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 意 毋 必 毋 固 毋 我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毋我④。

【注释】

①意:通“臆”,主观地揣测。

②必:绝对。

③固:固执。

④我.自以为是。

【翻译】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解读】

人生四戒

人是种很自我的动物,从起心动念处,喜欢无根据妄加猜测,表达观点时主观武断,一旦行动起来则喜欢固执己见,做事的过程中更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它涉及到了人的本能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会对人们认知客观世界和行为做事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纠正这几项错误,孔子提出了人生四戒,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首先是“毋意”,即不要凭空猜测。孔子这是在告诫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凭实据,不能胡乱揣度。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听到有人说三道四,问他从哪得来的,有何凭据,则哑口无言。这种妄加猜测测危害很大,会在无形中损害一个人的名声,进而制造出种种矛盾。如果做领导的妄加猜度,就可能冤枉好人。宋高宗怀疑岳飞不忠,纵容秦桧构陷,制造了千古冤狱,自毁长城。现代生活也是如此,在单位里面,若是没有事实依据而对他人乱加猜测,就很容易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人际摩擦。

其次是“毋必”,即不要主观武断。有的人自以为是,行事武断,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者不许别人发表意见。这样做非常容易犯错误,引发严重后果。这种人如若不是领导还好,即便是做错了事情也不会波及他人。但若让他掌握着一定的权力,那他害的可就不止一人了。南北朝时期,前秦王苻坚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兵征伐东晋。结果淝水一战,百万大军灰飞烟灭。此时,隐藏在内部的野心家慕容垂、姚苌等人又乘机发动叛乱,强盛一时的前秦土崩瓦解。苻坚本人也被姚苌擒杀,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再次是“毋固”,即不要固执。造成人们固执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硬是不肯回头认错。而有的人是因为对自己太有自信了,结果在主观方面上过于强势,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结果却酿成了大错。

春秋

时期的宋襄公,素来以仁义著称。可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又不能审时度势,一次次拒绝大臣们正确的建议,结果在与楚军的决战中一败涂地。随着战争的失败,宋国也就衰落了。

最后是“毋我”,即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这是在告诫我们,做人不能过于自大,要懂得低调行事,谦虚做人。孔子提倡谦恭有度的待人方式,无论对方是谁都要恭谦有礼。正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别人的欢迎。不过,人都是有劣根性的,非常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念头,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可以对他人的感情、尊严等肆意践踏。像这种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人,不仅是孔子所鄙薄厌弃的,就连我们普通人对其也是不屑一顾。

在人的一生中,充满艰难险阻,即便是广纳博采,也不一定获得成功,何况自负固执。所以,要坚决杜绝这四种毛病,客观对待现实和社会上发生的变化,争取使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更为合理。

《论语解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 意 毋 必 毋 固 毋 我

一解:孔子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主观臆测心、二无绝对肯定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可说是孔子对自身修行的四点高标准、严要求,一般人恐怕很难做到。通常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的言、行恰恰是和孔子的这句话相反、相悖的,也即经常会主观臆断,经常会绝对、肯定、常会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毋 意 毋 必 毋 固 毋 我

毋意,无主观臆测心。一个人若没有自己主观意见,是好还是不好呢?如:处理一件事情时,本来打算这样做,但旁人却提出比自己更好的意见,于是就立马放弃了自己原先的想法了。如果好,什么情况下好?不过不好,什么情况下不好呢?

“毋必,无绝对肯定心;毋固”,无固执心,或者说不固执己见。这体现了中国哲学文化中的什么思想呢?站在儒释道融合的角度,我们对比分析一下孔子此句与道家和佛家有无想通之处? 《易经》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思想就是“变”,或许用在这里解释孔子的“毋必”会更贴合。时间一分一秒钟在变,宇宙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孔子说“毋必”也是体现了这个“变”的思想。

毋固和“毋必”意思相似,但有些许程度的不同。

“毋必”可能是对外界人、事、物的不绝对肯定,通读论语,我们认为更可能是对“自我”的不绝对肯定。“毋固”则更加强调自我内心的不固执。

毋 意 毋 必 毋 固 毋 我

另外,从程度上区分,毋固”似乎比“毋必”更加坚定些。如《金刚经》上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之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既然一切都是不可得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那么,即便自己认为自己的心是“固执”的,其实,这种“固执”心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所认为的那个“固执”也只是一种虚妄的假相了。

毋 意 毋 必 毋 固 毋 我

“毋我”是指不要处处以自我为先。遇事要替别人想想,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角度为别人着想。佛家说:自利利他。千万别将其曲解为让自己先获得私利,然后再去利用别人。佛家对这四个字有更为深刻的阐释,简单来讲,自利就是以利己为主的修养,通过帮助别人而让自己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叫自利。利他是以利益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同时,遇事应从事情本身考虑,不要把“我”的得失、利害放在事情中心,先要把“自我”摆在旁边,专心于事,这样才能容易把事的来龙去脉和要点理清楚,才能处理好事情。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是同理,把自己先放下,单纯地专心把事情做好,反而对自己有益。

孔子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与老子所言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一句也有相通的道理。真有智慧的人,不论普通人对待自己,还是做领袖带领别人,先把自己的主观放下,把自我放下,内心空灵清净,为人处事时,看清自己、看清别人、看清大家的真实心理取向,看清时间空间的因缘,因势利导,导引自己、导引别人、导引事情、导引大家步入正轨正道,使之各得其所,而不是一味地站在“自我”主观的立场与自己、与别人、与事情相争。值得警惕的是,我们很多人,甚至是修行多年人,大多十分容易犯一个自己浑然不知的错误,即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道”,执着的认为自己是“道”的唯一化身,甚至以“得道者”而自居,清高孤傲之态反而流入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状。

于孔子、老子、释迦摩尼等圣人来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可以说都是站在的“道”的基础上的一种修为境界。有一句话对这八个字解释的非常好,说“毋意”是无离“道”的主观意识;“毋必”是不坚持在“道”以外求必然结果;“毋固”是在“道”的面前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是在“道”面前只有“毋我”才能“有我”。 (谭清风)

毋 意 毋 必 毋 固 毋 我
毋 意 毋 必 毋 固 毋 我
简体English

毋 意 毋 必 毋 固 毋 我

本站介紹
簡介
字體試驗頁

+

協助

+

常見問答集

+

使用說明

+

工具
系統統計

+

數位人文

先秦兩漢

儒家

顯示資料來源

論語
學而
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長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鄉黨
先進
顏淵
子路
憲問
衛靈公
季氏
陽貨
微子
子張
堯曰

顯示資料來源

+

孟子

顯示資料來源

+

禮記

+

荀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孝經

+

說苑

+

春秋繁露

+

韓詩外傳

+

大戴禮記

+

白虎通德論

+

新書

+

新序

顯示資料來源

+

揚子法言

+

中論

+

孔子家語

+

潛夫論

+

論衡

+

太玄經

+

風俗通義

+

孔叢子

+

申鑒

+

忠經

+

素書

+

新語

+

獨斷

+

蔡中郎集
墨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顯示資料來源

+

莊子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列子

+

鶡冠子

+

文子

+

文始真經

+

列仙傳

+

鬻子

+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顯示資料來源

+

韓非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商君書

顯示資料來源

+

申不害

+

慎子
諫逐客書

+

管子
名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公孫龍子
兵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孫子兵法

顯示資料來源

+

吳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六韜

+

司馬法

+

尉繚子

+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

九章算術

+

孫子算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周髀算經
雜家

顯示資料來源

+

淮南子

+

呂氏春秋

+

鬼谷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尹文子

顯示資料來源

+

鄧析子
史書

顯示資料來源

+

史記

+

春秋左傳

+

逸周書

+

國語

+

晏子春秋

+

吳越春秋

顯示資料來源

+

越絕書

+

戰國策

+

鹽鐵論

+

列女傳

+

春秋穀梁傳

+

春秋公羊傳

+

漢書

+

前漢紀

+

東觀漢記

+

後漢書

+

竹書紀年

+

穆天子傳

+

古三墳

+

燕丹子

+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顯示資料來源

+

詩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尚書

顯示資料來源

+

周易

+

周禮

+

楚辭

+

儀禮

+

山海經

+

焦氏易林

+

京氏易傳

+

詩說
字書

+

說文解字

+

爾雅

顯示資料來源

+

釋名

顯示資料來源

+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

黃帝內經

+

難經

+

傷寒論

+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

郭店

+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真經註

+

世說新語

+

顏氏家訓

+

文心雕龍

+

抱朴子

+

人物志

+

金樓子

+

水經注

+

神仙傳

+

三國志

+

高士傳
神異經

+

洞冥記
隋唐

+

群書治要

+

藝文類聚

+

通典

+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顯示資料來源

+

四書章句集注

顯示資料來源

三字經

+

論語注疏

+

西遊記

+

三國演義

+

金瓶梅

+

封神演義

+

廣韻

+

孝經注疏

+

太平御覽

+

太平廣記

+

朱子語類

+

宋景文公筆記

+

棋經

+

郁離子
清代

顯示資料來源

+

墨子閒詁

+

紅樓夢

+

全唐詩

+

康熙字典

+

儒林外史
民國

顯示資料來源

+

墨經校釋

簡介說明

相關資料

字典

討論區

圖書館

維基

數據維基

在中檢索:

高級檢索

書名檢索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