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獴保育等級

新北市新店最近出現罕見交通標誌,告示牌上面寫著當心食蟹獴,因為當地經常有野生動物,穿梭馬路時,不小心被車輛撞上喪命,里長親自掩埋遺體有感而發,向交通局爭取豎立告示牌。這個食蟹獴是稀有保育動物,也是評估溪流環境的指標物種,希望設立告示牌,能提醒用路人減速慢行,給保育動物一條活路!

大大的三角告示牌,畫著一隻野生動物,上面還寫明當心食蟹獴,這可不是要提醒民眾小心被動物攻擊,而是要駕駛朋友減速慢行,因為這個動段,經常有動物遭到路殺,當地里長親自掩埋遺體,每埋一次就痛心一次。

新店區長春里長李傳傑表示,「動保處他做了第一個這個牌子,那我覺得太簡陋了,因為到底什麼東西大家不知道,所以這個當下的時候,是後來交通局當中,再做了一個這種告示牌,這當中當心食蟹獴這樣,立的地方都是這旁邊,我都有掩埋過掩埋的就是,牠們被不小心被車撞到的地點。」

食蟹獴保育等級

保育動物食蟹獴遭路殺 新北首創告示牌示警

新店居民說,「我們在早上在那個運動的時候,運動的時候牠常有時候會碰到,看到你牠就趕快衝過去了,會怕啦,會怕人啦。」

社區居民外出走路運動,經常在後山,看到食蟹獴,一開始大家還不知道這個生物是什麼物種,直到保育人士認出來,這個經常被車輛擊殺的小生物,原來就是喜歡吃蟹類的食蟹獴,因為外型很像披著蓑衣的貓,又叫做棕簑貓,保育等級歸類在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是評估溪流環境指標物種之一。

民視記者黃毓倫說,「全國首創的告示牌,就設立在新店新坡一街上,我們實際走訪現場發現,自然環境相當的好,不時傳來蟲鳴鳥叫。」

保育動物食蟹獴遭路殺 新北首創告示牌示警

除了食蟹獴,過去社區居民,還曾經看過龜殼花出現,還有白鼻心媽媽帶著小孩一起過馬路。新北交通局之前曾在瑞芳,設立過當心蝙蝠,現在在新店立了當心食蟹獴。希望用路人看到告示牌能夠減速慢行,不要再有野生動物橫屍街頭。

(民視新聞/黃毓倫、簡士峰 新北市報導)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快新聞/科技副總撞死騎士爆警官陪做筆錄 新竹縣警局懲處3名幹部
奧運國手遭撞要負6成責任 求償1152萬僅獲賠193萬
圓山捷運站外自行車遭縱火 警速逮醉男!

【淺山動物】傍水而生的食蟹獴 族群穩定性賴良好溪流生態

文:鄭錫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食蟹獴(Herpestes urva)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中國南部區域、台灣、印度西北、尼泊爾、緬甸、東南亞等地的食肉目獴科野生哺乳動物。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中,將Herpestes urva列為暫無危機(Least Concern, LC)物種。但在2017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出版的「台灣哺乳類紅皮書」中,則將台灣的食蟹獴(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列為國家接近受脅(Near Threatened, NT)的物種。

食蟹獴保育等級
食蟹獴棲息於臨近溪流的森林中,喜於水域附近活動覓食。圖片來源:鄭錫奇

台灣本島僅存 賴溪討生活的食肉目動物

食蟹獴在台灣的族群屬於特有亞種,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到中海拔的山區森林以及溪流水域環境。因此,溪流的生態狀態對其生存相當重要。當另一種原本也生存在台灣溪流水域的水獺(Lutra lutra chinensis),已然消失之後(目前僅見於金門地區),食蟹獴可謂是僅存、仰賴溪流討生活的食肉目動物。

食蟹獴體形似中型犬,頭體長 36-46公分,尾長17-28公分,體重在1.8-3.2公斤之間。在形態上,牠的頭部細長,吻端突出,嘴角至頸側有一明顯的白色鬃毛;體型略呈紡錘流線型,體毛呈灰棕色、末端色白,質硬而膨鬆,就像農民的簑衣般,故又稱「棕簑貓」;尾巴上的毛既長且粗糙,亦有「膨尾狸」之名;四肢纖細而短,為暗褐色,腳均具五趾及爪,趾間呈新月形有蹼膜;若在泥地上活動,則會留下細橢圓形、長寬約3.9 x 3.5 cm 的趾印(不含爪),與掌墊間有較多的間隙。

食蟹獴保育等級
泥地上食蟹獴活動留下的腳趾印。圖片來源:鄭錫奇

食性廣泛 鼠鳥蛇魚來者不拒

英文名為「Crab-eating mongoose」的食蟹獴,顧名思義應該是一種很喜歡吃螃蟹的食肉目動物;但根據食性研究,相對於其他食肉目動物,食蟹獴的食性相當廣泛,舉凡鼠類、鳥類、蛇、蜥蝪、蛙、魚等脊椎動物,以及淡水蟹蝦、蝸牛、大型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均來者不拒、隨機取食。若漫步在山林溪流水域中,仔細尋找,通常可以在溪邊或林間路徑上發現其呈短棒狀的排遺,內含物常見大量甲殼類或昆蟲類碎片,或發現其活動後留下的明顯足跡。

台灣絕大多數的食肉目動物多傾向於夜間出沒,食蟹獴卻是典型的日行性動物,不過在清晨和黃昏時段,還是較容易發現牠們的蹤跡。牠們偏好棲息在臨近溪流的棲地,尤其是溪谷與下坡地形的地景類型,休息與睡覺時會使用溪流兩側的森林,以岩洞或自掘的洞穴為居所,而在覓食時常會移動到溪流附近活動。慢條斯理地在水域中翻石搜尋,捕捉藏匿在縫隙中的蝦蟹或蛙類,必要時也會在水中游泳潛伏;當水域食物不足時(如乾旱期或冬季),螺類、蝸牛或大型昆蟲就會成為牠們的主食;當食蟹獴與蛇相遇時,也不會輕易放過這難得的大餐,牠會專注地直視目標,以敏捷迅速的動作不斷襲擊,並伺機咬住蛇的頭頸部,是蛇類在自然界的剋星之一。

可見,溪流與周邊環境,不僅提供食蟹獴食物來源,也是牠們重要的棲息處所。根據研究人員的野外調查經驗,晨昏時刻,偶而有機會目睹正在活動覓食、形色匆匆的獨行俠食蟹獴。而由紅外線自動相機的拍攝結果,則常可見到母食蟹獴帶領小食蟹獴一起行動的溫馨畫面。

食蟹獴保育等級
每年7月到隔年1月為食蟹獴的生殖季,每胎可產1-3隻幼獴。圖片來源:鄭錫奇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每年7月到隔年1月為食蟹獴重要的生殖育幼季,每胎可生產1-3隻幼獴,不過3隻幼獴同時出現的情形較少見,繁殖率其實並不高。根據國外同種不同亞種圈養個體的資料,食蟹獴的懷孕期約9週,壽命最長可達13年。

族群量與變動趨勢資料闕如 保育等級卻將調降 

1998年政府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時,將食蟹獴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2008年進行第二次評估時,結果不變。然而,當林務局在今(2018)年再次召集專家進行第三次評估時,對牠的保育狀態竟有了不同的結果。

2018年6月25日林務局召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議」,針對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調整做出結論,哺乳類部分除了台灣獼猴(Macaca cyclopis)、台灣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白鼻心(Paguma larvata taivana)等3個物種,將改歸類於一般類野生動物外,包括食蟹獴、黃喉貂(Martes flavigula chrysospila)、台灣野山羊(Capricornis swinhoei)、台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ei)等4個物種,將由珍貴稀有保育類調降為其他應予保育類野生動物,僅將水鼩(Chimarrogale himalayica)調整為珍貴稀有保育類。林務局表示,修正後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辦理預告,蒐集各界意見後,再依行政程序辦理後續公告作業,並將透過長期持續監測,每兩年評估一次名錄,若有緊急狀況也可立即啟動評估,讓台灣野外生態環境趨於健全的動態平衡。

然而根據瞭解,身為台灣低海拔生態指標物種之一的食蟹獴,雖然在溪流環境尚不難發現牠們的蹤影,但是其族群量現況與變動趨勢等資料實在闕如。人類持續對溪流週邊的開墾破壞或造成的河川污染都會直接影響到牠們的生存。目前已知,另一種重要的指標動物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原本也是普遍分布在台灣低海拔的山林環境,曾幾何時卻因棲地消失、誤捕、路殺等因素而造成族群量逐漸消失,目前已淪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亟需保育、拯救其滅絕危機。食蟹獴未來的命運如何?絕對掌握在我們人類的手中。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食蟹獴保育等級
合作刊登

文/屏科大野保所所長黃美秀

●編按:

東北角的台二線動物專用道上,日前發現珍稀保育動物「食蟹」,母子四隻排隊回家的影像,感動許多人。為使讀者認識台灣唯一的獴類,本版特地邀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所長黃美秀,以平易近人的筆調為大眾介紹食蟹

台灣有一類動物似乎只有老一輩的人才認識,因為牠們本來廣泛分布,但後來卻因自然環境惡化或棲地消失,而使牠們日益稀少、遠離人群,牠們就是「狸」,台語俗稱「BA」(意指狐狸);中文本指野貓,日語中的漢字則寫成「貉」。

不過,稱為「狸」的動物,不一定和貓有關,例如果子狸(即白鼻心)、香狸(即麝香貓)、竹筒狸(即黃鼠狼)。

這些動物不容易見到,多與牠們晝伏夜出的行徑有關,但還是有少數會在白天大咧咧的出現,例如本文的主角──食蟹獴。

!是什麼東西?

每當我談起這位老朋友時,都得費一番唇舌解釋說明。一點都不像談起黑熊時,起碼大家還知道熊的模樣,由此可知大家對食蟹獴有多陌生,更不用談在野外一親牠們芳澤的機會。

二十年前,我為了碩士論文研究,在宜蘭的福山植物園和哈盆自然保留區,結識了這位傍水而居的可愛嬌客。

說起食蟹的非洲遠親,您可能多少知曉,那就是動物星球頻道的超人氣影集《狐獴大宅門》的主角。

隨手戴上玫瑰花

和台灣黑熊一樣,食蟹獴同樣屬於食肉目的大家族,而牠也是台灣唯一的獴類,所以希望大家能好好認識牠。

台灣的食蟹,顧名思義是因喜食溪蟹而得名;牠也稱為「棕蓑貓」,這或許要歸功於牠的不怕水、有備而來的獨特造型,披著一身質地粗硬而蓬鬆的灰褐色長毛,猶如一襲簑衣。牠的前後腳呈暗褐色,有修長的趾頭及爪子,讓牠可輕易地將深藏在洞裡的螃蟹扒挖出來,而讓人驚豔的是,牠的掌墊布滿了玫瑰花般的紋路,令人看了也隨著心花朵朵開。

食物多元 夜伏晝出

說真的,的特徵並不容易說清楚,臉頰和身體修長,約三十五到五十公分;尾長十五至三十公分,耳朵小而圓,腿短短,再加上蓬鬆如芒花的長尾,看來一副靈敏活躍的模樣。成體一般約二公斤重,鼻子尖尖的,嘴角至頸側有一條白色斑紋,像是長了鬍子般。

食蟹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溪流附近的森林裡,以天然岩洞或自掘的洞穴為居所。活動範圍雖多與水有關,但不表示牠們只吃螃蟹。事實上,牠們的食物種類繁多,水中的獵物還有蝦子及魚類呢!

另外,如老鼠、松鼠、飛鼠等小型哺乳類、鳥類、蛇、蜥蜴、青蛙、昆蟲、蜈蚣、蜘蛛、蚯蚓、蝸牛、腐屍等,也是牠們的盤中飧。雖然各地食譜會隨著環境不同,有所改變,但最常享用的,似乎還是牠們容易上手的螃蟹和昆蟲。

不同於國內其他的小型食肉類動物,食蟹獴是日行性的,作息採取標準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模式,清晨或傍晚是牠們出沒活動的高峰,每日約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時間活動。無線電追蹤研究顯示,牠們晚上經常一覺到天亮,而白天有時也會睡個懶覺,只不過時間較短。

有趣的是,我發現牠們早上起床的時間,除了與日出時間有關之外,低溫也是關鍵,大概就像人在寒流來時也會賴床一樣吧!

手足情深 警覺性高

食蟹的活動範圍並不太大,約有三十到八十公頃不等,而且個體間活動範圍常有重疊情況。和許多哺乳動物相同,食蟹也採一夫多妻的婚配方式,非繁殖季時,大多單獨活動,偶爾仍可觀察到三至四隻小群活動,個體間的互動行為有些複雜,不容小看。談到溝通系統就得提一下牠們特有的肛門腺了,這類動物的氣味都好不到那裡去,因此通稱為「臭狸」。

記得有一次,我正為捕捉到的一隻幼體進行麻醉,牠呼天搶地嚎叫,此刻溪流對岸三公尺遠的草叢裡,鑽出另一隻食蟹,牠後腳站立,朝我發出短促的ㄎㄚ—ㄎㄚ—ㄎㄚ尖叫,持續約二到三分鐘之久。我可以感覺到,牠後來隱身於草叢中,持續低鳴並來回走動,像是要陪伴同伴般。

而當牠們小群活動時,可也不是亂無章法。如二隻在一起覓食時,經常是一前一後,輪流交替前進。當一隻在池岸邊尋找食物時,另一隻則常抬頭左右張望,保持警戒。

溪流的指標物種

食蟹可以說是評估溪流環境的指標物種之一;也就是說,有食蟹活動的溪流或濕地,代表該區環境汙染程度低、開發建設較少,足以提供牠們生活所需的各項資源。然而,由於人為開發、汙染或獵捕等因素,造成生活棲地環境的破壞和減少。所以,牠們目前被列入保育類名單裡,屬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請大家想一想,西部低海拔地區,還有哪條溪流是清澈見底、蝦蟹成群的?溪流的生命力消失,食蟹獴自然也跟著就不見了。

最近我阿母很感慨地說,現在的日子不容易過。她倒不是看到經濟不景氣。因為四、五十年前,生活雖貧困,但起碼出去外頭晃一圈,就可輕易收穫一些食材帶回家,下水摸蛤仔、用畚箕撈魚或採野果,都足以果腹,不容易餓著。

如今,這些天生地長的自然食物都在家園附近消失,只有用現金才能買到,而且還得步行或搭車去市場。我們自然環境品質的變化,阿母比誰都清楚。

由衷希望,哪一天搭高鐵橫經某條不知名的溪流時,可以看到攜家帶眷的「阿」朋友,穿梭於溪床上,尋覓牠們最愛的螃蟹,那時,我將知道:台灣的溪流生態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