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澤垂千古泰山終不頹

國三國文上第二次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下ㄧ題

  • 查單字:關

25.下列對聯所描述的人物,何者正確?
(A)教澤垂千古,泰山終不頹:孔子
(B)剛直不阿留將正氣凌宵漢,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文天祥
(C)千秋冤案莫須有,百戰忠魂歸去來—關羽
(D)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李白。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

國三國文上第二次- 105 年 - 2016新北市市立安溪國中九年級105 上學期國文第二次段考(期中考)翰林#72128

答案:A
難度: 計算中

  • 討論
  • 教澤垂千古泰山終不頹
    私人筆記( 0 )


50

教澤垂千古泰山終不頹

教澤垂千古泰山終不頹

 

【站僕】摩檸Morning:請問這題怎麼解?

倒數 1天 ,已有 1 則答案

教澤垂千古泰山終不頹

irchen 高三下 (2020/09/29):

(B)剛直不阿留將正氣凌宵漢,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司馬遷(因李凌事件遭受宮刑,最終完成《史記》)
(C)千秋冤案莫須有,百戰忠魂歸去來—岳飛
(D)世上瘡痍,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杜甫(社會寫實詩派)。

1個讚

檢舉



全部討論

回報試題錯誤 收錄  

你可以購買他人私人筆記。

  • 查單字:關

懸賞詳解

X

國三國文上第二次

(二) 〈石頭的價值〉 翟文明 他很普通,沒有什麼大作為,因此一直覺得活著沒有什麼意義。 一天,他向一位哲學家請教:「你能�...

50 x
教澤垂千古泰山終不頹

前往解題

懸賞詳解

X

國三國文上第二次

29.下列選項「 」中的字,何者不是「酒器」的意 思? (A)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B)酣 「觴」賦詩,以樂其志 (C)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

50 x
教澤垂千古泰山終不頹

前往解題

問題詳情

25.下列對聯所描述的人物,何者正確?
(A)教澤垂千古,泰山終不頹:孔子
(B)剛直不阿留將正氣凌宵漢,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文天祥
(C)千秋冤案莫須有,百戰忠魂歸去來—關羽
(D)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李白。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用户評論

【用戶】Babyfish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B)司馬遷(C) 岳飛(D) 杜甫

跟着孔子云旅行之十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作者  跟着孔子去旅行|发布:2021-06-10 05:42:52    更新:2021-01-22 09:09:36

阅读 242赞 0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梅庆吉

孔子所居住的曲阜与泰山近在咫尺,所以他应该不止一次登上泰山,因此为泰山染上了浓浓的儒家文化色彩。保存在岱庙内的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刻勒的《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就曾把泰山说成是“孔子之乡国”。明《泰山志》也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而孟子所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的话,更是把孔子与泰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孔子在临去世之前,唱出了这样一首悲歌:“泰山其颓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译文:泰山就要倾倒了,梁柱就要折断了,哲人就要像野草一样枯萎了。)他的弟子子贡听了孔子的这首悲歌之后,十分难过地说:“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其实泰山是不会颓的,作为“人中之泰山”的孔子,将会像泰山一样,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清乾隆皇帝在《谒孔林酹酒》一诗中,就写下了“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的诗句,赞扬孔子像巍巍泰山一样,千古所宗。在泰山,除了孔子庙之外,还留下了许多孔子的遗迹。

孔登岩

从孔子庙右侧拾阶而上,不远就可到达玉皇顶。在通往玉皇顶的山路旁边,有一处著名的石刻“五岳独尊”,在那里照像的人很多,我们也想在那留张影,可一直排不上号。无意间我在此石刻对面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看到上面刻着“孔登岩”3字,显然与孔子有关,我便走过去,前后左右仔细观看,没看到什么记载,石后有“通帝座”2字,还有一些小字,已经辨认不清。在我的记忆中,以前登泰山没看到过这块石刻。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此石刻是泰山南天门管理区工作人员于2006年6月在泰山绿化时发现的,被发现的时候岩石倾倒,埋于土中。其位置在泰山玉皇顶东坡,距无字碑15米,“五岳独尊”刻石的对面,海拔1530米,石刻高87厘米、宽60厘米,字径高29厘米、宽35厘米,石重约0.35吨。上款经初步认定为“万历壬寅□四月”(1602),由此可知这是一块明代的刻石。在一些泰山文献中,都没有对这块石刻的记载。 “孔登岩”刻石为目前泰山最高处孔子遗迹。

“孔子小天下处”碑

自从孟子说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之后,便成了历代志士仁人登泰山而砺志的人生追求。杜甫就曾写下“何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其中化用的就是孟子的这句话。所以登泰山,这通石碑是不能不看的。

从岱顶下来东行不远,就会看到两通并列的石碑,一为“雄峙东天”,一为“孔子小天下处”。两碑后有隆起的小丘,那就是尼父台。据记载,历史上曾有人感于孟子“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在岱顶刻了“孔子小天下处”的摩崖,不知刻于何时,不知毁于何时。到了明代,山东御史颜继祖在尼父台上立了这通很有名的石碑,此碑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影响很大。谁知在“文革”期间,红卫兵登上泰山,将石碑推倒,下落不明,仅存碑座。所以20年前我登泰山的时候,就没见到这通石碑。

鉴于此碑的影响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有关方面决定重建这通闻名遐迩的碑刻。他们经过多年搜寻,终于得到此碑拓本图片,又找到了泰山学者周郢所藏田汉先生与此碑的合影,再依照赵新儒所著《新刻泰山小史》中的照片,以碑座尺寸为基数,按图片比例关系,推出原碑尺寸,将拓本图片放大后,复制而成。

此碑为天青石,碑身高1.98米,宽0.80米,厚0.24米。碑首仿瓦陇兀脊式,高0.38米,厚0.63米,宽1.07米。碑文共竖排6行,正文为“孔子小天下处”,楷书,字径28厘米;上款为楷书,写的是:“大明崇祯岁次丁丑(1637)仲秋之吉”;下款为:“巡抚山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颜继祖,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洪启遵,守济南道山东按察使李时芫,东昌府推官郭启重立”。此碑于2008年9月28日孔子圣诞之日,才得以重见天日。此次登泰山能见到此碑,感到无比的兴奋。不过我倒是觉得,碑上应该刻上复制的时间,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解。

瞻鲁台

从“孔子小天下处”这里东望,就可看到日观峰,那里是看日出的地方,因为此时不是看日出的时候,所以我们没有走近,只是远远地看上一眼,就向拱北石方向走去。拱北石是一块高高翘起的巨石,向着北方,人们给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在泰山,除了日观峰,这里也是观日出的好地方。从拱北石向南有一条路,在日观峰的东面,时上时下,蜿蜒曲折,在热闹的泰山,这里就显得安静多了,游人不多,石壁上的刻字也不是很多。

我们在山路上转来转去,转到日观峰的南边,看到靠悬崖边有一突起的平台,平台上写着“瞻鲁台”3个大字,仰面朝天,3字横列,字面高140厘米,宽370厘米,用苍劲的楷书书写。字旁有几块直立的巨石,俗称幡杆石,石壁的西面有赵朴初书写的“造化钟神秀”,东面有周而复书写的“烟横云倚”,还有“哀愚思道”,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瞻鲁台”之名出自《诗经》中的诗句“泰山岩岩,鲁邦所詹”。相传孔子登泰山,曾在这里眺望鲁国,为纪念此事,明朝人在这里刻下了“瞻鲁台”3字。

瞻鲁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下临万丈深渊,立此下望,令人眩目。在瞻鲁台不远处,还立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舍身崖”。据说以前时常有人于此为父母求福投崖舍身而得名。因常有人在此跳崖而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明万历初年,泰山巡抚何起鸣在崖侧筑墙阻拦,更名为“爱身崖”。清康熙年间,泰安州事张奇逢重修围墙,并派更夫守护,才没有人再到这来舍身。

从瞻鲁台西行,走过一道围墙的圆门,就离开了这个极富历史文化内含的地方。从台上下来,又一处景观吸引了我们的眼球,那就是仙人桥。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在两崖对峙、下临深涧之间,有3块巨石相互衔接抵撑而成桥状,让人叹为观止。

离开瞻鲁台,天色已晚,为赶上下山索道,便加快了脚步。

教澤垂千古泰山終不頹

“孔子登临处”坊

我们紧赶慢赶,才终于赶上末班索道,售票处已经关门,好在有个人在退票,还给我们每人优惠了10元。我们到中天门下了索道,便取道东路,目的是想去看“孔子登临处”坊。

原以为从中天门走东路的路程不会很长,谁知并不是这样,越往下走,天也越黑,这时浓黑的云彩又压了下来,山风呼啸,十分恐怖。本来我们想顺便去看一眼经石峪,因为上次来泰山就没有看成,留下了一丝遗憾,这次总该可以看一眼了吧。可当我们走到经石峪时,瓢泼大雨伴随着电闪雷鸣猛烈的山风同时到来。我们在路上遇到3个人,他们拎着塑料桶,是到这里灌泉水的,他们告诉我们前面有个亭子,我们便跟着他们使劲向亭子跑去。上了一个小坡,果然看到了一个亭子,我们陆续走进亭子。由于雨大风也大,不断有雨飘进亭子,让人无处躲闪。过了一会儿,雨有点小了,我和丕羽来到经石峪前,但那远近闻名的榜书已经十分模糊,加上雷还在打,我们也不敢开相机,只好失望地往回走,又一次留下了遗憾。当我们到达“孔子登临处”坊时,开已大黑,雨还在下着,无法拍照,只好等明天了。就在这时,仍然有不少人穿着雨衣、打着雨伞,络绎不绝地向山上爬去。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感觉到腿十分的难受,那是韧带拉伤的感觉。但“孔子登临处”坊还没拍呢,所以忍着疼痛,我们又来到红门。从这里到“孔子登临处”坊虽然不远,但就那几个台阶登起来也很费劲。丕羽说你在这等着,我去拍几张照片就下来。我说不行,我得亲自去拍。就这样,我十分吃力地向上爬,终于来到了“孔子登临处”坊,只见坊上爬满了藤本植物,掩在藤叶中的“孔子登临处”几个字显得有些暗。此坊为4柱3门式跨道石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柱上有副对联,“文革”期间被凿,但仔细看仍可以辨认出来:“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前东侧有明嘉靖年间济南府同知翟涛所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看到“孔子登临处”坊实在是不容易,我和丕羽拉开我们带来的标语,站在坊前照了张像,以作留念。

下山比上山更难受,但相机里有了“孔子登临处”坊,喜悦的心情远远超过了身体的不适。

2013年2月9日第一稿

2014年5月16日第二稿

2014年6月14日第三稿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