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 先 愛 上 他 的 訂 票

朋友問我《誰先愛上他的》好看嗎?我回他,是一部很好看的「金馬片」。曾幾何時,金馬片在我心中成了一種觀影類型,大體上它指的是一種慣常的敘事形式和題材:庶民的在地景色、碎片化的敘事、議題的多元角度和生活化的事件選擇,或講得以偏概全一點,刻意去戲劇化的影片。你當然可以用「藝術片」或麥基的「極簡故事」來描述它,但金馬有金馬自己的味道,有別於歐系,或許那也是一種華人的、台灣的氣味。

但《誰先愛上他的》出色且聰明的在這種質感上,又再增加了一層荒謬喜劇的幽默,使整部作品出人意料的親切,而且這種親切不僅僅只是嘩眾取鬧(就是所謂「加點笑料觀眾才會愛看」的心態),荒謬其實是這個故事核心的一部分。愛的本質是如此政治正確,卻又如此荒謬。

請原諒我在之前推薦《狂徒》時,刻意煽動台灣元素來達到行銷的目的。在那篇推薦文中,台灣元素被我刻意的簡化、調整,去符合某種可以討好觀眾的對位。但「台灣」從來就沒有這麼簡單過,因為一片土地的面向既廣且深,一樣米養百樣人,《誰先愛上他的》替我們很好的展示了另一種「紮根於台灣」的作品樣貌。

論喜愛程度,我還是更偏愛《狂徒》,因為它是對於國際級影片的一種挑戰,我們如何處理一個好萊塢、港片都極其擅長的類型,卻又在吸收了各家長處之後,找到了屬於台灣的答案。《誰先愛上他的》則是強化了台灣影視圈故有的強項,放下那些自以為是、矯揉造作的部分,很精緻的、很接地氣的小品。(很抱歉,很多所謂「台灣作品」其實一點都不接地氣)

為了更好的論述這部作品,以下會談到一些劇情,我覺得這部作品的觀影樂趣完全不受雷不雷的影響,但如果您介意,還請迴避。

單從結構來看,這部作品其實是一部有點扭曲的作品(這不是貶意詞,而是中性用詞)。以劇情面來看,其實整部作品的主角是「小三」劉三蓮,因為所有的劇情轉折點都與她有關,也幾乎都是以她的行動在推動,相較於「向前看」不斷採取當下行動的小三,小王與小宋(宋呈希)這兩個角色都是「向後看」的角色,活在回憶與心中的難題裡,不停的原地打轉,直到最後的救贖降臨。但這作品的角色認同,其實很大程度是落在小王身上,而且所有事件的焦點,也都繞著小王打轉。更妙的是,這個故事的旁白敘事觀點,偏偏是小宋。在一旁的設計中,這三者通常是統一的(推動劇情者、觀眾認同者、敘事者),但在這作品中卻是各據一方。

我不確定這種扭曲的結構,是刻意的安排,或是無心的成果(但因為編劇是徐譽庭和呂蒔媛兩位名家,讓人很難相信是無心的),但若是刻意的安排,便是創作者故意去混淆這三者「誰是主角」的手法。這種手法有點兵行險著,因為都是主角也就等於沒有主角,要駕御這種結構,使觀眾中途不迷路且足夠投入,需要相當高明的技巧。

我曾在觀影前讀過一篇徐譽庭老師的專訪,裡面提到初剪出來時,成果不佳,以及她為了調教邱澤,臨場修改劇本,這些點都讓我覺得有點莫名,前者是覺得,以徐老師的能力和經驗,又是編導一體,初剪前故事會是什麼樣子,應該是了然於心,怎麼會出意外呢?後者則是因劇本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樣臨場改劇本,不全亂套了嗎?但看了最終成品,卻覺得可以理解。

這個作品其實是一個很鬆的作品,情節相當簡單,基本上就是小三不懂老宋、不原諒小王;小宋也不懂老宋,也不原諒小王,同時也不原諒小三;而小王,理解所有人,但也不想鳥所有人,他只想一心一意把當初與老宋合作過,幾乎算是他們定情信物的一部舞台劇再現,好與老宋過做一個告別。而他最後做到了,而小三與小宋也在這場戲後,原諒了所有人。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故事,一個人的離去,帶起一連串的兵荒馬亂,最後以一個告別的儀式,撫平這一切。所以當角色的一切就定位了,這個簡單的結構也就定位了,中間的情節其實是一連串的自由戰鬥,只要向著最後那場舞台劇奔去,並且藉由衝突帶出三人之間的性格、想法、價值、背景故事,場景想怎麼寫都可以。他們可以在路上騎車、可以在家裡吵架、可以在頂樓天台、可以在市場、可以在街頭、可以在公車上廁所裡大橋下樓梯間,做符合情境又能完成任務的任何事。這是這個故事特有的「鬆」,但也正因徐呂二人對編劇技藝的精純,可以這樣萬法不離宗的弄,實力不夠的人千萬不要看了專訪,自以為「你看人家也這樣搞」,亂去模仿,結果很可能會比慘不忍睹還慘。

要成就中間的「鬆」,就需要每個角色的「實」。這個故事在角色設計與布局上,非常紮實漂亮。環繞著核心議題「愛」,三個角色兩兩捉對廝殺,都有極好的兩難。首先是小三與小王,劉三蓮代表的是傳統反同的社會價值,從社會的角度去看,小王是介入家庭的第三者,但從個人的角度去看,小三才是介入老宋與小王的第三者,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的代表人(因為當年老宋會離開,選擇當個「正常人」,也是因為社會傳統價值的壓力)。這兩人是情敵的矛盾、反同與同志的矛盾,同時也是社會與個人、舊觀念與新觀念的矛盾。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人設上,劉三蓮一身的舊社會標籤,反同、保守、相夫教子、做傳統工作、升學主義、有機健康、養兒防老、相信同志能治好……而小王阿傑則是全然相反,同性、漂浪、玩小劇場、沒有「正當工作」、抽菸喝酒吃垃圾食物……但這兩個角色又不全然平板,劉三蓮雖然守舊,卻外硬內軟刀子口豆腐心;阿傑雖然放浪,但他卻專情又有原則,時常提醒小宋「對媽媽好一點」。既符號鮮明,卻又生動且令人同情。

小宋與小三又是另一層矛盾,典型的母子情緒勒索,相愛相殺。但這一層兩人沒有偏題,升學主義在作品中被處理得很薄,更多的是小宋對愛與大人世界的不理解,不明白為什麼父親要拋棄他(因此歸罪給母親),不明白父親為什麼不愛母親卻又要和她結婚生下他,不明白母親為什麼愛著父親,卻又口口聲聲都是錢。小三對小宋的面向單薄,因此編劇在劇情上巧妙的安排小宋的逃家逃到小王家,使小三對小宋的心結瞬間複雜化。簡單說,編劇是怎麼使這對母子的衝突捲進主題裡的?編劇利用了老宋這個父親。少了老宋,這對母子就會變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每對樣板母子,但編劇深入挖出了父親這個角色在母子之間能產生的,根基於愛的心結,使這兩人的衝突不會掉出去。

小王與小宋的矛盾,其實也根基在老宋身上。對小王而言,小宋是老宋的化身(情人的兒子),也是老宋的詛咒(情人與別人生下的兒子)。而對小宋而言,小宋也恰好是父親的化身(父親的情人,瞭解父親的線索),卻也是父親的詛咒(父親離家、母親痛苦的原因)。編劇從「被同志破壞的家庭」這個荒謬的情境中,挖出了三組真實的、深刻的、關於愛的矛盾衝突。

其實在看這部片時,我一直想起《海邊的曼徹斯特》。因為單就主題而言,兩片非常神似,都是關於一個重要他人的離去,一群相關人等被迫被綁在一起,並以各自的方式去處理心中的悲痛與對死者的告別。但這兩部作品卻又如此的不一樣,《誰先愛上他的》在這個愛與告別的主題上,選擇了嬉笑怒罵的路線,並且融入了同志族群的議題,讓這個作品走上了全然不同的一片天。

細節的語言我就不贅述了,生猛靈活又充滿趣味性,這真的是功力與對文字的熱愛,徐老師似乎特別喜歡一些幽微的文字遊戲,當年《我可能不會愛你》,也曾玩過我愛你我不愛你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排列遊戲,今天在宣傳中「誰先上他的」「誰先愛上他的」的一字之差玩法,以及小三小王性別字型的玩法,都充分玩出了專屬於中文的樂趣。如果《狂徒》是我課中常說的「自然」基本功範例,《誰先愛上他的》便是對白進階課的範例,是真的在自然條件下,蓋住名字一樣分得出誰在說法的等級。但我對小宋的旁白多少持保留態度,因為在很多時候,我都覺得小宋點題式的旁白,使這作品有點說得太白太滿,使一些場景少了點韻味。但就觀眾親和度而言,這個選擇也不能算錯,就像去年《大佛普拉斯》裡討巧的旁白,確實使主題、手法艱澀的作品,起了軟化的作用。雖然細節還是值得討論,因為小宋的人設,使旁白的天真語氣和後製上的稚氣插畫,似乎不如《大佛普拉斯》那樣與作品本身氣質吻合。(《誰先愛上他的》在作品氣質上,並不是那麼稚氣的,所以旁白和後製質感就有點違和)

雖然只要在影視作品中出現小劇場,我就本能性的尷尬(這是無奈,因為學生作品中實在太常見這類的文青元素),但轉念一想,對更老練的徐呂二人,又何嚐不會有一樣的擔憂?在這樣的擔憂下,仍然勇於選擇這個元素,其實是個大膽的選擇。畢竟這個選擇其實很符合角色(小劇場是同志的大地盤啊),寫同志卻硬是避開小劇場,似乎反而刻意。

總之,身為創作者,這部作品帶給我許多額外的樂趣。因為這作品有種氣質,老練卻青澀,隨性卻緊密,文藝卻又爆笑(是真的全場狂笑),彷彿在與躲在老靈魂背後的頑童在對話,到處會有類似「啊這是創作者的影子」、「這是創作者的任性」、「這選擇有點俗但處理得挺好的」之類的氣息。這種好看實在很不一般。

PS:最後有個非常離題的一個心得,我不得不說,「不說話的老媽媽(或老父親)」真是戲劇中最犯規的存在,怎麼可以在極少鋪陳與表演的情況下,就調動這麼強的催淚力道?這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而且是不是在電視劇圈混久了,大家都知道這個秘密武器?《後來的我們》最後不惜離題,也要用這招,果然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啊(亂講話)。

誰 先 愛 上 他 的 訂 票

爛泥煉金術!讓《誰先愛上他的》從爛片變成年度最棒台片的5大關鍵亮點!

Gallery44 Photos

By 雀雀Faith Su

 邱澤和謝盈萱所主演的《誰先愛上他的》歷經年初定剪失敗、讓邱澤和眾家參與試片的從業人員看到沈默與搖頭的挫折,到年中時以逆轉勝的姿態橫掃台北電影節,拿下多項大獎肯定,年底再度氣勢如紅闖進金馬,入圍8項金馬獎、成為金馬55台片最大贏家。這戲劇性的遭遇轉折本身就夠拍部電影。

但說到底,《誰先愛上他的》這部原本被當成災難的作品,到底是怎麼從爛片變成好片的?金牌編劇徐譽庭首次當導演,究竟在這過程中施了什麼法?這背後的答案很勵志,那就是「事在人為」。《誰先愛上他的》之所以能從爛泥被提煉成金,並成為2018年度最棒的台灣電影之一,看看到底是哪5個關鍵原因。

1、邱澤的完美演出邱澤在《誰先愛上他的》裡,幾乎可以說是零失誤地完美演繹了劇本賦予的「阿傑」的靈魂與樣貌。首先,男主角阿傑的情人過世了,他表面故作無所謂,任性沈溺在劇場工作,但一切是為了為愛人進行一場有始有終的百日告別,這也是全片最大的淚點。邱澤成功詮釋了一個表面看似屌兒郎當的輕浮台客,時而深情、時而執著堅毅的層次。再者,阿傑的角色是同志,邱澤與男友對戲時,眼中那種溢滿愛情的神情,甚至有他演偶像劇時,煞到女主角那一刻的電力百倍有拼(電影放大細節的能耐驚人)!尤其與他對戲的雖然是才氣帥氣兼具,但演技待磨的四分衛主唱陳如山,邱澤的感情戲依然有百分之百的說服力,也沒讓戲裡的愛情氣氛純度被扣任何分數。

更不用說的,是《誰先愛上他的》戲裡有許多轉折,甚至很生活化的日常過場,都是靠邱澤在鏡頭前晃過來或坐蹲下去,或只是拎著便當呆佇在那裏,故事反而顯得順暢(甚至產生感情餘韻),邱澤在《誰先愛上他的》的演技,是魔鬼藏在細節裡。

franco wang

2、謝盈萱的渾身解術若說邱澤在《誰先愛上他的》中的阿傑,是以日常工作來掩護內心喪愛的瘋狂,那麼女主角謝盈萱在《誰先愛上他的》裡的地方媽媽,則是以瘋狂的情緒來詮釋她所遭遇的日常。對照邱澤表面上凡事都無所謂與隨便,謝盈萱凡事都有所謂並謹慎,而且反應過度。從最細的悲問「一個小問題」到最大的咆哮「臭gay、死同性戀」,兩端極限演技尺度的展演,謝盈萱都使出渾身解術,演到讓你相信小媳婦和瘋婦可以僅僅是一線之隔,因為命運的捉弄,的確可以如此讓人失控(或失心瘋)。

3、黃聖球與塗鴉敘事風《誰先愛上他的》的電影主人翁,其實是一個小孩(黃聖球飾),他是女主角劉三蓮(謝盈萱飾)的兒子。面對爸爸在外面有人、害媽媽人生崩潰的這一題,他選擇深入曹營觀察案情。想也知道案情不會太單純,這中學生有時會以過度老成臭屁的口吻在蔑視大人,有時又會出現純稚得緊的疑問詞,來表達他身為國中生,內心的動搖感。

電影中使用了不少的黑白塗鴉線條畫面,是加強黃聖球內心戲的輔助表情包。既符合角色年紀風格,也為電影增添了戲謔趣味。沒有這個夾心餅乾的角色做為一種理直氣壯的存在,男女主角於常理中,也難有頻繁對話交流的可能。

franco wang

4、徐譽庭的編劇能耐《誰先愛上他的》中三個主角角色的遭遇,涵蓋了婚姻家庭遇上不幸的三種典型:小三、黃臉婆,和被父母婚姻破裂波及的小孩。無人有錯,但他們偏偏都得受罪。這種俗濫的故事,其實早已被各種八點檔拍到不想再拍,但編劇呂蒔媛與徐譽庭偏偏能把同樣通俗的故事說得不流俗。

這既保留並尊重觀眾對於通俗劇的感同身受能力、也讓本片脫離了電視劇易消費觀影情緒的魔障,境界脫俗。

franco wang

  • 一萬年有多長?《誰先愛上他的》說一個心酸又浪漫的愛情進化論

5、雷震卿的妙手回春徐譽庭曾在記者會上笑言説,如果《誰先愛上他的》票房破億,那她就乾脆把一開始慘不忍睹的《誰先愛上他的》定剪初版拿出來給大家看,證明這部電影一開始真的很爛(為此另一位導演許智彥連忙許願,希望電影不要破億)。初剪版到底是有多爛?我們不知道,但如果光是透過「剪接」這件事,就能讓主角邱澤和謝盈萱從本來覺得電影「難看」到後來變成「覺得好看」,那剪輯師雷震卿的妙手回春之功,絕對該被記上一筆。

入圍並得獎過數回金鐘獎的雷震卿在業界早已是大師等級,作品除了有《熱帶魚》、《魔法阿媽》、《囧男孩》和《幫幫我愛神》等名片,當初《日常對話》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剪輯項目提名時,幕後有功的雷震卿也讓新人林婉玉獨享那份金馬光環。如今雷震卿終於因為剪輯電影《誰先愛上他的》而生涯首次入圍金馬獎,代表的意義基本上就相當於一個把垂死病人救活的醫生那麼偉大。(然後那個病人後來不但活得很好,而且還要選總統了!)

franco wang

唯一代表台灣電影競選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獎的《誰先愛上他的》終於上映了,至於電影有多好看?終究是得要觀眾親自進場電影院去檢驗。我們不見不散。

  • 《誰先愛上他的》金馬8項入圍!邱澤、謝盈萱當小三╱小王聯手搶影帝后
  • 《誰先愛上他的》金獎編劇徐譽庭拍一個小王/小三的故事 奪台北電影獎帝后4大獎
  • 【2018台北電影獎得獎名單】邱澤、謝盈萱奪影帝后!《誰先愛上他的》狂掃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劇情片、媒體票選獎四大獎
  • 最新!第55屆金馬獎完整入圍名單揭曉!恭喜邱澤和謝盈萱入圍影帝后!

攝影:華納電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