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 泉 穴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報導】腳底按摩是許多人在身體不適時會想到的放鬆、養生方法,腳底更是藏著許多與全身器官健康相關的穴道,其中腳底的「湧泉穴」 除了能消除疲勞、水腫,改善運動後鐵腿、肌肉痠痛的情形外,湧泉穴還可提升腎機能。

湧泉穴位置


湧泉穴位於腳底板人字狀紋路的交叉點。如果把腳趾向下捲起,腳底板的前1/3中央會出現一個凹陷處,就是湧泉穴所在的位置。

湧 泉 穴

湧泉穴作用有哪些?

湧泉穴屬於足少陰腎經,在腎經上的穴位大多與腎臟、副腎有關。腎被認為是人體先天之本,也與人的精力有關;而位於人體最底部腳底的湧泉,也是人體脈氣湧出之處,就像從地上冒出泉水一般,故此穴名為「湧泉」。

此外,長時間走路導致腳底累積疲勞時,也會影響到全身的健康、引起很多不舒服的症狀,這時也可以按壓腳底的湧泉穴,幫助消除疲勞之外,也有回復精氣神的效果。

湧泉穴除了改善運動後鐵腿、肌肉痠痛的情形外,還可提升腎機能,腎作為生命能量蓄積的場所,與骨骼、頭髮、荷爾蒙都有密切的關聯。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孫茂峰也在著作《一穴解痛》中提到,腎精能促進骨骼的生長與修復,除了幫助孩子長高以外,也常用於治療骨骼相關的病變。因此除了按壓湧泉穴之外,想長高的孩子常常做跳繩、打籃球與排球等運動,這些動作也都會刺激到腳底的湧泉穴,搭配營養滿分的飲食與充足的睡眠,才能讓孩子長高。

日本ASUKA針灸治療院院長福辻銳記也認為,湧泉與腎功能相關,按壓此處能讓堆積在頭部的血和氣向身體的方向流動,藉由形成「頭寒足熱」的身體,可以幫助長期失眠、容易醒、沒有精神或疲勞難以消除的人,改善手腳冰冷、頭暈、水腫、婦科病與腳部疲勞等問題。

當出現掉髮、白髮的狀況時,就代表腎功能弱化。日本針灸師、整體師古賀直樹表示,藉由刺激穴道來提升腎的機能,改善血液循環不佳、血液不足的問題,讓營養能確實運輸到髮根,便能還你茂密黑髮!

刺激穴位也有活化內臟、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的功能,湧泉與腳底都與腎有關,因此也很適合想要消除水腫的人進行按壓。

湧泉穴功效

  • 治療疼痛
  • 增強體力、改善精氣神
  • 清熱開鬱
  • 延年益壽
  • 瀉熱寧神
  • 滋陰益腎
  • 平肝熄風
  • 調理身心
  • 瘦腰
  • 白髮變黑
  • 增加血液循環

按摩湧泉穴可改善的症狀


  • 頭痛
  • 頭暈
  • 失眠
  • 心悸亢奮
  • 煩躁
  • 疲倦
  • 掉髮
  • 白髮
  • 鼻子不舒服
  • 喉嚨痛
  • 腰部痠脹
  • 月經失調
  • 腎臟疾病
  • 高血壓
  • 足弓與腳趾間骨痠痛
  • 足底筋膜炎或穿著高跟鞋導致的疼痛
  • 上火
  • 水腫
  • 虛寒
  • 消除疲勞
  • 小便不力
  • 足心熱

湧泉穴按摩方法

  • 手指抓住腳背,再用大拇指按壓湧泉穴數次、同時畫圈按摩。
  • 先用熱水洗腳後擦乾,再用大拇指以畫圈、螺旋狀的方式按壓揉捏湧泉穴,可以改善頭暈、小便不利的情況。
  • 雙手大拇指上下相疊,吐氣時按壓湧泉穴、吸氣時放鬆,反覆5~8次,往腳趾推會更有效。
  • 雙手大拇指以稍大的力道按壓湧泉穴,雙腳各按摩10次,也可藉由踩高爾夫球按摩。

參考資料:
  1. 《穴位按摩圖典【熱銷16年精裝典藏版】》/三采文化編輯部/三采
  2. 《休足時間:痠就貼的18區痛快貼布療法》/出色文化編輯小組/出色文化
  3. 《順著節氣一日一按,365穴位養生全圖典》/秦麗娜/三采
  4. 《穴道按壓使用手冊》/福辻鋭記/台灣廣廈
  5. 《超神奇!又好睡又能瘦》/福辻銳記/皇冠文化
  6. 《一穴解痛》/孫茂峰/幸福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小指長短反映腎氣!多按補腎要穴、踮踮腳不怕腎虛
  • 消疲勞排廢物!每天睡前5分鐘按按腳掌就行了

苏东坡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闽广地区很多人染有瘴气(疟疾),有个武将却多年来一直安然无恙,面色红润,腰腿轻快。于是有人就细心地观察,发现这名武将有个习惯,每天五更起坐,两足相对,热摩涌泉穴无数次。得知此法的人都纷纷效仿,结果都很少得病,有的甚至还治愈了多年的痼疾。

涌泉穴

本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涌,外涌而出;泉,泉水,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灵枢·本输》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腧穴定位

湧 泉 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2、3 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

若要身体安,涌泉常温暖

涌泉,为全身腧穴最下部,乃肾经经脉第一穴,涌泉穴所生之气可灌注周身诸脉。

涌泉穴按摩,俗称“搓脚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疗法之一。民间有“寒从足入”“温从足入”之说,按摩涌泉穴等足底腧穴可以起到祛病延年之功效,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十分推崇。

中医认为,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活跃肾经经气,振奋人体之正气,调整脏腑之功能,从而强身健体,防止早衰,尤其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咯血、鼻塞、头痛等有一定的疗效。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推搓涌泉穴还可以防治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大便秘结等多种疾病。

特别注意

按摩涌泉穴常在热水泡脚之后。泡脚和搓足心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泡脚摩足,两者结合起来是养生治病的一对“黄金搭档”,功同进补,有强肾滋阴降火之功效,进而调整心肾功能,恢复阴阳平衡,对中老年人常见的虚热症效果甚佳。搓足心至发热即可。

涌泉穴保健,这样操作效果好

揉按法

睡前用拇指按涌泉穴100次。

推搓法

即民间俗称的“搓脚心”,是按摩涌泉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每晚睡觉之前,用一手握住脚趾,另一手用力摩擦足心,搓擦几百下,直到感觉脚心发热,换另一只脚,用同样的方法搓热脚心。两脚都擦热之后,将脚趾微微转动几下,再把两脚互相摩擦几十下。

拍打法

在床上取坐位,双脚自然向上分开,用双手掌自然轻缓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热感为宜。

对搓法

取自然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用双脚做相互交替的对搓动作,也可用脚心蹬搓床头或其他器械。

艾条灸——引火归元

涌泉穴最适合上热下寒体质之人。中医的原理,第一,用哪里,阳气去哪里;第二,阳气多的地方,引力就强。

现代人脑力劳动者居多,阳气易上升,头上部的阳气就多,它会把其他地方的阳气扯过去。艾灸涌泉,脚底的热量多了,就能把头部的阳气往下拉扯,等同于拔河有力了,就能跟对方产生拉锯战。艾灸涌泉累积的能量多了,就能慢慢把上面的阳气往下拉,这就是引火归元的原理。但,这是个过程,需要累积一定灸量。

另外,艾灸涌泉还个好处,能把吸收进身体的能量自下而上蒸发体内的水液,让人体下注的水湿化为有用的津液,向上输布并重新利用。如果艾灸涌泉能够保持灸处持续有温温的不烫的感觉的话,往往能嘴里生津。在这种状态下,火能下、水能上,体内的经络也通达。所以,涌泉穴有助于改善上热下寒的身体状况。

赤脚刺激法

可以尝试走走卵石路,使卵石尽可能地多多刺激涌泉穴。

脚踩网球法

坐在椅子上,用脚心涌泉穴部位转动网球。

保健功效

每日坚持推搓涌泉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颐养五脏六腑之功。据临床应用观察,还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多种疾病。最重要的是,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脑及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金丹秘诀》说:“每临卧时,一手赤足,一手摩涌泉,多至千数,少亦百余,生精固阳,久而弥益。”

临床应用

1. 《扁鹊心书·黄帝灸法》云:“久患脚气,灸涌泉穴五十壮。”《扁鹊心书·扁鹊灸法》云:“涌泉二穴”“治远年脚气肿痛或脚粗腿肿,沉重少力,可灸此穴五十壮”。《扁鹊心书·窦材灸法》云:“脚气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此乃《黄帝灸法》《扁鹊灸法》《窦材灸法》言“脚气”的证治。脚气,古名缓风、脚弱、壅疾,是指两脚软弱无力,脚胫肿满强直,或虽不肿满而缓弱麻木,甚则心胸筑筑悸动,进而危及生命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肥甘厚味,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成。治宜宣壅逐湿兼以祛风清热。治取涌泉,取其补肾益元,温阳化湿之效而愈病。

2.《扁鹊心书·下注病》篇云:“贫贱人久卧湿地,寒邪客于肾经,又兼下元虚损,寒湿下注。血脉凝滞,两腿粗肿,行步无力,渐至大如瓜瓠。方书皆以消湿利水治之,损人甚多,令灸涌泉、三里、承山各五十壮即愈。”

此乃《扁鹊心书》言“下注病”的证治。此病又名下注疮、恶脉、脉痹。因邪客肾经,下元虚损,寒湿下注,血脉凝滞,故有涌泉之灸。《灵枢·根结》云:“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又云:“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枢折则朋洎所结而不通,取之少阴”。肾中元阳,为少阳相火之源,《难经》称元阳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相火君火同气相求,命门之火盛则心气足,血脉充。涌泉乃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根穴,故有益肾元,祛寒湿,通血脉之功,故为“下注病”之主穴。《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土穴,又为该经之下合穴,具健脾胃,补中气,调气血,通经络之功,故可解寒湿下注,血脉凝滞之证。承山乃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具敷布阳气,舒筋通脉之功,为治腰腿痛及脚气病之要穴,故可解两腿粗肿,行步无力之候。三穴若灸,今名“涌泉三里承山灸方”,可疗下注病、脚气诸疾,尚可用于现代医学之血栓性静脉炎及湿疹诸疾。

 3.《扁鹊心书·脚气》篇云:“下元虚损,又久立湿地,致寒湿之气,客于经脉,则双足肿痛,行步少力。又暑月冷水濯足,亦成千脚气,发则连足心、腿䯒,肿痛如火烙,或发热、恶寒。治法灸涌泉穴,则永去病根”;“其不能行步者,灸关元五十壮。大忌凉药,泄伤肾气,变为中满,腹胀而死”。

此乃《扁鹊心书》言“脚气”的证治及禁忌事项。久患脚气人,湿气上攻,连两胁、腰腹、肩臂拘挛疼痛,乃肾经湿盛也。服宣风丸五十粒,微下而愈。然审果有是证者可服,若虚人断不可轻用。对此胡珏解云:“脚气壅疾,言邪气壅滞于下,有如痹证之闭而不行。但此证发则上冲心胸,呕吐、烦闷,甚为危险,即《内经》所谓厥逆是也。轻者,疏通经脉,解散寒湿,调其阴阳,和其血气,亦易于治愈。如苏梗、腹皮、木瓜、槟榔、苍术、独活等药,皆可用也。其甚者憎寒、壮热、气逆、呕吐、筋急人腹,闷乱欲绝,此邪冲人腹危险更甚,非重用温化不可,如茱萸、姜附等药,宜皆用之。至如剥削过度,脉微欲绝,变成虚寒,往往不起,不可谓壅疾而不利于补也。”  “下元虚损”  “寒湿之气,客于经脉”,而致“脚气”,法当益元通阳,驱除寒湿,活血通脉,故窦材有涌泉、关元之灸。以涌泉贯根通结,敷布阳气,通达营卫,畅行气血,驱逐寒湿之邪;关元温肾益元,健脾胃,行气血,司气化,无湿邪下注之虞。故二穴共灸,今名“涌泉关元灸方”,乃培补先后天之本,安和五脏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