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南 新村

化 南 新村

化南新村建築為雙併式兩層樓房、外觀為清水紅磚,窗台以傾斜方式設計,相當特別,是台灣少見戰後文教建築。(記者楊心慧攝)

2020/02/22 23:32

〔記者楊心慧/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為擴建教學大樓,原本計畫拆除教職員宿舍「化南新村」,但2018年台北市文資會登錄為「聚落建築群」,政大不服,提行政訴願,文資案被撤銷,須重認定,下週一(24日)進文資會,當地居民盼維持原審議不減範圍,政大則主張縮減;去年底榮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等5項大獎的《陽光普照》,有部分場景在化南新村拍攝,導演鍾孟宏也希望化南新村的老房子都能保存。

24日進文資會

政大在2015年選定位於文山區萬興里化南新村進行教學大樓改建,想拆除部分建物,遭居民、文資團體抗議,2018年1月送文資審議,獲委員一致共識保留,登錄為聚落建築群,導致擴建計畫生變,政大不服,以台北市文化局有行政瑕疵為由,向台北市法務局訴願審議委員會提行政訴願,去年4月台北市文化局被認定有行政瑕疵,文資案被撤銷,文資會程序需重走再次審議。

化南新村24日將進文資會審議,化南萬興願景團隊召集人陳淑美表示,化南新村保有良好文人聚落建築群,具有歷史及文化集體記憶,當地居民都希望能夠維持原審議,不要縮減範圍。

鍾孟宏受訪表示,當初拍攝《陽光普照》找尋場地,花了不少時間,找了上百個地方,才找到有溫馨氛圍的化南新村,現今保存下來的老房不多,不少具情感的老建物都遭拆除,或許蓋校舍也不見得要拆,可藉由修繕作為校舍,讓學生上課,台灣對歷史保存概念較薄弱,這類建物也越來越少。

政大校長郭明政表示,樂意化南新村一部分作文資使用,另一部分學校沒地,希望能夠縮減二分之一的範圍,政大已釋出誠意,盼市府、文資委員考量土地的權益問題,學校需校地發展。

台大副市長蔡炳坤受訪表示,下週文資會將確認化南新村身分,審議後若具文資身分,就會要求學校做保存計劃,其中也會讓學校寫出校方需求,市府和政大會充分溝通,只要不違背文資法都能討論。

化 南 新村

化南新村位於台北市文山區萬興里,是政大1960年代初期興建的職員宿舍,溫馨氛圍吸引導演鍾孟宏拍攝《陽光普照》取景。(記者楊心慧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化 南 新村

Photo Credit: 政大學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是來自關鍵評論網校園版的選文:除了學校校園,大學生活更重要的一個空間是校園旁的生活圈。在政治大學旁,有一區台灣罕見的文人眷村:化南新村,在拆遷風波之後,變成了居民和創作者們在地想像的創生地。

你知道政大附近有一個都市少有的安靜之地嗎?這地方因為其特有的眷村氣息,吸引電視劇《犀利人妻》、《通靈少女》的原著《神算》等拍攝團隊,這裡就是化南新村。化南原為政大教職員宿舍,原住戶多已搬出,僅存一戶原有住民。然而,活躍於化南的村貓、舊住戶與紀錄片團隊,都將持續為這片土地帶來生機。

日常化南 隱匿在華廈旁

從政大校門口出發,步行不到五分鐘,穿越重重公寓大廈、繞過萬興國小後,便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一排紅磚牆遮掩著舊式房屋,一兩隻貓或爬或臥於屋簷上,偶有附近居民途經此處小巷。這裡就是化南新村,一個現已近乎空城的政大舊宿舍。1990年代後部分屋舍拆除,另蓋起現在村外周圍的化南新廈。自政大拆屋後,老住戶多已搬遷離去,直至2015年政大為蓋法學院新大樓,決議拆完剩下的老屋。

清晨六點多,陽光輕灑在化南新村內一道又一道的紅磚牆上,因為磚牆不高,一眼便可望進人家庭院裡。院裡的芒果樹枝椏茂密、日光穿梭其間,人們隱約可見老屋部分鏽蝕的白窗櫺。轉身再看,眼前不到五步距離的另一邊牆緣上,趴著一隻黑背黑臉、白腳踝的貓,牠鎮定地看著你,尾巴像搖扇般地搧在紅牆面的綠苔上,人一靠近,牠也只是不慌不忙地起身,沿著牆緣跨步離去。

約從十二年前開始,每天傍晚五時左右,在化南小公園都可以看到一群流浪貓乖乖地低頭吃飯。當時,剛與化南舊住戶苑舉民結婚的王曉敏搬進化南新廈,已有十一年養貓經驗的她,察覺到對面小公園附近有不少流浪貓徘徊,便開始了定點定時的餵食工作。那時候前政大教授丁敏在停車場餵貓,王曉敏則在小公園餵,後來再遇到同為化南鄰里的黃心慈,「剛好大家都有養貓,碰到面就會聊天。」王曉敏說。她回憶,三人因貓結緣,更組成小團體「貓媽媽」,照顧在化南新村、甚至整個萬興里的流浪貓。

王曉敏指出,她最開始餵貓時小公園附近有十幾隻,但貓媽媽都會視自己能力把生病的貓咪帶回家養,所以現在公園只有五隻貓,而貓媽媽稱之為「老虎五隻」。夜裡行經化南新村時,因為巷弄錯綜複雜,所以有些人一不留神就會迷失方向,但是這個迷宮卻難不倒生活在其中的貓。王曉敏笑著指出:「牠們都知道我和丁教授的回家路線,晚上十點多會出現在路上攔截我們要『罐罐』(指貓咪們的飼料)。」藉著貓媽媽多年的餵養,現在的化南除了幾間屋子仍有短期租賃的住戶外,也成功保住另一群「小居民」,直至現今,村貓們的足跡仍處處可見。

化 南 新村

Photo Credit: 政大學聲化南新村居民的自主組織:貓媽媽,每天近傍晚六、七點都聚集在化南小公園,陪伴、餵養村貓。

環境保存鄰里記憶 記憶帶起保存意識

與化南比鄰而居36年的萬興里其中一位鄰長廖碧霞,她雖不是化南宿舍的住戶,卻早已熟悉那裡每條巷弄的景色。憶起她孩子還就讀萬興國小時,她笑著描述:「每天早起帶著孩子經過化南去上學,兩個小孩一玩鬧起來,馬上一人選一條巷子跑去。這一秒看不到人影,下一秒就在巷弄的另一端會合。」

因為村內的屋舍都是一間挨著一間蓋,屋子間的巷弄寬度不到十步遠。對於廖碧霞而言,她與孩子的笑聲和回憶仍回響在這些緊密連結的巷弄間。兩年前,當已長大到二十幾歲的廖家孩子聽聞老屋將拆的訊息時,更大吃一驚地說:「為什麼要拆,就只是為了蓋教學大樓嗎?政大真的沒地了嗎?拆掉多可惜呀。」

「我們說拆掉可惜,政大回應會留八棟屋子,但只留八棟建築物有什麼意義?」化南萬興願景團隊的主力之一陳淑美無奈地說,這裡有過去的歷史記憶,還有活過半百的鳳凰木,而臺灣藍鵲、化南村貓至今也仍棲息在內。拆掉一點,就遺失許多從過去累積至今的生活痕跡。陳淑美費時費力找尋老教授們和其遺眷,再採訪撰寫出《他們的人生與臺灣記憶:化南人物說化南》一書。快速翻動書頁,陳淑美無論翻到哪一張黑白照片,都能立即說出這些舊住戶的名字和相關回憶,「這本書我們還沒打算出版,現在只是自己人集資印刷而已。」談起為何要寫出這本口述歷史,陳淑美語音漸小地說:「就算以後真的保不住化南了,至少我們已經盡量記錄下它存在時的樣子。」

空城的以前以後:文人眷村,化南價值

化南新村建於1960年代,和當時相隔不到幾百公尺的道南新村,同為政大教職員宿舍。苑舉正、苑舉民兩兄弟年幼時,隨父親苑覺非(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來到政大,遷入剛蓋好的道南新村。苑家住了近20年後,道南新村進行部分改建,這時苑家才搬進化南新村。

化南新村有別於其他軍眷村,屬於臺灣罕見的文人眷村,一家之主都為政大教職員,所以家庭氣氛更重視教育。回憶童年時苑舉正說,雖然小孩子也會一起玩,但大多數時間都是留在家讀書、互動並不多。苑舉民對這個村子的記憶則更為熱鬧:「每一天早上都有鳥叫聲,下午小學下課後就是我們小孩子的嬉鬧聲。」

苑舉民說,因為教職員宿舍就在學校附近,那時的政大生都可以直接來老師家請益,「小時候家裡都有黑板與粉筆,而且每天都有不少學生到家中吃飯,母親煮的飯雖然不好吃,但當時學生比較窮,至少不需要花錢。」苑舉正也補充道:「因為來的學生很多,所以家裡角落都會直接放一大袋麵粉,才夠做麵填飽每個人的肚子。」「但這樣的師生情誼,現在都已不復見。」苑舉民感慨地說。隨著城市發展,化南已歷經各種改變,如以前一望無際的稻田消失了、百多戶居民也只剩一戶。苑舉民回憶,以前村內居民都能活到較大的年紀,像父親苑覺非享壽一百零一歲,他認為這歸功於化南新村的環境:「在一個人性化的環境裡生活,是可以活很久很久的。」

化 南 新村

Photo Credit: 政大學聲和其他眷村相似的街道房舍,化南新村的特色即是罕見的「文人眷村」,與鄰近的道南新村都是政治大學的教職員宿舍。苑舉正教授、沈可尚導演也都是化南人。

「憶南忘」後不說再見

二十幾年前當政大拆除部分化南新村,改建為新廈時,同時也安排分配新房給舊住戶,因此也就陸續搬離化南新村,苑舉正一家也不例外。至今,化南新村仍有短期租約的住戶搬入,與僅剩的一名原住戶。對此苑舉正直言不諱:「就是有關於錢的事,時來運轉、沒有人會做不一樣的決定,因為有新的房子住,大家當然願意住進去。有的人也是把新房子賣一賣就出國了。什麼樣的原因都有,大家都是為了利益做決定。」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結合科技的健保改革「SDK健康服務」:李伯璋署長親自說給你聽

化 南 新村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李伯璋被譽為「對醫界最友善的健保署長」,在任期內推動多項健保改革,讓健保資源被更妥善地運用;目前正在推進的SDK健康服務又有哪些創新服務呢?聽完節目你就知道。

從外科醫師到健保署長:單純理念,務實行動,直面問題

(02:58)署長原本是專業的外科醫生,做器官移植已有四十幾年的經驗。談到轉任管理職的原因,一方面除了來自長官們的推薦,最主要還是因為一個單純的理念:「想改變台灣的醫療環境,讓台灣民眾與醫療人員都能得到最好的健康照顧。」

李伯璋署長也提到,過去身為外科醫師的經驗,讓他能用公衛的角度看醫療生態體系,與同仁一起努力。健保署近期推出了書籍《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 健保改革日記3.0》,內容就是由同仁們根據管理思維合力撰寫完成,也是希望透過這個方式,讓人感受到每個政策都具備同理心,讓管理能回歸到互相的尊重與信任。

(07:19)「醫療人員其實是非常有理念的,他們需要長時間耐心照顧病人,是很不容易的一份工作。」署長在當醫生時知道醫療人員的辛苦,所以轉換管理職身份後,時常鼓勵同仁政策的同理心,務必尊重每個職位的不同思維與專業、制定合理化的規定,因為健保署是一個平台,讓大家好做事的平台。

化 南 新村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健保署長李伯璋。

把錢花在刀口上:讓需要的人獲得照顧

(14:30)馬力歐接著代聽眾發問,如果遇到資源分配與理想有差距時,署長會怎麼處理這樣的衝突呢?署長回答,健保是有總額的,也就是國家一年安排多少預算照顧健保體系,署長表示「我無法決定開源,但我可以節流,把錢花在刀口上」。

身為署長,即是要考量如何將健保資源做最好的利用,才會有「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調整」的政策。我們能把不必要的藥品與檢查省下來,再將多出來的資源重新分配,提供給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科技與健保的結合:分級醫療、健保快易通APP

(20:00)隨著技術發達,科技的運用變得越來越重要。要怎麼樣結合科技讓健保變得更好,在這六年的發展過程裡變得尤為重要。過去大家都會「直接衝」,不論大病小病,都直接奔向大醫院。為了讓基礎醫療體系也能發揮效用,首要解決「資訊流通」的問題,並推動「分級醫療」制度。署長表示,「診所的醫師專業能力都沒有問題,唯一只差在診所沒有大醫院的設備。」

為了讓病人檢查的各項資訊在基層診所也能看得到,由健保署推動資訊同步化的網路建置,讓診所醫師也能查到病人所有的檢查結果,不只病人安心,更為分級醫療打下基礎。這個措施也在疫情期間發揮極大作用,當醫師能看到病人的病史與旅遊史,就能做更準確的判斷。

(24:10)疫情帶來的變化也加速了健保快易通APP的使用,下載數從最一開始的23萬突破至1000萬人。署長直言,與五大電信公司合作後,讓手機認證更加快速方便。健保快易通不僅能查閱過去三年就醫的資料,下載健康存摺的功能也能幫助了解家中長輩的病症、照顧健康。

化 南 新村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SDK健康服務的概念:讓健康存摺的資料運用最大化

(26:59)健康存摺是醫療院所上傳給健保署,健保署再將資料回歸於民眾。署長表示,「台灣有許多關於醫療的新興科技,當生技公司取得民眾的同意獲取資料,便能進一步提供相關服務給民眾。」

藉由健康存摺SDK,產業端能夠運用資料開發更多健康照護服務,回饋到讓民眾有感的生活及健康改善,並強化慢性病危險因子的控制與管理,達到健康促進、預防疾病,減少醫療資源使用,維護健保永續經營。

在推動SDK健康服務連結時,最重要的即是個資的保護。在資料授權過程中,即使透過SDK介接第三方APP服務,民眾對於自身健康資料,依然保有高度的自主權。

(37:51)曾被譽為「對醫界最友好的署長」,在節目的最後李伯璋署長也直言:「現在是關鍵時刻,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做好分級醫療。」署長相信,重點不是把壓力都放在醫院與醫療人員身上,落實分級醫療與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是當前最重要的政策。在尊重醫療專業的前提下,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並將醫療資源妥善分配,才是全民之福。

了解更多SDK健康服務連結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