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學習 一個人 生活

編按:一個人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訂製自己的生活。自律地學習也好、任性地享受也罷,你會逐漸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而不僅僅依附於別人對你的選擇。(本文摘自《在孤獨的日子裡,我選擇不當過客》,以下為摘文。)

***

年輕的時候,我覺得一個人生活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過了幾年後,我才發現其實一個人生活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苦與酷的差別,其實在於——你有沒有學會討自己的歡心。

太多時候,我們都在學習討這個世界的歡心,討父母的歡心、討戀人的歡心、討朋友的歡心。我們把自己的心奉獻出去,把自己的熱情散發出去,然後矜持地、滿懷信心地等待著他們的回應。

於是,你等男友的電話、等朋友的邀約,等他們闖入你的生活中,在你的世界裡走來走去,然後再毫無蹤跡地消失掉。

如何 學習 一個人 生活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可你愈長大就愈會發現,等待別人的到來,是比一個人生活更孤獨的事情。

我們終其一生,或許就是為了把安全感從別人的身上,轉移到自己的身上。

「究竟要經歷多少顛簸,才能夠像你現在這樣一個人能自給自足?」相識多年的朋友小玉問我。

在20歲的時候,我與每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無異,經歷過失望、失戀,有過無數個在夜晚失落和痛哭的瞬間,想著這人生的艱險,該如何熬過去,變成強大而穩當的另一個自己。

我那時候沒有工作、沒有存款,也沒有男朋友;對生活有著一往無前的熱愛,也有無窮無盡的迷茫。

我們上學時候的壓力與侷限,無論是在精力還是物質上,都擁有得極其有限;長大之後的責任與道德,無論家人多麼開明,都放縱得極其克制。

我們如此艱辛地在人生的夾縫裡尋找著只屬於自己的時光,我想,此刻,大概就是一個人最自由、最有創造力的時刻。

每一個正在20多歲的人,我想都應該有這樣一段一個人的時光。

如何 學習 一個人 生活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我當然也有過這樣的時光,一開始覺得熬不下去,後來覺得不肯捨棄。

22歲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和本想著可以「和他歸家為他唱」的男友分手。很多感情不是不愛,只是生活中突然塞滿了很多比愛情更重要也更複雜的事情。

23歲的時候,我差點因為工作的失誤而引咎辭職。躲在樓梯裡哭了好久之後,我終於決定不用辭職來逃避失誤,而是勇敢面對並承認錯誤。我走進主管的辦公室說:「這次的失誤,我會想辦法彌補。」

而24歲這一年,我經歷的最大的事情,是自己去醫院做手術。那是一個小小的手術,我沒有告訴父母,只是跟最親密的好友說了一下,在她問「要不要我來陪你」的時候說了「不」。

其實我也不是不想要她的陪伴,只是無論是時間還是路程都過於麻煩朋友,我突然意識到曾經看起來大得不得了的事情,成為了生命中的可以承受之重。

我一個人掛了號、進了手術室,然後下樓拿藥,面對這個剛走進來的時候充斥著恐懼和茫然的門診大樓,我變得淡定,也懂得心安。

關於一個人的孤獨等級,我已經通關到了最高級別,可既沒有人為我鼓掌,也沒有人為我歡呼。或許匿名投稿到網路平臺上,還有可能會被吐槽:「別把沒朋友說得那麼酷,如果有朋友誰還會自己一個人去醫院?」

可我沒有太多不安的情緒,相反,我感覺我擁有了更多自己應付自己、討自己歡心的能力。

更多時候,我開始了更加自律的生活,每週寫三篇稿子,至少讀兩本書、看一場電影;開始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欲望清單,比如要準備明年5月的商務英語考試,再比如因為覺得打撞球很優雅,經常去練習打撞球。

如何 學習 一個人 生活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沒有人是從一開始就知道該如何面對自我、處理自我與世界的關係的,唯有從世界中剝離出來,時不時看著自己,問自己怎樣最快樂、怎樣不怕黑,才能聽到心裡那個微弱的聲音輕輕說出自己的真心話。

一個人生活究竟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對於我來說,一個人生活,或許偶爾空曠,但並不寂寞。

「一個人= 孤獨寂寞冷」這樣的說法似乎成了固有印象,哪怕是自己歡欣鼓舞地在社交平臺曬了獨自一個人去旅行、去吃火鍋的樂趣,也偶爾會在評論裡看到「你已經被劃分到孤獨的第× 個等級」之類的玩笑話。

上週我剛剛一個人去看了live 演出,周圍的空氣彌漫著啤酒味,大家開心地晃來晃去,都在跟著舞臺上的音樂律動。我們互不相識,但因為擁有著共鳴而點頭微笑。

上上週我獨自去附近的大學上了自習,自學了一個單元的外語課程。獨自走過操場的時候,心緒有一種被拉回十七歲的錯覺。那時候的我獨自奮戰高考,覺得世界上沒人比自己更堅強了吧。後來的日子,似乎都沒有那時候艱難。

上個月我獨自去咖啡館寫稿子,順便看了兩本書。在回家路上,我拿著余秀華的詩歌集《我們愛過又忘記》,拍了一張照片發在近況上,有人評論:「是一個人去咖啡館嗎?」我回覆:「是啊!是一個人啊!」

雖然看起來形單影隻,自己卻為每天的小目標而感覺充實和幸福。有時正是因為悄悄割離了與他人的關係,才讓自己的成長節奏穩步推進。

如何 學習 一個人 生活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大家常常把有趣掛在嘴邊,不管是找戀人還是找朋友,「有趣」儼然成了一個基本要求,好似必須擁有這個特徵,才會在人群中閃閃發光。

有趣的人,不僅僅意味著舌燦蓮花、妙趣橫生、在人群中發著光,我想它更加代表著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比如一個從廚房得到樂趣和滿足感的人,一個獨自去看電影都不亦樂乎的人。

很多人所謂的「有趣」是逢迎:你需要讓人認可,你需要讓人覺得你是好玩的、熱情的、豐富的,你需要表演有意思,否則就會陷入不被歡迎的恐慌中。看多了社交型人格,我反而覺得能在獨處中保持樂趣的人,才是真正的有趣。

一個可以在自我的世界中保持熱情的人,對我來說有著無法抵抗的吸引力。

而我,也非常開心能夠在浮沉的生活中,學會偶爾變成這樣的人。

***

所有的人都單身過,但很少有人能正常沉下心來體會單身的快樂。彷彿很多人的單身時光,只是為了下一次愛情的出擊做準備,或者處於上一段感情與下一段感情青黃不接的地帶。

我問我那位天天去聯誼、一年後終於覓得姻緣的同事,為什麼那麼想擁有一段戀情。

她給我的回答是,因為我不想帶著一個單身的帽子走在別人的視野裡,好像一個怪物。

在電影《單身指南》中,女主角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總要透過關係來定義自己是誰?」

有時,即使我提出「我很享受單身」的觀點,也會被別人當作自我安慰;但對我來說,我單身,僅僅是意味著,我還沒有遇到那個理想的他。

我依舊期待愛情光臨,那種心撲通撲通跳的感覺;在看著聊天記錄的某個瞬間不小心笑出聲來的場景;走在超市裡想著他最喜歡吃什麼水果的時刻。

可是我知道,我不是為了逃避單身而去戀愛,不是為了甩掉大齡女子的帽子而去戀愛,我只是想把選擇權緊緊握在自己手裡。

人應該活出某種力量感,要有不從俗的心,和不被輿論綁架著賤賣自己的勇氣。

如何 學習 一個人 生活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在北京生活第三年的時候,我終於搬到了屬於自己的房間裡。整理好屋子後,我在近況上發了這樣一段話:「我想做一個像樣的人,有一個像樣的房間,度過一個像樣的人生,想儘量鍛煉自己的肌膚,成為一個能夠經受任何磨難的人。」

我是這樣想的,我也這樣做到了。

我回想起離今天最近的週末,我早上起來洗好衣服、收拾好屋子,為自己做好午餐,再給貓加了貓糧和水,換了貓砂;然後抱著筆記本走到了對面的咖啡館,在那裡坐了一個下午,要了一杯抹茶拿鐵,心裡暗暗歡喜:「抹茶真是幸福之光。」

寫稿累了的時候眺望遠處,我看見有興高采烈的人侃侃而談,也有聚精會神的人對著電腦打字。

生活就是時時刻刻。真正有價值的生活,不是一味地去追問意義,而是勇敢地紮進生活裡,去尋找自己想要的。

一個人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訂製自己的生活。

自律地學習也好、任性地享受也罷,你會逐漸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而不僅僅依附於別人對你的選擇。

不是每個週末有朋友約才出去,而是自己決定每個週末要去什麼地方,如果有同行的人,就可以一起;如果沒有,我依然不會錯過自己想去看的風景。

「生命中的美好永存不移」,這是Burberry 一句廣告語,美好而又堅定,即使再難過的時候,我也對這句話深信不疑。

因為我知道——如果你可以過好一個人的生活,那你一定可以過好這一生。

如何 學習 一個人 生活
圖/《在孤獨的日子裡,我選擇不當過客:給曾經或正在漂泊的你》一書, 七天路過著,遠流出版。

文/郭葉珍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按:害怕孤單與寂寞嗎?擔心一個人終老嗎?國民媽媽郭葉珍也曾經歷害怕孤獨、想要找伴的歷程。她發現,要解決恐懼孤獨終老,其實應該先和自己交朋友。當一個人喜歡和自己在一起,接受並享受當下,也能把日子過的很有意思。

害怕孤單與寂寞是推動人們採取行動的重要原因,譬如壓抑自己去順服別人、譬如想找個伴侶……而我也不例外。

在2個孩子逐漸成長、有自己的伴侶後,我開始擔心會孤獨終老,於是有了想要尋找伴侶的念頭,但一直都沒有相應的人出現。然而這個議題,在我學正念認知療法以後逐漸消失了。不是說正念認知療法有教這部分,但我的確是在不斷地正念練習中,解決了恐懼孤單終老的議題,並且交到了陪伴我一生的好朋友——我自己。

和自己交朋友  從慢慢吃飯找回與身體的連結開始

這個與自己交朋友的過程不容易,畢竟我們從小便習於從外在的物質世界來得到滿足,神經路徑也是透過與身邊的人、網路世界、食物連結,以獲取身心的滿足,因此我和自己根本就不熟。

剛開始學正念認知療法的時候,我一直覺得怪怪的,不曉得做那些正念認知療法提到的慢慢品嘗食物、身體掃描要幹嘛,尤其覺得打坐更是無聊。所幸我跟《射雕英雄傳》的郭靖很像,不懂沒關係,反正先信了再說。就這樣抱著不疑的心傻傻練,慢慢地,發現跟自己愈來愈熟了。

味覺因為慢慢吃東西而變得敏銳,可以發現食物分解後的變化,還有從食道進入胃裡的感覺。拜託!我之前只在腦袋裡「知道」有食道和胃,直到痛了才會「感覺到」它們真實存在。由此可知我和身體的關係不太友善,總覺得它會幫我做事沒錯,但是又哭又叫的實在很煩。

然而,自從我開始慢食,漸漸用不著吃那麼多,變瘦之餘,美味感還大大提升。

正念認知療法教導人要覺察自己的念頭和感覺。雖然遇到問題時,忍不住會想依賴他人,期待有人能傾聽,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歷程,儘管你希望伴侶或朋友能理解,但他可能會說你的痛苦不算什麼、或很難抓到你的感覺,討拍不成反被打臉,反倒讓自己的孤單加了3級。

和自己在一起  好好待他、他也會好好對你

以前我的感覺很粗略,念頭也是模模糊糊的。靜下來覺察以後,我對自己變得比較慈悲,心情不好時,能像是對待孩子一樣,好好傾聽自己的聲音,也能搞清楚來龍去脈,從根源把死結打開。慢慢地,生活中那些困擾我的事變得比較少了。

透過各種正念練習,觀察與體會身體的變化、心裡的念頭和感覺,我既像個老師了解學生的困難,又像個家長能疼惜孩子的痛苦。幾年下來,我跟自己的各個部分與層面變得熟識,彷彿身邊有個忠實的老朋友,只要你好好對他,他就會好好對你,這要比實體人來得可預期多了。

隨著與自己的連結愈來愈深,我感到愈來愈安定,孤零零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感受則愈來愈淡了。

不曉得你能否覺察到我們都以某種方式連結著。在你需要的時候,只要發出訊息,遠方那個與你並非實體相識的我就會被叫起床,把經驗寫下來陪伴你。你說,你真的孤零零活在這個世界上嗎?看來不是。如果願意打開與物質世界連結以外的管道,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並不孤單。

一個人去吃到飽  與食物、自己相處

學會好好吃飯之後,我發現生活也默默起了變化。

我們全家都是吃貨,為了餵飽大家,原本到大賣場搬貨都是快10張小朋友(千元大鈔)出走,才能囤滿家裡2個冰箱;儘管如此,還是一下就消化完,又得跑一趟大賣場。後來為了確保孩子即使與我同住,也不會被動變成靠媽族,我們開始了一家分3組開伙的日常。大包裝食品不再適用,我比較少到賣場了,開始了蹭小孩食物的生活。

女兒長期觀察我煮飯的模式,也跟著一煮就是煮了一卡車,讓我開冰箱就有得吃。但隨著女兒工作地點轉換,離家太遠,沒時間煮飯;而我的行程又密集到沒時間自己煮(根本就是懶),最近演化為靠外送覓食。每天最大的娛樂則是逛網站找好吃的、或沒吃過的美食,享受默默才寫論文沒幾個字,食物就親送到家的服務。

除此之外,因為學了正念,早已經體驗到細細品嘗食物,要比囫圇吞棗好上1萬倍的滋味。上回到宜蘭演講,5個小時的演講拆成下午和晚上,趁著中間3小時的空檔,我跑去吃到飽餐廳,驚豔於一個人靜靜拆螃蟹的美味,不用忙著跟人家說話,更能專心致志於品嘗食物的味道。從此開始了自己一個人去享受美食的習慣,靜靜地與食物相處,與自己相處。

當我哥知道我竟然一個人跑去台北美福吃中餐,他不解地重複拋出問句:「一個人去吃到飽?一個人去吃到飽?」

的確,用餐時一整個大廳人聲鼎沸、杯觥交錯,當中有一個人靜靜地拆著4隻螃蟹,看起來的確很違和,引來陌生人的好奇心也是必然。

放下習慣與擔憂  不必努力、享受就好

回頭想想,人出生確實是一個人來的,為了進入社會,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努力學會與群體共處;但隨著生命階段的推進,原本為共生體的家人,也會有自己的發展任務,無法同步,到了這個階段,又得回頭努力學會與自己相處。

與我同齡的朋友們有時會唏噓,不得不學習一個人過生活。

仔細想想,無論和群體或和自己共處,其實根本不需要「努力」。需要努力是因為留戀與固著過去,心中有個應該要如何才叫幸福的藍圖。如果能夠放下過去的習慣與擔心未來孤寂終老,用「享受」的心情與現在相遇,日子一樣過得有滋有味

(本文摘自郭葉珍著,《和自己,相愛不相礙: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愛的正念生活》,三采出版)

2021/01/25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50+線上學校|林麗琪的植物水彩畫】!影音課程永久觀看
https://pse.is/4bx9r4

加入50+LINE!你的老後不一樣!
https://reurl.cc/9pDM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