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B�@��ͬ��U��

�x�W���H����`�ͬ����ͪ��@��ͬ��U���q�A���O�C�H�C��1.1����(�C������25,000�����A�άO���~��880�U����)�C�L�h�Q�l�~�A�U���q���_�H�g�ٵo�i�Ӧ����A�~�����v���F5 ~ 7 %�C��@��~�Ať���]���U���귽�^�������G�A�����v�w����1 %�C

�U�����i�U������80 ~ 90 %�A�䤤�t���q��45 ~ 49 %�C�U�������z�զ��A������26 ~ 37 %�A�콦����17 ~ 21 %�A��������4 ~ 8 %�A������4 ~ 8 %�A�p�l��10 ~ 35 %(�x�_�����F35 %)�C���p�i�^���������30 ~ 50 %�A�G���R���a�^���귽�ơA�ιF��q���\��C�b�����^�����P�ɡA���A�I�ƪ�(�p�콦)�B���r�`������(�p���ȹq���B����O�ޡB�U���D�êd)�A�]�@�֤����^���A������t�������B�z�C

�ͬ��U�����A���@�Ǥw�Q���O�p���i�����^�������A�]�A�o�콦�e���B�o�����e���B�o�K�T���e���B�o���ȹq���B�o�A�ĪŲ~�B�o�a�q(�T���@���A�q�����B�N����B�~����B�ӤH�q��)�B�o�T�����B�Ψ�Ҭ������o�]�W�q���B�o���ƪo�B�o���L���A�ѸӲ��~/�e���s�y�өζi�f��ú��^���B�z�O�����O�p�޲z���u�귽�^������v�A�A�Ѧ^������̩ҿסu�귽�^���|�X�@�p�e�v�^�X�����ϥ����B�^���ӡB�a��F���M�䶤�B�^���A�ͼt�C�o�˪��u�귽�^���|�X�@�p�e�v�������O�p�B�@���A���x�W�ثe�D�n���귽�U���^����סC

(�G)�B�Ʒ~�o��

�Ʒ~�o�󪫪��q��j�A�ӷ������]ù�U�ݡC�ڤu�~�������p�A�Ʒ~�o�󪫪��ƥX�q�~��1800�U�����A���]�A�ؿv�o�󪫡B�o�g�B�ιA�~�o�󪫡C�䤤�@�����ݦ��`�Ʒ~�o�󪫡A�p�����o�󪫡B�ּo�ƩΨ���ìV���o�󪫡B�o�o�d�B�o�����B�q��êd�B�q���l���Цǵ��C�䤤�@�Ǻ������A��I�ơA�p�o�o�����B�o��ƪ��o�d�B�q��êd�B����L(�p�콦�s�~)�o�󪫵��C

�Ʒ~�o�󪫤��A���Ǥw�Q���i�ݥH�^���B�z�̡C�ӬF���]���y�~�̦ۦ�B�z�B�]�k��q�ΦA�귽�ơC�Y�~�̵L�k�ۦ�B�z�A�h�i�e�U�X��M���~�̡B�N�B�z�~�̳B�z�C���`�Ʒ~�o�󪫤��M���B�B�z�ݦV�F���ӳ��C�o�ɡA�Ȧ��������e�q���̲׳B�z�t�B�̲׳B�m�����J�t/���ҩ��A�����_�f�i�~�C�����ʽ�P��ͬ��U�����Ʒ~�o�󪫡A�i�I�O�e�U�F�������I���εI���l�B�z�C

�T�B�o�󪫤��B�z

�b����C�Q�~�N�A�U���q�ؼW�A�ܦh�U�������M�A���֦a��U����m���Y�A�a��F�����⤣��A���ؤF�������汻�I���A�θ����W�e�a���ؤ@��ΰϰ�ʲ��åͱ��I���εI�Ƽt�A�w���X�Τ��}���U�����[���ʳ��B�ﵽ�B�κ���ơB���Ҵ_�|�B�i�����Һʴ��C�@��ͬ��U���Ѷm�����M�䶤�������榬���B�M�B�B�α��I�����޲z�A�����ϰ�ʱ��I���h�ѿ������O���޲z�C

全台人口負成長,垃圾量卻不減反增。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再創新高,全國合計986.9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22.2公斤廚餘與417公斤的垃圾。

其中,六都產生全國超過七成的廢棄物;六都中,以台北市人均垃圾量最低,桃園市最高。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2020年一般廢棄物產生量持續創新高,每人每年約產生417公斤的垃圾。資料照,孫文臨攝

2020全台廚餘產生量高 焚化量能減、掩埋量增

2020年台灣首度迎來人口負成長,但廢棄物卻未減量。環保署統計,2020年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986萬9675噸,為有統計以來的新高。

2020年一般廢棄物總量較2019年成長約0.5%,增加了5.7萬噸;當中可再細分,約有53%為資源垃圾、41%一般垃圾、5%廚餘。廚餘的年成長率更是高達6.3%,平均每人一年產生22.2公斤的廚餘與417公斤的一般廢棄物。

由於全台多座垃圾焚化廠陸續達使用年限,進入屆齡整改期,2020年的一般廢棄物焚化處理量,也較2019年減少了25萬噸(達378.9萬噸);衛生掩埋量則較2019增加2萬噸(達10.6萬噸),創下10年來新高。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南投縣草屯掩埋場堆置大量廢棄物,曾於2020年11月發生大火。資料照,環保署提供

2020年回收再利用量則增加28萬噸以上(達580.7萬噸),回收率約為58.8%,較2019年的56.2%比率略微提高。

垃圾妥善處理率連年降 跌回20年前水準

近五年來,根據環保署統計,全國一般廢棄物「妥善處理率」[1]連年下降,從2016年的99.1%,降到2020年只剩94.8%,跌回2001年水準。

2020年底結算時,未處理的暫存廢棄物還有53.2萬餘噸,創下2018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

全台50多萬頓垃圾尚未處理,是否跟焚化爐整改有關,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對此解釋,全台各地焚化廠確實陸續進行整改作業,但整改期程僅是延長原先「歲修」工作時間,若地方政府妥善調度,不至於造成垃圾無法處理的問題。

環境督察總隊長李建育表示,會進一步了解各地申報狀況,以及妥善處理率下降的原因,原則上是暫存於掩埋場再進行資源化、燃料化處理。

六都人均垃圾量佔全台七成 北市低於全國平均

各縣市資料顯示,廢棄物暫存量以桃園市19.3萬噸居全國最高,人均廢棄物產生量則排全國第二,僅次於基隆市;妥善處理率最差的則為南投縣(60%)及雲林縣(63%),兩縣市加總起來,共有24萬噸的廢棄物暫存待處理。

此外,比較各縣市環保機關的一般廢棄物統計數據,六都產生全國超過七成的廢棄物。首都台北市的人均廢棄物量為本島最低,每日僅0.81公斤,每年約297公斤,低於全國平均的417公斤。

相較之下,桃園市的人均廢棄物量最高,每人每日產生約1.52公斤的垃圾,為六都之最。

全國「暫置廢棄物」第一名 桃市:境內僅一座焚化爐

比較歷年數據,近三年來桃園市的「人均廢棄物產生量」逐年增加,廢棄物妥善處理率也連年下降,2020年大跌6%,只剩85%,為六都最差,有19.3萬噸的廢棄物暫存未處理,為全國最多,占全國「暫置廢棄物」的35%。

根據統計,桃園市的一般廢棄物總量由2011年的67.1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125.8萬噸,十年來增加了將近一倍。雖然回收率達六成,每年仍有約50萬噸的廢棄物需要焚化或掩埋處理。

對此,桃園市環保局表示,由於桃園市近年來的人口持續成長,也增加了廢棄物總量,但桃園市境內僅有一座焚化爐,每年的處理量約40萬噸,因此出現廢棄物暫存的狀況。為了解決問題,桃園市也正在設置「觀音生質能中心」預計年底前可以運轉,屆時可增加21萬噸的焚化量及4.9萬噸的厭氧消化設備,有助於解決桃園市暫存廢棄物的去化。

註釋

[1] 一般廢棄物妥善處理率=一般廢棄物處理量/(一般廢棄物產生量+上期期末一般廢棄物暫存量)*100%。資料來源:環保署。

作者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Link copied !

  • 不自然地景

  • 垃圾為何燒不完?

  • 不燒還能怎麼辦?

  • 焚化非萬能



垃圾滿島台灣燒不盡的廢棄物困境

最後更新時間 2020/12/11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當垃圾從手中被丟出,它最後會落腳在哪? 近年來,台灣許多地方出現人造風景線:一座座從地表不自然隆起的「垃圾山」,它們屹立不搖,不見消失,近期更不斷傳出垃圾悶燒引發大火,突顯出台灣的垃圾問題,終於來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爆量期。 這些難以消化的負擔遠在山區,近在海邊。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 video.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 video.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 video.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 video.

你已看完所有文章

往下看更多報導



從單一縣市觀察,至2020年9月,桃園市約有17萬噸堆置垃圾,堆置量為全台之首。 過去,桃園市仰賴唯一一座由民間經營的欣榮焚化廠,就足以處理全市垃圾。然而近五年桃園市增加19萬人口,製造的垃圾量也急遽倍增,每日約有150噸垃圾無法處理,估計至2020年底總堆積量將達20萬噸。

各縣市垃圾堆置量排行

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各縣市環保局(2020/09)

排在第五位的台中市儘管有3座公有焚化廠,同樣也面臨人口成長問題,近兩年垃圾量已超過可處理量,來不及燒完的垃圾只能暫時打包堆置。 至於沒有營運中焚化廠的南投縣、雲林縣、新竹縣、台東縣及花蓮縣,垃圾處理原先靠其他縣市代燒,縣市內掩埋場、垃圾轉運站已先堆放部分待處理垃圾。 台灣垃圾處理以焚化為主,僅少部分採掩埋法,未來其他縣市焚化廠陸續整修,堆積問題將雪上加霜。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以下簡稱督察總隊)簡任技正蔡蓬培表示,2020年全台垃圾暫置量約60萬噸,2021年起,全台半數焚化廠陸續進入整備期導致垃圾處理量下降,堆置總量將上看100萬噸

01

垃圾熱值高、設備老舊 焚化量能越來越少

事實上,每座焚化廠可處理垃圾量多寡受限於垃圾焚化時產生的熱值。根據環保署資料,過去家戶垃圾以廚餘和紙類占大宗,這兩類垃圾的熱值偏低,因此早期焚化廠的設計熱值也偏低,每公斤約1350至1600大卡。 但隨著垃圾成分改變,近年送進焚化廠處理的塑膠垃圾比例增加,從十年前的15%,至2019年增長至18%。塑膠熱值約在每公斤4000至5000大卡 ,幾乎是目前焚化爐設定熱值近兩倍,而當垃圾熱值升高,焚化廠可處理垃圾量跟著減少。

台灣焚化垃圾性質分析

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各縣市環保局(2020/09)

以台中文山焚化廠為例,1995年完工營運時,焚化廠設計熱值為每公斤1500大卡,目前垃圾熱值已增加到每公斤2200大卡。台中市環保局副局長陳政良說,原本文山焚化廠每天可燒900噸垃圾,現僅剩600噸。

再加上焚化廠設備日益老舊,處理量能下降。截至2020年11月,仍在營運的24座焚化廠中

有12座廠齡已超過20年。

環保署表示,為提升既有焚化爐的效能及改善空污設備,預計在2024年以前完成17座焚化廠的整理改善工程,扣除已完成整改的北投、木柵及新店三座焚化廠,將有14座焚化廠將進入整改期,未來三年台灣垃圾處理量能將更加吃緊。

02

事業廢棄物及廚餘 排擠焚化處理空間

除了硬體設備限制,焚化廠兼燒一般事業廢棄物,每年至少排擠掉二至三成一般垃圾處理空間 來自公司行號或工廠的一般事業廢棄物與家戶垃圾不同,絕大部分並不適合以焚化處理。舉例來說,常見一般事業廢棄物如塑膠工廠的下腳料、營建廢棄物或汽車粉碎殘餘物等,因為含氯和溴等物質,焚化時容易腐蝕爐體,導致焚化爐破管停爐、壽命縮減。 根據環保署統計,2001年至今,全國焚化廠焚燒一般事業廢棄物比例從2001年18%,成長至2019年26%,其中2015年焚燒比例達35%為歷年最高紀錄。 2017年因《廢棄物清理法》(以下簡稱《廢清法》)修法,將原為一般事業廢棄物的事業員工的生活垃圾

例如集合住宅、辦公大樓工業區等生活垃圾

認定為一般廢棄物,2017年後焚化垃圾中一般事業廢棄物比例減少,不過仍占處理量中的二至三成。

事業廢棄物占焚化廠處理量比例變化(2010-2019)

單位:% 資料來源:環保署焚化廠營運年報 註:2016年通過《廢棄物清理法》修正案,更改事業廢棄物定義,將事業員工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從納入一般廢棄物,也就是說,集合住宅、辦公大樓工業區,工廠事業廢棄物等原先為事業廢棄物之垃圾,在修正案通過後成為一般廢棄物,因此2016年後焚化垃圾中一般事業廢棄物比例減少,不過仍占2至3成處理量。

然而,焚化事業廢棄物的價格比家戶垃圾高,許多焚化廠為了營運考量,無法放棄這筆垃圾財。 2015年高雄市焚化廠提高事業廢棄物處理價格,垃圾清理業者為降低處理成本,送往南部的事業廢棄物又往中北部回流,中北部焚化廠能處理的家戶垃圾餘裕量下降。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2015年事業廢棄物回流中北部,垃圾清運業者在台中文山焚化廠區前塞成長龍。

再以新竹縣為例,由於新竹縣沒有焚化廠,垃圾都送往鄰近的新竹市和苗栗縣的焚化廠代燒。然而,近年新竹市焚化廠進場的事業廢棄物量不斷攀升,從2015年的7萬5千噸增加到2019年的11萬9千噸,事業廢棄物進場的量更已超過一般廢棄物,自家的負擔變大,能代燒新竹縣垃圾的量能也跟著減少。 2020年6月,當時的新竹縣環保局代理局長羅仕臣就表示,新竹市的焚化廠因為和其他事業單位簽訂合約,目前能撥給新竹縣的垃圾處理量一天最多150噸,萬一遇到焚化廠歲修,垃圾就只能先堆置在掩埋場。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家戶垃圾遭排擠,除了事業廢棄物處理價格高,對焚化廠營運誘因大,另一方面也和地方政治介入有關。

03

地方本位主義 跨區合作難

2015年雲林縣及南投縣就曾爆出垃圾危機,當時雲林縣長李進勇向中央求援,希望環保署協調尚有餘裕量的台北市焚化廠代燒雲林縣的垃圾。事件曝光後,在台北市議會引起軒然大波。 台北市長柯文哲當時解釋,因「救急不救窮」、「垃圾不分藍綠」,才配合中央調度幫忙燒垃圾,但也要求環保署通盤思考,訂出一套適用於全國的垃圾處理辦法。最後台北市議會決議,代燒外縣市垃圾量不得超過北市垃圾量的3%。 不過,目前台北市部分的廚餘去化,以及部分焚化爐的底渣,仍是運到外縣市再利用廠處理。

難履行互惠條件 成代燒最大絆腳石

除了台北市有餘裕幫助其他縣市,有4座焚化廠的高雄市也有能力協助外縣市代燒垃圾。只不過,高雄市向有代燒需求的縣市提出互惠條件:每代燒1噸的垃圾須運回1.8倍的底渣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焚化垃圾後產生的底渣包含未完全燃燒的垃圾,以及不可燃的金屬,成分相當複雜。

據環保署資料,焚化爐處理垃圾過程中,每燒100噸垃圾約產生15至20噸底渣及5噸飛灰。底渣經過處理可做成再生粒料用於公共工程,但自2016年起,陸續傳出底渣違法棄置案件,突顯出底渣再利用的瓶頸。

對於沒有焚化廠的縣市來說,既無法自力更生處理垃圾,也無力處理更多底渣,這些互惠措施等於是不平等條約。

這樣的互惠機制不合理。換那麼大量的底渣回來,我們也沒有那麼多公共工程可以使用。 我們沒辦法幫他們處理底渣,他們就不願意幫我們收垃圾,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林隆儒 南投環保局副局長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我們算一算,這些成本加總起來,每一噸垃圾處理費用要5127元,比其他縣市高出很多。

郭建成 台東縣環保局代理局長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廢清法修法賦權中央 垃圾調度仍卡關

其實早在2016年就有立委注意到垃圾危機,提出《廢清法》修正案,其中第28條規定焚化廠需優先處理一般廢棄物,有餘裕才能處理事業廢棄物。此外,中央在必要時可調度各縣市的焚化廠,各縣市不得拒絕,並有權訂定統一調度方式、費用等規範。 這似乎授予環保署統籌調度的尚方寶劍,垃圾問題應可迎刃而解。但2017年《廢清法》修正案通過後公告實施至今,垃圾堆置還是日益嚴重。

包括事業廢棄物排擠、互惠機制無法履行、地方議會設限等等問題,這些都不是一個法條就可以解決的。

蔡蓬培 環保署督察總隊簡任技正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環保署在寫調度辦法時,不是把影響環境的必要條件寫出來,而是規定發生天災人禍或一些滿嚴苛的條件。這些條件都達成,這些縣市才能申請調度。 他等於是提了很高的門檻,讓有垃圾問題的縣市很難去申請調度。

謝和霖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垃圾清運無退路 全國掩埋場容量僅剩10%

由於區域合作失靈,沒有營運中焚化廠的縣市,包括雲林縣、南投縣、花蓮縣及台東縣等縣市部分垃圾無法外運,只能回到轄內的掩埋場掩埋。

雲林縣每日300噸垃圾中就有80噸左右送進掩埋場,花蓮縣及台東縣部分鄉鎮垃圾也是就近掩埋。即便是有焚化爐的縣市,也需要掩埋場存放不可燃垃圾以及焚化爐的飛灰。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共有106座營運中掩埋場

其中31座掩埋場已經飽和,並集中在沒有營運中焚化廠的雲林縣、南投縣、台東縣等縣市。

目前全國掩埋場剩餘可掩埋容積不到總掩埋容量的10%,加上新掩埋場闢建不易,不論是未經焚化處理垃圾或飛灰,要找到掩埋空間都日益困難。 為了騰出更多掩埋空間,環保署補助各縣市進行掩埋場活化,挖掩埋場舊垃圾焚化。但焚燒舊垃圾的同時,也讓已經飽和的焚化廠處理量更加吃緊。





為了止血,環保署2017年祭出「多元垃圾處理方案」153億補助計畫,截至2020年10月已核定266件補助案。根據環保署資料,目前大半經費花在提升環保設施效能,其次是提升焚化廠

嘉義縣、嘉義市、高雄(南區)、台南(城西)、台中(文山)、台東、彰化、新北市共8座

設備,其他補助則是提供離島垃圾轉運與推動廚餘生質能源廠等經費。

多元垃圾處理方案已補助金額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環保署督察總隊 註:多元垃圾處理技術含自主處理設施規劃、垃圾打包、RDF產製、灰渣處理再利用、倉儲廠、焚化廠單元改善、巨大廢棄物再利用、廚餘回收再利用等;推動循環經濟政策如推動廚餘生質能源廠



01

機械分選加強再利用 降低進廠焚燒量

雲林面臨垃圾無法外運,縣內又無焚化管道的困境,2020年9月推動零廢棄資源化系統(Zero Waste Recycling System,以下簡稱ZWS),希望加強垃圾再利用率,降低需焚燒的垃圾量。 在ZWS處理過程中,垃圾經由機械分選,將其中不適燃的廚餘及不可燃的金屬玻璃等物質去除,只留下塑膠、橡膠等輕質垃圾,再透過破碎壓縮等處理,提供給工業廠房的鍋爐做為衍生性燃料

衍生性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RDF)燃燒後所殘留的灰份,僅為燃燒煤炭的十分之一,且易於運輸及儲存,十分便於利用。(參考:經濟部工業局)



以9月正式運轉的虎尾垃圾機械分選廠來說,每處理100公斤垃圾能產生40公斤的衍生性燃料,以及17公斤的有機廢棄物做為掩埋場覆土。虎尾機械分選廠每天原可處理150噸垃圾,約為全雲林垃圾量一半,大大減少垃圾外運到其他縣市的代燒量。 但是,虎尾機械分選廠運轉三個月就遭遇衍生性燃料瓶頸,垃圾處理量從最初每天150噸,到2020年11月只剩每天50噸左右。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雲林虎尾機械分選廠廠商表示,ZWS系統的產能超乎預期,但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資源也成了一大問題。

雲林縣環保局廢管科科長吳其臻表示,機械分選廠產出的衍生性燃料都是送往雲林六輕的電廠和生煤混燒,當電廠進入歲修期可收受的燃料大幅減少,再加上六輕受到環評限制,電廠使用衍生性燃料的比例不能超過3%,因此能收受的衍生性燃料十分有限。 由於衍生性燃料的去化管道受阻,到2020年11月,虎尾機械分選廠處理量下降到每天60噸左右。未來這些衍生性燃料能不能找到其他去處,是ZWS系統能否走下去的關鍵。



02

水泥窯加強底渣去化 空污仍是疑慮

花蓮同樣面對垃圾無處燒困境,縣政府規劃利用台灣水泥公司(以下簡稱台泥)原第三號水泥窯用地,設立再生資源利用中心,處理花蓮的家戶垃圾及一般事業廢棄物,2020年9月21日已經通過環境影響評估。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相較於焚化爐,水泥窯的優點是不會產生大量底渣和飛灰。家戶垃圾或廢塑膠、廢橡膠等事業廢棄物,經過破碎之後先進入氣化爐燃燒,產生的合成氣體和顆粒再導入水泥窯鍛燒爐做第二階段燃燒。 垃圾氣化後的物質包括硫、氯離子等,就和水泥窯中的生料混合,形成硫酸鈣或氯化鈣,其他氣體則從水泥窯既有的煙道排出。燃燒後的底渣去除金屬物質後,剩下的底渣也能做為替代原料參配在水泥中。 不過,水泥窯處理垃圾的計畫,引起周遭部落的憤怒與疑慮。鄰近和平水泥專業區的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民認為,澳花村長年忍受水泥廠和燃煤電廠的污染,未來水泥窯還要處理垃圾,污染物恐怕會更複雜。

澳花村民擔心水泥窯燒垃圾後出現更多污染物,因此反對水泥窯兼燒其他廢棄物。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台泥燒垃圾的氣化爐一天可處理的量是200噸,而花蓮垃圾的廚餘占了40%,如果做好資源回收,垃圾量可以降低到100噸以下。 除此之外,謝和霖認為,在沒有做好資源回收的前提下,水泥窯有機會焚燒含氯量高的垃圾,例如含有聚氯乙烯(PVC)的產品,經焚燒後產生的氯化氫將會腐蝕管線,水泥窯無法避免發生火災或爆炸風險。 謝和霖說,再加上目前台泥氣化爐並沒有規劃提升空氣汙染防制設備,若焚燒過程中產生含有重金屬汞、鎘、砷的排放物,將影響當地社區的空氣品質。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台泥以氣化爐兼燒事業廢棄物與家戶垃圾,卻未規劃升級空污防制設備,空汙問題成一大隱憂。



03

重啟或新建焚化廠 衝擊當地環境

除了雲林的機械分選、花蓮的水泥窯,其他縣市仍將垃圾處理的重擔寄託在焚化廠上。 為解決新竹縣的垃圾危機,縣政府計畫在竹北鳳岡地區興建焚化廠,每天可處理500噸垃圾。十八年前,新竹縣政府也曾計畫在同一地點設立焚化廠,最後因地方抗爭取消,並賠償廠商4.5億。 面對新一波垃圾危機,興建焚化廠聲浪再度捲土重來。但焚化廠預定地竹北鳳岡地區,距離北部最大的烏魚養殖專區僅500公尺,漁民擔心未來焚化爐排放的有害物質可能會污染魚塭,影響養殖水質。

今年因氣溫高,烏魚子產量、養殖量皆大減,業者擔心建焚化爐後讓烏魚產量受更多影響。



為什麼我們新竹這一區的烏魚養殖專區,全台這麼特別,而且產出來的烏魚子品質是全台最好,主要是烏魚卵在成熟時,它必須要有冷鋒來到,水溫也要夠低。烏魚子在成熟的時候,在11月初,新竹的水溫已經來到22度,所以它產出的品質是最好的

許豐立 竹北市水產養殖班班長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到時候你焚化爐在旁邊設下去,到時候我們的烏魚子,有人敢買敢吃嗎?

黃慶豐 竹北市養殖漁民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03

重啟或新建焚化廠 衝擊當地環境

台東縣則為焚化爐重啟問題爭議了十多年。2019年台東縣議會通過重啟焚化爐預算,預計花費5.6億修繕,並在2022年啟爐。 台東焚化廠在2004年興建完成,完工後只試燒過一次,當年試燒後殘餘的垃圾還留在儲坑。焚化廠有兩個爐每天可處理垃圾300噸,但台東每天的垃圾量只有90噸,最後因垃圾量不足,縣政府和廠商解約,賠償廠商19億元並靜置至今。

台東縣議會通過重啟焚化爐預算案,台東縣民仍反對讓焚化爐重新運轉。

台東環保局代理局長郭建成表示,台東垃圾暫置量有2.5萬噸且持續增加,焚化廠啟用後的前兩年,會啟雙爐來焚燒新舊垃圾,未來除了燒家戶垃圾,也會燒掩埋場垃圾和農業廢棄物。當地反對重啟焚化爐的環保團體擔憂,焚化廠將成為未來台東最大的空氣污染源,污染當地的農作生產。

未來就算啟爐,前兩年甚至還必須啟雙爐,才有辦法來把已經堆置的垃圾,還有未來活化掩埋場的垃圾來做處理。加上農業廢棄物、市場垃圾,我們經過精算,這些大概也都超過130噸以上,足以滿足一個爐啟用的垃圾焚化量。

郭建成 台東縣環保局代理局長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除了新竹縣、台東縣,包括南投縣、澎湖縣也都有意興建焚化廠。當焚化爐再次成為縣市政府的優先選項,我們距離零廢棄的目標是否越來越遠?

未來三年,當半數焚化廠進入整備期,垃圾大戰勢必開打。謝和霖認為,不管是水泥窯或是ZWS,都是後端處理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在前端處理,加強民眾從源頭分類的觀念,減少PVC塑膠以及含氯產品的使用,才能減少問題。

台灣垃圾處理方式比例

民眾並未仔細分類,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都被當成一般垃圾丟棄。

回頭看看垃圾車上一包包垃圾,仔細盤點可以發現,我們送往焚化廠的廢棄物中,有二成六是本不該出現的事業廢棄物。環保團體認為,經濟部工業局該負起責任,讓事業廢棄物回歸適合的處理管道。 家戶垃圾中,也大約有三到四成是廚餘,近期因豬瘟疫情,焚化廠處理的廚餘量不斷增加。謝和霖表示,現估計每天有超過4000噸廚餘被送進焚化爐或掩埋場。 廚餘原可作堆肥,進了焚化爐後便無再利用價值,除此之外,廚餘水分含量高,也造成焚化處理負擔。若各縣市能有更多的堆肥廠或生質能發電廠,讓廚餘能物盡其用,不僅大幅減少焚化廠負荷,也是未來垃圾大戰中的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