中亞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元首開會,形成上海合作组织的雛形;在葉利欽和普京兩位總統先後訪華之後,中俄宣佈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5年,中俄举行第一次合作军事演习。2008年10月14日,俄罗斯将半个黑瞎子岛归还中国,官方宣布两国边境问题“彻底解决”。21世紀以來,由于国际地缘政治气候的变化,東歐各前蘇聯衛星國與中國,中俄两国关系,加盟國之間關係,均日益密切。中国的注意力集中在臺灣問題、南海问题和中印边境问题上,而俄罗斯则重点关注北约东扩和境内恐怖组织及分离主义势力。然而在2013年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而在2014年出兵克里米亞後,俄羅斯與北約、歐盟和美國的關係迅速惡化。同時2016年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並同時擴展到科技戰、外交戰等,造成中美關係也迅速惡化。因此有部分人形容目前的局勢為第二次冷戰前的世界局勢。然而也因為該局勢,中俄關係得到了自中蘇交惡以後飛躍般地發展,並為未來可能的第二次冷戰結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35]。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Lüthi, Lorenz. Sino-Soviet Split (1956-1966). Arnold, James R.; Wiener, Roberta (编). Cold War: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Guide. ABC-CLIO. 2012: 190–193 [2020-10-30]. ISBN 97816106900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2. ^ Khrushchev, 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 Remembers: The Last Testment. Boston, Mass.: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70: 462.
  3. ^ 徐, 中約. 中國近代史(下冊).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 668. ISBN 9789622019881.
  4. ^ 徐, 中約. 中國近代史(下冊).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 688. ISBN 9789622019881.
  5. ^ 5.0 5.1 沈志华. 揭秘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内幕. 水煮百年网. 百年潮2003年第2期. [2018-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8.
  6. ^ 沈志华在香港科技大学的讲座[原創研究?]
  7. ^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页688.
  8. ^ 《赫鲁晓夫回忆录》, p. 465.
  9. ^ 《中苏关系史纲》,沈志华主编,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10. ^ 《赫鲁晓夫谈苏联过去的公社》. 《真理报》. 1959-07-21 (俄语).
  11. ^ 林蕴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卷四:乌托邦运动.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 477 (中文(繁體)).
  12. ^ 12.0 12.1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同盟的破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沈志华、李丹慧个人网站
  13. ^ 沈志华讲座:响尾蛇导弹事件. [201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4).
  14. ^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86页
  15. ^ 《赫鲁晓夫回忆录》,p. 467.
  16. ^ 1961年为何“秘密”进口粮食:之前吹太狠. [2012-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8).
  17. ^ 沈志華: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原創研究?]
  18. ^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下冊)》第692頁,
  19. ^ 张彦伟: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与中苏交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Brzezinski, Zbigniew Kazimierz. The Soviet bloc, unity and conflic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403.
  21. ^ Robert S. Ross.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ripolarity and Policy Making in the Cold War. M.E. Sharpe. 1993-01-01: 75 [2015-01-06]. ISBN 978-1-56324-25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22. ^ 徐, 中約. 中國近代史(下冊).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 695. ISBN 9789622019881.
  23. ^ 王晁星. 毛泽东思想万岁:接见日本社会党人士佐佐木更三、黑田寿男、细迫兼光等的谈话. 1964四年7月10日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24. ^ 24.0 24.1 1960年代中苏边界谈判:有勇气就把北京占了. 中国新闻网. 2010-06-12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25. ^ 25.0 25.1 汪振友; 齐鹏飞. 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5-07-01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26. ^ 钱庠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卷五·历史的变局.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 365–366. ISBN 9789881727459 (中文(繁體)).
  27. ^ 从"塔什干讲话"到"海参崴讲话":中苏关系正常化历程. 人民网. [2018-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8).
  28. ^ 吴跃农. 从"塔什干讲话"到"海参崴讲话":中苏关系正常化历程 (3) (上).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1-11-01 [201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7).
  29. ^ 许倪:1969年,中苏核危机始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世纪风采》
  30. ^ 我看中苏关系近四十年变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周晓沛 中国共产党新闻 人民网 转载自 百年潮,2007(12):12-18.DOI:10.16624/j.cnki.11-3844/d.2007.12.012.
  31. ^ 31.0 31.1 戴鴻超. 蘇聯提議助台灣反攻大陸. 世界新聞網.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32. ^ 《蒋中正日记》1969年6月16日.
  33. ^ 人民日报1980年8月2日 姚春涛《古巴女英雄自杀的背景原因》
  34. ^ 江泽民访问苏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5. ^ 中俄關係70年:從兄弟、仇敵到好朋友的滄桑. BBC中文网. 2019-09-18 [201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外部链接[编辑]

  • 党史大事记(1960年-1969年)
  • 李朝军:从争取平等到争夺领导权──从中苏论战的主题演变看其实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李明斌: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

参见[编辑]

  • 中苏关系
    • 一边倒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 九评苏共
    • 中苏边界冲突
  • 苏南冲突
  • 苏阿决裂
  • 中阿决裂
  • 赫魯曉夫主義

冷战

  •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美國
  •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蘇聯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华沙条约组织
  •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 東南亞條約組織
  • 中部公約組織
  • 不结盟运动
  • 第二次冷战

1940年代

  • 摩根索計劃
  • 虎克軍反叛
  • 牙买加政治冲突
  • 希腊十二月冲突
  • 英苏百分比协定
  • 雅尔塔会议
  •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 森林兄弟
    • 冲浪行动
    • 丛林行动
    •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 被诅咒的士兵
  • 不可思议行动
  • 没落行动
  • 波茨坦会议
  • 古琴科事件
  •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 支配行动
  • 围困行动
  • 四十黑名单行动
  • 伊朗危机
  • 希腊内战
  • 巴魯克計畫
  • 科孚海峽事件
  • 土耳其海峽危機
  • 對德政策的重述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 杜鲁门主义
  • 亞洲關係會議
  • 1947年5月危机
  • 马歇尔计划
  • 莫洛托夫計劃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事件
  • 阿尔瓦思巴起义
  • 第一次中东战争
    • 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
    • 1948年以色列-阿拉伯戰爭
    •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 苏南冲突
  • 柏林封鎖
  • 西方盟國的背叛
  • 铁幕
  • 南非種族隔離
  • 東方集團
  • 西方集團
  • 国共内战
    • 臺灣戒嚴
    • 台湾海峡两岸分裂
  • 馬來亞緊急狀態
  • 缅甸共产党叛乱
  • 1949年3月叙利亚政变
  • 阿爾巴尼亞政变

1950年代

  • 竹幕
  • 朝鲜战争
  • 麦卡锡主义
  • 茅茅起義
  • 阿尔及利亚战争
  • 埃及七月革命
  • 1953年伊朗政變
  • 东德六一七事件
  • 罗森堡夫妇案
  • 馬德里條約
  • 布里克爾修正案
  • 1954年危地马拉政变
  • 1954年日內瓦會議
  • 绿山战争
  • 越南战争
  •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 塞浦路斯紧急状态
  • 黄金行动
  •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 萬隆會議
  • 波茲南事件
  • 1956年匈牙利革命
  • 第二次中东战争
  • “我们要埋葬你们”
  • 伊夫尼战争
  • 格拉迪奥行动
  • 阿拉伯冷战
    • 1957年叙利亚危机
    • 1958年黎巴嫩危机
    • 1958年伊拉克革命
  • 史普尼克危機
  •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 1959年藏区骚乱
  • 1959年摩蘇爾起義
  • 古巴革命
    • 古巴革命的影响
  • 赫鲁晓夫解冻
  • 厨房辩论
  • 中苏交恶

1960年代

  • 刚果危机
  • 辛巴叛亂
  • 1960年U-2擊墜事件
  • 猪湾事件
  • 1960年土耳其政变
  • 苏阿决裂
  • 伊拉克–库尔德冲突
    • 第一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
  • 1961年柏林危機
  • 柏林圍牆
  • 巴布亞衝突
  • 沙漠戰爭
  •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 安哥拉独立战争
    • 幾內亞比索獨立戰爭
    • 莫桑比克独立战争
  • 古巴导弹危机
  • 埃爾·波特納佐
  • 中印边境战争
  • 砂拉越共產黨叛亂
  • 斋月革命
  •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 北也门内战
  • 1963年叙利亚政变
  • 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
  • 亞丁緊急状态
  • 1963年塞浦路斯危机
  • 越南战争
  • 叛乱战争
  • 墨西哥肮脏战争
    •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 危地马拉内战
  • 哥倫比亞內戰
  • 1964年巴西政變
  • 多米尼加內戰
  •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 南非边境战争
  •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
  • 多米諾骨牌理論
  • 东盟宣言
  • 寮國內戰
  • 1966年叙利亚政变
  • 阿根廷革命
  • 朝韩非军事区冲突
  • 希臘軍政府時期
  • 鉛弹岁月
  • 普韦布洛号危机
  • 第三次中东战争
  • 埃以消耗战争
  • 佐法尔叛乱
  • 南也门战争
  • 尼日利亚内战
  • 六八运动
    • 五月风暴
  • 文化大革命
  • 布拉格之春
  • 1968年波兰政治危机
  • 马来亚共产党叛乱
  •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正常化
  • 7月17日革命
  • 中苏边界冲突
    • 珍宝岛事件
    • 铁列克提事件
  • 利比亚绿色革命
  • 足球戰爭
  • 古拉什共产主义
  • 菲律宾共产主义叛乱
  • 校正运动

1970年代

  • 缓和政策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1970年约旦内战
  • 阿爾科拉演習
  • 叙利亚校正运动
  • 西撒哈拉冲突
  • 1970年波兰抗议事件
  • 柬埔寨內戰
  • 越南战争
  • 胡差暴動
  • 现实政治
  • 乒乓外交
  • 埃及校正运动
  • 1971年土耳其备忘录政變
  • 1971年苏丹政變
  • 柏林四强协定
  •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 南北也门1972年边境冲突
  • 第一次也門戰爭
  • 慕尼黑惨案
  • 孟加拉国共产主义骚乱
  • 第一次厄立特里亚内战
  • 1973年烏拉圭政變
  • 1973年阿富汗政变
  • 1973年智利政變
  • 贖罪日戰爭
  • 1973年石油危机
  • 康乃馨革命
  • 苏联绕飞日本常规化
  • 西班牙民主转型
  • 印度尼西亚占领东帝汶
  • 希腊民主转型
  • 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 第二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
  •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 安哥拉内战
  • 赫尔辛基协议
  • 莫三比克內戰
  • 奧羅莫衝突
  • 歐加登戰爭
  • 1978年索马里政变
  • 西撒哈拉战争
  • 埃塞俄比亚内战
  • 黎巴嫩內戰
  • 中阿决裂
  • 柬越戰爭
  • 兀鷹行動
  • 阿根廷骯髒戰爭
  • 1976年阿根廷政变
  • 利比亚–埃及战争
  • 德意志之秋
  • 南黎巴嫩冲突
  •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 尼加拉瓜革命
  • 烏坦戰爭
  • 改革开放
  • NDF叛乱
  • 乍得-利比亞衝突
  • 1979年葉門戰爭
  • 麦加禁寺围困事件
  • 伊朗伊斯蘭革命
  • 沙爾革命
  • 中越战争
    • 中越边境冲突
  • 新宝石运动
  • 1979年赫拉特起义
  •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

1980年代

  • 薩爾瓦多內戰
  • 阿富汗战争
  •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
  • 秘鲁内部冲突
  • 第二次厄立特里亚内战
  • 1980年土耳其政变
  • 两伊战争
  • 乌干达丛林战争
  • 锡德拉湾事件
  • 西方-81演习
  • 卡萨芒斯冲突
  • 马岛战争
  • 第五次中东战争
  • 1982年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边界战争
  • 1983年苏联核警报误报事件
  • 入侵格林納達
  • 仰光爆炸事件
  •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 星球大战计划
  • 联合抵制1984年夏季奥运会
  • 东芝事件
  • 1986年黑海事件
  • 南也门内战
  • 豐田戰爭
  • 圣灵抵抗军叛乱
  • 臺灣戒嚴令解除
  •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
  • 布干维尔内战
  • 伊朗航空655号班机空难
  • 8888民主運動
  • 团结工会
    • 苏联对团结工会的应对
  • 康特拉
  • 中美洲危機
  •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 人民力量革命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 阿富汗内战
  • 1988年波蘭罷工
  • 六四天安门事件
  • 新思维
    • 经济改革
    • 開放政策
  • 东欧剧变
    • 波羅的海之路
    • 柏林墙倒塌
    • 德国国内边界的撤除
    • 天鵝絨革命
    •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 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
  • 美国入侵巴拿马

1990年代

  • 1990年蒙古革命
  • 海湾战争
  • 兩德統一
  • 也門統一
  •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 南斯拉夫解體
  • 天鵝絨分離
  • 苏联解体
    • 八一九事件

冷冲突

  • 阿布哈茲
  • 臺灣
  • 朝鲜半岛
  • 波多黎各
  • 科索沃
  • 南奥塞梯
  • 德涅斯特河沿岸
  • 中印边界
  • 北婆羅洲

情報組織

  • 中央情报局
  • 联邦调查局
  • 美国国家安全局
  • 秘密情報局
  • 克格勃
  • 史塔西
  • 摩萨德
  • 對外安全總局

技術競賽

  • 军备竞赛
  • 核軍備競賽
  •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 杜鲁门主义
  • 围堵
  • 艾森豪威尔主义
  • 多米諾骨牌理論
  • 三個世界
  • 哈尔斯坦学说
  • 甘迺迪主義
  • 三和路线
  • 东方政策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詹森主義
  • 勃列日涅夫学说
  • 尼克松主义
  • 烏布利希學說
  • 卡特主義
  • 里根主义
  • 推回

意識形態

资本主义

  • 反共主義
  • 麦卡锡主义
  • 凯恩斯主義
  • 货币主义
  •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 芝加哥經濟學派
  • 雷根經濟學
  • 供應面經濟學
  • 撒切尔主义
  • 基督教民主主義
  • 新保守主義

社会主义

  • 共产主义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左翼共产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胡志明思想
  • 赫魯曉夫主義
  • 铁托主义
  • 霍查主义
  • 卡斯特罗主义
  • 格瓦拉主義
  • 古拉什共产主义
  • 胡萨克主义
  • 纳萨尔主义
  • 欧洲共产主义

其他

  • 不結盟主義
  • 民族主義
  • 极端民族主义
  • 白人民族主義
  • 沙文主义
  • 帝国主义
  • 族裔民族主义
  • 白人優越主義
  • 錫安主義
  • 种族主义
  • 法西斯主义
  • 新納粹主義
  • 極權主義
  • 威权主义
  • 独裁
  • 泛伊斯蘭主義
  • 伊斯兰社会主义
  • 解放神學
  • 新左翼
  • 主体思想
  • 自由民主制
  • 不自由的民主
  • 指导式民主
  • 社會民主主義
  • 三民主義
  • 第三世界主義

组织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東南亞條約組織
  • 中部公約組織
  • 欧洲经济共同体
  • 华沙条约组织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不结盟运动
  • 东南亚国家联盟
  •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 狩猎俱乐部

宣傳

  • 積極策略
  • 《消息报》
  • 《真理报》
  • 美利坚报
  • 俄罗斯生活报
  • 自由十字军
  • 自由歐洲電台
  • 自由亚洲电台
  • 红色恐慌
  • 塔斯社
  • 美国之音
  • 莫斯科广播电台

參見

  • 冰幕
  • 仙人掌幕
  • 朝韩关系
  • 末日之鐘
  • 富爾達缺口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中东战争
  • 邊緣政策
  •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
  • 美蘇關係
  • 美蘇首腦會議
  • 第二次冷战
  • 1917年俄国革命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组织机构

中方

  •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
    • 中央外事办
  • 外交部
    • 外长
    • 驻外机构
    • 大使
    • 发言人
  • 国防部
    • 国际军事合作办
    • 维和办
  •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 国务院新闻办
    • 中国外文局
  • 国务院侨办
  • 国际发展合作署
  • 国家外国专家局
  • 国家移民局
  • 全国人大
    • 外事委
    • 外事局
    • 华侨委
  • 全国政协
    • 外事委
    • 外事局
    • 港澳台侨委
  • 中央追逃办
  • 外交学会
  • 对外友协
  •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 中国环球电视网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 国家汉办
    • 孔子学院
  • 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驻华

  • 外交代表机构
    • 领事机构
  • 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
    • 联合国驻华系统
  • 记者协会
  • 国际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外交礼仪相关

  • 外交部礼宾司
  • 解放军仪仗大队
    • 礼炮中队
  • 解放军军乐团
  • 武警国宾护卫队
  • 人民大会堂
  • 国宾馆
  • 国宴菜

外交史

  • 中国对外关系史
  • 建交史
  • 对外援助
    • 援建剧场列表
    • 援建体育馆列表
  • 参加的国际公约
  • 制裁

建国初期

  • 冷战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萬隆會議
  • 三大外交政策
    • 一边倒
    •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人民外交
  •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交恶后

  • 文革时期外交及国际形势
  • 革命外交路线
    • 反帝反修
    • 积极备战
    • 输出革命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一条线、一大片
  •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 乒乓外交
  • 熊猫外交
  • 三个世界
  • 中阿决裂
  • 邓小平1978年出访

改革开放后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南南合作
  • 南北对话
  • 国际新秩序
  • 国际关系民主化
  •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和平崛起→和谐世界
  • 新型國際關係
  • 大国外交
  • 周边外交
  • 钓鱼岛问题
  • 东海油气田问题
  • 南海问题
    • 沙长城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 戰狼外交

领导人
访问列表

  • 最高领导人
    • 邓小平
    • 江泽民
    • 胡锦涛
    • 习近平
  • 中共中央总书记
  • 国家主席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国务院总理
    • 周恩来
    • 李鹏
    • 朱镕基
    • 温家宝
    • 李克强
  • 全国政协主席
  • 外国国家元首访华
  • 外国政府首脑访华

术语

  • 一个中国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 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 反華
  • 境外敵對勢力
  • 亡我之心不死
  • 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謂言之不預也
  • 综合国力
  • 三股势力
  • 核心利益
  • 网络主权
  •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多边关系

联合国

  • 联大2758号决议
  • 安理会
    • 常任理事国
    • 否决权
    • 维和
  • 常驻纽约代表团
    • 代表
  • 常驻日内瓦代表团
  • 常驻维也纳代表团
    • 代表
  • 常驻亚太经社会代表处
  • 常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处

区域政治

  • 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
  • 六方会谈
  •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 三国合作秘书处
  • 東亞共同體(构想)
  • 东南亚国家联盟
    • 10+1
    • 10+3
  • 東亞峰會
    • 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 亚信峰会
  • 亚欧会议
  • 非洲联盟
  • 中非合作论坛
  • 中阿合作论坛
  • 中拉论坛
  • 欧盟
    • 驻欧盟大使
    • 领导人会晤
    • 人权对话
    • 战略对话
  • 珍珠链战略
  • 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议

区域经济

  • 一带一路
    • 高峰論壇
    • 絲路基金
    • 中巴經濟走廊
    •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
  •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亚太自贸区
  • 博鳌亚洲论坛
  • 亚欧会议
  • 中非合作论坛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 中阿合作论坛
  • 中拉论坛
  •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 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
  •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
  • 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
  • 欧盟
    • 中国欧盟商会
    •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搁置)
    • 经贸高层对话
    • 汉堡峰会

全球经济

  • 世界贸易组织
  • 世界银行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二十國集團
  • 世界互联网大会
  • 世界经济论坛
    • 夏季达沃斯论坛
  •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发展中国家

  • 七十七国集团
  • 不结盟运动
  • 金砖国家
    • 银行

双边外交关系

亚洲(分類)

  • 阿富汗
  • 阿联酋
  • 阿曼
  • 阿塞拜疆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林
  • 朝鲜
  • 東帝汶
  • 菲律宾
  • 格鲁吉亚
  • 哈萨克斯坦
  • 韩国
  • 吉尔吉斯斯坦
  • 柬埔寨
  • 卡塔尔
  • 科威特
  • 老挝
  • 黎巴嫩
  • 马尔代夫
  • 马来西亚
  • 蒙古国
  • 孟加拉国
  • 缅甸
  • 尼泊尔
  • 日本
  • 沙特阿拉伯
  • 斯里蘭卡
  • 塔吉克斯坦
  • 泰国
  • 土耳其
  • 土库曼斯坦
  • 文莱
  • 乌兹别克斯坦
  • 新加坡
  • 叙利亚
  • 亞美尼亞
  • 也门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約旦
  • 越南

非洲(分類)

  • 阿尔及利亚
  • 埃及
  • 埃塞俄比亚
  • 安哥拉
  • 贝宁
  • 博茨瓦纳
  • 布基纳法索
  • 布隆迪
  • 赤道几内亚
  • 多哥
  • 厄立特里亚
  • 佛得角
  • 冈比亚
  • 刚果(布)
  • 刚果(金)
  • 吉布提
  • 几内亚
  • 几内亚比绍
  • 加纳
  • 加蓬
  • 津巴布韦
  • 喀麦隆
  • 科摩罗
  • 科特迪瓦
  • 肯尼亚
  • 莱索托
  • 利比里亚
  • 利比亚
  • 盧旺達
  • 馬達加斯加
  • 马拉维
  • 马里
  • 毛里求斯
  • 毛里塔尼亚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纳米比亚
  • 南非
  • 南蘇丹
  • 尼日尔
  • 尼日利亚
  • 塞拉利昂
  • 塞內加爾
  • 塞舌尔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苏丹
  • 索马里
  • 坦桑尼亚
  • 突尼斯
  • 乌干达
  • 赞比亚
  • 乍得
  • 中非

欧洲(分類)

  • 阿尔巴尼亚
  • 愛爾蘭
  • 愛沙尼亞
  • 安道爾
  • 奧地利
  • 白俄羅斯
  • 保加利亞
  • 北馬其頓
  • 比利時
  • 冰岛
  • 波蘭
  • 波黑
  • 丹麥
  • 德国
  • 俄罗斯
  • 法國
  • 芬蘭
  • 荷蘭
  • 黑山
  • 捷克
  • 克罗地亚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列支敦士登
  • 盧森堡
  • 羅馬尼亞
  • 马耳他
  • 摩爾多瓦
  • 摩納哥
  • 挪威
  • 葡萄牙
  • 瑞典
  • 瑞士
  • 塞爾維亞
  • 塞浦路斯
  • 圣马力诺
  • 斯洛伐克
  • 斯洛文尼亚
  • 烏克蘭
  • 西班牙
  • 希臘
  • 匈牙利
  • 意大利
  • 英國

美洲(分類)
(拉丁美洲)

  • 阿根廷
  • 安提瓜和巴布达
  • 巴巴多斯
  • 巴哈马
  • 巴拿馬
  • 巴西
  • 秘鲁
  • 玻利维亚
  • 多米尼加
  • 多米尼克
  • 厄瓜多尔
  • 格林纳达
  • 哥倫比亞
  • 哥斯达黎加
  • 古巴
  • 圭亚那
  • 加拿大
  • 美國
  • 墨西哥
  • 尼加拉瓜
  • 薩爾瓦多
  • 苏里南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委内瑞拉
  • 烏拉圭
  • 牙买加
  • 智利

大洋洲(分類)

  • 澳大利亚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斐济
  • 基里巴斯
  • 庫克群島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紐埃
  • 萨摩亚
  • 所罗门群岛
  • 汤加
  • 瓦努阿图
  • 新西兰

与非建交国关系
見備註

亚洲

  • 不丹

非洲

  • 斯威士兰

歐洲

  • 梵蒂冈

大洋洲

  • 馬紹爾群島
  • 瑙鲁
  • 帕劳
  • 图瓦卢

美洲

  • 巴拉圭
  • 伯利兹
  • 海地
  • 洪都拉斯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圣卢西亚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危地马拉

未承认的国家或地区

  • 科索沃
  • 阿布哈兹
  • 阿尔察赫
  • 北塞浦路斯
  • 德涅斯特河沿岸
  •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 马耳他骑士团
  • 南奥塞梯
  • 索马里兰
  • 西撒哈拉

已消亡的國家
見備註

  • 蘇聯
  • 南越
  • 南斯拉夫
  • 捷克斯洛伐克
  • 东德
  • 南也門
  • 錫金
  • 坦噶尼喀
  • 桑給巴爾
  •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各地方省際關係
和对外事务

  • 海峡两岸
    • 福建-台灣
  • 上海
  • 山东
  • 天津
  • 湖南
  • 西藏
  • 台灣
    • 印尼
    • 西
    • 瑞典
    • 巴西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香港對外事務

  • 香港特區政府
  •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 政府總部禮賓處
  •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大陸、海外、台灣)

兩岸四地

  • 中國大陸
    • 廣東
      • 深圳
    • 上海
    • 福建
    • 四川
  • 澳門
  • 台灣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其他國家

  • 澳洲
  • 加拿大
  • 法國
  • 格魯吉亞
  • 德國
  • 印度
  • 印尼
  • 日本
  • 以色列
  • 列支敦士登
  • 馬來西亞
  • 馬爾代夫
  • 納米比亞
  • 尼加拉瓜
  • 北韓
  • 巴基斯坦
  • 菲律賓
  • 卡塔爾
  • 俄羅斯
  • 新加坡
  • 韓國
  • 南非
  • 西班牙
  • 瑞士
  • 泰國
  • 英國
  • 美國

有關事項

  • 香港移民潮
  • 香港回流潮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澳門對外事務

  • 澳門特區政府
  •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
  • 政府總部事務局
  • 澳門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內地、海外、台灣[@])
  • 澳門領事機構列表

两岸四地

  • 中國內地
    • 廣東
      • 珠海
    • 湖北
  • 香港
  • 台灣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其他國家

  • 安哥拉
  • 巴西
  • 北韓
  • 南韓
  • 日本
  • 莫桑比克
  • 菲律賓
  • 葡萄牙
  • 東帝汶
  • 西班牙
  • 美國
  • 越南
  • 加蓬

註釋:@ 暫停運作

備註:粗體表示曾經建立外交關係,但現時斷交的國家。這些國家目前除已消亡者外,均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
斜體 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實際統治的區域。
關於中華民國的外交,另見模板:中華民國外交。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另见模板:台湾海峡两岸主题。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概念

  • 世界革命
  •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 美帝國主義
  •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 三个世界
  • 人民外交
  • 援外医疗队
  • 援外建筑

事件

  • 中苏交恶(九评苏共)
  • 中苏边界冲突
  •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越南战争(抗美援越)
  • 莫斯科红场事件
  • 中国驻缅甸使馆遇袭事件
  •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 焚毁蒙古驻华大使专车事件
  • 美越和谈
  • 非洲独立运动
  • 西哈努克在华流亡
  • 坦贊鐵路
  • 基辛格秘密访华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1971年印巴战争
  •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 牛蛙外交
  • 乒乓外交
  • 尼克松访华
  • 中日邦交正常化
  • 王府井“围攻外宾事件”
  • 石油危机
  • 中东战争
  • 雅典事件
  • 西沙之战
  • 印度吞并锡金
  • 中阿决裂

人物
社会主义阵营

  • 勃列日涅夫苏
  • 杜布切克捷
  • 铁托南
  • 哥穆尔卡波
  • 齐奥塞斯库罗
  • 卡达尔匈
  • 泽登巴尔蒙
  • 卡斯特罗古
  • 切·格瓦拉拉美
  • 霍查阿
  • 金日成朝

印度支那三国

  • 胡志明越
  • 黎笋越
  • 阮友壽越
  • 富马亲王老
  • 苏发努冯老
  • 凯山·丰威汉老
  • 西哈努克柬
  • 波尔布特柬

东南亚

  • 吴奈温缅
  • 苏加诺印尼
  • 蘇哈托 印尼
  • 东姑阿都拉曼马
  • 拉扎克马
  • 李光耀新

南亚

  • 英迪拉·甘地印
  • 阿尤布·汗巴
  • 阿里·布托巴
  • 拉赫曼孟
  • 班达拉奈克夫人斯
  • 马亨德拉尼
  • 比兰德拉尼
  • 查希尔阿
  • 达乌德阿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美国

  • 约翰逊
  • 尼克松
  • 基辛格
  • 福特

西欧

  • 戴高乐法
  • 蓬皮杜法
  • 德斯坦法
  • 威爾遜英
  • 希思英
  • 勃兰特西德
  • 施密特西德
  • 哈特林丹

[[File:|22x20px|border |alt=|link=|class=notpageimage]] 英联邦

  • 惠特拉姆澳
  • 特鲁多加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日本

佐藤榮作

  • 田中角荣
  • 三木武夫
  • 大平正芳
  • 黑田壽男

中东北非

  • 纳赛尔埃
  • 薩達特埃
  • 巴列维伊
  • 阿拉法特巴勒
  • 梅厄夫人以
  • 苏奈土
  • 尼迈里苏丹
  • 布迈丁阿尔
  • 达达赫毛
  • 马卡里奥斯塞
  • 戈翁尼日
  • 鲁巴伊也
  •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非洲

    • 恩克鲁玛加纳
    • 塞拉西一世埃塞
    • 尼雷尔坦
    • 卡翁达赞
    • 邦戈加蓬
    • 蒙博托扎
    • 马谢尔莫
    • 特拉奥雷马
    • 史蒂文斯塞拉
    • 埃亚德马多
    • 桑戈尔塞内
    • 曼德拉南非

    拉美

    • 阿连德智
    • 皮诺切特智
    • 埃切维里亚墨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联合国

    • 吴丹缅
    • 瓦爾德海姆奥

    国际友人

    • 宮本顯治日
    • 安娜·路易丝·斯特朗美
    • 埃德加·斯诺美
    • 伯纳德·蒙哥马利英
    • 西泽隆二日
    • 松山芭蕾舞团
    • 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美

    外交人员

    • 陈毅
    • 姬鵬飛
    • 乔冠华
    • 王海容
    • 唐闻生

    模板:大模板 · 编年史 · 地方史 · 政治案 ·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 外交 · 艺术 · 作品 · 成果 · 古蹟 · 天災 · 後續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文化大革命编年史

    前奏

    • 中苏交恶(九评)
    • 越南战争
    • 中美大使级会谈
    •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 印尼九三〇事件
    • 四清运动
      • 桃园经验
      • 白银经验
      • 小站经验
      • 北大社教
    • 三线建设
    • 突出政治
    • 备战指示
    • 工交系统建立政工机关
    • 重上井冈山
    • 窃听器事件
    • 改组文化部
    • 東山海戰
    •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 批判翦伯赞
    • 罗瑞卿事件
    • 苏共二十三大

    1966年

    • 与中非断交
    •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 吳文獻事件
    •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 二月提纲
    • 邢台大地震
    • 二月纪要(黑八论)
    • 三月杭州会议
    • 中央书记处会议
    • 四月杭州会议
    • 五·七指示
    • 政治局扩大会议
      • 五一六通知
      • 五·一八讲话
      • 彭、罗、陆、杨反党集团
      •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 中央专案审查小组
    • 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 文革工作组
    •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 清华附中红卫兵
    • 三家村
    • 改组北京市委
    • 八条指示
    • 批判乌兰夫
    • 南京大学事件
    • 全国高校中断招生
    • 二炮部队成立
    • 毛泽东回韶山
    • 二月兵变
    • 毛主席畅游长江
    • 三旧
    •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 毛主席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
      • 炮打司令部
      • 十六条
    • 破四旧
    • 红八月
    • 西纠
    • 八二三事件
    • 大兴事件
    • 北京市大、中学校红卫兵联络总站
    • 全国大串连
    •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 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
    • 八八大案
    • 南海英雄船
    • 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
    • 九·七社论
    • 农村五条
    • 工业六条
    • 批判资反路线
    • 安亭事件
    • 《解放日报》事件
    • 一二·三事件
    • 六·三事件
    • 全国大武斗
      • 康平路事件
      • 一二·四事件
    • 加纳单方面断交
    • 中央工作会议
    • 工厂十二条
    • 工业交通座谈会
    • 工交十五条
    • 工矿十条
    • 农村十条
    • 联动成立
    • 孙中山百年纪念
    • 政治局扩大会议

    1967年

    • 元旦社论
    • 一月风暴(上海人民公社)
    • 夺权运动
    • 革命委员会
    • 公安六条
    • 军队支左
    • 国务院业务组建立
    • 全国大武斗
      • 喀什武斗事件
      • 石河子“一·二六”事件
    • 军委八条
    • 1967年莫斯科红场事件
    • 揭露畅观楼事件
    • 《出身论》
    • 二月抗争
    • 二月镇反
    • 青海“二·二三”事件
    • 军以上干部会议
    • 抓叛徒
    • 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
    • 军委十条
    • 三支两军
    • 备战、备荒、为人民
    • “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 江青“为人民立新功”讲话
    • 揭发“伍豪”事件
    • 五·一三事件
    • 六·六通令
    • 六七暴動
    • 全国大武斗
      • 重庆大武斗
      • 泸州武斗事件
    • 围困中南海事件
    • 中国驻缅甸使馆遇袭事件
    • 午門抗緬大會
    • 中国驻印尼使馆遇袭事件
    • 七·二〇事件
    • 全国大武斗
      • 砸上柴联司
    • 军委办事组
    • 揪军内一小撮
    • 青铜峡事件
    • 广东文革屠杀
      • 广州吊劳改犯事件
      • 反彭湃烈士事件
      • 阳江大屠杀
    • 砸烂公检法
    • 印尼驻华使馆遇袭事件
    • 中国与印尼断交
    • 八·七讲话
    • 林副主席八·九讲话
    • 点名批判
    • 东华门事件
    •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 王、关、戚事件
    • 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案
    • 坦赞铁路
    • 湖南文革屠杀
      • 道县事件
      • 邵阳县大屠杀
    • 内人党事件
    • 九五命令
    • 《评陶铸的两本书》
    • 復課鬧革命
    • 马明方叛徒集团案
    • 重要指示
    • 海军积代会
    • 革命大联合
    • 斗私批修
    • 五十字建党方针
    • 《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

    1968年

    • 中苏边界冲突
      • 七里沁岛事件
    • 杨、余、傅事件
    • 云南文革屠杀
      • 滇西挺进纵队案
      • 赵健民云南特务案
      • 沙甸事件
    • 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 全国大武斗
      • 蚌埠、淮南武斗事件
      • 芜湖武斗事件
      • 宝鸡武斗事件
      • 清华百日武斗
    • 广西文革屠杀
      • 南宁“四·二二”惨案
      • 桂林武斗事件
      • 柳州武斗事件
      • 武宣吃人事件
    • 打通南北航线
    • 林昭被执行死刑
    • “五·一二”命令
    • 清理阶级队伍
    • “七·三”布告
    • 江西瑞金大屠杀
    • 七·二一指示
    • “七·二四”布告
    •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 全面胜利
    • 鬥、批、改
    • 五七干校
    •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 整党建党
    • 批判黑六论
    • 反复旧
    • 上山下乡

    1969年

    • 廖和叔事件
    • 中苏边界冲突
      • 珍宝岛事件
      • 铁列克提事件
    • 中共九大
    • 边坝事件
    • 尼木事件
    • 中共九届一中全会
    • “五·二二”指示
    • 军委办事组座谈会
    • 国际问题研究小组
    • 人民防空
    • 北京地下城
    • “七·二八”牛田洋風災
    • “八·二八”命令
    • 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

    1970年

    • 通海大地震
    • 全民大练兵
    • 一打三反(遇罗克、王佩英)
    • 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 企业下放
    •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 “共产主义自修大学”案
    • 清查“五·一六”
    • 北方地区农业会议
    • 五·二〇声明
    • 工农兵上大学
    •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存废之争
    • 我的一点意见
    • 中央组织宣传组
    • 斯诺访华
    • 华北会议
    • 批陈整风

    1971年

    •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 基辛格秘密访华
    • 1971年毛泽东南巡
      • 南昌谈话
    • 三国四方会议
    • “五七一工程”紀要
    • 九一三事件
    • 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
    • 第31届世乒赛
    • 乒乓外交
    • 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
    •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
    • 外交部声明钓鱼岛属中国领土

    1972年

    • 批林整风
    • 追悼陈毅同志大会
    • 五七一工程纪要之披露
    • 四三方案
    • 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
    • 维特克事件
    • 解放老幹部
    • 中日邦交正常化
    • 国庆社论
    • 批判极“左”思潮
    • 王府井“围攻外宾事件”
    • 废除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
    • 国务院业务组1972年12月审干会议

    1973年

    • 新年献词
    • 1973年全国计划会议
    • 炉霍大地震
    • 雅典事件
    •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 白卷英雄
    • 中共十大
    •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
    • 恢复亚运联席位
    • 反击右倾回潮运动
    • 批周
    •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 黄帅事件
    • 云南知青暴动
    • 外交部《新情况》第153期事件
    • 评法批儒

    1974年

    •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 安东尼奥尼事件
    • 蜗牛事件
    • 批“黑画”运动
    • 批林批孔
    • 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
    • 《三上桃峰》事件
    • 《园丁之歌》风波
    • 李九莲被捕
    • 三个世界
    • 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
    • 抓革命、促生产
    • 风庆轮事件
    • 政治局会议
    • 体育革命
    • 参加第七届亚运会
    • 召开四届人大通知
    • 李一哲事件
    • 长沙决策

    1975年

    • 1号文件
    • 中共十届二中全会
    • 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 七五宪法
    • 海城大地震
    •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
    • 1975年整顿(三项指示为纲)
    • 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建立
    • 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
    • 特赦释放全部在押战争罪犯
    • 批判经验主义
    • 张志新被执行死刑
    • 《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 政治局会议
    • 解放老干部
    • 钢铁生产计划
    • 廣東八四海難
    • 河南“75·8”水库溃坝
    • 全国大武斗(镇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变)
    • 第三届全运会
    • 国务院计划工作务虚会
    • 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 毛泽东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
    • 评《水浒》运动
    • 工业20条
    • 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座谈会
    • 汇报提纲
    • 论总纲
    • 刘冰上书事件
    • 打招呼会议

    1976年

    • 元旦社论
    • 第二次打招呼会议
      • 毛主席重要指示
    •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 南京事件
    • 四五运动
    • 总理遗言案
    • 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
    • 唐山大地震
    • “你办事,我放心”
    • “按既定方针办”
    • 毛泽东之死
    • 粉碎四人帮(上海反革命武装叛乱)
    • 揭批查
    • 毛主席纪念堂
    • 全国大武斗(保定武斗事件)
    • 中共中央宣传工作座谈会
    • 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7年
    (尾声)

    • 洋冒进
    • 两个凡是
    • 揭批阴谋文艺
    • 1977年全国计划会议
    •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 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
    • 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 邓小平谈话
    • 按劳分配讨论会
    • 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 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 中共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高考)
    • 中共十一大
    •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
    • 中阿决裂

    后续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拨乱反正
    • 平反冤假错案
    •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
    • 真理标准大讨论
    •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问题决议)
    • 改革开放
    • 知青大返城
    • 清理三种人
    • 文革2.0

    模板:大模板 · 编年史 · 地方史 · 政治案 ·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 外交 · 艺术 · 作品 · 成果 · 古蹟 · 天災 · 後續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规范控制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苏联

    • GND: 4147694-3
    • NDL: 005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