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2012年,歌手李行亮发表《愿得一人心》,小心翼翼的爱情,推敲琢磨的歌词,配上朗朗上口的旋律,使其迅速成为流行爆款,登首各大音乐榜单,霸占听众单曲循环,好好地火了一把。不过,细心的听众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副歌歌词配不上前奏歌词的气质。

即上图左边的歌词,写得比较出彩,很多人都在里面找到了曾经自己的影子;而右边的副歌部分,则显得鸡肋很多,要不是一句“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撑着,恐怕难以自持。而这首歌最大的争议恰恰就出在这一句上:唱着唱着总感到莫名地熟悉,但与那熟悉的味道似乎又差了几分。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其实,这首歌的歌名改编自《白头吟》,相传是汉代烈女卓文君所作的一首诗,只不过卓文君所言是“愿得一心人”。乍看差不多,就是心、人二字颠倒了顺序,可是它们所呈现出的意思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首先,李行亮所唱“只愿得一人心”意思很简单:只希望能够捕获一个人的芳心。

当然,这个“人”是特指,就是歌词里唱的“你”。爱情不怕别的,就怕变了心,她的心不在你这里了,那从前的青春回忆、山盟海誓都成云烟飘散。只是面对这既成的事实,自己却不肯相信,仍然眷恋着想象和记忆中的那个她,久久不能回到现实。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愿得一人心”,强调的是心,而“愿得一心人”自然强调的是人。《白头吟》是卓文君写给丈夫司马相如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和他相守到白头也不分离。所以说,歌曲和古诗中“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特指一个人的心,后者则指一心一意、情意专心。

卓文君之所以追求“一心”之人,是与司马相如的见异思迁有关系的,毕竟她选择追随司马相如,付出了极大的勇气。卓文君17岁便守起了寡,虽然正值青春年华,但按照古代婚姻价值观,女子要对亡夫忠贞不二,须守寡终生。然而,司马相如的到来,让她将死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如果说司马相如能够与卓父好好沟通,做到明媒正娶,那么这桩婚事还显得不那么离经叛道,可偏偏二人选择的方式竟然是私奔。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卓文君,但卓父反对二人结合,他们便不管不顾地私奔了,只留下在风中凌乱的卓家人。更何况,卓府是名门望族,出了这档子事简直颜面尽失。

总结起来,卓文君冒的三层险分别是:寡妇之贞、私奔之耻、家族之誉。她几乎倾尽了所有只为与爱人厮守,而且那时候的司马相如只不过是个无名小辈。可是,当他在事业上展露锋芒,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便移情别恋,心生纳妾之意。卓文君于是写下《白头吟》寄予夫君,意与之决裂。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第二联写得很清晰:“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这首诗的创作目的,不是为了谈情说爱,也不是为了挽回司马相如,而是为了分手。所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又可以这样解释:我满以为嫁给了一个专心专情的人,天真以为能够白头到老。这又与歌曲演绎的境界相差甚远了。

终上所述,不论在内容、意义,还是创作的出发点上,“一人心”与“一心人”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流行歌曲固然可以缓解疲惫的身心,但古诗更能陶冶心灵,所以不要让流行歌摧毁了古诗的韵味,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知表知面,更要知根知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動聽的旋律,感人的歌詞,使得李行亮的這首《願得一人心》,一度成為眾人耳機中循環的單曲;街頭巷陌的音箱,也從白天殘月隱去至夜晚星辰璀璨,歌唱不休;婚禮的舞台,更有新人凝眸對唱,表露著自己的愛意與真情。關於愛情的藝術品,總是那麼容易打動人,或許是因為我們心中都曾有一段當時惘然的美好吧。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這首歌的詞,之所以有著如此動人的魅力,是因為那句最精彩「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來自一首流傳頗廣的五言詩《白頭吟》。詩的背後,是現在看起來老套,在當時看來轟轟烈烈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也非常熟悉。

男主人公是英俊瀟洒、才華橫溢的司馬相如,他用一曲《鳳求凰》俘獲了富家女卓文君的芳心,但因女方父親卓王孫堅決反對,卓文君離家出走,與司馬相如當壚賣酒。卓王孫不忍與女兒鬧僵,便勉強同意這既定的事實,本來皆大歡喜,然而一段時間後司馬相如據說又有新歡,準備納妾,卓文君聽到後,便寫下此詩: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竹竿和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或許在那個時代,沒有多少女子,能夠像卓文君那般,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敢愛者,也多敢恨。很多學者,言前兩句有用白雪、皎月形容卓文君容貌的意思在其中,我認為這實在是牽強附會,其實這是卓文君的愛情觀,在她眼中,愛情就像高山上的積雪,那般潔白無瑕,又像雲間的明月,那般純粹神聖,愛情是不容得第三人存在的。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所以聽到司馬相如欲納妾之後,她特意趕去分手,斷絕關係,雖然古人納妾是常有之事,但在卓文君這裡行不通,她不能容忍司馬相如有「兩意」。有了前兩句的鋪墊,我們便能理解,卓文君這兩句之所以如此決絕,是因為司馬相如違背了她的愛情觀。

隨之詩又著筆決絕的情形,卓文君置酒與司馬相如對飲,她在心中打定主意,這是最後一次約會,明日在御溝邊分別。七、八兩句承接上文的分別,躞蹀是徘徊之狀,可見卓文君心中還愛著對方,然而她並不打算違背自己愛情的原則,所以二人還是各自回頭,如御溝中的流水一般,一去不返。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女孩子嫁人的時候,總是哭哭啼啼,其實大可不必,只要能夠嫁給一位專一的男子,兩個人白頭偕老、生死相依,又該是多麼幸福的事啊。言下之意,最初的時候轟轟烈烈,但是卻不能從一而終的愛情,才是令人悲傷的。

「竹竿」、「魚尾」二句,則是引用《詩經》的典故,比喻男女兩情歡融,最後兩句則是說愛情之間應該兩情相悅,而不是因為金錢而結合。總而言之,後面四句,是諷刺司馬相如的意思。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通過卓文君此詩我們可以看到,原句是「願得一心人」,而非「願得一人心」,許多人用這句詩來表白,卻不知自己背錯了。這並非是錙銖必較,像後半句的「白首」與「白頭」區別並不大,但「一心人」和「一人心」差別還是很大的。

「一人心」只是一顆心,但人是否屬於自己,心上是否還有她人都不得而知。而「一心人」,則是要一心一意的對自己,並且人也屬於自己,這種忠貞不二、兩情相悅的關係,這才是完美的愛情觀,才是愛情神聖偉大的地方。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意思

另外此詩塑造的是一位棄婦形象,雖然這位棄婦敢愛敢恨,但結局終究是遺憾的,而《白頭吟》這一樂府曲調,也多是寫婦女被遺棄的題材。雖然很多句子可以斷章取義,但用這首詩中的詩句表白或者祝願新人時,還是應考慮對方是否有此方面的顧忌,莫要弄巧成拙。不過大部分情況,用「願得一心人」表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本身也是卓文君對愛情美好的期許。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赏析
  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但《宋书·乐志》言《白头吟》等“并汉世街陌谣讴”,即民歌。《玉台新咏》载此诗,题作《皑如山上雪》,则连题目亦与卓氏无关了。《西京杂记》乃小说家言,且相如、文君关系亦未尝至此,故云文君作,显系附会。此诗当属民歌,以女子口吻写其因见弃于用情不专的丈夫而表示出的决绝之辞。首二句是一篇起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也当是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吧。诚如清人王尧衢云:“如雪之洁,如月之明,喻昔日信誓之明也。”(《古诗合解》)但也有解为“以‘山上雪’,‘云间月’之易消易蔽,比起有两意人。”(张玉谷《古诗赏析》)意亦可通。细玩诗意,解为反面起兴,欲抑先扬,似更觉有味。故“闻君”二句突转:既然你对我的爱情已掺上杂质,既然你已心怀二心而不专一持恒,所以我特来同你告别分手,永远断绝我们的关系。“有两意”,既与首二句“雪”“月”相乖,构成转折,又与下文“一心人”相反,形成对比,前后照应自然,而谴责之意亦彰,揭示出全诗的决绝之旨。“今日”四句,承上正面写决绝之辞:今天喝杯诀别酒,是我们最后一次聚会,明晨就将在御沟(环绕宫墙的水渠)旁边徘徊(躞蹀)分手,就像御沟中的流水一样分道扬镳了。“东西流”以渠水分岔而流喻各奔东西;或解作偏义复词,形容爱情如沟水东流,一去不复返了,义亦可通。
  “凄凄”四句忽一笔宕开,言一般女子出嫁,总是悲伤而又悲伤地啼哭,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就算很幸福了。言外之意,自己今日遭到遗弃才最堪凄惨悲伤,这是初嫁女子无法体会到的滋味。作者泛言他人而暗含自己,辞意婉约而又见顿挫;已临决绝而犹望男方转变,感情沉痛而不失温厚。诚如清人张玉谷所评:“凄凄四句,脱节暗转,盖终冀其变两意为一心而白头相守也。妙在从人家嫁娶时凄凄啼哭,凭空指点一妇人同有之愿,不着已身说,而己身在里许。用笔能于占身分中,留得勾留之意,最为灵警。”(《古诗赏析》)堪称深得诗旨。
  结尾四句,复用两喻,说明爱情应以双方意气相投为基础,若靠金钱关系,则终难持久,点破前文忽有“两意”的原故。“竹竿”,指钓鱼竿;“嫋嫋”,形容柔长而轻轻摆动的样子;“簁簁”(shī)即“漇漇”的假借字,形容鱼尾像沾湿的羽毛。“钱刀”,即古代刀形钱币,此处泛指金钱。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比喻男女求偶,两情欢洽。《诗经》这类比兴较多,如《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毛传》:“钓以得鱼,如妇人待礼以成为室家。”但此处联下文之意,似又隐含爱情若不以意气(义)相知,仅以香饵诱鱼上钩,恰似只靠金钱引诱,那爱情是靠不住的。故清人朱嘉微评曰:“何以得鱼?须芳其饵。若一心人意气自合,何须芳饵为!”(《乐府广序》)结句点破男子“有两意”是因为金钱关系。但究竟是他利用金钱为诱饵去另图新欢呢?还是那位“新欢”家资颇富,致使这位男子贪图富贵而厌弃糟糠呢?这只有留给读者去猜想了。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弃妇形象,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婚姻悲剧,而且着力歌颂了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高尚态度和她的美好情操。她重视情义,鄙夷金钱;要求专一,反对“两意”。当她了解到丈夫感情不专之后,既没有丝毫的委曲求全,也没有疯狂的诅咒和软弱的悲哀,表现出了妇女自身的人格尊严。她是把痛苦埋在心底,冷静而温和地和负心丈夫置酒告别,气度何等闲静,胸襟何等开阔!虽然她对旧情不无留念和幻想,但更多的却是深沉的人生反思。因此,她较之古诗中一般的弃妇形象又迥然不同,显示出“这一个”的个性。
  全诗多用比兴和对偶,雪、月、沟水、竹竿、鱼尾等喻象鲜明生动而又耐人寻味。一、二、五、六、十三、十四等句皆工对而又自然。此外四句一解,每解换韵,而诗意亦随之顿挫,声情与辞情达到完美的统一。