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神經外科權威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權威

本科於民國四十八年榮總初創時即已設成立,當初在內科部下設神經精神科,由國防醫學院教授劉鍚恭擔任主任,朱復禮、李安石、楊雲官擔任特約醫師。民國五十二年起,朱復禮出任臺北榮總神經精神科主任,是國內第一位以神經科醫師身份執掌神經精神科。民國六十五年神經精神科自內科部獨立為神經精神部,復於民國七十二年分別成立神經部以及精神部。

臺北榮總神經部下設二科二室:一般神經科、腦血管科、腦波室、肌電圖室,科室主任分別由劉秀枝、胡漢華、蘇明勳、吳進安擔任。經朱復禮主任和李良雄主任兩人精心策劃,神經內外科於民國七十八年合併,創立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下設七科一室(一般神經內科、神經血管科、癲癇科、周邊神經科、一般神經外科、小兒神經外科、功能性神經外科及神經加護病室),其後又於民國八十七年增設腦中風加護室,九十一年增設神經修復科,目前共有八科二室。民國一0二年十一月,將一般神經內科更名為一般神經科;神經血管科更名為腦血管科;神經加護病室更名為神經重症加護科,目前共有九科。

此外,本院為了提升急性腦中風之研究水準及照顧品質,結合神經內外科、急診內科、復健醫學中心、神經放射科及基礎研究人員等中風專才,成立跨部科腦中風暨腦血管疾病中心。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的成立是國內之創舉,其最大優點是促進神經內外科交流合作,工作地點相近,便於神經內外科醫師彼此溝通、隨時照會、相互支援,不僅提升服務品質,更有助於研究與教學。現今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附設有一般神經科、腦血管科、周邊神經科、癲癇科、腦中風暨腦血管疾病中心,病床共一百二十六張,其主要任務在診療各種神經系統疾病,推行臨床研究工作,並培育各級神經科醫師與技術人員。

沈炯祺 主任 神經外科 1.腦中風,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手術 2.頸動脈內膜剝離顯微手術 3.頸內-頸外動脈吻合手術 4.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手術 5.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痙攣 6.脊椎神經手術 7.內視鏡脊椎手術 8.脊椎高頻熱凝療法手術 9.脊椎骨水泥灌漿手術 10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  李旭東 主任 神經外科 1.帕金森症及頑固型疼痛之治療 2.癲癇手術及電刺激治療 3.腦中風,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手術 4.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手術 5.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痙攣 6.脊椎神經手術 7.內視鏡脊椎手術 8.脊椎高頻熱凝療法手術 9.脊椎骨水泥灌漿手術 10.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 11.頸內-頸外動脈吻合手術 楊孟寅 科主任 神經外科 腦瘤診斷與治療、癌症免疫治療 腦血管病變、顱內動脈瘤、三叉神經痛、顏面神經抽蓄 脊椎神經病變診斷與手術、脊椎側彎矯正手術、內視鏡脊椎手術、脊椎微創手術 鄭文郁 科主任 神經外科 1.腦瘤手術及微創鑰匙孔手術 2.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及顱底手術 3.脊椎微創手術 4.腦中風,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手術; 頸動脈內膜剝離顯微手術;頸內-頸外動脈吻合手術 5.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痙攣神經減壓手術 6.內視鏡脊椎手術 7.脊椎骨水泥灌漿手術 8.脊椎高頻熱凝療法手術 9.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 潘宏川 科主任 神經外科 1.加馬刀腦瘤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2.巴金森症及頑固型疼痛之治療 3.脊椎週邊神經損傷修補 鄒錫凱 (代)科主任 神經外科 1. 全脊椎神經減壓/3D微創手術 2. 各式頸胸腰薦椎脊髓神經手術 3. 全脊椎內視鏡手術 4. 3D影像導航微創手術 5. 脊椎骨水泥灌漿矯正手術 6. 脊椎高頻熱凝與脈衝療法手術 7. 腦外傷、腦中風與腦瘤 8. 神經重症醫學 崔源生 (代)科主任 神經外科 1.腦部創傷 2.頸椎椎間盤手術 3.坐骨神經痛 4.腦部腫瘤 5.頸動脈支架術 6.腦血管內動脈瘤栓塞手術 7.動靜脈畸形瘻管手術 8.水腦症引流管手術 楊志展 特約醫師 神經外科 1.腦中風、腦腫瘤、顱內動脈瘤 2.腦外傷 3.水腦症 4.脊椎神經手術 5.脊椎骨水泥灌漿手術與高頻熱凝療法手術 李崇新 醫師 神經外科 Facebook (搜尋):> > > 李崇新の神經外科 < < < ............................... 1.顱內動脈瘤手術 2.微創脊椎手術 3.腦瘤 4.顱內外血管吻合手術 5.頸椎及腰椎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  廖致翔 醫師 神經外科 1. 腦部腫瘤(膠質瘤、腦膜瘤、腦下垂體瘤、聽神經瘤等)、顱內血管病灶(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手術 2. 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痙攣 3. 腦中風、腦外傷、水腦症手術(引流管放置) 4. 脊椎退化疾病手術(人工椎間盤、脊椎骨釘/支架植入)、壓迫性骨折(骨水泥、脊椎千斤頂)、脊椎腫瘤、脊椎外傷 賴志明 醫師 神經外科 1.背痛,神經痛;高頻熱凝治療 2.頭部外傷、脊椎外傷 3.腦部腫瘤,顱神經病變,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痙攣 4.脊椎椎間盤突出、退化性脊椎疾病 5.水腦症、腕隧道症候群,周邊神經病變 6.神經創傷重症照顧 周育誠 醫師 神經外科 腦瘤、脊椎腫瘤、兒童神經外科、先天顱顏畸型、先天脊椎畸型、神經外科急重症及加護治療、腦脊椎創傷、立體定位及微創手術、腦中風手術、神經功能性手術 劉思沅 醫師 神經外科 1.腦中風、腦腫瘤、顱內動脈瘤 2.腦外傷 3.水腦症 4.脊椎神經手術 5.脊椎骨水泥灌漿手術與高頻熱凝療法手術 陳楷元 醫師 神經外科 1.脊椎微創手術、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 2.脊椎退化性疾病、脊椎腫瘤及脊椎側彎疾病 3.脊椎椎體成形術(骨水泥灌漿手術) 4.慢性下背痛治療 5.高頻熱凝及脈衝式熱凝治療 顏俊銘 醫師 神經外科 1.顱內和脊椎的良性、惡性腫瘤 2.椎間盤突出、退化性脊椎疾病、脊椎骨水泥灌漿與高頻熱凝療法 3.坐骨神經痛、肩頸痠痛、泡疹性神經痛 4.三叉神經痛、顏面痙攣 5.腦出血中風、顱內動脈瘤 6.腦創傷、脊椎創傷、週邊神經損傷 鄭澄懋 醫師 神經外科 1. 腦部:複雜性顱底腫瘤、頭部外傷手術、頭部外傷合併各種顱內出血手術、頭部外傷腦壓控制手術、轉移性腦瘤腦手術、原發性腦瘤手術。 2. 脊椎:脊椎骨刺退化顯微手術、治療頸部疼痛、手麻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骨質疏鬆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等相關手術。 3. 周邊神經病變:臂神經損傷、腕隧道症候群、尺神經壓迫手術。 孫銘希 醫師 神經外科 1. 伽傌刀放射治療 2. 腦功能性手術(巴金森氏症) 3. 光子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尹嘉展 醫師 神經外科 腦瘤、周圍神經功能治療(疼痛麻木),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痙攣,脊椎神經手術,脊椎高頻熱凝療法手術,慢性下背痛治療 潘思延 醫師 神經外科 1. 腦功能性手術(深腦刺激術) 2. 功能區腦腫瘤定位切片及切除手術(清醒手術,多模態術中神經監測手術) 3. 面神經痙攣及三叉神經痛顯微血管減壓手術 4. 癲癇手術 5. 神經疼痛診斷及治療(脊髓刺激術) 高定憲 醫師 神經外科 1.脊椎神經手術 2.內視鏡脊椎手術 3.脊椎高頻熱凝療法 4.脊椎骨水泥灌漿手術 5.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 6.慢性下背痛治療 7.各種微創脊椎手術 唐健綸 醫師 神經外科 1. 經鼻顱底內視鏡手術、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手術 2. 內視鏡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痙攣手術 3. 微創內視鏡腰椎手術、腰椎側開手術 4. 腦部動脈瘤開顱夾閉手術、經鼻顱底動脈瘤開顱夾閉手術 5. 腦部腫瘤 6. 脊椎微創融合手術、頸椎和腰椎椎間盤突出手術 7. 脊椎骨水泥灌漿手術 陳則宇 醫師 神經外科 腦腫瘤 頸椎疾病 腰椎微創手術 立體定位及功能性手術 黃智偉 醫師 神經外科 腦腫瘤、顱內血管病灶手術 顏面神經痙攣及三叉神經痛 脊椎退化疾病手術、脊椎腫瘤、微創及內視鏡脊椎手術 腦中風、腦外傷、水腦症 黃愉芬 醫師 神經外科 1.加馬刀及電腦刀放射手術 2.頭部外傷、腦血管病變 3.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抽蓄 4.腦瘤診斷與治療 5.神經疼痛診斷及治療 6.脊椎高頻熱凝療法手術、脊椎骨水泥灌漿手術、脊椎神經手術、內視鏡脊椎手術、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慢性下背痛治療 7.周邊神經手術: 周邊神經病變:臂神經損傷、腕隧道症候群、尺神經壓迫手術。腕隧道症候群、尺神經壓迫手術。

2016-12-12

在《良醫健康網》25個科別中,網友評價最高的各科醫師,這些醫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在4千多位醫師中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故事。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權威

攝影:張家毓

「妹妹5月給許醫生開腦膜瘤,這是一個高難度的手術,因她的腦膜瘤包住頸動脈,原以為術後要在醫院住上2~3星期,沒想到不到一個星期就出院!感激許醫師...」網友李明芳感謝地留言。 

「許醫師開刀技術極佳且視病患為至親,不分平假日早晚探視病人,是位醫術高明及深具醫德的好醫師!」一名台北榮總神經外科的護士給了這樣的評價。

他是許秉權,現任台北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國際抗癲癇聯盟癲癇手術亞洲區代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神經外科腦血管顱底手術客座教授,並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筆網友票選中,獲得「神經外科」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他也是史上第一位神經外科華人醫師,固定被邀請去美國聖路易斯大學擔任動脈瘤手術的指導老師;名嘴陳立宏也曾給他動過腦瘤手術。

他最高紀錄曾一天開5台腦瘤手術,平均一年重大的開瘤手術至少200多台。面對狀況較好、未破裂的腦腫瘤,手術存活率達100%、沒有一位病患死亡或變植物人;而狀況較不佳、重度昏迷的病患,也有1/3都被救活!

儘管年僅48歲的許秉權「成績斐然」,但面對現今醫療糾紛橫行、醫療制度崩壞,他曾被出院病人拿著帳單「討債」、向健保局投訴要求院方退費....身為一位外科醫師,如何面對這些壓力和挑戰?是什麼原因讓他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沒有投入醫美、仍願意堅持挑戰最難的「開腦」手術?

菜鳥醫師一小時開完刀,近乎完美的「手術紀錄」

問到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開腦」這門相當複雜的「神經外科」?許秉權提到以前在陽明大學上解剖課時就對神經解剖感興趣,「我很喜歡去看一些網絡圖,上完課也會自己在書本、或拿一張白紙去畫整個神經的路線,就好像現在的捷運網一樣,那時候開始就對這塊有些興趣。」

但真正走到神經外科的轉捩點,是從醫院實習開始。

「那時候到神經外科實習,過了下班時間我還留在開刀房。碰到一個腦出血的慢性出血病人,學長就說:『學弟,那麼認真!那你上來給你打一個洞。』其實那個手術算很簡單,就是頭上打一個洞、放一個瘤管這樣,但是他就放手讓我做,那時候有做到就覺得很興奮!」提到第一次親手執刀,許秉權仍難掩當初的欣喜。「之後學長甚至叫我幫忙打對實習醫師而言較困難的『中央靜脈導管』,幾乎是學長call我就來、他也覺得我這個學弟不錯,後來就放很多盲腸炎、疝氣給我開。」

這樣的積極態度,讓許秉權得到比其他實習醫師更多執刀的機會。

後來有一次許秉權主動問另一位學長:「可不可以放刀給我?」學長就說:「好啊!等月底看你的表現。」然後叫許秉權先寫手術紀錄給他看。「我寫給他看後他說:『這是抄襲人家的吧?』我就說:『沒有,這真的是我自己的經驗。』他不相信就說:『好,那你做給我看。』」

許秉權說第一次開盲腸時開了三個多小時,因為開太久,開完後想說學長應該不會再讓他開了。「結果我開到最後一台刀的時候,大概一個小時出頭就結束。那時候(開刀時間)已經跟住院醫生幾乎差不多了!」對於這樣的成績,許秉權自己也不敢相信,更跌破了主治醫師的眼鏡。

「其實我到醫院實習時還覺得我是走內科的,一直到外科時,才發現天賦好像在外科。」就這樣,民國86年許秉權正式踏入「神經外科」的從醫之路。

從醫19年印象最深的案例
為了一個併發症病患「一夜白髮」

問起從醫近20年印象最深刻的案例,許秉權的答案不是腦瘤病人,而是一位腰椎開刀的病人。

他回憶,剛升上主治醫師那年才35歲,因為太年輕,時常遭到質疑「這醫師這麼年輕,會開刀嗎」,所以一開始不會有什麼病人,更不可能專攻哪一塊,早期脊椎手術也都要開。

「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個手術併發症就是開一個腰椎病人,她是一名50多歲女性、身材很胖,所以傷口縫合後發生脂肪潰爛。」許秉權解釋,因為肥胖的病人脂肪層很厚,團隊怕她傷口會爆開,所以縫線關得比較緊,「關很緊後可能因為有壓力,脂肪就潰爛然後壞死,造成傷口感染。」

「以現在來說傷口感染的機率不是那麼高、不會是什麼大事,可是當時剛升上主治醫師、又是第一次面對病人併發症問題,有什麼狀況和責任都是主治醫師要承擔。所以第一次那位病人併發症出現時,我第二天起床頭髮都白了…到現在還沒辦法忘記!」回想起那時壓力造成的「一夜白髮」,許秉權仍心有餘悸。

「但那個病人滿古意(台語:老實)的,雖然出現問題,她出院還是很感謝,還拿一些鄉下種的東西給我。還怪自己太胖、沒有節制才會這樣…鄉下人很純樸啦!」許秉權感嘆:「現在的醫病關係,跟早期真的差很多。」

也因為病人的憨實,讓初任主治醫師的許秉權,內心得到了最溫暖的寬慰。

標籤:
  • 神經外科
  • 腦膜瘤
  • 動脈瘤
  • 王懋哲
  • 楊翠芬
  • 許秉權
  • 張德明

  • 評分:
  • 1
  • 2
  • 3
  • 4
  • 5
  • (8)

  • 列印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