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需要看醫生嗎?

自律神經失調需要看醫生嗎?

有些自律神經失調的讀者很恐懼就醫治療,光是決定要不要看醫生吃藥就掙扎了很久,我通常會收到像這樣的問題「芳喵,我是不是做點運動就會好?」「如果我調整生活習慣,不吃藥也能好嗎?」今天,我就從幾個不同的層面來回答這個問題「自律神經失調需要治療嗎?還是不吃藥也能好?」

自律神經失調過來人的經驗

這裡的自律神經失調過來人,不是芳喵我,我的觀點放到最後講,這邊先講其他的病友,有不少病友拖得太久,直到病情嚴重,生不如死才去就醫,個個都悔不當初,其中一個還特地跟我說「芳喵,我想請你提醒其他病友,一發現不舒服就要趕快去治療,不要像我一樣,等到很嚴重、很痛苦才去治療,治療難度也變高」。

醫生對於自律神經失調是否需要治療的看法

以下說明來自養心診所施養賢醫生

不管是所有的診斷或疾病,在身心醫學上面都要符合個人已經覺得非常的痛苦,又或者是在社會、職業或其他功能領域上面引起了顯著的障礙,才需要治療。

所以如果他覺得他透過運動,能夠改善到他個人覺得不需要治療,那這樣子就不需要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治療上傾向於不吹皺一池春水。有時候個案達成了身體心理及環境的平衡,也就是說這樣的生活品質,個案覺得可以接受,那麼就不需要藥物治療。

如果個案就覺得可以接受這樣的生活品質,卻仍然給予藥物的治療,這時候就攪亂一池春水,很可能會發生事後個案覺得是藥物誤了他一生,造成他的「不良反應」,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但是個案就是會這樣覺得。像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

芳喵補充說明:我在『從豪斯醫生影集看「自律神經失調診斷過程」—用藥篇』提過病程發展,一般人並不知道疾病的症狀是會隨時間或刺激因素而變化或逐步加重的,如果你有看怪醫豪斯影集,那你就會有概念。並且,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是緩慢溫和的,並不會「馬上」阻止症狀發生。

🔔全方位掌握自律神經失調康復資訊,歡迎參考「自律神經失調康復全攻略」。

自律神經失調需要看醫生嗎?

兩項因素加起來,於是,當病情還輕微的時候就去看醫生,時常可能會遇上正在治療,病程卻還在發展,增加了本來沒有的症狀或症狀變嚴重,治療卻無法立即擋下這種發展趨勢。

於是,病人就會誤以為是治療害他變嚴重。芳喵猜測,以醫生的立場來說,誰都不想背黑鍋,被病人怪罪。所以,這種被動等病人自己心甘情願的立場,算是一種保護措施。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擔心病人因為這種誤解,而對醫療不信任,造成有病不願意看醫生,那就更危險了。

芳喵對於自律神經失調是否需要看醫生的建議

芳喵我呢,故事就長了,因為打從出生,身體就一直不是很好,有很多奇怪的症狀,從小就是藥罐子,但從來沒有醫生知道我身體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大約十多年前開始,虛弱到出門很容易癱軟,三不五時就突然路倒嘔吐,也沒有想太多,總結就是「身體爛」,根本不知道這叫「自律神經失調」,自然也沒想到去看醫生。

直到2011年底開始,頻繁進出急診,甚至一天坐了兩趟救護車,進了兩次急診,才在急診醫生轉介下,去了身心科。這已經是嚴重到我想去死的程度,才開始治療。詳細情況,大家可以參考「自律神經失調回憶錄」。

所以,如果你問我自律神經失調要不要看醫生,我的看法跟文章開頭那位病友的想法是一樣的,如果及早治療能避免我後面那幾年的臥病在床、生不如死,我寧願早點開始吃藥。

至於不吃藥能不能自然痊癒?我個人是不行,我運動、我早早上床、我曬太陽、我沒有工作在家休養、三餐定時、飲食均衡等等,還有很多,沒有一樣能阻止我的病情惡化。到後來都無語問蒼天了,我到底還要做什麼才能擺脫病痛?

我是有聽過有幾個人真的改變生活方式,勤勞運動就康復了,但是那不是我的讀者,我不清楚他原本的病情嚴重程度。也或許我的病情太嚴重,以至於這些生活改變無法力挽狂瀾。

但以數據來看,單純靠改變生活康復而沒有接受治療的,我只聽過幾個,然而與我交流的讀者群中都沒有單純靠運動康復的,不是說改變生活不重要,而是與治療同時進行,效果比較好。

總結其他病友、醫生、我個人經驗,三方的資訊,我的建議是

  1. 如果你並不排斥西醫,那就儘早治療
  2. 如果你排斥西醫,那就去中醫,儘早治療
  3. 如果你中西醫都排斥,那就給自己兩三個月,看看改變生活方式能否到達醫生說的那種境界,也就是你自己覺得改善到你可以接受的生活品質,如果行不通,那就認命點去看醫生,以免再繼續惡化。

芳喵真心話:如果自律神經失調這麼容易好,每個人都自己搞搞就能好,那身心科、中醫的生意就不會這麼好了,我的讀者也不會多到每月數萬人,還每天有回不完的問題。能不能不藥而癒是因人而異的,不是每個人都一定可以,你可以試試,也許可以,但沒有保證。

結語

希望這篇文能幫助大家對於自律神經失調要不要去看醫生,有個自行判斷的線索。也希望大家能早日拿回健康,快快樂樂地出門玩耍。

如果你覺得芳喵的文章和私訊能提供幫助,願意協助網站永續營運造福更多人,以及讓芳喵能有時間在私訊中照顧讀者,歡迎打賞芳喵,打賞芳喵有很多方式,你可以用優惠價購買你需要的東西順便無痛贊助芳喵,或是直接小額贊助芳喵,不管你選擇哪一種方式,芳喵都感謝你^_^
前往打賞芳喵:https://fangcat.com/reward/

我個人臉書沒有「自律神經失調」相關資訊,所以請不要加我個人臉書。若是不想漏接最新文章、活動、溫馨提醒或想跟我私訊,你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

  • Line私訊點這裡加入芳喵好友:跟芳喵一對一私訊。
  • Line社群點這裡加入芳喵隨筆:本社群屬於佈告欄,禁止發言,這樣大家才能接收「最新文章」、「讀者康復快報」、「聚會資訊」、「溫馨提醒」等等。
  • 點這裡加入芳喵隨筆臉書粉絲團:請點選追蹤→接收通知→搶先看,這樣你才會看到新訊息唷!可一對一私訊

「自律神經失調」這個名稱,似乎可以解釋很多找不到病因的疾病,甚至也變成了一種疾病的名稱,但其實自律神經失調是表示自律神經的傳導出現問題,讓神經無法再順利控制身體的各種功能,所以要做的,是修復神經的傳導功能,而不是找到。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概念?

自律神經失調在實證醫學上,還沒有成為一種疾病的名稱,但這種狀況的確是存在的。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跟副交感神經,負責身體各種功能的運作,比如心跳、呼吸、腸胃蠕動、流汗等我們無法用自由意志控制的行動。

可以把交感神經想成「油門」,副交感神經想成「剎車」,所以像是心跳,是交感神經在感覺到壓力大的時候,命令加速、讓血液傳遞快速來應付緊急情況,危機解除則由副交感神經來恢復心跳。但如果兩條神經因為傳導出了問題,導致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可以說全身的毛病都可能跟它們有關係。

自律神經「受損」跟「失調」不同

不過自律神經也可能因為某些疾病受損,像是大腦腫瘤或是其他疾病,導致壓迫自律神經、或是傳導物質分泌不足,脊髓的疾病、腦神經或是週邊神經的疾病,因為也都是神經系統的一環,所以可能導致自律神經的受損。

這類的受損可能會是中風、末梢神經病變、帕金森氏症,也可能有典型或是非典型的症狀出現,出現心律不整、嚴重的姿勢性低血壓、狂冒汗或是完全不流汗等,也可能看過很多科都找不出原因;但這類患者去到神經科就診,就可以發現神經的確有實質受損的問題,所以可以透過治療這些疾病,試圖修復受損的神經。

但自律神經的「失調」,會連神經的檢查都正常,但檢測自律神經的時候,會看出來是交感神經還是副交感神經、甚至兩者兼有的失調;通常這種患者,是因為生活的壓力太大,導致內分泌與大腦的神經傳導出了問題,比如憂鬱症可能會影響副交感神經,而副交感神經的失調也可能反過來導致憂鬱症,但源頭都是壓力引起的。

所以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應該要去看精神科,可以用血清素,並配合運動、或是以微量電流刺激自律神經來調整。不過電流只能針對小部分的大腦活化,而運動可以活化整顆大腦,是很好調整自律神經的方式,所以除了配合醫師的治療之外,一定要配合自己的作息調整、運動,並解決壓力的源頭,才能真正治療自己。

延伸閱讀

常出現疲勞、失眠、焦慮?改變呼吸讓自律神經不失控

按摩6穴道,調理自律神經不失調

身體不適查不出原因?自律神經失調會有這些症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

許多開業醫師會在廣告看板上打出自律神經失調,甚至標榜自己專治「自律神經失調」,然後,建議病人先接受自律神經檢測,每次收費400元到1500元不等...

「醫師,我覺得自己自律神經失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也不知道,但已經有好幾位醫師診斷我罹患自律神經失調。你看開來開去就是這幾顆,紅色圓的(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和橢圓形粉紅色的(短效抗焦慮藥)。」

許多的開業醫師會在廣告看板上打出自律神經失調,甚至標榜自己專治「自律神經失調」,然後,建議病人先接受自律神經檢測,每次收費400元到1500元不等,其實,這個由心臟科醫師發現「自律神經檢查」的正式名稱是「心律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

記錄幾分鐘的心律HRV的數據做運算後,產生一些數據來推估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性,真的能了解複雜的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失調需要看醫生嗎?

每次要自費400到1500元不等的「自律神經檢查」,正式名稱是「心律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最早由心臟科醫師發現。(圖/翻攝自youtube)

然後,醫師會拿著一張五花八門看似很專業的檢驗報告,很有耐心地分析你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不平衡,甚至有病患跟我說:「講得好準,跟算命一樣!」

事實上,曾經有一個推銷自律神經檢測儀業務代表,指著其中某個圖,向我吹噓如果累積多一點個案,「可以將人格分析的很準,病人會很服你喔!」

我自己怎麼看這種亂象呢?首先,我必須說如果只想調整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的平衡,那不免陷入神經失衡的迷思, 除了憂鬱(症)外,大概沒有哪個醫學專業名詞像自律神經失調如此遭到濫用,包括病患或醫師,妙的是自律神經失調根本不是一個診斷病名,充其量那是一種現象,或一群症狀,它也沒有標準的治療準則,因而,不管病因、症狀、治療都是複雜而多變的。

醫師可能沒向病患說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運作是動態的,上次檢查出交感神經太強,這次反而是副交感神經太旺,更貼近的事實是,大多數的醫師只在初診做一次就判定病患是交感或副交感神經太強,這是極不負責的做法!臨床上,自律神經檢測當「參考」就好,有經驗的醫師判斷才是最準確的。

到底什麼是「自律神經」?

人體內不受大腦意識直接控制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組成。交感神經負責興奮、代謝、戰鬥,而副交感神經負責抑制、儲存、修養等功能,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不斷地自主調控,以維持適當的平衡。

平常不為意識所知覺的自律神經系統調節控制我們的器官,包括分泌腺、心、肺、胃、腸等等,其運作除非經過特殊訓練,當然也不受我們控制。

當自律神經的活性下降,無法調節時,便稱之為自律神經失調,受自律神經調控的各個器官也會開始出現症狀。失調的自律神經就如同失去平衡的翹翹板,有可能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也有可能是副交感神經功能衰退。

自律神經需要看醫生嗎?

出現症狀時,先找相關醫師就診,進行器官的相關檢查,例如心悸、胸悶痛找心臟科、喘不過氣找胸腔科、脹氣胃痛找腸胃科、憂鬱或焦慮找精神科等。 若檢查都沒有異常,就要朝自律神經失調症考慮。 通常,發現自律神經異常會找神經內科診治;近年來,隨著自律神經失調受到重視,自律神經治療專科更進一步為患者做診察與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 應該 看 哪 科?

常見問題-自律神經失調 建議至神經內科門診檢查確認病因。

自律神經失調沒治療會怎樣?

在心 血管系統可引發心悸、胸痛;呼吸系統則引發呼吸不順、胸悶;神經系 統導致手腳發麻、頭暈、顫抖;腸胃系統導致便秘、腹瀉、胃痙攣、胃食 張榮哲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失調 引發的不適有多種樣貌,建議 民眾要有耐心,持續由專業人員 協助治療,就能盡早恢復。 道逆流;肌肉骨骼系統表現為肩頸痠痛、肌肉緊繃;泌尿系統表現頻尿 等。

自律神經失調會好嗎?

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獲得緩解,毋須吃藥看醫生。 但是當緊張憂慮程度,嚴重影響到工作、生活或是人際關係時,可能需要尋求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醫師幫助。 目前一般治療方式,以安眠藥、抗焦慮藥及抗憂鬱藥物為主,通常需服藥兩個星期至一個月,情況好轉便可以停藥。 「大部份的人都可以康復,」湯華盛有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