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命 十 句 觀音 經

十句观音经》,又称《十句经》、《延命十句观音经》,汉传佛教经典,为中国民间所造。在江户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有许多信徒持诵。民间有人搜集感应事迹,著成《延命十句观音经灵验记》一书,相传为日本白隐禅师所著[1]。

内容[编辑]

十句观音经:

观世音,南无佛,

与佛有因,与佛有缘,

佛法相缘,常乐我净。

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

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

最后一句,略有异文:

  • 《太平御览》作:“念佛不离心”,
  • 《佛祖统记》作:“念念不离心”。日本主要流传《佛祖统记》的版本。

《十句观音经》,可能源自于《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世尊偈的精简本。内容只有简短十句。

历史[编辑]

在文献上,《十句观音经》的记载,最早出自于983年由北宋李昉等撰的《太平御览》(卷654)及《太平广记》(卷111),根据此记载,这部经最早来自于刘宋时代的王玄谟。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王玄谟攻滑台,北魏太武帝率兵来救,王玄谟军大败,回国后下狱将处刑,经沈庆之救情免死[2]。王玄谟在狱中,梦见有人传授此经,诵念千遍后得免死[3][4]。

它与《高王观世音经》内容相近,中国传说它是《高王观世音经》的精简本。南宋志磬《佛祖统记》中,认为此经为《高王观世音经》的原形[5]。日本学者桐谷征一考证,认为它是《高王观世音经》的前身。

江户时期此经传入日本,日本临济宗祖师白隐禅师据传曾为它作《延命十句观音经灵验记》,传诵一时,因此此经也被称为《延命十句观音经》[1]。虽经后世考证,灵验记是依托白隐禅师之名所做[6],但因此经并不违反佛教教义,日本佛教临济宗传人,如镰田茂雄等,仍鼓励信徒诵念此经。

方式与利益[编辑]

据〈《延命十句观音经》灵验记〉,受持方式不拘,可随个人方便,每日早晚定数,或三遍、或九遍、二十一遍、或以念珠持诵一百零八遍,或于平日默诵皆可[1]。持诵《延命十句观音经》之现世利益[1]包括:

  • 在家众:家运昌隆,七难[7]远离,诸事吉祥,消一切灾。
  • 修行者:道心坚固,直达本源,行大法施,证大菩提。
  • 大妙药:治难治之病,能救一切苦。
  • 大如意:至诚持诵,所求顺遂。

据称白隐禅师曾如此推崇及赞叹此经之功能:

在中国及日本千百年来,因受持此经而得无量功德,获不可思议现世利益者,不计其数。[1]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洪宽可. 《寬心集》. 台北市: 原古心灵文化事业. 1999年11月 [2013-11-28]. ISBN 957-98567-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宋书》卷76:“初,玄谟始将见杀,梦人告曰:‘诵观音经千遍,则免。’既觉,诵之得千遍,明日将刑,诵之不辍,忽传呼停刑。遣代守碻磝。”
  3. ^ 《太平御览》卷654:“梦人谓之曰:汝诵《观音经》千遍,则可得免祸。谟曰:命悬旦夕,千遍何由可得。乃授云:‘观世音,南无佛,......念佛不离心。”既而诵满千遍,将就戳,将军沈庆之谏,遂免。”
  4. ^ 《佛祖统记》卷36:“二十七年。王玄谟北征失律。萧斌欲诛之,沈庆之谏曰:‘佛狸(魏世祖小子)威震天下,岂玄谟所能。当杀战将,徒自弱耳。’乃止。初玄谟将见杀。梦人告曰:‘诵观音经千遍可免。’仍口授其经曰:‘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相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既觉,诵之不辍,忽唱停刑,后官至开府,年八十二。”
  5. ^ 《佛祖统记》卷38:“此经止十句,即宋朝王玄谟,梦中所授之文,今市肆刊行孙敬德所诵者是。后人妄相增益,其文猥杂,遂使识者疑其非真。”
  6. ^ 原田祖岳校注《延命十句観音経霊験记》1939年出版。
  7. ^ 注:七难:火难、水难、风难、刀杖难、恶鬼难、枷锁难、怨贼难。

参见[编辑]

  • 高王观世音经

《延命十句觀音經》出自於《高王觀音經》,是《高王觀音經》的精簡本。《高王觀音經》則緣起於五代高歡國王時,有一看守庫藏的「寶藏官」孫敬德,犯了重法,囚禁待斬。和〈白衣大士神咒〉傳承相似,在夢境中,夢見一名僧侶,告之以《高王觀音經》。輾轉傳至劉宋,則精簡為《延命十句觀音經》。

《延命十句觀音經》的內容為:「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

這十句中,包括了「佛、法、僧」,遵從佛、法、僧,也就皈依了三寶,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學僧學法學佛,終抵於「常樂我淨」的清涼淨土。這和僅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畢竟大大跨進了一步。因之,可視為正統、正信佛教的一種方便法門。修行此法門的人,畢竟皈依三寶,成為正信佛教徒。由此可以開展、延續一己以及佛法的慧命。

.規格:15cm x 21cm∕平裝∕96頁
.可抄寫143遍《延命十句觀音經》。
.特別收錄:聖嚴法師解說鈔經的意義
聖嚴法師解說《延命十句觀音經》題解
.增加手抄〈開經偈〉與〈迴向偈〉,鈔經儀軌更加圓滿。

一筆一畫,隨文入觀在書寫的自然韻律中深化祝福的能量——

鈔經之時,專念一意,等於修習禪定。
抄寫一遍,勝過閱讀十遍。 --聖嚴法師

◎ 鈔經本特色:

1. 含經典的解說,可以快速掌握佛典經義鈔經的同時,更可深入體驗佛陀所說之法。

2. 練字鍊心,一筆一畫,不疾不徐
- 前半部為書法家陳一郎以硬筆楷書書寫原帖
- 後半部鈔經內頁可臨摹鈔寫。

3. 方便攜帶的開本
可誦讀、可抄寫,無論自修用功,或為人祈福發願,處處都能寫出安心的力量。

延命 十 句 觀音 經



● 書法家簡介:
陳一郎,單名還,號懷一。
1964年生於台灣桃園,依歸書法,至誠如一。曾任美術插畫十載,後學書中國美術學院;返台依杜忠誥先生「心靈開顯——放鬆、藝道合參——專注」的書學心要,並進修台藝大書畫碩士班。

◎ 鈔經五種功德:
一、親近如來
二、攝取福德
三、讚法修行
四、受天人等供養
五、滅除罪障

● 鈔經圓滿:
鈔經圓滿後,可將鈔完的經本放在佛前,頂禮三拜,念迴向偈或發願後,再頂禮三拜後,放入乾淨的紙袋回收。
如果家中沒有佛堂,則可以將經本捧在雙手上,如捧課誦本,或放在桌上,雙手合掌,虔敬的迴向、發願後,放入乾淨的紙袋回收。

■所謂回收,有幾種方式:
1.如果家中附近有焚化爐,則可送去焚燒。
2.可用碎紙機。
3.一般回收的處理方式。

鈔完後的經本處理方式,無論選擇哪一種,以恭敬心、清淨心來做到肅穆與莊嚴,就是最好的圓滿方式。

◆ 祈願鈔經 ◆系列 古典與現代兼具的生活美學

聖嚴法師鼓勵大眾鈔經,因為鈔經一遍,勝過閱讀十遍。《祈願鈔經》系列,因應現代人書寫的習慣,特別請書法名家陳一郎以硬筆楷書書寫。透過鈔經,在安定身心的同時,還可體會中華文化的書寫傳統美感,練習優美的硬筆字。

硬筆鈔經本採用書法藝術概念,邀請書法家以硬筆楷書書寫,既有書法氣韻生動的美感、自在變化的空間感,更符合現代人書寫的便利。為讓讀者感受書法的傳統美感,特別選用「古典字型」,希望透過鈔經來修心外,也能細細體會中國書法文化的深度。

一、经典原文

延命观音十句经又称观音经、观音十句经、高王观世音经。经文如下:

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

此经并无经典出处,而是梦授咒,即所谓菩萨俯顺劣机而梦中教授的经文咒语。

二、菩萨梦授甚深因缘

关于此咒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宋朝(刘宋)僧人 志磐所撰《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六 载: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公元424-453)二十七年。王玄谟北征失律。萧斌欲诛之。沈庆之谏曰佛狸(魏世祖小子)威震天下。岂玄谟所能。当杀战将徒自弱耳。乃止。初玄谟将见杀。梦人告曰。诵观音经千遍可免。仍口授其经曰。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相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既觉诵之不辍。忽唱停刑。后官至开府。年八十二。

其后代有持诵,传承不绝。但并没有像大悲咒、准提咒等成为佛教寺院朝暮课诵的组成部分。这段经文更带有民间民俗化佛教信仰的特点,在僧俗间广泛传播,颇有灵验。

经文虽然不长,但是具足了佛、法、僧名称,又有念佛及修行方法,念诵的方法即是"朝念观世音 暮念观世音 念念从心起 念念不离心",实际上这段经文就是教授如何念诵观世音菩萨的方法。

除上述观音菩萨梦中示现白衣传授此经外,现有可见的史料中,观音菩萨还有两次在梦中向人传授这段经文。

其一、

《佛祖统纪》卷三十六载:

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562年四月—565年四月)二年。孙敬德先造观音像。后有罪当死。梦沙门教诵经可免。既觉诵满千遍。临刑刀三折。主者以闻。诏赦之。还家见像项上。有三刀痕。此经遂行。目为高王观世音经。

而《冥祥记》则记载: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534--537)中,定州募士孙敬德。奉释教,尝造观音像,自加礼敬。后为劫贼所引,不胜拷楚。忽梦一沙门,令诵救苦观世音千遍。临刑诵念数满,刀自折为两段,肤颈不伤,三易其刀皆然。所司以状奏闻,丞相高欢表请免死。及归家,见观音像项有刀痕者三焉。

两者所记时间不同,但事迹基本相同,应当确有其事。

其二、

《佛祖统纪》卷三十八载

北宋(赵宋)嘉佑年间,龙学梅挚妻失目使祷于上竺。一夕梦白衣人教诵十句观音经。遂诵之不辍。双目复明。清献赵公刊行其事。

(嘉佑宋仁宗年号(1056年9月—1063年),龙学梅的妻子双目失明,龙学梅到杭州的上天竺寺祈祷,晚上梦到白衣观音大士教念诵十句观音经,后不断念诵,果然不久双目复明。衢州清献公赵将这件事记载刊行劝化世人。)

从南朝宋元嘉至北宋嘉佑,其间凡历经600余年,观音菩萨屡次现白衣大士身在梦中向遇到生命危险的人教授此经,说明此段经文与汉地众生的缘分很深,能够大利益此方众生,所以观音菩萨才会不厌其烦得利用各种机缘宣扬此经。所谓法不孤起,仗缘乃生。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鸠摩罗什法师当年许多经典论典都不翻译,比如《梵网经》仅仅翻译了其中很小一部分,别人问为什么不全部翻译出来呢?法师回答因为这部经除了这一段外其他部分与这一方众生无缘,翻译出来也只能弃置一旁没有人看。所以,很多经论虽然法师都知道但都没有翻译出来,因为与汉地众生无缘。如法师传云:“后外国沙门来云:罗什所谙,十不出一”。

以上是古代观音十句经的缘起及感应事迹。

三、近代持诵感应事迹

近代以来念诵观音十句经而得感应的事迹两则:

其一、昼夜诵经,“双鹅”病愈

清朝有位姓邓名叫承沼,别号实峰,是广东省广州市人,早已受了三皈五戒。康熙戊申年五月,他的大儿媳妇黄氏喉咙里忽然生了“双鹅”(病名),困难痛苦约有十几天。

偶然有一天,逢到弘赞和尚还山,乘船经过他的家门。 承绍告诉:他的长媳危险病状,请问用什么方法能够得救? 和尚答复他说:“观音大士的威严神灵,是不可思议的,能够以大无畏的精神,施救于众生。” 当即授以《观音救生经》十句: “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

承沼拿回教导儿媳自己持诵,将经抄本放置在床前。病人夜间看见字大数倍。第二天身体爽快,精神也安定。 诵到第二天夜半,她的病疮,自己解决了,脓血溃烂均已流出。她就叫唤起来说:我的病痊愈了。于是要水来漱口,向大士像前虔诚叩头礼拜,恢复健康如平日,举家欣喜庆幸。

一时,远近大家宣传。大士慈悲力量灵感报应的特别神速。

————————1929年《观音菩萨灵感录》(演培法师讲述本)

延命 十 句 觀音 經

其二、诚诵经千遍 速愈重伤寒

1939年秋,我(民国/季智本)全家4口在上海。8岁小女,忽患重症伤寒。小便不停,滴沥二日,身热如炭而无汗,目赤唇焦,呼吸喘急。

开始一日,尚可饮食瓜果茶水。第二日,已难下咽。傍晚亦不言语,妇人惟有哭泣,不知如何是好。

回忆家叔于1937年秋,由此病而命终,故知此女必死无疑。当时我从医糊口,妇人再三叫开方医治,以尽人事。遂开方抓药,服药后亦无变化。于是更信非人力所能挽回。 此时,想到《观音慈林集》里面记载《十句观音经》,灵验异常。况且此书是印老恩师所赐,绝无虚狂。因此决定诵此经,求佛加佑,挽回小女危急。

时在午夜11时,整衣拈香于观音圣像前,小女卧在像右。先发愿祷告诵经因由,接着即至诚起念此经。念诵到480余遍,病女忽叫:“爸爸!勿念,阿弥陀佛已来了。” 我闻此言,高兴得无法形容,知道佛光已照病体。于是告诉儿:“不要多言,一心听念经。圣佛已到,为你看病,明天就好了。”她答应。诵至500余遍,病女头汗已见;千遍念完,通身大汗。小便同时停止,身已凉爽,其病像没了一样。

第二天即起床,邻居无不称奇。妇人平时对于佛菩萨灵感之事,半信半疑,这时深知佛菩萨慈恩。 上年我为人诊病,遇两位外病患者,病很长时间,丝毫不见好转。后来亦是发愿诵此经,很快得到感应,而告痊愈。

大士寻声救苦,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 《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

四、延命观音经十句经在日本的弘扬

观音十句经不仅在汉地流通,随着佛法向东传入日本,日本僧俗二众持诵者也很多,也有很多感应事迹。

相当于中国明末清初的日本江户时代的高僧白隐禅师(Hakuin Ekaku,1685-1768或1686-1769),曾作《延命十句观音经持验记》,里面记载了十几个僧俗念诵延命观音十句经灵验故事,讓當時的人们能知道生大病或是瀕臨死亡時、地獄還生、再者是地獄景象見聞等等、受持此延命十句觀音經功德。许多人遇到危难急症医药无效,或者遇到灾难危险恐怖时,通过念诵观音十句经而得观世音菩萨救护免除疾病、命难及恐怖。

白隐禅师将延命观音十句经的功德概括为:

在家眾: 家昌隆、 七難遠離、 萬事吉祥、 消一切災。

出家者(修行眾): 道心堅固、直達本源、行施大法、 證得菩薩道。

大妙樂 大如意: 治難治之病、能救一切苦, 至讀誦、 所求順遂。

文武將士们時常讀誦此經:能增加文武的養成、效忠及輔佐君王、 安撫人民、子孫繁榮。

君王若能祈念此經文:便能夠保持國昌盛久遠。

此經文對國家民眾有如此的利益靈驗實在難得。

总之,延命观音十句经与汉地乃至日本的众生缘分很深,能够与众生做大利益,希望遇到种种困难苦难危险恐怖的人,见到这部经典可以持诵,在危难之中能够必能得观音菩萨加被而顺利度过难关。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附录:

赵(1008-1084年), 男,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北宋时期名臣。

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出任武安军(潭州)节度推官,治理崇安、海陵、江原三县,迁泗州通判。至和元年(1054年),授殿中侍御史。历任睦州知州、梓州/益州路转运使。入为右司谏,论事不当,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道都转运使,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知府。宋神宗即位后,担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赵逝世,时年七十七,追赠少师,谥号“清献”。

赵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