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很喘的原因

【早安健康/編輯部】你是否忙於工作而忽略身體的警訊了呢?最新調查顯示,有6成民眾擔憂罹患肺部疾病,其中,不少人經常感到胸口悶悶的,也有民眾呼吸容易喘。不過,醫師指出,這不一定是肺部出問題,也有可能是其他器官所發出警訊。 (編輯推薦:胸悶竟不知不覺缺氧喪命!醫:新冠肺炎最可怕的,是溫水煮青蛙)

這些職業經常胸悶、易喘

早安健康與Yahoo奇摩聯合進行的「2020健康大調查」顯示,大部分民眾都有身體不適的症狀,除了易疲勞、過敏之外,需要注意的是有24%民眾經常覺得胸口悶悶的,也有2成的人呼吸容易喘,雖然比例並不是很高,但以醫學的觀點來看是不容忽視的!

從職業類別來看,從事電子業、建築營造、廣告公關皆有3成民眾經常發生胸悶情形,比例明顯高於其他行業;另外,從事建築營造、媒體娛樂及社福軍警消防的民眾也有近3成容易感到喘。

這些族群絕對不能輕忽身體的小毛病!快來看看醫師怎麼說

胸悶不一定是肺部疾病!醫師:還有4種原因

出現胸悶的症狀並非僅出自於肺部疾病,有可能是其他器官在抗議,長庚醫院外科醫師江坤俊曾在個人臉書指出,心臟疾病、胃食道逆流、乳房腫瘤、肌肉緊繃及肺部急症都會造成胸悶、胸痛。 (編輯推薦:胸悶是心臟出問題嗎?胸口悶痛時對照這張圖,從胸痛位置判斷原因)

那要如何判斷是哪個器官出問題呢?江坤俊解釋:

  • 心臟問題:多半發生在工作或運動時,因為運動會增加心肌耗氧量,這時就比較容易產生胸悶。
  • 胃食道逆流:比較常發生在晚上睡覺、躺臥的時候。
  • 乳房腫瘤:當乳房腫瘤壓迫到接近肋骨、肺部的區域時,就會產生疼痛;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只要摸到腫瘤請務必到醫院檢查,不要拖延時間。
  • 肌肉緊繃:臨床有80%的胸悶是肌肉緊繃造成,因為現在大部分的人常坐在桌前使用3C產品,導致肌肉緊繃進而壓迫到神經與血管,最終產生疼痛。
  • 肺部急症:肺臟本身沒有神經,所以才會導致有人到晚期才發現,但是肺臟外面包覆一層肋膜,這上面佈滿許多神經,如果腫瘤長在肋膜上,就會產生疼痛。

易喘原因多!醫師:有喘務必就醫檢查

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曾指出,喘是一種症狀表現,並非每一個喘的症狀與呼吸道疾病有關,還包含心肺、血液、代謝、中樞神經、藥物中毒,或者其他原因。他強調,原因非常複雜,需要經過專業的醫生判斷才可診斷出主因,所以如果有喘的症狀,務必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胸悶想吐、胸口刺痛,是心臟病前兆嗎?哪些疾病會胸悶痛?
  • 胸悶胸痛到底是不是癌症、心臟病?一篇看懂4大病因症狀

2020-05-23 10:24:37

提升心肺耐力以及肌肉有氧代謝能力,須進行全身主要大肌肉群規律性收縮的活動,例如(左起)登階機、健身車及划步機,都是合適有氧運動訓練的器材。圖/程遠揚提供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盡量不去室內密閉場所,厝邊揪我去戶外步道走走,人家王太太爬起步道來臉不紅氣不喘,為什麼我連走一點點坡度的斜坡都會喘得說不出話來?」

現代人生活忙碌,但也愈來愈重視戶外休閒,假日闔家步道踏青聊天,既活動筋骨、呼吸新鮮空氣,又能夠聯繫感情,確實是一項很不錯的活動。但是,為什麼有人只要稍微一活動就喘呢?有沒有甚麼方法可以解決?

心肺耐力不足  帶氧力下降

就運動生理學來說,稍微活動就喘的原因很簡單,即在身體心肺耐力不足,也就是呼吸及循環系統將氧氣帶到周邊肌肉的能力下降。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肺臟及呼吸系統效率不良,導致氧氣沒法進入體內,原因可能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氣喘、間質性肺病或其他疾病所導致的肺水腫。

第二:心臟收縮幫浦血液的能力不佳,導致氧氣順利進入肺泡循環,但卻沒法輸送到全身細胞:原因可能包括冠狀動脈狹窄、心律不整、甚至心衰竭等。

第三:全身肌肉的有氧代謝能力下降,導致氧氣雖然輸送到全身肌肉,但肌肉卻沒法好好利用這些氧氣,只能夠進行無氧代謝產生乳酸,造成血液酸化,需要過度換氣才能夠代償這些血液中過多的乳酸。

睡覺也喘 建議先看心臟科

生活中,如果發現自己稍微一活動,例如爬一層樓梯就異常的喘,又合併胸悶或胸痛,或晚上睡覺躺下來也感覺很喘,必須坐起來才比較不喘,建議先看心臟內科門診,接受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檢查。

若發現自己異常容易咳嗽,同時合併濃痰或過多呼吸道分泌物,則建議先掛胸腔內科,進行肺功能或X光檢查,確立診斷,以便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

肌肉失能、有氧代謝不足

突然很喘的原因
圖/心臟出狀況,全身都受害。

為什麼心臟變大顆卻反而沒有力量呢?黃世忠醫師解釋道,正常時候血液從心臟打出去,然後由靜脈系統回流到心臟,要把血液打出去之前心臟要先放鬆,放鬆到要收縮前的狀態,叫做舒張末期,心臟內的血液若是100c.c.,用力收縮把血液打出去後可能只剩下30c.c.,也就是一次把70c.c.的血打出去。一般人正常心跳大約每分鐘70跳,每一分鐘的心輸出量就是70 X 70 = 4900c.c.。

當一個人的心臟沒力之後會代償,舒張時有更多血液回到心臟,比如說現在心臟擴大了,可以容納120c.c.血液,每次收縮還是打70c.c.出去,心臟裡留下50c.c.,我們會計算一個心臟功能的指標,叫做「左心室射出分率」,射出分率的意思就是原來100c.c.把血打出去後剩下30c.c.,射出分率就是70/100 = 70%。心臟擴大以後,同樣打出70c.c.,射出分率就變成70/120 = 58%。

雖然心臟變大顆,但是心臟功能卻愈來愈差,射出分率漸漸從70%、60%、50%,變成剩下20%。因為心臟變大顆是把心肌纖維撐開,收縮力道比原來差很多。

心臟衰竭初期通常有哪些表現?

黃世忠醫師指出,心臟衰竭症狀常見的有幾種,一個是呼吸困難。呼吸困難的程度不同,初期是休息的時候沒事,但是活動的時候會出現困難。原來爬三層樓不會喘,現在爬三層樓會喘,因為活動的時候身體需要較多血液供應,來不及供應就會喘,活動受限制。

心臟衰竭導致肺部積水的時候患者沒辦法躺平,要坐起來比較舒服,叫「端坐呼吸」。有時候是已經睡著了但在半夜喘醒,這叫做「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若肺部積水很嚴重,患者連坐著不動也會喘。肺部積水還可能造成持續性咳嗽,尤其是夜間咳嗽,患者的痰通常比較稀,甚至出現粉紅色帶點血液,跟肺部感染、肺炎、感冒那種濃稠的黃痰不一樣。

突然很喘的原因
圖/心臟衰竭症狀很多樣。

患者會出現體液滯留,多餘的水分就滯留在體內,最常見的是下肢水腫,壓下去就會凹陷,有時候不只下肢水腫,還會往上腫到大腿、會陰部、腹部。如果水分滯留於腹腔內,可能造成腹水、肚子會脹,腸子也都腫腫脹脹,胃口就不好。當一個人出現水腫,體重會明顯增加,可能超過4-5公斤,就是4000-5000c.c.的水分。我們會請病患每天量體重,如果體重多一公斤,隔一天又多一公斤,通常都是水分滯留,長肉不可能長這麼快。如果已經出現水腫,就表示已有4-5公斤的水在體內。

因為心臟要推動全身血液循環,心臟衰竭時病患會疲倦無力,很容易累。當心臟血液供應不足時可能會出現心絞痛,若腦部血液供應不足,還可能神智不清。

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原因通常有兩個,一個就是心臟衰竭持續惡化,最後死於心臟衰竭,另一個是心律不整,他可能突然出現心室顫動或是心室頻脈,心臟就停掉,造成猝死。

究竟是老了體力差?還是心臟衰竭?

黃世忠醫師提醒道,容易感到疲倦或走路會喘時,很多人會覺得自己老了、體力變差,其實我們可以由幾點來區分,第一是呼吸,如果是端坐呼吸、躺下去容易喘、睡覺時枕頭要墊很高、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這些較像心臟衰竭。下肢出現水腫也不是老化的現象。

心臟衰竭患者晚上睡覺會比較頻尿,因為心臟輸出量不足,白天腎臟製造的尿量比較少,到了晚上平躺睡覺,腎臟血流量增加,尿量就會相對增加。然而夜間頻尿跟攝護腺肥大的症狀相似,所以要綜合幾個症狀來評估。

心臟衰竭分四級

黃世忠醫師表示,美國紐約心臟學會把心臟衰竭分成四個等級,這是依照身體活動會不會受到限制來分級。

心臟衰竭第一級,身體活動幾乎沒有受到什麼限制,從事日常活動不會引起疲倦、心悸、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症狀,心臟衰竭第一級幾乎沒有症狀。

心臟衰竭第二級,活動輕微受到限制,從事日常活動大概沒有什麼問題,譬如說爬一、兩層樓梯、掃地、吃飯、洗澡等都沒有問題,但是做劇烈運動的時候,就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疲倦、心絞痛等症狀。

突然很喘的原因
圖/心臟衰竭的功能性分級。

心臟衰竭第三級,活動受到限制更嚴重,只要從事日常活動可能都有困難,但是他休息的時候可以緩解,只要不動休息,症狀可以緩解。患者可能連刷牙、吃飯、洗澡都會有症狀,只能躺著休息。

心臟衰竭第四級,患者連在休息狀態也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心絞痛這些症狀,幾乎沒辦法做任何活動。心臟衰竭第四級的患者通常都會住院,至於第一級的病患常常自己不曉得,因為不太有感覺,而不會就醫。

好好治療,心臟功能有機會進步

黃世忠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患者因為喘、腳水腫去就醫,這才發現心臟功能已經很差,射出分率大概只有20%,心臟很大,可能要考慮心臟移植,然而換心不容易,器官來源非常有限,所以他覺得沒什麼機會。

其實,心臟衰竭的治療近年來有長足進展,這位患者在接受幾個月的治療後,他的心臟射出分率就從20%漸漸增加到30、40、50%,我就告訴他說應該不用換心了,他也可以回到日常活動,從原來心臟衰竭第三期到第四期,回到大概第一期,看起來跟一般人沒有兩樣。

貼心小提醒
黃世忠醫師再次強調,若有躺著會喘、半夜突然喘醒、半夜一直起來尿尿、咳個不停等症狀,可能要考慮是心臟衰竭的問題,務必盡早就醫,盡早接受治療。 

•  搜尋附近的診所:心臟內科

(文/ 照護線上編輯部;本圖文轉載自照護線上網站)

專欄介紹:

照護線上於2017年3月成立,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每月約有230萬瀏覽人次。

2018年5月照護線上進化為醫療入口網站,免費註冊為會員就能輕鬆找診所、找藥局並完成網路掛號和預約領藥,是行動世代最佳的照護平台。

更多內容請至【照護線上網站】/【粉絲專頁】/【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